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文明/領袖
城邦
區域
建築
奇觀和項目
單位
單位強化
偉人
科技
市政
政體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資源
改良設施和路線
行政長官
歷史性時刻
德國
特色能力

自由帝國城市

每座城市都能比平時多建造一個的區域(無視 人口限制)。

歷史背景
「德國」直到1870年才出現,當時俾斯麥讓所有人相信寡頭統治比多人統治好。尤裡烏斯•愷撒被認為第一個使用術語「日爾曼尼亞」來代表從「愛好和平的」高盧跨越到萊茵河的原始土地。從地理上看,德國從萊茵河延伸到維斯瓦河,從波羅的海延伸到多瑙河。如凱撒所說,高盧人好戰,但他們可能是文明人;而條頓人太野蠻粗俗只能靠征服;也許他是對的;隨著羅馬帝國倒塌,所有粗魯部落都成為了「自主而獨立的氏族[人]和統治 [王國]。」除了共同語言(雖然實際上,其他德國人還是無法理解某些方言)、共同習俗、互相殘殺的共同傳統外,其他沒什麼能讓他們統一。

(短暫)團結他們的任務留給了曾於800年十二月在西方被教皇利奧三世加冕為皇帝的查理曼大帝。但實際是936年奧托大公成為德國國王的加冕禮,以及隨後在統治轉讓原則的指導下,教皇約翰十二世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身分發表的申明才將這事最終搞定。這兩件事之後,出現了很多爭論,簽署了《奧托法令》,借此教皇被認作是天主教精神領袖——主教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解讀聖經——同時還將德國國王–皇帝作為他們的現世保護者。奧托畢生都在試圖安撫「斯塔姆公國」(組成德國的5個強大自治國:法蘭克尼亞、巴伐利亞、洛塔林、薩克森和斯瓦比亞)、與法國、馬扎爾、義大利和斯拉夫名族進行戰爭、鎮壓各種叛亂,總的來說,他沒好好享受生活。

奧托之後的王位繼任簡直是皇室大作戰,混合著一個不斷變化的複雜因素。德國國王是由「7位高貴的選民」選出來的(3位大主教和4位世俗德國王子),這是1356年的《金璽詔書》訂立的規定;事實上,花了400年時間才得到德國人同意。在這之前,德國君主的選舉類似上流社會的無政府狀態。多虧了三十多年戰爭,選舉中加入了另一位選民來保持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間的平衡;1692年另一個選民的加入打破了沒有進展的僵局。隨後,在拿破崙了結所有事之前,選民憲法結構在1803年進行了修改。一旦選出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加冕禮就成為了一種儀式,這種儀式由任何一個在當時碰巧是教皇的人來進行。

奧托大帝之後出現了一大堆國王-皇帝:撒克遜人、薩利族人、霍亨斯陶芬王朝、韋爾夫家族、盧森堡、維特爾斯巴赫和許多哈普斯堡王室成員,他們誰都不願放棄。有些人偉大而享有盛名,比如亨利四世和弗雷德里克•巴巴羅薩;有些人唯利是圖而虛榮,比如奧托四世和路易四世。不管其能力、政策如何,他們都需要對付成百上千的小王國,且紛紛覬覦王位本身的「權力」和特權。

如果聯盟很穩定的話,事情也不會像這樣了。1040年左右,法蘭克尼亞分裂成更小的實體:法蘭克福城邦,美因茨、施派爾和沃姆斯的貴族主教轄區,以及黑森州等。13世紀,日耳曼騎士團沿普魯士向東前行以擴展疆域;野心勃勃的德國貴族從斯拉夫人手中奪取了波西米亞、西里西亞和波美拉尼亞。

