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文明/領袖
城邦
區域
建築
奇觀和項目
單位
單位強化
偉人
科技
市政
政體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資源
改良設施和路線
行政長官
歷史性時刻
努比亞
特色能力

塔賽提

生產遠程單位時+30% 生產力。所有遠程單位戰鬥經驗值+50%。戰略資源上的礦山改良設施提供的 生產力+1。加成和奢侈品資源上的礦山改良設施提供的 金幣+2。

歷史背景
坐落於北非尼羅河大河灣,努比亞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其能作為紅海和尼羅河三角洲之間的門戶及貿易中心,其領土甚至曾從尼羅河源頭一路延伸到地中海入海口。然而對於努比亞來說不幸的是,努比亞正北方的埃及人總是別有算計。兩個文明千年來不斷變換著好鄰居、征服者和臣服者的角色,直到來自遠方的侵略者永久地終結了他們的對立關係。

早期的努比亞文明始於如今的蘇丹。克馬城邦位於尼羅河第三大瀑布南部的肥沃盆地上。克馬鄰近尼羅河的絕佳位置使其成為水陸四通八達的貿易中心。烏木和黃金等豐富礦產資源的發現和開採使得克馬蓬勃發展。貿易帶來了財富,但也導致那些垂涎財富,卻又不打算通過貿易得到的人前來掠奪。

克馬加強了城市和航線的防禦,並且逐漸沿著尼羅河擴大其影響力,其結盟的村落、要塞和貿易站延伸近1287公里,大致相當於第一到第五大瀑布的距離。在當時,其規模和影響力堪與埃及匹敵。

從西元前兩千年起,便很少有關於克馬的資料留存下來。就算其人民擁有書面語,恐怕也早已失傳。這個王國的歷史記載多存在於埃及文獻中,多是關於和相鄰的努比亞所發生的各種小衝突。他們將克馬描述為一個高度集權的城邦,但管理幅員如此遼闊的土地卻沒有書面語言卻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儘管這兩個相鄰的國家衝突不斷,但由於可怕的努比亞弓箭手佔據克馬軍隊中的大多數,埃及將努比亞稱為「弓箭之國」。要明白這些戰士給他們的對手留下多麼強烈的印象,後來埃及人在努比亞的領地上建立了一座名為「躲避弓箭」的要塞,完全兼具宣言和願望之意。

克馬的實力於西元前1580年達至巔峰,但和西克索人之間未得善果的結盟,導致了此城邦最終的隕落。西克索人是來自東方的侵略者,他們在西元前17世紀中葉佔據了部分埃及領土,但卻遭到當地民眾和倖存於底比斯的埃及王朝的激烈抵抗。克馬則企圖瓜分剩餘的土地,徹底摧毀埃及。

而這計畫差點就成功了。三十年間,克馬不斷深入埃及領土,將宗教和文化聖物據為己有,直到埃及最終推翻和趕走了其西克索領主為止。埃及人對克馬的入侵深惡痛絕,以致於銷毀了所有有關克馬的相關記錄以及任何提及西克索「第15王朝」的記錄。然而他們還是無法抹消在克馬堆積如山的埃及財富。

法老們仍然記得他們蒙受的屈辱。圖特摩斯一世終於在一個世紀之後報仇雪恨,佔領了克馬城。他的繼任者圖特摩斯三世則是更為深入努比亞領土,最終佔領了博爾戈爾山和那帕塔附近的城市,將其納入埃及的南部邊界。

努比亞約莫在埃及的統治下度過了4個世紀。當然,這期間也發生過多次動亂,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努比亞和埃及文化相互融合。克馬帝國逐漸衰敗,努比亞的黃金和通往紅海的航線最終落到了埃及人手上,而令人聞風喪膽的努比亞弓箭手,如今成為了埃及敵國的惡夢。

到了西元前10世紀,當埃及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地中海事務及隨後的埃及新王朝解體上時,努比亞才得以自行其事。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當利比亞人的王子忙著征服過度擴張的埃及時,庫施王國正在緩緩崛起。

在命運的捉弄下,皮耶宣稱其接受了阿蒙神(在埃及博爾戈爾山有由埃及法老圖特摩斯三世建造之神廟的埃及神祉)的旨意,要將下埃及自利比亞侵略者手中解放,而即位為庫施國王。之後,這位努比亞國王奪取了尼羅河三角洲控制權,建立第25王朝,企圖恢復埃及昔日的榮光。

在一段時間中,第25王朝的確恢復了往日榮光。皮耶及其繼任者優先重建了在外族長期統治下而失去光采的紀念碑、寺廟和公共工程。埃及文化的復興是第25王朝最大的成就,可惜並不持久。

