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文明/領袖
城邦
區域
建築
奇觀和項目
單位
單位強化
偉人
科技
市政
政體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資源
改良設施和路線
行政長官
歷史性時刻
英國
特色能力

世界的工坊

鐵礦山和煤礦山每回合多累積2點資源。生產軍事工程師+100% 生產力。軍事工程師使用次數+2。 電力充足时可獲得額外收益的建築能再額外獲得+4的收益。建造工業區建築時+20% 生產力。港口建築+10戰略資源囤積(在標準遊戲速度下)。

歷史背景
在諾曼人將一切愚事結束之前,任何會划船的人都曾入侵過「權杖之島」:凱爾特人、布列塔尼人、盎格魯人、羅馬人、撒克遜人、維京人等等。英國確實可以追溯到「諾爾曼入侵」時期。此前其他人試圖將爭吵不斷的英格蘭貴族聯合起來;傳說中的亞瑟王可能這樣做過;征服者威廉(又因各種原因而史稱為「雜種威廉」)真正完成了這一任務。現在,「大」不列顛(侵佔了蘇格蘭和威爾斯王國)不僅是歐盟的領導人之一,還是世界經濟體(排名第六)、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居住著大約6400萬人。

諾曼底的威廉在爭奪英國王位的競爭中——競爭者包括盎格魯撒克遜人哈羅德•葛文生和挪威的哈拉爾•哈德拉達——獲得勝利,很快便佔領了多佛、坎特伯里、肯特、薩瑟克和溫徹斯特的皇家國庫。固執的英國伯爵和神職人員俯首稱臣,1066年十二月威廉在西敏寺加冕為英格蘭國王。他一生致力於鞏固統治、鎮壓叛亂、擊退北歐海盜,此外,還試圖在回到諾曼第之後守住其領土。然而,到了1135年,他的皇家血脈逐漸消失,隨後安茹家族在短暫的「無政府」時期坐上了英國王位。

1153年的《沃靈福德條約》解決了最近(但肯定不是最後一個)一次英國內戰,四位安茹王朝的君主——包括著名的獅心王理查和他臭名昭著的兄弟約翰•雷克蘭——是這片土地上公認的霸主。他們制定了皇家徽章,上面有一隻躍立的金獅和一頭不屬於英國冰冷海岸的野獸…最後又增加了兩隻野獸以確保每個人都能明白這是什麼意思。約翰在英格蘭的統治十分糟糕(他將諾曼第輸給了法國),他被迫同意了《自由大憲章》的內容,其本質是1215年王室和反叛貴族簽訂的和平條約,並在隨後幾年內不斷修改。在這之前,國王受到「強權和意志」左右而做出片面武斷的決定;如今,已經為「法治政府」奠定了基礎來保障人民的權利——至少,保證了鄉紳的權利;大約幾個世紀以來,不幸的農民仍是奴隸。

當然,英國歷史不僅是幾十位皇室和貴族成員的風流韻事;它也關乎成千上萬的小人物:農奴、僕人、士兵、手藝人、牧師、商人、抄寫員、酒吧老闆、主婦、藝術家、作家,以及其他普通人。隨著農業和水產業的興旺,這個國家變得自給自足。商業繁榮發展,英國產品——尤其是毛織品和硬木工藝品——在整個歐洲都有很大的需求。中世紀時期,英國出現了充滿活力的文化;織出了貝葉掛毯、喬叟和馬洛里創作出了偉大的文學作品、建造了高聳的哥德式教堂和城堡、民間故事(比如俠盜羅賓漢的傳說)深入人心。這些一夜暴富的平民們開始感到…自己享有權利。

