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文明/領袖
城邦
區域
建築
奇觀和項目
單位
單位強化
偉人
科技
市政
政體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資源
改良設施和路線
行政長官
歷史性時刻
荷蘭
特色能力

巨河地帶

若位於河流旁,能為學院、劇院廣場和工業區帶來大量相鄰加成。建成港口時能對相鄰單元格施放文化炸彈。建造「水壩」區域和「防洪堤」建築時 生產力+50%。

歷史背景
荷蘭從未讓狹小的國土成為進步的阻礙。在標誌性的木鞋、鬱金香、風車和橘色調下,荷蘭文化真正體現出的是其人民的堅韌不拔和絕妙創意。當需要更多土地時,荷蘭人透過填海造陸的方式在北海的驚濤駭浪當中擴增了近四分之一的國土。而他們令人聞風喪膽的艦隊更是將荷蘭的影響力帶到世界各地,打造出無遠弗屆的貿易帝國。

西元一世紀時,日耳曼部落開始遷徙至萊茵河流域以外的地區。當他們來到現代荷蘭的所在地時,在他們眼前的是極難耕作且潮濕難聞的大片濕地。可想而知,他們當時臉上的表情並不是十分欣喜。儘管如此,隨處可見的河川與湖泊仍使此處成為易守難攻的天險,當時的羅馬統治者也深有所感,進而在現代的奈美根和烏特列支修築了要塞。

在羅馬的統治之下,日耳曼部落和羅馬人逐漸發展出友好的關係。位於今日阿姆斯特丹的部落便時常和羅馬人進行貿易,而巴達維人更是曾參與羅馬帝國的戰役。但在羅馬皇帝尼祿的暴政之下,日耳曼部落也曾揭竿而起。儘管最終仍受到無情的鎮壓,卻也為後世的獨立戰爭埋下了伏筆。

隨著羅馬帝國的衰敗,法蘭克人、弗里斯蘭人和維京人等征服者紛紛入侵低地諸國。最終法蘭克人獲得了最後的勝利,不但將基督教傳入了低地地區,還在奈美根建造了宮殿。法蘭克王國的統治持續到西元814年查理曼大帝過世,之後即分裂為大大小小的公國與行省。不得不自力更生的荷蘭人開始確立遠至亞洲的貿立路線。而由於不盡人意的土壤成分和不斷上升的海平面使得荷蘭人開始了漫長的填海造陸的過程。

到了1433年,勃艮地公爵接管荷蘭,並打算以增加貿易流量來應對日漸增加的人口,然而勃艮地所頒布的沉重賦稅卻讓底下的人民叫苦連天。到16世紀中期,西班牙的費利佩二世的鐵腕統治更是令荷蘭人哀聲載道,以至於最後展開了漫長的八十年戰爭。來自奧蘭治的荷蘭貴族威廉率領人民對抗西班牙的暴政,卻在1584年慘遭暗殺。不過,荷蘭的獨立精神並未隨著他死去——荷蘭人一路奮戰至1648年,最終簽訂了明斯特和約,確立荷蘭獨立國家的地位。

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從歐洲的強權中脫離後,痛定思痛的荷蘭開始孜孜不倦地拓展其貿易帝國。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操持之下,荷蘭商船不但向西到達了美洲大陸東岸,其影響力甚至到達了遠在東亞的日本,和江戶幕府簽訂了獨家貿易協定。阿姆斯特丹也因此逐漸成為貿易及造船的樞紐,在歐洲的亂局之中提供不少就業機會。

有了殷實的財富,荷蘭人遂開始將資金投入藝術和科學當中,創造出荷蘭的黃金時代:藝術大師林布蘭便在這個時期創作出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畫作;數學家暨科學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則率先發現了土星的衛星土衛六,並且創立了光的波動理論;而荷蘭製圖師喬安‧布勞則繪製出17世紀最為詳盡且龐大的世界地圖《大地圖集》,當中包含以拉丁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和荷蘭文所寫成的594張地圖。

荷蘭財富的增長,尤其是日漸強大的商船艦隊,都讓相鄰的歐洲國家感到不安與眼紅。其中英國便嘗試頒布數條貿易法規,禁止荷蘭在牽涉英國的貿易中擔任「中間人」。英國堅持以統一為藉口試圖將分裂獨立的荷蘭,從而導致17世紀後半,兩國之間的多次戰爭。從結果看來,英國成功阻撓了荷蘭在財富、影響力及海軍勢力上的快速發展,然而在荷蘭人的努力之下,荷蘭最終仍成功守住作為獨立國家的身分。

