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文明/領袖
城邦
區域
建築
奇觀和項目
單位
單位強化
偉人
科技
市政
政體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資源
改良設施和路線
行政長官
歷史性時刻
瑞典
特色能力

諾貝爾獎

當獲得偉人時,瑞典獲得50點 外交支持(標準速度下)。瑞典從工廠獲得+1 大工程師點數,並從大學獲得+1 大科學家點數。等到遊戲進入工業時代,瑞典能為遊戲增添3種獨特的世界議會競賽。

歷史背景
在新石器時代前,便有人類定居在斯堪地那維亞地區,這個地區以獨特的「戰斧文化」著稱,其名稱源於從這個時期的貴族人士墓穴中所發現的雕刻石斧。當地的居民主要是由小型的部落與聚落所組成,而從西羅馬帝國結束(各個斯堪地那維亞部落似乎是當時參與民族大遷徙的一部份)到中世紀開始的這段時間內,這裡都是有著維京掠奪者的異教國度。

基督教傳教士在9世紀間開始造訪這個地區,首先到來的是聖安斯加;但直到11世紀或12世紀左右,基督教才整體廣泛地站穩腳步,當時維京人正處於活動顛峰期。在這段時間內,這個地區逐漸從傳統的維京生活方式,轉變為偏向封建主義的社會形式;而在1280年,馬格努斯·拉杜洛斯王建立了瑞典真正的封建統治模式,確立了貴族必須向君主效勞的體制。

這樣的封建主義系統以及君主治理的聯合體系持續運作。瑞典著名的「Tre Kronor」(藍色地面上的三頂金色王冠)國徽於1300年代早期首度獲得採用,而且現在仍是該國著名的象徵之一。1389年時,丹麥、瑞典以及挪威王權全都落在丹麥的馬格麗特女王手中,1397年隨之產生的卡爾馬聯合將這三片土地全部納入同一君主旗下,但這樣的統一實際上並未帶來真正的和平。

丹麥與瑞典間的猜忌與紛爭衝突節節升高,派系之爭還將德意志地區各個侯國以及漢薩同盟捲入其中。瑞典數十年來試著爭取更大的自治權;當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二世在1521年於斯德哥爾摩處決了當時一些地位顯赫的人士時,情勢便進入沸騰點。由瑞典貴族古斯塔夫·瓦薩所領導的革命全面爆發。他後來由貴族加冕為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一世,成功擊退了丹麥欲除之而後快的行動,並無情地掃蕩了所有質疑其統治權之反對者,因此一般將他視為現代瑞典之父。

瑞典在古斯塔夫一世的領導下,很早就改信早期的新教,這是在英國亨利八世改宗的同時間發生的事(而事情發生的背景非常相似,都是因為國王與教宗之間長時間蘊釀的衝突所導致)。瑞典在接下來幾個世紀一直都堅定地支持路德教會。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是瑞典最有名的國王之一,他在三十年戰爭期間奮勇地為新教方奮戰,讓瑞典接下來一個世紀成為北歐的頭號強權。古斯塔夫•阿道夫在1632年時戰死於呂岑會戰中,王位傳給他的獨生女克里斯蒂娜。(請參閱她的段落以得知她的生平)

但是在1700年代初的大北方戰爭中大敗後,俄羅斯及其盟友丹麥-挪威軍從瑞典手中奪去了對波羅的海地區的控制權。到了拿破崙時代,瑞典將現代為芬蘭的領土割讓給俄羅斯,而在1810年時,法軍將領讓-巴蒂斯特·伯納多特強迫瑞典與挪威再次統一,作為拿破崙重整歐洲秩序的一部份。這位新的國王年輕時曾是巴黎雅各賓派的黨羽,據傳在手臂上刺有「國王去死」(Death to Kings) 的刺青。

最終,瑞典跟挪威的聯盟在20世紀開始時瓦解,這讓各方都鬆了一口氣。快速的工業化定義了20世紀早期的樣貌。第一座諾貝爾獎於1901年時頒發,是化學家及企業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為世人帶來的禮物;他希望世人想到他的時候,不只是將他作為殺戮武器的發明者所銘記。

瑞典從拿破崙時代中期開始採取中立原則,並在歐洲各場戰事中秉持著這樣的立場。這個原則在二戰間受到相當的爭議,而且仍然受到現在的學者所熱烈辯論。但在接下來的幾年,瑞典則熱切支持國際秩序,將其視為避免全球戰爭與其他政治災難的方式。

長久以來,瑞典都會一再採用原有的政治與政府系統並進行改革,這樣的做法成功建立起穩定、有秩序並且充滿平等主義的社會,人民都擁有相當平等的權利。在廢除兩個世紀以來的軍事冒險後,瑞典將這些資源用於國家發展,讓國內生活形態結出許多美麗的果實。瑞典一直都是透過聯合國以政治方式解決國際問題的先鋒;瑞典經濟學家暨政治人物道格·哈馬紹是該組織的第二任秘書長,到現在仍然是二十世紀最受尊敬的政治家之一。隨著二十一世紀展開,該國持續擁護平等主義的原則,並向全世界所有國家都推行這樣的理念;同時瑞典持續扮演各方調解者的角色,提升自身聲譽,為尋求建立長久和平不斷努力。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sweden

