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文明/領袖
城邦
區域
建築
奇觀和項目
單位
單位強化
偉人
科技
市政
政體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資源
改良設施和路線
行政長官
歷史性時刻
朝鮮
特色能力

三國時代

每與一座書院區域相鄰,礦山則+1 科技值。每與一座書院區域相鄰,農場+1 食物。

歷史背景
奮鬥掙扎長期以來一直都是朝鮮半島的命運。在這大小約與英國相同的土地上,無數的王朝興起、衰落,又再興起。來自外部帝國時好時壞的影響使不確定性一直籠罩在這塊土地上。

目前所知最早的朝鮮國家是古朝鮮,這是一個具有豐富自然資源和豐饒農業的繁榮王國。古朝鮮是檀君王儉於西元前2333年建立(其真實性存疑)。依照傳說,王儉是神明桓雄與一位克服了重重艱辛困苦並生存下來的堅韌的熊女所生。古朝鮮最後在西元前108年分裂成一群互相敵對交戰的國家。

真正的朝鮮興起開始於西元前1世紀的三國時期。最大的國家是高句麗,位於多山的北方;新羅擁有和東海岸接壤的東南地區;而百濟佔有與黃海接壤的西南地區。還有其他較小的國家,例如扶餘和伽倻,但主要局勢為這三國所掌控。在西元6世紀時,新羅征服了許多小國,高句麗以武力著稱(用其威名遠揚的騎兵與敵國邊界對峙),而百濟優先發展農業和與中國及日本的貿易關係。

新羅的征服慾望最終蔓延到其鄰國土地上。雖然新羅是最小的王國,但通過不斷變換聯盟關係成功避免了如伽倻一樣的命運,另外還挑動高句麗和百濟彼此對抗。最後,善德女王與中國唐朝的結盟(另有詳述)決定了三國的命運。7世紀末期,新羅將最北方的領土割讓給唐朝,獨自統治了朝鮮半島。雖然在新羅統治之下,儒家開始傳播,但最興盛的卻是佛教,新羅統治期間興建了許多廟宇和僧院。

但新羅來說不幸的是:他們傳統的「骨品制度」導致了他們的衰落。骨品制度和「皇家血統」概念有點類似,是根據其父母身分決定其個人社會階級地位的一種種姓制度。一個人無法超越其出生的品階,但卻可能降品——這種缺陷最終導致了內戰和王國的衰落。

高麗王國的出現(「朝鮮」名稱的起源)得益於新羅的衰落,自西元818年到1392年期間統治了朝鮮。在高麗王朝期間,技術飛快發展。朝鮮的金屬活字印刷術比谷騰堡早了將近200年,當時印刷文字在朝鮮民眾中已十分盛行。雖然高麗快速發展,但仍不斷發生政治動盪;而更糟的是蒙元王朝在13世紀時入侵。在三十年期間朝鮮遭受了六次蒙古入侵。高麗王朝最後求和,成為中國元朝的屬國。

到了14世紀中期,蒙古王朝陷入混亂,高麗大部分領土重新獲得獨立,但北方地區仍在元朝餘黨的掌握之中。到西元1388年,明朝計佔領這個地區,高麗宰相崔瑩不顧將軍李成桂的反對,命令其搶先征服此地。李成桂著名的進軍行動最遠到達了威化島,然後發動兵變快速撤軍推翻了崔瑩和國王。

李成桂自立為王後改名為太祖,並在1392年建立了朝鮮王朝。朝鮮的政局幾世紀以來一直動盪不斷,但其學術仍不受影響地持續發展(例如韓國的拼音字母「諺文」,即是根據活字印刷進行的改良)。除了經歷了崇儒廢佛的年代,以及繼女真之後的滿族威脅外,朝鮮的實學(「實用的學問」)教育改革也取代了越顯晦澀難明的宋明理學。

儘管時代動盪,內部有權力爭奪,外部有外敵入侵,但朝鮮仍維持著相對穩定的狀態,直到19世紀末期日本入侵朝鮮與中國和俄國交戰。日本的短暫佔領演變為長期佔領,最終吞併了整個半島。朝鮮萎靡不振,從191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都在日本殖民統治之下。因為戰爭的後果,這個國家於1948年分裂為(共產主義)北韓和(資本主義)南韓。兩個新形成的國家在1950年發生戰爭,中國與蘇俄和北韓結盟,聯合國同盟則與南韓結盟。在恐怖的三年戰爭後,1953年南北韓同意停戰(但並非和平)。到2017年時,兩個國家已經延續戰爭狀態超過半個世紀。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korea