無論蜂窩有多小,都不宜踢上一腳。第25王朝的幾位法老都沒有吸取這個教訓,他們企圖染指近東地區。這導致他們與將近東地區視為其附庸的新亞述帝國發生衝突。(而皮耶支援了迦南對其新亞述領主的反叛,則更讓情勢雪上加霜。)新亞述國王阿薩爾哈東在西元前674年入侵了埃及,明確地表達了其立場。在短短三年內,這些入侵者便廢黜了第25王朝,永久地終結了努比亞對帝國的挑釁。

努比亞雖然不得不撤出埃及,但最終卻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了新亞述帝國的先例之後,其他地中海勢力便將埃及視作任人魚肉的附庸國選項。努比亞明智地將首都從那帕塔搬遷到更為遙遠的麥羅埃,並在當時遠比尼羅河流域更有利可圖的紅海海域,為來往的希臘商人提供了便利。此舉也讓北方的侵略者們敗興而歸,無論是波斯、馬其頓還是托勒密埃及皆從未認真考慮擴張至麥羅埃庫施王國。

接著到了西元前25年,努比亞與羅馬發生衝突。羅馬將領佩特羅尼烏斯和努比亞的獨眼女王阿曼妮瑞納斯多次在戰場上兵戎相見。在羅馬軍隊洗劫了那帕塔,並將阿蒙神廟夷為平地後,阿曼妮瑞納斯的激烈抵抗讓佩特羅尼烏斯相信和平遠比征服更有利。奧古斯都‧凱撒與庫施簽訂了對努比亞極為有利的和平協議,將其視為友好的保護國,而不是前交戰國。

在羅馬帶來毀滅的時期過後,從西元前1世紀開始,阿曼妮托爾迎來了重建麥羅埃的曙光(她的故事另有詳細介紹)。直到東北方的貝扎王朝於1世紀佔領了麥羅埃,這段重建時期才終於宣告結束。儘管貝扎人試圖向努比亞擴張,但內部的動亂以及與阿克森姆帝國的衝突最終導致其走向被永久征服的結局。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unknown

特點

領袖
特殊單位
特殊基礎設施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非洲
規模
鼎盛時期達126萬平方公里
人口
估計115萬(在全盛時期)
首都
克馬、那帕塔、麥羅埃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unknown

特點

領袖
特殊單位
特殊基礎設施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非洲
規模
鼎盛時期達126萬平方公里
人口
估計115萬(在全盛時期)
首都
克馬、那帕塔、麥羅埃
特色能力

塔賽提

生產遠程單位時+30% 生產力。所有遠程單位戰鬥經驗值+50%。戰略資源上的礦山改良設施提供的 生產力+1。加成和奢侈品資源上的礦山改良設施提供的 金幣+2。

歷史背景
坐落於北非尼羅河大河灣,努比亞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其能作為紅海和尼羅河三角洲之間的門戶及貿易中心,其領土甚至曾從尼羅河源頭一路延伸到地中海入海口。然而對於努比亞來說不幸的是,努比亞正北方的埃及人總是別有算計。兩個文明千年來不斷變換著好鄰居、征服者和臣服者的角色,直到來自遠方的侵略者永久地終結了他們的對立關係。

早期的努比亞文明始於如今的蘇丹。克馬城邦位於尼羅河第三大瀑布南部的肥沃盆地上。克馬鄰近尼羅河的絕佳位置使其成為水陸四通八達的貿易中心。烏木和黃金等豐富礦產資源的發現和開採使得克馬蓬勃發展。貿易帶來了財富,但也導致那些垂涎財富,卻又不打算通過貿易得到的人前來掠奪。

克馬加強了城市和航線的防禦,並且逐漸沿著尼羅河擴大其影響力,其結盟的村落、要塞和貿易站延伸近1287公里,大致相當於第一到第五大瀑布的距離。在當時,其規模和影響力堪與埃及匹敵。

從西元前兩千年起,便很少有關於克馬的資料留存下來。就算其人民擁有書面語,恐怕也早已失傳。這個王國的歷史記載多存在於埃及文獻中,多是關於和相鄰的努比亞所發生的各種小衝突。他們將克馬描述為一個高度集權的城邦,但管理幅員如此遼闊的土地卻沒有書面語言卻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儘管這兩個相鄰的國家衝突不斷,但由於可怕的努比亞弓箭手佔據克馬軍隊中的大多數,埃及將努比亞稱為「弓箭之國」。要明白這些戰士給他們的對手留下多麼強烈的印象,後來埃及人在努比亞的領地上建立了一座名為「躲避弓箭」的要塞,完全兼具宣言和願望之意。

