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文明/領袖
城邦
區域
建築
奇觀和項目
單位
單位強化
偉人
科技
市政
政體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資源
改良設施和路線
行政長官
歷史性時刻
美國
特色能力

開國元勳

所有當前政體的外交政策槽位都會變為通用槽位。政體的每個通用槽位每回合+1 外交支持。

歷史背景
文明層面上,美國由一群喧鬧的殖民地集成,到全球拓張的超級強權此一進程可謂迅如流星。作為數波移民浪潮的產物,美國今日乃世界第四大國,人口數量世界第三,從大西洋到太平洋橫亙北美洲,亦囊括了數座人間最偉大的城市。坐擁世界最高國內生產總值,服務業和媒體工業,軍事火力指數(不計入核武),美國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凌駕霸權」。

美利堅合眾國揭幕於北美洲東海岸十三座英屬殖民地之創建,殖民地上住著無封地的英國仕紳次子、追求快速致富的冒險家、罪犯、放債人、宗教狂熱份子、激進政治傾向者和其餘純粹尋求更好的人生的民眾。其他移民——非洲奴隸、歐洲契約傭工等等——則是因時運不濟而非自主選擇來到了這裡。不管情況怎樣,這群粗暴的烏合之眾為這座「熔爐」奠定了基礎。

這群後來者迅速用他們先進的槍炮和技術來對付當地土著,開始了長達2個世紀的戰爭和暴行。到了1776年,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土著部落要麼被摧毀,要麼被佔領或征服。之後,由於不斷擴張的西部邊界,以及在1763年的法印戰爭中,他們為英國勝利所發揮的作用,這群「美國人」很快產生一種不適宜的自足和獨立的感覺。最初定居在羅諾克、 詹姆斯敦、普利茅斯和其他幾個荒涼地區,才短短幾代人的時間,他們就敢鼓動反對王權,以獲得和本土公民一樣的待遇。

在維吉尼亞貴族和新英格蘭知識分子的帶領下,這群殖民地居民從當初與英軍一起慶祝對法戰爭的勝利,到參與反對英軍的武裝鬥爭中,僅用了12年。如果英國議會能聽從班傑明•富蘭克林關於殖民地居民不滿的簡單總結,即「可能會讓一個大帝國變成小王國的」諷刺性規則(1773年),那麼英國可能早就把美國這個麻煩的投資給甩掉了。如大多家庭糾紛一樣,最重要的因素還是錢;殖民地居民對英國實施的不公平經濟限制和稅收非常不滿。同時,英國(還有一些英國的鐵桿支持者)普遍認為美國佬是一群不領情的暴民,他們根本不知道英國王室為了保護和改進他們花了多少錢。

1770年代晚期,複數美國殖民地已公然反叛,經歷激辯和絕望之後,殖民地群體的一眾代表於1776年7月4號宣佈獨立——發動了獨立戰爭。此戰從1775年四月延燒至1781年十月。這是場尋常的混亂內戰,美南多行游擊戰,北部偏向行軍式地往返戰場。大陸軍(即當時造反的殖民地人士)無論在火力還是兵力上都遠遠趕不上訓練有素、久經沙場的英軍,特別是在自負的英國海軍掌握了絕對制海權後…直到1770年代末,法國和西班牙加入戰局方才扭轉。

1781年底,大陸軍把康沃利斯將軍的英國軍隊圍困在約克城。由於法國海軍離海岸不遠,所以英軍無法逃脫,康沃利斯只好向革命英雄美國人喬治•華盛頓投降。2年後,終於簽署了一份和平條約,把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土地(把佛羅里達給了西班牙)都分配給了這個新的共和政體,讓美國商人有權在世界範圍內通過「自由貿易」來滿足貪欲,並正式確認了這個新國家的合法地位。

不愉快的事煙消雲散後,美國「愛國者們」開始著手拼湊聯邦共和國。最初的嘗試是1781年通過的《邦聯和永久聯合條例》,但被證明完全沒用,因為它並沒有賦予政府向公民徵稅的權力、擁有一支軍事力量的權力,甚至都沒有執行官對此進行監督。新一屆的美國國會領導人很快注意到了其中的缺陷;不久,為了修正該條例,他們於1787年在費城召開了一次秘密會議。但在經過大量自以為是的談論和爭執後,與會者起草了一份完全不同的新憲法,新憲法在1789年被美國採用,它基本塑造出了今天美國政府的雛形。同年,華盛頓被選為第一任總統。1791年,權利法案被加入到憲法中;此後又增加了17項修正案和其他6項監督法案。

