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文明/領袖
城邦
區域
建築
奇觀和項目
單位
單位強化
偉人
科技
市政
政體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資源
改良設施和路線
行政長官
歷史性時刻
葡萄牙
特色能力

印度之家

國際 貿易路線必須起源於海岸城市,並且僅能通往在海岸上或者有港口的城市,但所有收益+50%。商人單位在水域中+50%移動範圍,並且能在解鎖後立即上船。

歷史背景
从伊比利半島大西洋沿岸的一個小型中世紀王國,葡萄牙最終成為了一個大型海事帝國。在其16世紀巔峰時,葡萄牙控制了部分南美洲、非洲、亞洲和大洋洲。作為歐洲首批進行殖民冒險的國家之一,葡萄牙是第一波全球化的推手,讓全世界人口、思想和香料的互通有無達到前所未有的盛大規模。

如同大部分歐洲國家,葡萄牙在成為國家前同樣深受區域爭端和征服所苦。葡萄牙原屬羅馬盧西塔尼亞,在羅馬帝國覆滅後,該處即成為伍麥亞王朝安達魯斯區域的一部份。但不要一聽到「征服」就把事情想得太糟,在第一個千禧年之際,與正在經歷黑暗時代的西歐相比,葡萄牙的境遇可說是相對良好,透過像是科爾多瓦這種中心城市的發展,整個葡萄牙半島在藝術和學習方面可說是欣欣向榮。

伍麥亞的統治只維持到12世紀,便因伯爵阿方索一世率領的反叛而畫下句點。為了推崇其建立第一個獨立葡萄牙國家之功績,阿方索一世獲得了「國父」的稱號。阿方索與伊比利半島其他地區的基督教國王開始收復失地,展開推翻摩爾人(穆斯林)統治的抗爭。其中較著名的事蹟,是1147年阿方索借助在葡萄牙躲避大西洋風暴的英國十字軍攻下了里斯本。當十字軍發現在離家較近的葡萄牙也能進行聖戰時,他們便留下來助阿方索趕走伍麥亞(做為報酬,他們能夠洗劫佔領之城市並收取戰俘的贖金)。在1249年,阿方索三世拿下了南方城市法魯,鞏固了葡萄牙在此區域內的統治。在13世紀時,葡萄牙的邊界便與現今相似,且和英國締結了長達數世紀的同盟。

甫獨立的葡萄牙也開啟了海上探險時代。葡萄牙現在不僅控制了多個強大的港口城市,同時也獲得了伍麥亞的天文學和數學知識,這讓他們得以善用自己狹長海岸線的優勢,順利航行至已知(然後慢慢前往未知)的海域。這兩項特質讓葡萄牙人願意冒險出航,他們認為與其仰賴中間人透過絲路和亞洲行商,不如靠自己勇敢穿越危險海域,畢竟許多中間人已經因為伍麥亞殞落而損失慘重了。因此,約翰一世和他的三個孩子:杜爾特王子、佩卓王子,和「航海家」亨利王子,就此展開了「地理大發現」時期,但當然,這是從葡萄牙人的觀點來看;對麻六甲、果亞、安哥拉的居民來說,可能就未必會使用「大發現」一詞了。這段征途某種程度上是收復失地運動的下一步,葡萄牙人征服的第一個海外殖民地就是距離其海岸線相當近的北非休達。之後葡萄牙人持續地「探索」各大海域,並從非洲沿岸開始,一路進發至印度和東亞。至16世紀早期時,世界各地幾乎都有葡萄牙的殖民地,包括像安哥拉、莫三比克、索馬利亞、果亞(位於印度)、麻六甲(現今馬來西亞)和帝汶等,同時還在日本設有一個貿易據點。這些殖民地和貿易路線的設置,讓葡萄牙國力在短時間內變得相當富強,葡萄牙商人不僅掌控著黃金和香料的進出口,更會進行奴隸人口的走私販賣,這不僅帶來許多財富,也讓葡萄牙人更想尋求新的征途、新的貿易物品,甚至開始尋求讓更多殖民地人民轉信天主教的手段,而最後這一點則導致葡萄牙在多處殖民地的失利;馬來蘇丹和日本大名都不甚在意和誰貿易,但信仰的轉變卻會威脅到其政治秩序(比較機靈的荷蘭人便有注意到這點)。

在地理大發現時期,葡萄牙和鄰國西班牙有友好的競爭關係。當克里斯多弗‧哥倫布於1492年「發現」美洲,並鞏固了西班牙對該處的所有權後,葡萄牙知道自己必須找出戰勝鄰國的方法。而後,葡萄牙探險家無意間來到了巴西海岸,並和西班牙產生了嫌隙,最後靠著教宗介入才讓雙方簽立《托德西利亞斯條約》,兩國便以此條約瓜分了在新世界的「發現」:界線以東歸屬葡萄牙,以西則歸屬於西班牙。雙方都同意條約內容(雖然教宗開口也不由得他們不同意),並繼續進行各自的征途,但隨著歐洲探險家逐漸佔領全美洲,局勢很快便有所不同,西班牙的殖民地有黃金藏量豐富的墨西哥、祕魯和北美洲的絕大部分,而葡萄牙卻只有巴西海岸(但無論如何,似乎沒有人打算先去問問原住民的意見)。

