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文明/領袖
城邦
區域
建築
奇觀和項目
單位
單位強化
偉人
科技
市政
政體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資源
改良設施和路線
行政長官
歷史性時刻
挪威
特色能力

龍骨船

在研究造船術後,單位獲得進入海洋單元格的能力。海軍近戰單位在中立領土上獲得治癒。單位忽略來自上船和下船的額外 移動消耗。

歷史背景
挪威的北歐海盜傾向走出挪威。截至西元800年,他們已殖民了設德蘭群島、奧克尼群島、法羅群島、赫布里底群島和其他一些沒人想要的地方。約在820年,他們在愛爾蘭西岸設立定居點,為島上一些最偉大的城市(包括都柏林)立下根基。約870年時,他們發現了冰島並迅速同四百位首領一起瓜分了這個島嶼。百年後他們現身格陵蘭,萊夫·艾瑞克森則在西元1000年左右來到北美洲,但並未多做停留。在這期間,挪威本身甚至還未統一,而是由幾個想要爭當統治者的小王國組成。

872年左右,哈拉爾一世在哈伏斯峽灣戰爭重創了所有與他為敵的首領們,從而開始了創建挪威的進程(歷史學家們查看了維京人的記錄檔案,但是不太確定具體日期)。但是,挪威統一後,真正坐上王位的卻是奧拉夫哈拉爾德遜,而並不是幾個世紀以來偶爾叛離國家的各路君主,奧拉夫於1015年登基。「聖人」奧拉夫決心在他的國家實行基督教,並去除奧丁、托爾以及瓦爾哈拉殿堂。他強迫當地管理機構通過法律強制實施基督教、修建教堂、拆除異教徒的據點,宣佈特隆赫姆為挪威的基督教中心。 因此,奧拉夫在斯蒂克萊斯塔戰役中被殺死,但基督教卻留在了挪威。

儘管哈拉爾•哈德拉達在1066年搶奪英國王權的戰爭中在斯坦福橋陣亡,但他的家族一直統治著挪威直至西格德爾•馬格努松(被稱為「十字軍」)在1130年去世。他的去世開啓了挪威近1個世紀的內戰,直至1217年哈康四世結束了紛爭並建立了斯韋勒王朝。在哈康及其後代的統治下,挪威走過了政治和文化的黃金時代。挪威吞併了冰島和格陵蘭。1266年,「法律修改者」馬格努斯六世(他修繕了很多被損壞的事物)意識到自己無法阻止凶狠的蘇格蘭人在赫布里底群島定居,所以將該島嶼連同馬恩島賣給了蘇格蘭王室(1468年,設得蘭群島和奧克尼群島也難逃同樣的命運)。

斯堪地那維亞的繁榮穩定主要歸功於挪威人。維京商人向南行至中東,向東行至廣袤的俄羅斯,向西行至不列顛群島,他們用皮毛、冷杉、魚類及礦石這類原材料換回了財富。農業在挪威的海岸線上繁榮發展。同時,藝術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通過加工木材及金屬,挪威工匠創造了六種風格各異的高雅藝術,從奧賽伯格號到烏爾內斯教堂。挪威造船工人造出的船隻可以漂洋過海。挪威的鐵匠可以鍛造出最好的武器和盔甲,歐洲各處都在使用。幸好維京各國都相安無事,但挪威人還是像往常一樣,會時不時攻擊周圍的人。但是,這些快樂時光最終還是劃上了句號。

大約1349年,黑死病傳到了斯堪地納維亞,僅僅幾年中,就帶走了近50%的人口。人口的減少使稅收下降,王國政府的中央權威也隨之下滑。同時,天主教會增收了它的什一稅,逐漸變得強大起來,特隆赫姆大主教要求並也得到了國務院的一席之位。14世紀晚期,漢薩同盟逐步掌控了挪威的貿易線。1343年,該同盟在卑爾根建立了孔托爾(「外貿職位」)。到1400年,漢莎同盟在這個城市已創建了自己的區域,且確定了同漁船進行貿易的專屬權。(卑爾根直至17世紀中期都一直在漢薩同盟的掌控之中。)