但,德國相對和平,更重要的是,也相當繁榮。一部分是由於漢薩同盟的興起,這是港口和銀行公會的「商業聯盟」,主宰了波羅的海和北海沿岸貿易。木材、毛皮、穀物、礦石和魚向西運送,隨後成品會再運回東部。以「帝國自由市」(弗雷德里克二世在1226年頒佈法令)盧貝克為中心,聯盟在科隆、不來梅和漢堡等城市牢固建立起來,並在倫敦和諾夫哥羅德的港口設立倉庫和辦公室。13世紀到16世紀期間,該聯盟一直繁榮發展。整個德國老百姓在這一時期的歐洲都有著最高生活標準。而且德國人口也不斷增多;儘管發生了戰爭和瘟疫,但到了1500年,有500萬到600萬居民居住在此,其中許多人成了工匠和商人,組織了工會(其中一些允許女性加入)。

同時,隨著城市發展以及人們手裡有了閒錢,藝術得到了繁榮發展。12世紀時,女修道院院長希爾德加德•馮•賓根不僅寫出了有影響力的神學和醫學著作,還創作出禮拜儀式的詩歌、歌曲和歐洲最古老的道德劇。一個世紀之後,封•德爾•福格威德為當時的歐洲抒情詩設立了優質標準。隨後,名叫約翰內斯•古騰堡的美因茨工匠發明了可移動的金屬活字,從而發明了印刷機。一旦普通人能夠閱讀,並開始思考上級長輩的言行,那麼一切都會改變。(讓德國普通民眾識字花了幾個世紀時間,但它帶來了宗教改革、北方文藝復興和科學革命。)

德國的進展一切良好,直到牧師馬丁•路德把聖經譯成了本國語言(如今印刷機的出現讓人人都可以買上一本),還在1517年十月把他的「九十五條論綱」釘在威滕伯格諸聖堂的門上。他的「新教」神學很快掀起了農民戰爭(歐洲最大的民眾起義,一直持續到法國大革命),隨後,在1555年簽訂了《奧格斯堡和約》,憑藉該合約,路德教會的信仰可得到合法認可,地區信仰也能成為其統治者的信仰,合約失效後,爆發了更加血腥的三十年戰爭。1618年到1648年間,天主教同盟和新教聯盟的軍隊和僱傭兵大肆屠殺「無信仰人士」。據估計,在宗教狂熱摧毀德國之前,德國人口下降了20%到38%。

諷刺的是,傑出人物馬丁•路德、藝術家阿爾佈雷特•丟勒、學者約翰內斯•羅伊希林、音樂家帕赫貝爾,以及許多著名建築師,比如,艾理斯•霍爾、漢斯•克魯姆佩爾等,都被載入德國文藝復興的史冊之中。但對文明更具影響力的是17世紀和18世紀的德國科學家,他們奠定了科學發現、理解和誤用的基礎,這是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還有一個雖是虛構但卻最著名的原因:被稱為弗蘭肯斯坦博士的科學家在因戈爾施塔特大學學習)。斯圖加特的約翰尼斯•開普勒徹底改變了宇宙學;博學的萊布尼茲發現了微積分並在1700年創立了普魯士科學院;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得為倫理學尋找科學依據。薩克森的天文學家瑪利亞•溫克爾曼和法蘭克福的博物學家瑪麗亞•梅裡安的研究工作為其他德國婦女打開了一扇門,她們也成為了著名的瘋狂女科學家。隨著印刷術的發展,出現了更多蠱惑敏感人心的機會。

正如德國藝術家和科學家為文明社會傳遞知識一樣,神聖羅馬帝國碰巧也這樣做了。歷史自此立法消滅了歐洲封建主義,同時,新興資產階級也有了自己的發言權。許多德國王國出現了更有活力的新興朝代:位於布蘭登堡–普魯士的霍亨索倫王朝、位於巴伐利亞的維特爾斯巴赫王朝、位於薩克森的韋爾夫王朝、位於黑森的黑森–卡塞爾王朝,等等。在哈普斯堡的統治下,他們之間有了一些小摩擦,自1500年以來,哈普斯堡就一直是德國國王,因此也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儘管他是奧地利人。甚至在主要家族滅絕,巴伐利亞的查理七世做了短期皇帝(1742至1745年)後不久,哈普斯堡–洛林王朝就又取得了王位。改革的打算懸而未決,但是如果過程延遲的話,皇帝會承擔責任。