特點

領袖
特殊單位
特殊基礎設施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瑞典
規模
約45萬平方公里
人口
在1600年約有130萬人
首都
烏普薩拉舊城、烏普薩拉及斯德哥爾摩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sweden

特點

領袖
特殊單位
特殊基礎設施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瑞典
規模
約45萬平方公里
人口
在1600年約有130萬人
首都
烏普薩拉舊城、烏普薩拉及斯德哥爾摩
特色能力

諾貝爾獎

當獲得偉人時,瑞典獲得50點 外交支持(標準速度下)。瑞典從工廠獲得+1 大工程師點數,並從大學獲得+1 大科學家點數。等到遊戲進入工業時代,瑞典能為遊戲增添3種獨特的世界議會競賽。

歷史背景
在新石器時代前,便有人類定居在斯堪地那維亞地區,這個地區以獨特的「戰斧文化」著稱,其名稱源於從這個時期的貴族人士墓穴中所發現的雕刻石斧。當地的居民主要是由小型的部落與聚落所組成,而從西羅馬帝國結束(各個斯堪地那維亞部落似乎是當時參與民族大遷徙的一部份)到中世紀開始的這段時間內,這裡都是有著維京掠奪者的異教國度。

基督教傳教士在9世紀間開始造訪這個地區,首先到來的是聖安斯加;但直到11世紀或12世紀左右,基督教才整體廣泛地站穩腳步,當時維京人正處於活動顛峰期。在這段時間內,這個地區逐漸從傳統的維京生活方式,轉變為偏向封建主義的社會形式;而在1280年,馬格努斯·拉杜洛斯王建立了瑞典真正的封建統治模式,確立了貴族必須向君主效勞的體制。

這樣的封建主義系統以及君主治理的聯合體系持續運作。瑞典著名的「Tre Kronor」(藍色地面上的三頂金色王冠)國徽於1300年代早期首度獲得採用,而且現在仍是該國著名的象徵之一。1389年時,丹麥、瑞典以及挪威王權全都落在丹麥的馬格麗特女王手中,1397年隨之產生的卡爾馬聯合將這三片土地全部納入同一君主旗下,但這樣的統一實際上並未帶來真正的和平。

丹麥與瑞典間的猜忌與紛爭衝突節節升高,派系之爭還將德意志地區各個侯國以及漢薩同盟捲入其中。瑞典數十年來試著爭取更大的自治權;當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二世在1521年於斯德哥爾摩處決了當時一些地位顯赫的人士時,情勢便進入沸騰點。由瑞典貴族古斯塔夫·瓦薩所領導的革命全面爆發。他後來由貴族加冕為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一世,成功擊退了丹麥欲除之而後快的行動,並無情地掃蕩了所有質疑其統治權之反對者,因此一般將他視為現代瑞典之父。

瑞典在古斯塔夫一世的領導下,很早就改信早期的新教,這是在英國亨利八世改宗的同時間發生的事(而事情發生的背景非常相似,都是因為國王與教宗之間長時間蘊釀的衝突所導致)。瑞典在接下來幾個世紀一直都堅定地支持路德教會。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是瑞典最有名的國王之一,他在三十年戰爭期間奮勇地為新教方奮戰,讓瑞典接下來一個世紀成為北歐的頭號強權。古斯塔夫•阿道夫在1632年時戰死於呂岑會戰中,王位傳給他的獨生女克里斯蒂娜。(請參閱她的段落以得知她的生平)

但是在1700年代初的大北方戰爭中大敗後,俄羅斯及其盟友丹麥-挪威軍從瑞典手中奪去了對波羅的海地區的控制權。到了拿破崙時代,瑞典將現代為芬蘭的領土割讓給俄羅斯,而在1810年時,法軍將領讓-巴蒂斯特·伯納多特強迫瑞典與挪威再次統一,作為拿破崙重整歐洲秩序的一部份。這位新的國王年輕時曾是巴黎雅各賓派的黨羽,據傳在手臂上刺有「國王去死」(Death to Kings) 的刺青。

最終,瑞典跟挪威的聯盟在20世紀開始時瓦解,這讓各方都鬆了一口氣。快速的工業化定義了20世紀早期的樣貌。第一座諾貝爾獎於1901年時頒發,是化學家及企業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為世人帶來的禮物;他希望世人想到他的時候,不只是將他作為殺戮武器的發明者所銘記。

瑞典從拿破崙時代中期開始採取中立原則,並在歐洲各場戰事中秉持著這樣的立場。這個原則在二戰間受到相當的爭議,而且仍然受到現在的學者所熱烈辯論。但在接下來的幾年,瑞典則熱切支持國際秩序,將其視為避免全球戰爭與其他政治災難的方式。

長久以來,瑞典都會一再採用原有的政治與政府系統並進行改革,這樣的做法成功建立起穩定、有秩序並且充滿平等主義的社會,人民都擁有相當平等的權利。在廢除兩個世紀以來的軍事冒險後,瑞典將這些資源用於國家發展,讓國內生活形態結出許多美麗的果實。瑞典一直都是透過聯合國以政治方式解決國際問題的先鋒;瑞典經濟學家暨政治人物道格·哈馬紹是該組織的第二任秘書長,到現在仍然是二十世紀最受尊敬的政治家之一。隨著二十一世紀展開,該國持續擁護平等主義的原則,並向全世界所有國家都推行這樣的理念;同時瑞典持續扮演各方調解者的角色,提升自身聲譽,為尋求建立長久和平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