然而,和鄰國的和平並不長久,葡萄牙在經過一連串不幸事件後,竟導致無人繼承王位的窘境,因此最終讓一位西班牙國王登基統治。西班牙費利佩二世因母親血脈而宣稱具有統治權,並向葡萄牙進軍。在拿下關鍵勝利後,他便受冕為葡萄牙菲利浦一世(畢竟葡萄牙之前沒有一世)。自此,葡萄牙至1640年葡萄牙王政復辟戰爭後才恢復獨立,但西班牙卻在28年後才承認他們為獨立國家。

風水輪流轉,當巴西發現黃金後,葡萄牙似乎就轉運了。全新注入的財富振興了葡萄牙經濟,並賦予更多財金緩衝的空間,這一點在1755年里斯本發生九級大地震後尤其珍貴。塞巴斯蒂昂·若澤·德卡瓦略‑梅洛,或簡稱蓬巴爾侯爵,他不僅在災厄中倖存,更立刻就開始重建城市。他的果斷行動讓城市在一年時間便重建再生,並在其聰明才智的設計下,讓所有建築物都具備抵抗強震的能力。

在19世紀,拿破崙將侵略葡萄牙視為其歐洲征途的一部份,當他拿下里斯本後,葡萄牙便將首都移至巴西里約熱內盧,並藉由盟友英國的幫助反抗拿破崙,這讓他們從一開始便締結的同盟關係更加緊密。但這個決策卻讓葡萄牙在最後失去了巴西的所有權:巴西在戰爭結束後便宣布脫離葡萄牙獨立,而葡萄牙也將首都移回了里斯本。

直至今日,葡萄牙都是一個虔誠信仰天主教的國家,同時也是歐盟的核心成員。其食物和飲品(包括綠酒)、憂鬱的法朵音樂,和大都會形象依舊遠近馳名。葡萄牙和英國的關係仍然保持緊密,雖然在旅遊旺季時葡萄牙人大概會有點不爽…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unknown

特點

領袖
特殊單位
特殊基礎設施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歐洲西南部
規模
92090平方公里
人口
10302674(2020年)
首都
里斯本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unknown

特點

領袖
特殊單位
特殊基礎設施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歐洲西南部
規模
92090平方公里
人口
10302674(2020年)
首都
里斯本
特色能力

印度之家

國際 貿易路線必須起源於海岸城市,並且僅能通往在海岸上或者有港口的城市,但所有收益+50%。商人單位在水域中+50%移動範圍,並且能在解鎖後立即上船。

歷史背景
从伊比利半島大西洋沿岸的一個小型中世紀王國,葡萄牙最終成為了一個大型海事帝國。在其16世紀巔峰時,葡萄牙控制了部分南美洲、非洲、亞洲和大洋洲。作為歐洲首批進行殖民冒險的國家之一,葡萄牙是第一波全球化的推手,讓全世界人口、思想和香料的互通有無達到前所未有的盛大規模。

如同大部分歐洲國家,葡萄牙在成為國家前同樣深受區域爭端和征服所苦。葡萄牙原屬羅馬盧西塔尼亞,在羅馬帝國覆滅後,該處即成為伍麥亞王朝安達魯斯區域的一部份。但不要一聽到「征服」就把事情想得太糟,在第一個千禧年之際,與正在經歷黑暗時代的西歐相比,葡萄牙的境遇可說是相對良好,透過像是科爾多瓦這種中心城市的發展,整個葡萄牙半島在藝術和學習方面可說是欣欣向榮。

伍麥亞的統治只維持到12世紀,便因伯爵阿方索一世率領的反叛而畫下句點。為了推崇其建立第一個獨立葡萄牙國家之功績,阿方索一世獲得了「國父」的稱號。阿方索與伊比利半島其他地區的基督教國王開始收復失地,展開推翻摩爾人(穆斯林)統治的抗爭。其中較著名的事蹟,是1147年阿方索借助在葡萄牙躲避大西洋風暴的英國十字軍攻下了里斯本。當十字軍發現在離家較近的葡萄牙也能進行聖戰時,他們便留下來助阿方索趕走伍麥亞(做為報酬,他們能夠洗劫佔領之城市並收取戰俘的贖金)。在1249年,阿方索三世拿下了南方城市法魯,鞏固了葡萄牙在此區域內的統治。在13世紀時,葡萄牙的邊界便與現今相似,且和英國締結了長達數世紀的同盟。