安茹王朝後的英國王位繼任者是更加自私的金雀花王朝,他們因為發動了百年戰爭(實際上是116年,從1337年到1453年,但誰在乎呢)而被大家所知,並且公然將法國王位佔為己有。1399年九月,討厭的理查二世被罷免,並在被囚禁的幾個月後死去(據傳是餓死的),這一時期也隨之結束。隨後蘭開斯特家族繼承王位,但不久後,他們的統治權受到了約克家族的挑戰,約克是金雀花的支系家族。1455年,一次偶發的衝突——血腥卻有趣的玫瑰戰爭——在兩者之間猛烈爆發,特點是錯綜複雜的陰謀詭計和投機取巧的貴族不斷改變的立場。最終,雙方都全軍覆沒,亨利•都鐸,這個博福特家族相對平庸的後代,在博斯沃思原野戰役中擊敗了蘭開斯特家族最後一位君主理查三世(他在戰爭中被殺死),並成為英國的新國王。

亨利ㄒ都鐸,被稱為亨利七世,很快娶了約克家族的伊麗莎白以此來終止競爭者的挑釁。亨利主要通過法律允許範圍內的殘酷稅收機制來恢復政府政治和金融穩定,並在隨後建立了國王委員會來約束貴族。他長期執政的兒子亨利八世(1509至1547年)和孫女伊麗莎白一世(1558至1603年)真正做出了改變。在位期間,狂妄自大的亨利將三妻四妾和奪權競爭者斬首,並建立英格蘭教會以挑戰教皇的權威——使英國君主自然成為教會元首——伊麗莎白通過挑戰強大的天主教強國來捍衛了英國教會。英國的這個一百年可真是忙碌啊。

同時,那些普通人變得越來越不普通。1295年,下議院成立,選出了一些非「世俗或精神貴族」的代表來表達人民的心聲並向君主獻策;然而亨利總是忽視他們(除非當他處決他們時),伊麗莎白認識到了他們的經濟和愛國主義價值,所以和他們保持著密切聯繫。在亨利統治時期,尤其是伊麗莎白時期,藝術得到繁榮發展,吟游詩人為劇院獻上了一些世界聞名的偉大作品,讓那些平民花自己得來不易的錢享受這些東西。獲得了天主教在英國的財產後,君主便有能力資助英國作曲家,以及國外出生的畫家和建築師。文藝復興展覽和節日也越來越多的進入到日常生活之中。

可惜「童貞女王」沒有留下子嗣就去世了。斯圖爾特夫婦同時統治蘇格蘭和英格蘭,在此之後英國經歷了清教徒革命、共和國的短暫執政(不幸的查爾斯•斯圖爾特一世的死刑為其拉開序幕)、斯圖爾特王朝復辟、光榮革命和《1707年聯合法案》,由此大不列顛聯合王國變得正式化。同時,在伊麗莎白首先實行的政策領導下,英國開始從事金融活動,或在世界範圍內授予考察團和殖民地特許狀,最初是在新世界進行這些活動,後來擴展到更遠的區域。在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威脅下,伊麗莎白開始實施的另一項政策讓英國海軍成為了「海上霸主」。

可愛的安妮女王,生了17個孩子卻沒有一個幸存下來。她於1714年49歲時去世,她的第二個堂兄、來自漢諾威不會說英語的喬治繼位。由於長壽的喬治家族成員(從1714年到1830年共有四位喬治)有注意力不集中和發瘋的趨向,所以這一時期的特點是在「立憲」君主領導下由首相帶領向目前的內閣政府體制過渡。喬治三世還失去了美洲殖民地,但這大致發生在(基本上沒意識到這一點)英國最終在滑鐵盧之戰打敗拿破崙時期。也許現在讓首相掌權,同時讓君主成為國家的元首和象徵而非統治者是最好的辦法。漢諾威王朝之後是普通的薩克斯•科爾伯家族的單一王朝,於1917年改名為溫莎王朝,以避免引起一戰期間的反德情緒。

英國這個變革之地在19世紀中葉又開始了一輪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是煤煙籠罩、喧囂的工廠和造船廠、島上縱橫交錯的鐵路網。新製造中心的新貧民窟裡住滿了僱傭勞動者,英國人享受著文明社會中從未出現過的生活。事實上,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受到了工業繁榮的影響,有錢購買商品和電力的人都能享受到維多利亞時代(以一位嚴厲卻長壽的女王名字命名)的繁榮。1901年,第一家三相高壓電力廠在泰恩河畔紐卡斯爾成立;1912年,英國已經有了世界上最大的綜合電力系統。英國工廠一天24小時全年運轉,生產出了幾乎所有你能想像得到的商品——節約糧食——並避免了令人討厭的國際糾紛。。