把古老的維京王國統一起來這一想法由此而生,以此來面對挑戰。1376年五月,五歲的奧拉夫二世在他祖父去世後繼承了丹麥王位。當他父親去世時,他又成為了挪威國王。接下來的400年裡,挪威是雙重王國的一部分,被哥本哈根統治。不久,丹麥執政女王瑪格麗特一世把丹麥、挪威、瑞典聯合在一起,由此形成了卡爾馬聯盟,這一聯盟不僅包括這三個王國,還包括挪威的海外附屬國和芬蘭(透過瑞典王室)。在與漢薩同盟和波羅的海德意志諸侯不斷增強的影響力相抗衡的過程中,卡爾馬聯盟存活到了1523年,瑞典革命所引發的「斯德哥爾摩慘案」使古斯塔夫瓦薩成為了「自由瑞典」的國王。

除了改革引發的混亂,卡爾馬聯盟在挪威實施得還不錯。弗雷德里克一世是丹麥–挪威兩國的國王,他贊成路德的異教邪說。但是在挪威,人們並不贊同異教。這就產生了一個嚴重問題,因為1529年國王想要將新教強加給挪威人民。新教果然遭到了特隆赫姆新任大主教的反對,他邀請被流放的克里斯蒂安二世回國,後者年歲已高且信奉天主教。但克里斯蒂安被逮捕了,並被判終身監禁。弗雷德里克去世,挪威內戰爆發,信奉天主教的挪威人再次做了嘗試,但結果更慘。丹麥征服者查理三世取將大主教流放,1536年,他將挪威從一個王國降級為丹麥的一個省,並在隨後的一年裡在挪威強制推行路德教派。

此後,挪威人忙著適應新秩序,所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一切都風平浪靜。偶爾的戰爭是暴躁的丹麥人將他們硬拉進去的,如卡爾馬戰爭(1611年–1613年)、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以及第二次北方戰爭(1657年–1660年),這些戰爭導致邊境線發生改變。但總的來說,事情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人口在300年間(1500年–1800年)增長了大約75萬。丹麥行政系統進行了改革,挪威被分成幾個郡縣。儘管挪威境內有1600名政府指派的官員,但在幾任能力出眾的國王的治理下,政府腐敗大大降低。不幸的是,至少對丹麥人來講不幸的是整個國家很快被捲入到拿破崙一世的衝突之中…他們是戰敗方。

儘管1814年五月國民大會已為議會君主制收集和起草了憲法,但當一切結束時,挪威已然成為瑞典的一部分。1814年七月,瑞典入侵挪威,八月的《莫斯條約》同意只要挪威投降並做出相應表現,瑞典將承認這部憲法。因此,挪威與瑞典之間的憲政公會開始了,瑞典國王卡爾•約翰被選為兩國的國王。隨和的瑞典人給了挪威人很大自由,因此挪威的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開始固定下來。1816年,挪威銀行成立併發行了全國貨幣(杜卡特硬幣)。古老的挪威貴族於1821年被議會廢除。1832年,農民意識到他們的人數比其他團體更多,因此那年選舉結束時,他們在議會裡佔了絕大多數席位。接著,農村稅費降低了,進口關稅增加了。地方委員會法案設立選舉產生的市政委員會來管理當地事務。

當瑞典廢除與挪威的自由貿易協定,在兩國之間劃定界限並拒絶任命挪威外交大臣時,鼓動獨立的運動一時間席捲挪威。1905年六月,國王再次拒絶承認挪威自己的外交大臣(儘管議會已對該職位做出了投票),議會也投票解散了聯盟。在隨後的公投中,只有184位挪威人希望繼續維持這個聯盟。新的挪威政府將王位交給了一位丹麥王子,王子接受了王位,繼而成為哈康七世(他的真名是卡爾)。五百年後,挪威又重新回到了挪威人自己的手裡。

