概念
文明/領袖
城邦
區域
建築
奇觀和項目
單位
單位強化
偉人
科技
市政
政體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資源
改良設施和路線
行政長官
歷史性時刻
馬利
特色能力

史官之歌

市中心獲得+1 信仰值,每個相鄰沙漠和沙漠丘陵+1 食物。礦山-1 生產力,但+4 金幣。能用 信仰值購買商業中心區域建築。建造建築或訓練單位時-30% 生產力。

歷史背景
馬利王國以及後來的馬利帝國是國祚相當長久、信仰虔誠而且富裕的國家,立國基礎為與非洲撒哈拉、薩赫爾以及下撒哈拉地區進行貿易,團結在伊斯蘭信仰下,並由雄才大略的統治者治理了超過300年。馬利帝國在13世紀與16世紀間達到國力高峰,之後便因內部壓力與外部威脅而解體。

西非獲上天恩賜,盛產三種珍貴的資源:黃金、鹽以及銅。對這些商品的需求,便代表著橫跨整個地區歷久不衰的貿易路線,在西方歷史中大部份時間都對此有所記錄,而在2世紀間採用駱駝作為馱獸,讓跨撒哈拉貿易量更是得以提升。

在此脈絡下,馬利王國在9世紀時作為當地強權興起。伊斯蘭教在10世紀或11世紀時傳入這個地區。馬利於13世紀初,在凱塔王朝松迪亞塔的統治下展開擴張與征服活動;他是馬利史官歌手(格里奧)一些最著名的讚美歌的主題。松迪亞塔在1235年的基里納戰役中打敗了蘇蘇人,馬利就此開始興起。根據史詩《松迪亞塔》的記載,他集結了各部族並制訂馬利帝國政府憲章,據以建立社會組織、宣告財產權、保護環境、宣佈女性權利,並列出個人的責任—這份文件已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遺產。這部憲章甚至列出能夠跟皇族開玩笑的人士。

王國的組織較偏向城邦聯盟與地方行政區的聯邦。如同世界各地其他地區,這個國家擁有屬於貴族階層的戰士部落。史官歌手結合了遊唱詩人、口述歷史學家以及吟遊詩人的角色,是這些統治者的顧問。史官歌手又稱格里奧,在現今的西非地區仍然具有重要地位。松迪亞塔開始集中曼迪聯邦的統治權,但地方統治者以及統治家族在對凱塔王朝皇帝宣誓忠貞後,仍維持著原有的權力。

曼薩·穆薩是松迪亞塔的孫子,在14世紀初在位時間為25年。在他的一生中,他進行了著名的麥加朝聖之旅,攜帶並花掉了大量的黃金。當他出國時,他從整個伊斯蘭世界僱用了伊斯蘭法學家、學者、藝術家以及科學家,並邀請他們跟他一起回到馬利。而且在他的朝聖之旅期間,馬利軍事將領征服了松海王國,並將廷巴克圖和果亞這兩座城市併入帝國。穆薩返回宮廷的路上經過了這些新征服的土地。

廷巴克圖原來就已經是相當富裕的貿易城市,位於撒哈拉的邊緣,並且是黃金與鹽貿易路線上的重要航點。曼薩·穆薩下令建造清真寺,還有擴建了桑卡雷大學,後來這所學校成為非洲最大的圖書館與法學中心(跟波隆那當時成為歐洲的知識中心很像)。這些獨特的土造結構是那個時代的新風格,而現在則被視為馬利建築相當具指標性的一部份。

伊本·巴圖塔這位傳奇旅行家與記錄者在1349-1353年間經過馬利,他的記錄到現在仍是馬利帝國顛峰期時之生活狀況的最佳記錄來源。當他造訪的時候,馬利人對於正義的重視、公共安全與罕有竊盜行為以及社會大眾對於伊斯蘭教的投入,讓他給予相當正面的評價。對於兩性自由雜處(他認為這樣不太體面,更別提穿著方式了)、容忍信仰伊斯蘭教前的文化與宗教傳統(他認為這有辱他的信仰)以及曼薩·蘇萊曼王的傳統食物禮物(他認為這些份量對他這次停留不太足夠)等層面,他就不太熱衷了。

馬利帝國在14到16世紀間的記錄相當稀少,這可能是因為中央權力低落以及統治者無能所導致。生態條件的改變可能對帝國晚期造成了一些問題。撒哈拉沙漠向南擴張使得林地受到影響,讓用於燃料的木材產量減少,而且16世紀初的較潮濕氣候可能導致采采蠅散佈,使曼德騎兵無法往南推進。統治者權力衰退、摩洛哥的勢力興起、松海王國的復興,以及國王馬哈茂德四世死後所產生的一系列危機,造成曼迪聯邦的中心地帶分裂為好幾個後繼的國家。

馬利擁有西非與伊斯蘭文化的獨特結合、口述傳統(特別是史官歌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龐大的財富,使其成為非常吸引人並能從中獲得報酬的研究主題。現今的西非人仍然會帶著驕傲回顧曼薩王朝統治時期,在這個時代,歐洲人所繪製的地圖將非洲描繪為這樣的地區:黑皮膚的國王戴著皇冠坐在黃金皇位上,拿著巨大的金幣,以莊嚴肅穆的語氣提到廷巴克圖—此處遺產擁有大量的史料與文化財富。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mali