特點

領袖
特殊單位
特殊基礎設施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東亞
規模
約22萬平方公里
人口
八世紀約有200萬人;2015年則有7650萬人
首都
漢城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korea

特點

領袖
特殊單位
特殊基礎設施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東亞
規模
約22萬平方公里
人口
八世紀約有200萬人;2015年則有7650萬人
首都
漢城
特色能力

三國時代

每與一座書院區域相鄰,礦山則+1 科技值。每與一座書院區域相鄰,農場+1 食物。

歷史背景
奮鬥掙扎長期以來一直都是朝鮮半島的命運。在這大小約與英國相同的土地上,無數的王朝興起、衰落,又再興起。來自外部帝國時好時壞的影響使不確定性一直籠罩在這塊土地上。

目前所知最早的朝鮮國家是古朝鮮,這是一個具有豐富自然資源和豐饒農業的繁榮王國。古朝鮮是檀君王儉於西元前2333年建立(其真實性存疑)。依照傳說,王儉是神明桓雄與一位克服了重重艱辛困苦並生存下來的堅韌的熊女所生。古朝鮮最後在西元前108年分裂成一群互相敵對交戰的國家。

真正的朝鮮興起開始於西元前1世紀的三國時期。最大的國家是高句麗,位於多山的北方;新羅擁有和東海岸接壤的東南地區;而百濟佔有與黃海接壤的西南地區。還有其他較小的國家,例如扶餘和伽倻,但主要局勢為這三國所掌控。在西元6世紀時,新羅征服了許多小國,高句麗以武力著稱(用其威名遠揚的騎兵與敵國邊界對峙),而百濟優先發展農業和與中國及日本的貿易關係。

新羅的征服慾望最終蔓延到其鄰國土地上。雖然新羅是最小的王國,但通過不斷變換聯盟關係成功避免了如伽倻一樣的命運,另外還挑動高句麗和百濟彼此對抗。最後,善德女王與中國唐朝的結盟(另有詳述)決定了三國的命運。7世紀末期,新羅將最北方的領土割讓給唐朝,獨自統治了朝鮮半島。雖然在新羅統治之下,儒家開始傳播,但最興盛的卻是佛教,新羅統治期間興建了許多廟宇和僧院。

但新羅來說不幸的是:他們傳統的「骨品制度」導致了他們的衰落。骨品制度和「皇家血統」概念有點類似,是根據其父母身分決定其個人社會階級地位的一種種姓制度。一個人無法超越其出生的品階,但卻可能降品——這種缺陷最終導致了內戰和王國的衰落。

高麗王國的出現(「朝鮮」名稱的起源)得益於新羅的衰落,自西元818年到1392年期間統治了朝鮮。在高麗王朝期間,技術飛快發展。朝鮮的金屬活字印刷術比谷騰堡早了將近200年,當時印刷文字在朝鮮民眾中已十分盛行。雖然高麗快速發展,但仍不斷發生政治動盪;而更糟的是蒙元王朝在13世紀時入侵。在三十年期間朝鮮遭受了六次蒙古入侵。高麗王朝最後求和,成為中國元朝的屬國。

到了14世紀中期,蒙古王朝陷入混亂,高麗大部分領土重新獲得獨立,但北方地區仍在元朝餘黨的掌握之中。到西元1388年,明朝計佔領這個地區,高麗宰相崔瑩不顧將軍李成桂的反對,命令其搶先征服此地。李成桂著名的進軍行動最遠到達了威化島,然後發動兵變快速撤軍推翻了崔瑩和國王。

李成桂自立為王後改名為太祖,並在1392年建立了朝鮮王朝。朝鮮的政局幾世紀以來一直動盪不斷,但其學術仍不受影響地持續發展(例如韓國的拼音字母「諺文」,即是根據活字印刷進行的改良)。除了經歷了崇儒廢佛的年代,以及繼女真之後的滿族威脅外,朝鮮的實學(「實用的學問」)教育改革也取代了越顯晦澀難明的宋明理學。

儘管時代動盪,內部有權力爭奪,外部有外敵入侵,但朝鮮仍維持著相對穩定的狀態,直到19世紀末期日本入侵朝鮮與中國和俄國交戰。日本的短暫佔領演變為長期佔領,最終吞併了整個半島。朝鮮萎靡不振,從191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都在日本殖民統治之下。因為戰爭的後果,這個國家於1948年分裂為(共產主義)北韓和(資本主義)南韓。兩個新形成的國家在1950年發生戰爭,中國與蘇俄和北韓結盟,聯合國同盟則與南韓結盟。在恐怖的三年戰爭後,1953年南北韓同意停戰(但並非和平)。到2017年時,兩個國家已經延續戰爭狀態超過半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