接下來的十年中,挪威證明了自己是最進步的國家之一。1913年,挪威婦女成為世界上第二批享有選舉權的女性。議會通過了病假工資制度、工廠檢驗制度、勞動保護法和每日10小時工作制,這些制度遏制了大資本家。鐵軌沿海岸而建;卑爾根鐵路線於1909年完工;工業廠房,尤其是水力發電廠的新建速度使任何國家都無法超越。挪威探險家,如亞孟森(第一個到達南極的人)、維斯爾德魯普、南森已經聞名世界。這的確是挪威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和其他斯堪地那維亞鄰居一樣,挪威儘力避免涉入歐洲的危機及戰爭之中。他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躲過一劫,但卻未能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戰。挪威發現自己被英國和德國爭搶。英國海軍可以封鎖沿海的海上航道,毫不猶豫地侵犯挪威海域。而德國現在迫切需要挪威北部的鐵礦石用於其產業戰的工廠建設。1940年四月,納粹德國入侵,並迅速佔領了挪威,以確保其礦石陸地運輸線。挪威政府遭到放逐,同時,臭名昭著的維德孔•吉斯林(這個名字成為了「叛徒」的同義詞)建立了一個協同政府。雖然有一些突擊隊襲擊和黨派行動,而且這個國家80%的戰前商船隊(當時世界第四大船隊)已經出逃去為同盟國服務,但挪威仍然逐漸走到戰爭邊緣。

隨著二戰結束,挪威又恢復了它一貫的中立立場,外交政策主要集中於聯合國,挪威人特呂格韋•賴伊成為了聯合國這個莊嚴機構的第一位秘書長。但冷戰的爆發使任何國家都無法保持中立,1949年,挪威成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創始國之一(儘管挪威從未允許本國出現外國軍隊和核子武器)。1969年,北海(埃科菲斯克油田)發現了石油,數十億美元注入到挪威國民經濟中,使挪威生活水平成為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考慮到挪威人口少)。總之,戰後的挪威人致力於讓自己過上好日子,好好享受冬季運動,並舉辦了兩次奧運會,到挪威旅遊的人也越來越多。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norway

特點

領袖
特殊單位
特殊基礎設施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歐洲
規模
估計38.52萬平方公里
人口
目前估計510萬
首都
眾多(特隆赫姆、卑爾根,目前是奧斯陸)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norway

特點

領袖
特殊單位
特殊基礎設施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歐洲
規模
估計38.52萬平方公里
人口
目前估計510萬
首都
眾多(特隆赫姆、卑爾根,目前是奧斯陸)
特色能力

龍骨船

在研究造船術後,單位獲得進入海洋單元格的能力。海軍近戰單位在中立領土上獲得治癒。單位忽略來自上船和下船的額外 移動消耗。

歷史背景
挪威的北歐海盜傾向走出挪威。截至西元800年,他們已殖民了設德蘭群島、奧克尼群島、法羅群島、赫布里底群島和其他一些沒人想要的地方。約在820年,他們在愛爾蘭西岸設立定居點,為島上一些最偉大的城市(包括都柏林)立下根基。約870年時,他們發現了冰島並迅速同四百位首領一起瓜分了這個島嶼。百年後他們現身格陵蘭,萊夫·艾瑞克森則在西元1000年左右來到北美洲,但並未多做停留。在這期間,挪威本身甚至還未統一,而是由幾個想要爭當統治者的小王國組成。

872年左右,哈拉爾一世在哈伏斯峽灣戰爭重創了所有與他為敵的首領們,從而開始了創建挪威的進程(歷史學家們查看了維京人的記錄檔案,但是不太確定具體日期)。但是,挪威統一後,真正坐上王位的卻是奧拉夫哈拉爾德遜,而並不是幾個世紀以來偶爾叛離國家的各路君主,奧拉夫於1015年登基。「聖人」奧拉夫決心在他的國家實行基督教,並去除奧丁、托爾以及瓦爾哈拉殿堂。他強迫當地管理機構通過法律強制實施基督教、修建教堂、拆除異教徒的據點,宣佈特隆赫姆為挪威的基督教中心。 因此,奧拉夫在斯蒂克萊斯塔戰役中被殺死,但基督教卻留在了挪威。