不幸的是,由拿破崙帶領的法蘭西第一帝國絲毫不在乎荷蘭人對獨立所做出的努力。到了18世紀末,拿破崙佔領了低地諸國,並且指派其弟路易出任荷蘭國王。路易國王在位期間受到荷蘭子民的尊重與愛戴,但他即位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四年,便因為兄弟間的意見不合遭到拿破崙的撤換。之後的荷蘭仍然是法蘭西帝國的附庸,不但參與了法蘭西帝國的戰爭,也必須遵守其政策。直到1813年,荷蘭主權才和平地移交給當地貴族,並在不久後和比利時及盧森堡共同合併為「荷蘭聯合王國」。但好景不長,1830年比利時發起革命並從聯合王國獨立。而到了19世紀末,由於繼承法律的改變,盧森堡也脫離了聯合王國的統治。

此後的荷蘭在各個衝突中保持中立立場,並且將重心放在國家安全、經濟成長及內政上,這樣的作為雖然讓他們在一次大戰成功全身而退,但之後的二次大戰荷蘭卻無法再次置身事外。在戰火隨著德軍入侵而燒進荷蘭時,荷蘭皇族和政府旋即逃至倫敦避難,威廉敏娜女王則公開譴責德國的入侵,並鼓勵留在低地諸國的人民(以及非常活躍的荷蘭反抗軍)不要放棄希望。荷蘭人民撐過了四年的淪陷時期,最終迎來盟軍的解放,著手開始艱難的戰後重建工作。

現代荷蘭是二戰後的復興中堅,不僅是國際法院的所在地,也是重要的商業樞紐。荷蘭另一個為人所津津樂道的特點便是其賦予公民極大的個人自由,而這從他們漫長的社會寬容史中也可略見一斑。除食品淨出口外,荷蘭在填海造陸與開發方面同樣處於世界尖端,進行著當代最為驚人的工程計畫。極圈融解氣候變遷讓荷蘭的未來不甚清晰,但荷蘭人則以決心、巧思與苦中作樂來坦然面對。畢竟,除了這些已經填海造陸上千年的人以外,還有誰能抵禦不斷上升的海平面呢?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netherlands

特點

領袖
特殊單位
特殊基礎設施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西歐
規模
41543平方公里
人口
2017年估計約17116281人
首都
阿姆斯特丹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netherlands

特點

領袖
特殊單位
特殊基礎設施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西歐
規模
41543平方公里
人口
2017年估計約17116281人
首都
阿姆斯特丹
特色能力

巨河地帶

若位於河流旁,能為學院、劇院廣場和工業區帶來大量相鄰加成。建成港口時能對相鄰單元格施放文化炸彈。建造「水壩」區域和「防洪堤」建築時 生產力+50%。

歷史背景
荷蘭從未讓狹小的國土成為進步的阻礙。在標誌性的木鞋、鬱金香、風車和橘色調下,荷蘭文化真正體現出的是其人民的堅韌不拔和絕妙創意。當需要更多土地時,荷蘭人透過填海造陸的方式在北海的驚濤駭浪當中擴增了近四分之一的國土。而他們令人聞風喪膽的艦隊更是將荷蘭的影響力帶到世界各地,打造出無遠弗屆的貿易帝國。

西元一世紀時,日耳曼部落開始遷徙至萊茵河流域以外的地區。當他們來到現代荷蘭的所在地時,在他們眼前的是極難耕作且潮濕難聞的大片濕地。可想而知,他們當時臉上的表情並不是十分欣喜。儘管如此,隨處可見的河川與湖泊仍使此處成為易守難攻的天險,當時的羅馬統治者也深有所感,進而在現代的奈美根和烏特列支修築了要塞。

在羅馬的統治之下,日耳曼部落和羅馬人逐漸發展出友好的關係。位於今日阿姆斯特丹的部落便時常和羅馬人進行貿易,而巴達維人更是曾參與羅馬帝國的戰役。但在羅馬皇帝尼祿的暴政之下,日耳曼部落也曾揭竿而起。儘管最終仍受到無情的鎮壓,卻也為後世的獨立戰爭埋下了伏筆。

隨著羅馬帝國的衰敗,法蘭克人、弗里斯蘭人和維京人等征服者紛紛入侵低地諸國。最終法蘭克人獲得了最後的勝利,不但將基督教傳入了低地地區,還在奈美根建造了宮殿。法蘭克王國的統治持續到西元814年查理曼大帝過世,之後即分裂為大大小小的公國與行省。不得不自力更生的荷蘭人開始確立遠至亞洲的貿立路線。而由於不盡人意的土壤成分和不斷上升的海平面使得荷蘭人開始了漫長的填海造陸的過程。