不管是工業革命成就了帝國還是帝國成就了工業革命,隨著英國人卸下「白種人負擔」,維多利亞統治時期見證了「日不落帝國」的誕生。雖然英國從17世紀後期開始侵佔全球,但蒸汽輪船、火車和海底電纜的出現——更別說大量的連發獵槍和無畏號戰艦——讓英國政府有能力並且還基本有效地管理這個幅員遼闊的帝國。巨大的英國商船載著來自加拿大、澳洲、南非、香港、新加坡、印度、紐西蘭的農產品和原材料,和眾多分散的警戒部隊一起湧進了英國連綿不絕的港口。遠方一些不好的消息通過電報線路快速傳達到白廳,強健的英國軍隊和聞名遐邇的英國海軍火速到達,平息一切紛爭。

在這一切發生之際,突現的代價高昂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對自滿的英國人可謂是場驚嚇,更糟糕的則是僅廿年餘後的二戰。歐陸盟邦皆被強大的德國國防軍壓制下,剛硬頑強的英國人死命捍衛著貫穿馬爾他至蘇伊士運河這條保護其遠東屬地的生命線,直到蘇俄、美國(此前皆不義地棄英國於不顧以便從貿易圖利)因德日兩國獨裁者的囂張氣焰而捲入爭端和英國站到一邊。待戰爭結束,英國經濟耗竭,近四十五萬公民喪生,背負著壓垮性的債務與惡性通膨,帝國已然瓦解(表面上的剩餘屬地已轉型為大英國協成員),並被迫攪和進了冷戰...雖然贏了戰爭。

這是一個進步且民主的國家,其運動、文化象徵和傳統飽受愛戴,國民生產總值達一兆六千億英鎊(約兩兆六千億美元),從藝術到科學,政治到金融,大不列顛在多數領域仍頗具份量。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england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歐洲
規模
大约24萬平方公里
人口
估計6410萬
首都
倫敦(通常)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england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歐洲
規模
大约24萬平方公里
人口
估計6410萬
首都
倫敦(通常)
特色能力

世界的工坊

鐵礦山和煤礦山每回合多累積2點資源。生產軍事工程師+100% 生產力。軍事工程師使用次數+2。 電力充足时可獲得額外收益的建築能再額外獲得+4的收益。建造工業區建築時+20% 生產力。港口建築+10戰略資源囤積(在標準遊戲速度下)。

歷史背景
在諾曼人將一切愚事結束之前,任何會划船的人都曾入侵過「權杖之島」:凱爾特人、布列塔尼人、盎格魯人、羅馬人、撒克遜人、維京人等等。英國確實可以追溯到「諾爾曼入侵」時期。此前其他人試圖將爭吵不斷的英格蘭貴族聯合起來;傳說中的亞瑟王可能這樣做過;征服者威廉(又因各種原因而史稱為「雜種威廉」)真正完成了這一任務。現在,「大」不列顛(侵佔了蘇格蘭和威爾斯王國)不僅是歐盟的領導人之一,還是世界經濟體(排名第六)、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居住著大約6400萬人。

諾曼底的威廉在爭奪英國王位的競爭中——競爭者包括盎格魯撒克遜人哈羅德•葛文生和挪威的哈拉爾•哈德拉達——獲得勝利,很快便佔領了多佛、坎特伯里、肯特、薩瑟克和溫徹斯特的皇家國庫。固執的英國伯爵和神職人員俯首稱臣,1066年十二月威廉在西敏寺加冕為英格蘭國王。他一生致力於鞏固統治、鎮壓叛亂、擊退北歐海盜,此外,還試圖在回到諾曼第之後守住其領土。然而,到了1135年,他的皇家血脈逐漸消失,隨後安茹家族在短暫的「無政府」時期坐上了英國王位。