特點

領袖
特殊單位
特殊基礎設施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非洲
規模
鼎盛時約400000平方公里
人口
鼎盛時期約有4000萬人
首都
尼亞尼和康加巴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mali

特點

領袖
特殊單位
特殊基礎設施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非洲
規模
鼎盛時約400000平方公里
人口
鼎盛時期約有4000萬人
首都
尼亞尼和康加巴
特色能力

史官之歌

市中心獲得+1 信仰值,每個相鄰沙漠和沙漠丘陵+1 食物。礦山-1 生產力,但+4 金幣。能用 信仰值購買商業中心區域建築。建造建築或訓練單位時-30% 生產力。

歷史背景
馬利王國以及後來的馬利帝國是國祚相當長久、信仰虔誠而且富裕的國家,立國基礎為與非洲撒哈拉、薩赫爾以及下撒哈拉地區進行貿易,團結在伊斯蘭信仰下,並由雄才大略的統治者治理了超過300年。馬利帝國在13世紀與16世紀間達到國力高峰,之後便因內部壓力與外部威脅而解體。

西非獲上天恩賜,盛產三種珍貴的資源:黃金、鹽以及銅。對這些商品的需求,便代表著橫跨整個地區歷久不衰的貿易路線,在西方歷史中大部份時間都對此有所記錄,而在2世紀間採用駱駝作為馱獸,讓跨撒哈拉貿易量更是得以提升。

在此脈絡下,馬利王國在9世紀時作為當地強權興起。伊斯蘭教在10世紀或11世紀時傳入這個地區。馬利於13世紀初,在凱塔王朝松迪亞塔的統治下展開擴張與征服活動;他是馬利史官歌手(格里奧)一些最著名的讚美歌的主題。松迪亞塔在1235年的基里納戰役中打敗了蘇蘇人,馬利就此開始興起。根據史詩《松迪亞塔》的記載,他集結了各部族並制訂馬利帝國政府憲章,據以建立社會組織、宣告財產權、保護環境、宣佈女性權利,並列出個人的責任—這份文件已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遺產。這部憲章甚至列出能夠跟皇族開玩笑的人士。

王國的組織較偏向城邦聯盟與地方行政區的聯邦。如同世界各地其他地區,這個國家擁有屬於貴族階層的戰士部落。史官歌手結合了遊唱詩人、口述歷史學家以及吟遊詩人的角色,是這些統治者的顧問。史官歌手又稱格里奧,在現今的西非地區仍然具有重要地位。松迪亞塔開始集中曼迪聯邦的統治權,但地方統治者以及統治家族在對凱塔王朝皇帝宣誓忠貞後,仍維持著原有的權力。

曼薩·穆薩是松迪亞塔的孫子,在14世紀初在位時間為25年。在他的一生中,他進行了著名的麥加朝聖之旅,攜帶並花掉了大量的黃金。當他出國時,他從整個伊斯蘭世界僱用了伊斯蘭法學家、學者、藝術家以及科學家,並邀請他們跟他一起回到馬利。而且在他的朝聖之旅期間,馬利軍事將領征服了松海王國,並將廷巴克圖和果亞這兩座城市併入帝國。穆薩返回宮廷的路上經過了這些新征服的土地。

廷巴克圖原來就已經是相當富裕的貿易城市,位於撒哈拉的邊緣,並且是黃金與鹽貿易路線上的重要航點。曼薩·穆薩下令建造清真寺,還有擴建了桑卡雷大學,後來這所學校成為非洲最大的圖書館與法學中心(跟波隆那當時成為歐洲的知識中心很像)。這些獨特的土造結構是那個時代的新風格,而現在則被視為馬利建築相當具指標性的一部份。

伊本·巴圖塔這位傳奇旅行家與記錄者在1349-1353年間經過馬利,他的記錄到現在仍是馬利帝國顛峰期時之生活狀況的最佳記錄來源。當他造訪的時候,馬利人對於正義的重視、公共安全與罕有竊盜行為以及社會大眾對於伊斯蘭教的投入,讓他給予相當正面的評價。對於兩性自由雜處(他認為這樣不太體面,更別提穿著方式了)、容忍信仰伊斯蘭教前的文化與宗教傳統(他認為這有辱他的信仰)以及曼薩·蘇萊曼王的傳統食物禮物(他認為這些份量對他這次停留不太足夠)等層面,他就不太熱衷了。

馬利帝國在14到16世紀間的記錄相當稀少,這可能是因為中央權力低落以及統治者無能所導致。生態條件的改變可能對帝國晚期造成了一些問題。撒哈拉沙漠向南擴張使得林地受到影響,讓用於燃料的木材產量減少,而且16世紀初的較潮濕氣候可能導致采采蠅散佈,使曼德騎兵無法往南推進。統治者權力衰退、摩洛哥的勢力興起、松海王國的復興,以及國王馬哈茂德四世死後所產生的一系列危機,造成曼迪聯邦的中心地帶分裂為好幾個後繼的國家。

馬利擁有西非與伊斯蘭文化的獨特結合、口述傳統(特別是史官歌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龐大的財富,使其成為非常吸引人並能從中獲得報酬的研究主題。現今的西非人仍然會帶著驕傲回顧曼薩王朝統治時期,在這個時代,歐洲人所繪製的地圖將非洲描繪為這樣的地區:黑皮膚的國王戴著皇冠坐在黃金皇位上,拿著巨大的金幣,以莊嚴肅穆的語氣提到廷巴克圖—此處遺產擁有大量的史料與文化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