儘管哈拉爾•哈德拉達在1066年搶奪英國王權的戰爭中在斯坦福橋陣亡,但他的家族一直統治著挪威直至西格德爾•馬格努松(被稱為「十字軍」)在1130年去世。他的去世開啓了挪威近1個世紀的內戰,直至1217年哈康四世結束了紛爭並建立了斯韋勒王朝。在哈康及其後代的統治下,挪威走過了政治和文化的黃金時代。挪威吞併了冰島和格陵蘭。1266年,「法律修改者」馬格努斯六世(他修繕了很多被損壞的事物)意識到自己無法阻止凶狠的蘇格蘭人在赫布里底群島定居,所以將該島嶼連同馬恩島賣給了蘇格蘭王室(1468年,設得蘭群島和奧克尼群島也難逃同樣的命運)。

斯堪地那維亞的繁榮穩定主要歸功於挪威人。維京商人向南行至中東,向東行至廣袤的俄羅斯,向西行至不列顛群島,他們用皮毛、冷杉、魚類及礦石這類原材料換回了財富。農業在挪威的海岸線上繁榮發展。同時,藝術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通過加工木材及金屬,挪威工匠創造了六種風格各異的高雅藝術,從奧賽伯格號到烏爾內斯教堂。挪威造船工人造出的船隻可以漂洋過海。挪威的鐵匠可以鍛造出最好的武器和盔甲,歐洲各處都在使用。幸好維京各國都相安無事,但挪威人還是像往常一樣,會時不時攻擊周圍的人。但是,這些快樂時光最終還是劃上了句號。

大約1349年,黑死病傳到了斯堪地納維亞,僅僅幾年中,就帶走了近50%的人口。人口的減少使稅收下降,王國政府的中央權威也隨之下滑。同時,天主教會增收了它的什一稅,逐漸變得強大起來,特隆赫姆大主教要求並也得到了國務院的一席之位。14世紀晚期,漢薩同盟逐步掌控了挪威的貿易線。1343年,該同盟在卑爾根建立了孔托爾(「外貿職位」)。到1400年,漢莎同盟在這個城市已創建了自己的區域,且確定了同漁船進行貿易的專屬權。(卑爾根直至17世紀中期都一直在漢薩同盟的掌控之中。)

把古老的維京王國統一起來這一想法由此而生,以此來面對挑戰。1376年五月,五歲的奧拉夫二世在他祖父去世後繼承了丹麥王位。當他父親去世時,他又成為了挪威國王。接下來的400年裡,挪威是雙重王國的一部分,被哥本哈根統治。不久,丹麥執政女王瑪格麗特一世把丹麥、挪威、瑞典聯合在一起,由此形成了卡爾馬聯盟,這一聯盟不僅包括這三個王國,還包括挪威的海外附屬國和芬蘭(透過瑞典王室)。在與漢薩同盟和波羅的海德意志諸侯不斷增強的影響力相抗衡的過程中,卡爾馬聯盟存活到了1523年,瑞典革命所引發的「斯德哥爾摩慘案」使古斯塔夫瓦薩成為了「自由瑞典」的國王。

除了改革引發的混亂,卡爾馬聯盟在挪威實施得還不錯。弗雷德里克一世是丹麥–挪威兩國的國王,他贊成路德的異教邪說。但是在挪威,人們並不贊同異教。這就產生了一個嚴重問題,因為1529年國王想要將新教強加給挪威人民。新教果然遭到了特隆赫姆新任大主教的反對,他邀請被流放的克里斯蒂安二世回國,後者年歲已高且信奉天主教。但克里斯蒂安被逮捕了,並被判終身監禁。弗雷德里克去世,挪威內戰爆發,信奉天主教的挪威人再次做了嘗試,但結果更慘。丹麥征服者查理三世取將大主教流放,1536年,他將挪威從一個王國降級為丹麥的一個省,並在隨後的一年裡在挪威強制推行路德教派。