1153年的《沃靈福德條約》解決了最近(但肯定不是最後一個)一次英國內戰,四位安茹王朝的君主——包括著名的獅心王理查和他臭名昭著的兄弟約翰•雷克蘭——是這片土地上公認的霸主。他們制定了皇家徽章,上面有一隻躍立的金獅和一頭不屬於英國冰冷海岸的野獸…最後又增加了兩隻野獸以確保每個人都能明白這是什麼意思。約翰在英格蘭的統治十分糟糕(他將諾曼第輸給了法國),他被迫同意了《自由大憲章》的內容,其本質是1215年王室和反叛貴族簽訂的和平條約,並在隨後幾年內不斷修改。在這之前,國王受到「強權和意志」左右而做出片面武斷的決定;如今,已經為「法治政府」奠定了基礎來保障人民的權利——至少,保證了鄉紳的權利;大約幾個世紀以來,不幸的農民仍是奴隸。

當然,英國歷史不僅是幾十位皇室和貴族成員的風流韻事;它也關乎成千上萬的小人物:農奴、僕人、士兵、手藝人、牧師、商人、抄寫員、酒吧老闆、主婦、藝術家、作家,以及其他普通人。隨著農業和水產業的興旺,這個國家變得自給自足。商業繁榮發展,英國產品——尤其是毛織品和硬木工藝品——在整個歐洲都有很大的需求。中世紀時期,英國出現了充滿活力的文化;織出了貝葉掛毯、喬叟和馬洛里創作出了偉大的文學作品、建造了高聳的哥德式教堂和城堡、民間故事(比如俠盜羅賓漢的傳說)深入人心。這些一夜暴富的平民們開始感到…自己享有權利。

安茹王朝後的英國王位繼任者是更加自私的金雀花王朝,他們因為發動了百年戰爭(實際上是116年,從1337年到1453年,但誰在乎呢)而被大家所知,並且公然將法國王位佔為己有。1399年九月,討厭的理查二世被罷免,並在被囚禁的幾個月後死去(據傳是餓死的),這一時期也隨之結束。隨後蘭開斯特家族繼承王位,但不久後,他們的統治權受到了約克家族的挑戰,約克是金雀花的支系家族。1455年,一次偶發的衝突——血腥卻有趣的玫瑰戰爭——在兩者之間猛烈爆發,特點是錯綜複雜的陰謀詭計和投機取巧的貴族不斷改變的立場。最終,雙方都全軍覆沒,亨利•都鐸,這個博福特家族相對平庸的後代,在博斯沃思原野戰役中擊敗了蘭開斯特家族最後一位君主理查三世(他在戰爭中被殺死),並成為英國的新國王。

亨利ㄒ都鐸,被稱為亨利七世,很快娶了約克家族的伊麗莎白以此來終止競爭者的挑釁。亨利主要通過法律允許範圍內的殘酷稅收機制來恢復政府政治和金融穩定,並在隨後建立了國王委員會來約束貴族。他長期執政的兒子亨利八世(1509至1547年)和孫女伊麗莎白一世(1558至1603年)真正做出了改變。在位期間,狂妄自大的亨利將三妻四妾和奪權競爭者斬首,並建立英格蘭教會以挑戰教皇的權威——使英國君主自然成為教會元首——伊麗莎白通過挑戰強大的天主教強國來捍衛了英國教會。英國的這個一百年可真是忙碌啊。

同時,那些普通人變得越來越不普通。1295年,下議院成立,選出了一些非「世俗或精神貴族」的代表來表達人民的心聲並向君主獻策;然而亨利總是忽視他們(除非當他處決他們時),伊麗莎白認識到了他們的經濟和愛國主義價值,所以和他們保持著密切聯繫。在亨利統治時期,尤其是伊麗莎白時期,藝術得到繁榮發展,吟游詩人為劇院獻上了一些世界聞名的偉大作品,讓那些平民花自己得來不易的錢享受這些東西。獲得了天主教在英國的財產後,君主便有能力資助英國作曲家,以及國外出生的畫家和建築師。文藝復興展覽和節日也越來越多的進入到日常生活之中。

