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文明/領袖
城邦
區域
建築
奇觀和項目
單位
單位強化
偉人
科技
市政
政體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資源
改良設施和路線
行政長官
歷史性時刻
鄂圖曼
特色能力

達達尼爾巨砲

生產攻城單位時+50% 生產力。對抗區域防禦時+5 戰鬥力。所征服的城市不會失去 人口。非由鄂圖曼所創建的城市獲得+1 滿意度,且每回合+4忠誠度。

歷史背景
超過六世紀以來,鄂圖曼帝國的版圖跨越歐洲、亞洲以及非洲,統治了從波斯延伸到匈牙利和波蘭邊界,通過中東並跨至北非的龐大帝國。鄂圖曼帝國是在蒙古入侵以及黑死病席捲歐洲後留下的權力真空期中興起,帝國體制維持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此時期,他們是歐洲與近東政治事件的中心,統治著多民族、多語言、多宗教並且富侵略性的國家。

鄂圖曼帝國是由伊斯蘭戰士建立,他們協助塞爾柱波斯人對抗拜占庭。這些來自中亞的半遊牧民族落腳在安納托利亞,而在蒙古帝國徹底擊潰塞爾柱後,奧斯曼一世便創立了鄂圖曼王朝,一開始的領土是布爾薩週邊的一小塊安納托利亞地區。這個位置的形勢相當不穩定,一端毗鄰土庫曼統治區,另一邊則是仍具有相當威脅力的拜占庭。但中亞因為蒙古入侵的緣故,仍處於政治與文化交融的狀態,而鄂圖曼則是成功吸引願意攻打拜占庭並奮戰擴張領土的人。

鄂圖曼人奪下了拜占庭所持有的巴爾幹半島和現今土耳其境內的領土。同樣的,他們攻打塞爾柱和土庫曼等敵對的伊斯蘭勢力,並獲得軍事和政治優勢,統治了多瑙河以南大部份的歐洲。穆罕默德二世在1453年時征服君士坦丁堡,滅亡拜占庭帝國以及最後一絲羅馬帝國的餘燼。蘇丹塞利姆一世和蘇萊曼一世將帝國帶到領土最高峰時期,將埃及、黎凡特、北非、美索不達米亞以及遠至匈牙利、波蘭與立陶宛和俄羅斯的歐洲地區納入版圖。

蘇萊曼統治時期被視為鄂圖曼帝國的國力高峰,這個黃金時代因軍事征服、政治與法律改革、紀念碑的建造以及藝術與工藝的贊助而著稱。鄂圖曼帝國人民的生活受到世俗規範、伊斯蘭法律、地區習俗以及社會階級等錯綜複雜的規矩所約束。土耳其禁衛軍便示範了這些規則的結合。他們一開始是生於基督教信仰區的孩童,後來為了抵稅或作為貢品送到鄂圖曼國家單位,使其皈依伊斯蘭教,並在嚴格的軍事生活中將他們扶養長大。土耳其禁衛軍的生活受到嚴格的法律與紀律所約束。他們被禁止結婚或擁有大量財產,對國家極為忠誠,並且是帝國的精英步兵團。

鄂圖曼帝國是幾世紀以來,歐洲在盤算戰爭與結盟的政治賽局時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跟多個國家的關係時為結盟時為交戰。即便是在不太害怕鄂圖曼入侵的國家當中,還是會保持著對該國軍事與經濟力量的適當尊重。在文藝復興大部份的時間內以及早期工業革命階段當中,信仰伊斯蘭教的鄂圖曼帝國和信仰基督教的歐洲人之間存在著日漸升溫的衝突,雙方在衝突期間都選擇強調宗教上的不同,而在和平時期則不那麼強調差異之處。

蘇萊曼之後的蘇丹未能同樣有效地直接統治帝國,緩慢的衰退期隨之而來。之後開始出現軍事逆境,像是鄂圖曼海軍在1571年於勒班陀戰役被擊敗。雖然如此,帝國還是證明了具有能再維持好幾世紀的恢復力,而鄂圖曼軍多次對維也納展開攻城;1683年的最後一次攻城,代表歐洲不再需要承受帝國擴張的嚴重威脅。

第一次世界大戰標誌著鄂圖曼帝國的衰落。鄂圖曼帝國支持與協約國為敵的同盟國,後來證實這個做法對該國帶來災難。古老的政治體制未做出足夠的改革,無法讓政治情勢復甦。土耳其民族主義興起與獨立運動在帝國全境內發生,使帝國進一步分裂。青年土耳其運動在穆斯塔法·凱末爾的率領下,於1920年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而剩下的鄂圖曼領土則是被戰爭的勝利者瓜分。

鄂圖曼帝國的統治者以多項成就著稱:軍事征服、成功地將大部份的伊斯蘭世界統一到單一政治實體下,以及其高超的藝術與建築水準。雖然該國是從三個大陸交界處,受到各種災禍與侵略蹂躪的地區中興起,但它持久且靈活的體制使其得以面對數世紀的挑戰。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ottoman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亞洲
規模
約520萬平方公里
人口
巔峰時期約有3500萬人
首都
伊斯坦堡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ottoman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亞洲
規模
約520萬平方公里
人口
巔峰時期約有3500萬人
首都
伊斯坦堡
特色能力