此後,挪威人忙著適應新秩序,所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一切都風平浪靜。偶爾的戰爭是暴躁的丹麥人將他們硬拉進去的,如卡爾馬戰爭(1611年–1613年)、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以及第二次北方戰爭(1657年–1660年),這些戰爭導致邊境線發生改變。但總的來說,事情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人口在300年間(1500年–1800年)增長了大約75萬。丹麥行政系統進行了改革,挪威被分成幾個郡縣。儘管挪威境內有1600名政府指派的官員,但在幾任能力出眾的國王的治理下,政府腐敗大大降低。不幸的是,至少對丹麥人來講不幸的是整個國家很快被捲入到拿破崙一世的衝突之中…他們是戰敗方。

儘管1814年五月國民大會已為議會君主制收集和起草了憲法,但當一切結束時,挪威已然成為瑞典的一部分。1814年七月,瑞典入侵挪威,八月的《莫斯條約》同意只要挪威投降並做出相應表現,瑞典將承認這部憲法。因此,挪威與瑞典之間的憲政公會開始了,瑞典國王卡爾•約翰被選為兩國的國王。隨和的瑞典人給了挪威人很大自由,因此挪威的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開始固定下來。1816年,挪威銀行成立併發行了全國貨幣(杜卡特硬幣)。古老的挪威貴族於1821年被議會廢除。1832年,農民意識到他們的人數比其他團體更多,因此那年選舉結束時,他們在議會裡佔了絕大多數席位。接著,農村稅費降低了,進口關稅增加了。地方委員會法案設立選舉產生的市政委員會來管理當地事務。

當瑞典廢除與挪威的自由貿易協定,在兩國之間劃定界限並拒絶任命挪威外交大臣時,鼓動獨立的運動一時間席捲挪威。1905年六月,國王再次拒絶承認挪威自己的外交大臣(儘管議會已對該職位做出了投票),議會也投票解散了聯盟。在隨後的公投中,只有184位挪威人希望繼續維持這個聯盟。新的挪威政府將王位交給了一位丹麥王子,王子接受了王位,繼而成為哈康七世(他的真名是卡爾)。五百年後,挪威又重新回到了挪威人自己的手裡。

接下來的十年中,挪威證明了自己是最進步的國家之一。1913年,挪威婦女成為世界上第二批享有選舉權的女性。議會通過了病假工資制度、工廠檢驗制度、勞動保護法和每日10小時工作制,這些制度遏制了大資本家。鐵軌沿海岸而建;卑爾根鐵路線於1909年完工;工業廠房,尤其是水力發電廠的新建速度使任何國家都無法超越。挪威探險家,如亞孟森(第一個到達南極的人)、維斯爾德魯普、南森已經聞名世界。這的確是挪威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和其他斯堪地那維亞鄰居一樣,挪威儘力避免涉入歐洲的危機及戰爭之中。他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躲過一劫,但卻未能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戰。挪威發現自己被英國和德國爭搶。英國海軍可以封鎖沿海的海上航道,毫不猶豫地侵犯挪威海域。而德國現在迫切需要挪威北部的鐵礦石用於其產業戰的工廠建設。1940年四月,納粹德國入侵,並迅速佔領了挪威,以確保其礦石陸地運輸線。挪威政府遭到放逐,同時,臭名昭著的維德孔•吉斯林(這個名字成為了「叛徒」的同義詞)建立了一個協同政府。雖然有一些突擊隊襲擊和黨派行動,而且這個國家80%的戰前商船隊(當時世界第四大船隊)已經出逃去為同盟國服務,但挪威仍然逐漸走到戰爭邊緣。

隨著二戰結束,挪威又恢復了它一貫的中立立場,外交政策主要集中於聯合國,挪威人特呂格韋•賴伊成為了聯合國這個莊嚴機構的第一位秘書長。但冷戰的爆發使任何國家都無法保持中立,1949年,挪威成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創始國之一(儘管挪威從未允許本國出現外國軍隊和核子武器)。1969年,北海(埃科菲斯克油田)發現了石油,數十億美元注入到挪威國民經濟中,使挪威生活水平成為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考慮到挪威人口少)。總之,戰後的挪威人致力於讓自己過上好日子,好好享受冬季運動,並舉辦了兩次奧運會,到挪威旅遊的人也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