隨著公民有了「生命、自由和對幸福的追求」的保障,這個新興國家是時候著手追求它自己的幸福了——快速擴張。1803年,因為不再對遙遠大陸的原始村落感興趣,拿破崙•波拿巴把包括路易斯安那在內的一大片法國殖民地統統賣給了美國,這算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土地轉讓了。因為對自己花了1125萬美元天價購買的貨物並不瞭解,傑弗遜總統派了幾名軍官去進行勘察並要求他們回報情況。結果是,這個新興國家的版圖又擴大了將近一倍。但這決不是美國土地掠奪的終點,直到1853年底,美國才接管它現有的廣闊大陸。

衝突伴隨擴張而來,於1861年,家仇糾葛的終極形式登場了:美國內戰。為期四年最為艱苦的一類衝突,導致六十萬餘美國人喪生,四十萬人負傷。此戰引發奴隸解放宣言,亦從而引發(立基於奴隸勞動力的)美國南方經濟的實質終結。兩造之對立分歧仍於今日的美國政壇上餘音繞樑。

那些自耕農、淘金者、商人、牧師、罪犯們都湧入了這片西部熱土,他們不再心煩意亂,不再受到「天命論」的影響,他們期望過上更好的生活,並普遍追求冒險和財富。多虧了這些虔誠的家庭在「西大荒」安營扎寨,靠著礦產、牲畜、木材和敏銳的辨別力創造財富,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即便是美國偏遠地區也呈現出一片發達景象(屠殺了原住民後)。在東部和海灣沿岸,歐洲移民受「美國夢」驅使也湧入了這個國家。這些人在接下來的開墾草地、修建鐵路、挖掘礦井,以及修訂法律的過程中死亡上千。

儘管偏遠地區仍有騷動,美國人在20世紀初頗為樂觀,深刻自滿於其對自由和進步主義的信念,此信念體現於政治改革、科研進展、都市化和帝國主義。同時,執筆人和作曲家們正在塑造一脈嶄新的美國文學和音樂。但在美國工業、文化和經濟能量持續增長的同時,美國的軍事力量並未跟上腳步。

所有樂觀主義和理想主義在新世紀的第一個10年戛然而止:美國捲入一戰、1918至1919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股市崩盤,「大蕭條」隨之而來、爵士樂時代的「道德淪喪」、塵暴區的生態災害。黃金時代過去了。隨著禁酒令啓動(還記得他們所說的最好意圖吧),大企業和大政治團體通過「大型犯罪」(以及後來的「大型媒體」)結成邪惡聯盟;原本無組織的犯罪活動變得有組織起來,迪林傑和卡彭這樣的黑幫老大成為了自通俗西部小說出現之後就不曾出現的媒體和民間英雄,此後,那些原本只在美國經濟邊緣吸血的「家族」,現在可以大口啃肉了。

「正義的戰爭」拯救了美國。1941年12月7號,歐洲戰爭已持續兩年,美國表面上還是無動於衷,日本帝國向美國發起攻擊。幾天之內,納粹德國和法西斯義大利對美國宣戰,二戰爆發。從失誤中汲取教訓後,1942年底,美國所有戰區都採取攻勢,並向同盟國輸送贏取戰爭所需的大量物資。隨著美國向兩座日本城市投放原子彈,二戰於1945年結束。

然而,這個新出現的超級大國很快就發現自己又捲入了另一種戰爭。由蘇聯在東歐引發的鐵幕,到中共革命,再到俄國原子彈首次試驗成功,最終發展為「自由世界」對陣「邪惡帝國」(這是美國總統雷根在1983年的演講中對蘇聯的稱呼)。西方與東方開始爭奪地球居民的「民心」。在每個領域(包括太空競賽和科技進步)和每個地區,競爭者們花費巨大的金錢和精力來製造更致命的武器、推翻政府、建立武裝聯盟、進行複雜的間諜活動、鎮壓或暗殺政治異議人士、參與傀儡戰爭、在對方的電波裡散布謠言。同時,所有國家的公民都注視著天空,看是否出現蕈狀雲。1989年,隨著東歐國家拋棄了蘇聯政府,鐵幕終於倒塌。不論從哪個角度看,對參與其中的每一個國家來說,冷戰都是一個巨大的、昂貴的錯誤。

美國享受了一段和平和滿足的新時期…持續了大約10年。2001年9月11日,一伙來自「基地組織」的恐怖分子駕駛著商用噴射機撞向了紐約世貿大廈和華盛頓五角大樓。這次襲擊奪去了大約3000條生命,其中大部分是平民,並預估造成了100億美元的損失。持續進行的「反恐戰爭」由此開啓。

在這當中,美國邁步向前,將其自始恪守(但非每每成就)的自由與平等的崇高理想投入實踐。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諸如性別、性向、種族平權等多項社會運動已然改變了美國人生活日常的樣貌。伴此而生的是美國軟實力(亦時常為硬實力)在其境外的廣域投射。得能為之時,合眾國藉其媒體與文化令人傾心,不得為之時,則驅動革命與政變。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america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北美洲
規模
大約900平方公里
人口
大約3.18億
首都
眾多(費城、紐約、現在的華盛頓)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america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北美洲
規模
大約900平方公里
人口
大約3.18億
首都
眾多(費城、紐約、現在的華盛頓)
特色能力