克馬的實力於西元前1580年達至巔峰,但和西克索人之間未得善果的結盟,導致了此城邦最終的隕落。西克索人是來自東方的侵略者,他們在西元前17世紀中葉佔據了部分埃及領土,但卻遭到當地民眾和倖存於底比斯的埃及王朝的激烈抵抗。克馬則企圖瓜分剩餘的土地,徹底摧毀埃及。

而這計畫差點就成功了。三十年間,克馬不斷深入埃及領土,將宗教和文化聖物據為己有,直到埃及最終推翻和趕走了其西克索領主為止。埃及人對克馬的入侵深惡痛絕,以致於銷毀了所有有關克馬的相關記錄以及任何提及西克索「第15王朝」的記錄。然而他們還是無法抹消在克馬堆積如山的埃及財富。

法老們仍然記得他們蒙受的屈辱。圖特摩斯一世終於在一個世紀之後報仇雪恨,佔領了克馬城。他的繼任者圖特摩斯三世則是更為深入努比亞領土,最終佔領了博爾戈爾山和那帕塔附近的城市,將其納入埃及的南部邊界。

努比亞約莫在埃及的統治下度過了4個世紀。當然,這期間也發生過多次動亂,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努比亞和埃及文化相互融合。克馬帝國逐漸衰敗,努比亞的黃金和通往紅海的航線最終落到了埃及人手上,而令人聞風喪膽的努比亞弓箭手,如今成為了埃及敵國的惡夢。

到了西元前10世紀,當埃及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地中海事務及隨後的埃及新王朝解體上時,努比亞才得以自行其事。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當利比亞人的王子忙著征服過度擴張的埃及時,庫施王國正在緩緩崛起。

在命運的捉弄下,皮耶宣稱其接受了阿蒙神(在埃及博爾戈爾山有由埃及法老圖特摩斯三世建造之神廟的埃及神祉)的旨意,要將下埃及自利比亞侵略者手中解放,而即位為庫施國王。之後,這位努比亞國王奪取了尼羅河三角洲控制權,建立第25王朝,企圖恢復埃及昔日的榮光。

在一段時間中,第25王朝的確恢復了往日榮光。皮耶及其繼任者優先重建了在外族長期統治下而失去光采的紀念碑、寺廟和公共工程。埃及文化的復興是第25王朝最大的成就,可惜並不持久。

無論蜂窩有多小,都不宜踢上一腳。第25王朝的幾位法老都沒有吸取這個教訓,他們企圖染指近東地區。這導致他們與將近東地區視為其附庸的新亞述帝國發生衝突。(而皮耶支援了迦南對其新亞述領主的反叛,則更讓情勢雪上加霜。)新亞述國王阿薩爾哈東在西元前674年入侵了埃及,明確地表達了其立場。在短短三年內,這些入侵者便廢黜了第25王朝,永久地終結了努比亞對帝國的挑釁。

努比亞雖然不得不撤出埃及,但最終卻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了新亞述帝國的先例之後,其他地中海勢力便將埃及視作任人魚肉的附庸國選項。努比亞明智地將首都從那帕塔搬遷到更為遙遠的麥羅埃,並在當時遠比尼羅河流域更有利可圖的紅海海域,為來往的希臘商人提供了便利。此舉也讓北方的侵略者們敗興而歸,無論是波斯、馬其頓還是托勒密埃及皆從未認真考慮擴張至麥羅埃庫施王國。

接著到了西元前25年,努比亞與羅馬發生衝突。羅馬將領佩特羅尼烏斯和努比亞的獨眼女王阿曼妮瑞納斯多次在戰場上兵戎相見。在羅馬軍隊洗劫了那帕塔,並將阿蒙神廟夷為平地後,阿曼妮瑞納斯的激烈抵抗讓佩特羅尼烏斯相信和平遠比征服更有利。奧古斯都‧凱撒與庫施簽訂了對努比亞極為有利的和平協議,將其視為友好的保護國,而不是前交戰國。

在羅馬帶來毀滅的時期過後,從西元前1世紀開始,阿曼妮托爾迎來了重建麥羅埃的曙光(她的故事另有詳細介紹)。直到東北方的貝扎王朝於1世紀佔領了麥羅埃,這段重建時期才終於宣告結束。儘管貝扎人試圖向努比亞擴張,但內部的動亂以及與阿克森姆帝國的衝突最終導致其走向被永久征服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