可惜「童貞女王」沒有留下子嗣就去世了。斯圖爾特夫婦同時統治蘇格蘭和英格蘭,在此之後英國經歷了清教徒革命、共和國的短暫執政(不幸的查爾斯•斯圖爾特一世的死刑為其拉開序幕)、斯圖爾特王朝復辟、光榮革命和《1707年聯合法案》,由此大不列顛聯合王國變得正式化。同時,在伊麗莎白首先實行的政策領導下,英國開始從事金融活動,或在世界範圍內授予考察團和殖民地特許狀,最初是在新世界進行這些活動,後來擴展到更遠的區域。在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威脅下,伊麗莎白開始實施的另一項政策讓英國海軍成為了「海上霸主」。

可愛的安妮女王,生了17個孩子卻沒有一個幸存下來。她於1714年49歲時去世,她的第二個堂兄、來自漢諾威不會說英語的喬治繼位。由於長壽的喬治家族成員(從1714年到1830年共有四位喬治)有注意力不集中和發瘋的趨向,所以這一時期的特點是在「立憲」君主領導下由首相帶領向目前的內閣政府體制過渡。喬治三世還失去了美洲殖民地,但這大致發生在(基本上沒意識到這一點)英國最終在滑鐵盧之戰打敗拿破崙時期。也許現在讓首相掌權,同時讓君主成為國家的元首和象徵而非統治者是最好的辦法。漢諾威王朝之後是普通的薩克斯•科爾伯家族的單一王朝,於1917年改名為溫莎王朝,以避免引起一戰期間的反德情緒。

英國這個變革之地在19世紀中葉又開始了一輪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是煤煙籠罩、喧囂的工廠和造船廠、島上縱橫交錯的鐵路網。新製造中心的新貧民窟裡住滿了僱傭勞動者,英國人享受著文明社會中從未出現過的生活。事實上,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受到了工業繁榮的影響,有錢購買商品和電力的人都能享受到維多利亞時代(以一位嚴厲卻長壽的女王名字命名)的繁榮。1901年,第一家三相高壓電力廠在泰恩河畔紐卡斯爾成立;1912年,英國已經有了世界上最大的綜合電力系統。英國工廠一天24小時全年運轉,生產出了幾乎所有你能想像得到的商品——節約糧食——並避免了令人討厭的國際糾紛。。

不管是工業革命成就了帝國還是帝國成就了工業革命,隨著英國人卸下「白種人負擔」,維多利亞統治時期見證了「日不落帝國」的誕生。雖然英國從17世紀後期開始侵佔全球,但蒸汽輪船、火車和海底電纜的出現——更別說大量的連發獵槍和無畏號戰艦——讓英國政府有能力並且還基本有效地管理這個幅員遼闊的帝國。巨大的英國商船載著來自加拿大、澳洲、南非、香港、新加坡、印度、紐西蘭的農產品和原材料,和眾多分散的警戒部隊一起湧進了英國連綿不絕的港口。遠方一些不好的消息通過電報線路快速傳達到白廳,強健的英國軍隊和聞名遐邇的英國海軍火速到達,平息一切紛爭。

在這一切發生之際,突現的代價高昂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對自滿的英國人可謂是場驚嚇,更糟糕的則是僅廿年餘後的二戰。歐陸盟邦皆被強大的德國國防軍壓制下,剛硬頑強的英國人死命捍衛著貫穿馬爾他至蘇伊士運河這條保護其遠東屬地的生命線,直到蘇俄、美國(此前皆不義地棄英國於不顧以便從貿易圖利)因德日兩國獨裁者的囂張氣焰而捲入爭端和英國站到一邊。待戰爭結束,英國經濟耗竭,近四十五萬公民喪生,背負著壓垮性的債務與惡性通膨,帝國已然瓦解(表面上的剩餘屬地已轉型為大英國協成員),並被迫攪和進了冷戰...雖然贏了戰爭。

這是一個進步且民主的國家,其運動、文化象徵和傳統飽受愛戴,國民生產總值達一兆六千億英鎊(約兩兆六千億美元),從藝術到科學,政治到金融,大不列顛在多數領域仍頗具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