到了1433年,勃艮地公爵接管荷蘭,並打算以增加貿易流量來應對日漸增加的人口,然而勃艮地所頒布的沉重賦稅卻讓底下的人民叫苦連天。到16世紀中期,西班牙的費利佩二世的鐵腕統治更是令荷蘭人哀聲載道,以至於最後展開了漫長的八十年戰爭。來自奧蘭治的荷蘭貴族威廉率領人民對抗西班牙的暴政,卻在1584年慘遭暗殺。不過,荷蘭的獨立精神並未隨著他死去——荷蘭人一路奮戰至1648年,最終簽訂了明斯特和約,確立荷蘭獨立國家的地位。

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從歐洲的強權中脫離後,痛定思痛的荷蘭開始孜孜不倦地拓展其貿易帝國。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操持之下,荷蘭商船不但向西到達了美洲大陸東岸,其影響力甚至到達了遠在東亞的日本,和江戶幕府簽訂了獨家貿易協定。阿姆斯特丹也因此逐漸成為貿易及造船的樞紐,在歐洲的亂局之中提供不少就業機會。

有了殷實的財富,荷蘭人遂開始將資金投入藝術和科學當中,創造出荷蘭的黃金時代:藝術大師林布蘭便在這個時期創作出許多令人嘆為觀止的畫作;數學家暨科學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則率先發現了土星的衛星土衛六,並且創立了光的波動理論;而荷蘭製圖師喬安‧布勞則繪製出17世紀最為詳盡且龐大的世界地圖《大地圖集》,當中包含以拉丁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和荷蘭文所寫成的594張地圖。

荷蘭財富的增長,尤其是日漸強大的商船艦隊,都讓相鄰的歐洲國家感到不安與眼紅。其中英國便嘗試頒布數條貿易法規,禁止荷蘭在牽涉英國的貿易中擔任「中間人」。英國堅持以統一為藉口試圖將分裂獨立的荷蘭,從而導致17世紀後半,兩國之間的多次戰爭。從結果看來,英國成功阻撓了荷蘭在財富、影響力及海軍勢力上的快速發展,然而在荷蘭人的努力之下,荷蘭最終仍成功守住作為獨立國家的身分。

不幸的是,由拿破崙帶領的法蘭西第一帝國絲毫不在乎荷蘭人對獨立所做出的努力。到了18世紀末,拿破崙佔領了低地諸國,並且指派其弟路易出任荷蘭國王。路易國王在位期間受到荷蘭子民的尊重與愛戴,但他即位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四年,便因為兄弟間的意見不合遭到拿破崙的撤換。之後的荷蘭仍然是法蘭西帝國的附庸,不但參與了法蘭西帝國的戰爭,也必須遵守其政策。直到1813年,荷蘭主權才和平地移交給當地貴族,並在不久後和比利時及盧森堡共同合併為「荷蘭聯合王國」。但好景不長,1830年比利時發起革命並從聯合王國獨立。而到了19世紀末,由於繼承法律的改變,盧森堡也脫離了聯合王國的統治。

此後的荷蘭在各個衝突中保持中立立場,並且將重心放在國家安全、經濟成長及內政上,這樣的作為雖然讓他們在一次大戰成功全身而退,但之後的二次大戰荷蘭卻無法再次置身事外。在戰火隨著德軍入侵而燒進荷蘭時,荷蘭皇族和政府旋即逃至倫敦避難,威廉敏娜女王則公開譴責德國的入侵,並鼓勵留在低地諸國的人民(以及非常活躍的荷蘭反抗軍)不要放棄希望。荷蘭人民撐過了四年的淪陷時期,最終迎來盟軍的解放,著手開始艱難的戰後重建工作。

現代荷蘭是二戰後的復興中堅,不僅是國際法院的所在地,也是重要的商業樞紐。荷蘭另一個為人所津津樂道的特點便是其賦予公民極大的個人自由,而這從他們漫長的社會寬容史中也可略見一斑。除食品淨出口外,荷蘭在填海造陸與開發方面同樣處於世界尖端,進行著當代最為驚人的工程計畫。極圈融解氣候變遷讓荷蘭的未來不甚清晰,但荷蘭人則以決心、巧思與苦中作樂來坦然面對。畢竟,除了這些已經填海造陸上千年的人以外,還有誰能抵禦不斷上升的海平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