開國元勳

所有當前政體的外交政策槽位都會變為通用槽位。政體的每個通用槽位每回合+1 外交支持。

歷史背景
文明層面上,美國由一群喧鬧的殖民地集成,到全球拓張的超級強權此一進程可謂迅如流星。作為數波移民浪潮的產物,美國今日乃世界第四大國,人口數量世界第三,從大西洋到太平洋橫亙北美洲,亦囊括了數座人間最偉大的城市。坐擁世界最高國內生產總值,服務業和媒體工業,軍事火力指數(不計入核武),美國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凌駕霸權」。

美利堅合眾國揭幕於北美洲東海岸十三座英屬殖民地之創建,殖民地上住著無封地的英國仕紳次子、追求快速致富的冒險家、罪犯、放債人、宗教狂熱份子、激進政治傾向者和其餘純粹尋求更好的人生的民眾。其他移民——非洲奴隸、歐洲契約傭工等等——則是因時運不濟而非自主選擇來到了這裡。不管情況怎樣,這群粗暴的烏合之眾為這座「熔爐」奠定了基礎。

這群後來者迅速用他們先進的槍炮和技術來對付當地土著,開始了長達2個世紀的戰爭和暴行。到了1776年,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土著部落要麼被摧毀,要麼被佔領或征服。之後,由於不斷擴張的西部邊界,以及在1763年的法印戰爭中,他們為英國勝利所發揮的作用,這群「美國人」很快產生一種不適宜的自足和獨立的感覺。最初定居在羅諾克、 詹姆斯敦、普利茅斯和其他幾個荒涼地區,才短短幾代人的時間,他們就敢鼓動反對王權,以獲得和本土公民一樣的待遇。

在維吉尼亞貴族和新英格蘭知識分子的帶領下,這群殖民地居民從當初與英軍一起慶祝對法戰爭的勝利,到參與反對英軍的武裝鬥爭中,僅用了12年。如果英國議會能聽從班傑明•富蘭克林關於殖民地居民不滿的簡單總結,即「可能會讓一個大帝國變成小王國的」諷刺性規則(1773年),那麼英國可能早就把美國這個麻煩的投資給甩掉了。如大多家庭糾紛一樣,最重要的因素還是錢;殖民地居民對英國實施的不公平經濟限制和稅收非常不滿。同時,英國(還有一些英國的鐵桿支持者)普遍認為美國佬是一群不領情的暴民,他們根本不知道英國王室為了保護和改進他們花了多少錢。

1770年代晚期,複數美國殖民地已公然反叛,經歷激辯和絕望之後,殖民地群體的一眾代表於1776年7月4號宣佈獨立——發動了獨立戰爭。此戰從1775年四月延燒至1781年十月。這是場尋常的混亂內戰,美南多行游擊戰,北部偏向行軍式地往返戰場。大陸軍(即當時造反的殖民地人士)無論在火力還是兵力上都遠遠趕不上訓練有素、久經沙場的英軍,特別是在自負的英國海軍掌握了絕對制海權後…直到1770年代末,法國和西班牙加入戰局方才扭轉。

1781年底,大陸軍把康沃利斯將軍的英國軍隊圍困在約克城。由於法國海軍離海岸不遠,所以英軍無法逃脫,康沃利斯只好向革命英雄美國人喬治•華盛頓投降。2年後,終於簽署了一份和平條約,把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土地(把佛羅里達給了西班牙)都分配給了這個新的共和政體,讓美國商人有權在世界範圍內通過「自由貿易」來滿足貪欲,並正式確認了這個新國家的合法地位。

不愉快的事煙消雲散後,美國「愛國者們」開始著手拼湊聯邦共和國。最初的嘗試是1781年通過的《邦聯和永久聯合條例》,但被證明完全沒用,因為它並沒有賦予政府向公民徵稅的權力、擁有一支軍事力量的權力,甚至都沒有執行官對此進行監督。新一屆的美國國會領導人很快注意到了其中的缺陷;不久,為了修正該條例,他們於1787年在費城召開了一次秘密會議。但在經過大量自以為是的談論和爭執後,與會者起草了一份完全不同的新憲法,新憲法在1789年被美國採用,它基本塑造出了今天美國政府的雛形。同年,華盛頓被選為第一任總統。1791年,權利法案被加入到憲法中;此後又增加了17項修正案和其他6項監督法案。