達達尼爾巨砲

生產攻城單位時+50% 生產力。對抗區域防禦時+5 戰鬥力。所征服的城市不會失去 人口。非由鄂圖曼所創建的城市獲得+1 滿意度,且每回合+4忠誠度。

歷史背景
超過六世紀以來,鄂圖曼帝國的版圖跨越歐洲、亞洲以及非洲,統治了從波斯延伸到匈牙利和波蘭邊界,通過中東並跨至北非的龐大帝國。鄂圖曼帝國是在蒙古入侵以及黑死病席捲歐洲後留下的權力真空期中興起,帝國體制維持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此時期,他們是歐洲與近東政治事件的中心,統治著多民族、多語言、多宗教並且富侵略性的國家。

鄂圖曼帝國是由伊斯蘭戰士建立,他們協助塞爾柱波斯人對抗拜占庭。這些來自中亞的半遊牧民族落腳在安納托利亞,而在蒙古帝國徹底擊潰塞爾柱後,奧斯曼一世便創立了鄂圖曼王朝,一開始的領土是布爾薩週邊的一小塊安納托利亞地區。這個位置的形勢相當不穩定,一端毗鄰土庫曼統治區,另一邊則是仍具有相當威脅力的拜占庭。但中亞因為蒙古入侵的緣故,仍處於政治與文化交融的狀態,而鄂圖曼則是成功吸引願意攻打拜占庭並奮戰擴張領土的人。

鄂圖曼人奪下了拜占庭所持有的巴爾幹半島和現今土耳其境內的領土。同樣的,他們攻打塞爾柱和土庫曼等敵對的伊斯蘭勢力,並獲得軍事和政治優勢,統治了多瑙河以南大部份的歐洲。穆罕默德二世在1453年時征服君士坦丁堡,滅亡拜占庭帝國以及最後一絲羅馬帝國的餘燼。蘇丹塞利姆一世和蘇萊曼一世將帝國帶到領土最高峰時期,將埃及、黎凡特、北非、美索不達米亞以及遠至匈牙利、波蘭與立陶宛和俄羅斯的歐洲地區納入版圖。

蘇萊曼統治時期被視為鄂圖曼帝國的國力高峰,這個黃金時代因軍事征服、政治與法律改革、紀念碑的建造以及藝術與工藝的贊助而著稱。鄂圖曼帝國人民的生活受到世俗規範、伊斯蘭法律、地區習俗以及社會階級等錯綜複雜的規矩所約束。土耳其禁衛軍便示範了這些規則的結合。他們一開始是生於基督教信仰區的孩童,後來為了抵稅或作為貢品送到鄂圖曼國家單位,使其皈依伊斯蘭教,並在嚴格的軍事生活中將他們扶養長大。土耳其禁衛軍的生活受到嚴格的法律與紀律所約束。他們被禁止結婚或擁有大量財產,對國家極為忠誠,並且是帝國的精英步兵團。

鄂圖曼帝國是幾世紀以來,歐洲在盤算戰爭與結盟的政治賽局時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跟多個國家的關係時為結盟時為交戰。即便是在不太害怕鄂圖曼入侵的國家當中,還是會保持著對該國軍事與經濟力量的適當尊重。在文藝復興大部份的時間內以及早期工業革命階段當中,信仰伊斯蘭教的鄂圖曼帝國和信仰基督教的歐洲人之間存在著日漸升溫的衝突,雙方在衝突期間都選擇強調宗教上的不同,而在和平時期則不那麼強調差異之處。

蘇萊曼之後的蘇丹未能同樣有效地直接統治帝國,緩慢的衰退期隨之而來。之後開始出現軍事逆境,像是鄂圖曼海軍在1571年於勒班陀戰役被擊敗。雖然如此,帝國還是證明了具有能再維持好幾世紀的恢復力,而鄂圖曼軍多次對維也納展開攻城;1683年的最後一次攻城,代表歐洲不再需要承受帝國擴張的嚴重威脅。

第一次世界大戰標誌著鄂圖曼帝國的衰落。鄂圖曼帝國支持與協約國為敵的同盟國,後來證實這個做法對該國帶來災難。古老的政治體制未做出足夠的改革,無法讓政治情勢復甦。土耳其民族主義興起與獨立運動在帝國全境內發生,使帝國進一步分裂。青年土耳其運動在穆斯塔法·凱末爾的率領下,於1920年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而剩下的鄂圖曼領土則是被戰爭的勝利者瓜分。

鄂圖曼帝國的統治者以多項成就著稱:軍事征服、成功地將大部份的伊斯蘭世界統一到單一政治實體下,以及其高超的藝術與建築水準。雖然該國是從三個大陸交界處,受到各種災禍與侵略蹂躪的地區中興起,但它持久且靈活的體制使其得以面對數世紀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