甫獨立的葡萄牙也開啟了海上探險時代。葡萄牙現在不僅控制了多個強大的港口城市,同時也獲得了伍麥亞的天文學和數學知識,這讓他們得以善用自己狹長海岸線的優勢,順利航行至已知(然後慢慢前往未知)的海域。這兩項特質讓葡萄牙人願意冒險出航,他們認為與其仰賴中間人透過絲路和亞洲行商,不如靠自己勇敢穿越危險海域,畢竟許多中間人已經因為伍麥亞殞落而損失慘重了。因此,約翰一世和他的三個孩子:杜爾特王子、佩卓王子,和「航海家」亨利王子,就此展開了「地理大發現」時期,但當然,這是從葡萄牙人的觀點來看;對麻六甲、果亞、安哥拉的居民來說,可能就未必會使用「大發現」一詞了。這段征途某種程度上是收復失地運動的下一步,葡萄牙人征服的第一個海外殖民地就是距離其海岸線相當近的北非休達。之後葡萄牙人持續地「探索」各大海域,並從非洲沿岸開始,一路進發至印度和東亞。至16世紀早期時,世界各地幾乎都有葡萄牙的殖民地,包括像安哥拉、莫三比克、索馬利亞、果亞(位於印度)、麻六甲(現今馬來西亞)和帝汶等,同時還在日本設有一個貿易據點。這些殖民地和貿易路線的設置,讓葡萄牙國力在短時間內變得相當富強,葡萄牙商人不僅掌控著黃金和香料的進出口,更會進行奴隸人口的走私販賣,這不僅帶來許多財富,也讓葡萄牙人更想尋求新的征途、新的貿易物品,甚至開始尋求讓更多殖民地人民轉信天主教的手段,而最後這一點則導致葡萄牙在多處殖民地的失利;馬來蘇丹和日本大名都不甚在意和誰貿易,但信仰的轉變卻會威脅到其政治秩序(比較機靈的荷蘭人便有注意到這點)。

在地理大發現時期,葡萄牙和鄰國西班牙有友好的競爭關係。當克里斯多弗‧哥倫布於1492年「發現」美洲,並鞏固了西班牙對該處的所有權後,葡萄牙知道自己必須找出戰勝鄰國的方法。而後,葡萄牙探險家無意間來到了巴西海岸,並和西班牙產生了嫌隙,最後靠著教宗介入才讓雙方簽立《托德西利亞斯條約》,兩國便以此條約瓜分了在新世界的「發現」:界線以東歸屬葡萄牙,以西則歸屬於西班牙。雙方都同意條約內容(雖然教宗開口也不由得他們不同意),並繼續進行各自的征途,但隨著歐洲探險家逐漸佔領全美洲,局勢很快便有所不同,西班牙的殖民地有黃金藏量豐富的墨西哥、祕魯和北美洲的絕大部分,而葡萄牙卻只有巴西海岸(但無論如何,似乎沒有人打算先去問問原住民的意見)。

然而,和鄰國的和平並不長久,葡萄牙在經過一連串不幸事件後,竟導致無人繼承王位的窘境,因此最終讓一位西班牙國王登基統治。西班牙費利佩二世因母親血脈而宣稱具有統治權,並向葡萄牙進軍。在拿下關鍵勝利後,他便受冕為葡萄牙菲利浦一世(畢竟葡萄牙之前沒有一世)。自此,葡萄牙至1640年葡萄牙王政復辟戰爭後才恢復獨立,但西班牙卻在28年後才承認他們為獨立國家。

風水輪流轉,當巴西發現黃金後,葡萄牙似乎就轉運了。全新注入的財富振興了葡萄牙經濟,並賦予更多財金緩衝的空間,這一點在1755年里斯本發生九級大地震後尤其珍貴。塞巴斯蒂昂·若澤·德卡瓦略‑梅洛,或簡稱蓬巴爾侯爵,他不僅在災厄中倖存,更立刻就開始重建城市。他的果斷行動讓城市在一年時間便重建再生,並在其聰明才智的設計下,讓所有建築物都具備抵抗強震的能力。

在19世紀,拿破崙將侵略葡萄牙視為其歐洲征途的一部份,當他拿下里斯本後,葡萄牙便將首都移至巴西里約熱內盧,並藉由盟友英國的幫助反抗拿破崙,這讓他們從一開始便締結的同盟關係更加緊密。但這個決策卻讓葡萄牙在最後失去了巴西的所有權:巴西在戰爭結束後便宣布脫離葡萄牙獨立,而葡萄牙也將首都移回了里斯本。

直至今日,葡萄牙都是一個虔誠信仰天主教的國家,同時也是歐盟的核心成員。其食物和飲品(包括綠酒)、憂鬱的法朵音樂,和大都會形象依舊遠近馳名。葡萄牙和英國的關係仍然保持緊密,雖然在旅遊旺季時葡萄牙人大概會有點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