隨著公民有了「生命、自由和對幸福的追求」的保障,這個新興國家是時候著手追求它自己的幸福了——快速擴張。1803年,因為不再對遙遠大陸的原始村落感興趣,拿破崙•波拿巴把包括路易斯安那在內的一大片法國殖民地統統賣給了美國,這算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土地轉讓了。因為對自己花了1125萬美元天價購買的貨物並不瞭解,傑弗遜總統派了幾名軍官去進行勘察並要求他們回報情況。結果是,這個新興國家的版圖又擴大了將近一倍。但這決不是美國土地掠奪的終點,直到1853年底,美國才接管它現有的廣闊大陸。

衝突伴隨擴張而來,於1861年,家仇糾葛的終極形式登場了:美國內戰。為期四年最為艱苦的一類衝突,導致六十萬餘美國人喪生,四十萬人負傷。此戰引發奴隸解放宣言,亦從而引發(立基於奴隸勞動力的)美國南方經濟的實質終結。兩造之對立分歧仍於今日的美國政壇上餘音繞樑。

那些自耕農、淘金者、商人、牧師、罪犯們都湧入了這片西部熱土,他們不再心煩意亂,不再受到「天命論」的影響,他們期望過上更好的生活,並普遍追求冒險和財富。多虧了這些虔誠的家庭在「西大荒」安營扎寨,靠著礦產、牲畜、木材和敏銳的辨別力創造財富,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即便是美國偏遠地區也呈現出一片發達景象(屠殺了原住民後)。在東部和海灣沿岸,歐洲移民受「美國夢」驅使也湧入了這個國家。這些人在接下來的開墾草地、修建鐵路、挖掘礦井,以及修訂法律的過程中死亡上千。

儘管偏遠地區仍有騷動,美國人在20世紀初頗為樂觀,深刻自滿於其對自由和進步主義的信念,此信念體現於政治改革、科研進展、都市化和帝國主義。同時,執筆人和作曲家們正在塑造一脈嶄新的美國文學和音樂。但在美國工業、文化和經濟能量持續增長的同時,美國的軍事力量並未跟上腳步。

所有樂觀主義和理想主義在新世紀的第一個10年戛然而止:美國捲入一戰、1918至1919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股市崩盤,「大蕭條」隨之而來、爵士樂時代的「道德淪喪」、塵暴區的生態災害。黃金時代過去了。隨著禁酒令啓動(還記得他們所說的最好意圖吧),大企業和大政治團體通過「大型犯罪」(以及後來的「大型媒體」)結成邪惡聯盟;原本無組織的犯罪活動變得有組織起來,迪林傑和卡彭這樣的黑幫老大成為了自通俗西部小說出現之後就不曾出現的媒體和民間英雄,此後,那些原本只在美國經濟邊緣吸血的「家族」,現在可以大口啃肉了。

「正義的戰爭」拯救了美國。1941年12月7號,歐洲戰爭已持續兩年,美國表面上還是無動於衷,日本帝國向美國發起攻擊。幾天之內,納粹德國和法西斯義大利對美國宣戰,二戰爆發。從失誤中汲取教訓後,1942年底,美國所有戰區都採取攻勢,並向同盟國輸送贏取戰爭所需的大量物資。隨著美國向兩座日本城市投放原子彈,二戰於1945年結束。

然而,這個新出現的超級大國很快就發現自己又捲入了另一種戰爭。由蘇聯在東歐引發的鐵幕,到中共革命,再到俄國原子彈首次試驗成功,最終發展為「自由世界」對陣「邪惡帝國」(這是美國總統雷根在1983年的演講中對蘇聯的稱呼)。西方與東方開始爭奪地球居民的「民心」。在每個領域(包括太空競賽和科技進步)和每個地區,競爭者們花費巨大的金錢和精力來製造更致命的武器、推翻政府、建立武裝聯盟、進行複雜的間諜活動、鎮壓或暗殺政治異議人士、參與傀儡戰爭、在對方的電波裡散布謠言。同時,所有國家的公民都注視著天空,看是否出現蕈狀雲。1989年,隨著東歐國家拋棄了蘇聯政府,鐵幕終於倒塌。不論從哪個角度看,對參與其中的每一個國家來說,冷戰都是一個巨大的、昂貴的錯誤。

美國享受了一段和平和滿足的新時期…持續了大約10年。2001年9月11日,一伙來自「基地組織」的恐怖分子駕駛著商用噴射機撞向了紐約世貿大廈和華盛頓五角大樓。這次襲擊奪去了大約3000條生命,其中大部分是平民,並預估造成了100億美元的損失。持續進行的「反恐戰爭」由此開啓。

在這當中,美國邁步向前,將其自始恪守(但非每每成就)的自由與平等的崇高理想投入實踐。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諸如性別、性向、種族平權等多項社會運動已然改變了美國人生活日常的樣貌。伴此而生的是美國軟實力(亦時常為硬實力)在其境外的廣域投射。得能為之時,合眾國藉其媒體與文化令人傾心,不得為之時,則驅動革命與政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