弗雷德里克三世需要得到德國公爵的支持來資助他的戰爭並選他的兒子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為德國國王,當時,他面對的是一個要求參與決策的聯合戰線。他們「要求」由選舉人和其他公爵組成的議會提供建議並在建立的帝國議會中(德意志帝國國會)對國王進行監督。雖然弗雷德里克避免召開第一次國會,但他的兒子——雖善於調停但卻不太聰明——最終召開了沃木斯議會。在那次會議上,國王和公爵們通過了前四條法案,統稱為帝國改革,這套法案讓這個分裂的帝國獲得了很多急需的組織體系,包括「永久和平」(德國貴族之間禁止爭鬥的法令)和「普通便士」(支持新的基礎設施的國稅)。後來的議會增加了更多的法律和改革條款…以及稅收。

但到了18世紀中期,德國或神聖羅馬帝國任何事後的努力都無法阻止事情的發展。各統治者像往常一樣維持著自己的軍隊和外交團,但如今他們卻忽略了「國王」的意願或做法,獨立指揮軍隊和外交團。在西里西亞戰爭和七年戰爭中,普魯士在「開明專制」的指導下,讓其「大國身分」在全歐洲得到認同。在巴伐利亞和符騰堡,統治者在宮殿、情婦和藝術上投入了大量資金。黑森–卡塞爾和漢諾威的伯爵們通過把精英士兵出租為僱傭兵來賺錢。最終,漢諾威公爵成為了英國國王,並對各種家鄉活動失去了興趣(喬治三世出生於倫敦,在美國革命期間成為英國國王,從未去過漢諾威。)

德意志王國和聯合體所有藉口的終結最終伴隨著法國革命和隨後的拿破崙戰爭而來。血腥的法國大革命加速了德國的吞併和世俗化。吞併是獲得周邊單一君主制國家土地,並讓這些附屬國有談判權的過程。世俗化是指獲取被附近貴族謊稱是教會土地的所有剩餘珍品。從1792年開始,法國大革命和德國大部分地區持續作戰,但從未同時進行。(奧地利的)弗朗西斯二世於1806年初退位,隨後法國在奧斯特利茨戰役中獲勝,此時,德意志王國和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正式解散。拿破崙把許多曾屬於德國的附屬地重組到萊茵邦聯之中,並最終在1815年被德意志邦聯取代。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germany

特點

領袖
特殊單位
特殊基礎設施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歐洲
規模
估計1050年有100萬平方公里
人口
估計2630萬(1780年)
首都
目前是柏林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germany

特點

領袖
特殊單位
特殊基礎設施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歐洲
規模
估計1050年有100萬平方公里
人口
估計2630萬(1780年)
首都
目前是柏林
特色能力

自由帝國城市

每座城市都能比平時多建造一個的區域(無視 人口限制)。

歷史背景
「德國」直到1870年才出現,當時俾斯麥讓所有人相信寡頭統治比多人統治好。尤裡烏斯•愷撒被認為第一個使用術語「日爾曼尼亞」來代表從「愛好和平的」高盧跨越到萊茵河的原始土地。從地理上看,德國從萊茵河延伸到維斯瓦河,從波羅的海延伸到多瑙河。如凱撒所說,高盧人好戰,但他們可能是文明人;而條頓人太野蠻粗俗只能靠征服;也許他是對的;隨著羅馬帝國倒塌,所有粗魯部落都成為了「自主而獨立的氏族[人]和統治 [王國]。」除了共同語言(雖然實際上,其他德國人還是無法理解某些方言)、共同習俗、互相殘殺的共同傳統外,其他沒什麼能讓他們統一。

(短暫)團結他們的任務留給了曾於800年十二月在西方被教皇利奧三世加冕為皇帝的查理曼大帝。但實際是936年奧托大公成為德國國王的加冕禮,以及隨後在統治轉讓原則的指導下,教皇約翰十二世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身分發表的申明才將這事最終搞定。這兩件事之後,出現了很多爭論,簽署了《奧托法令》,借此教皇被認作是天主教精神領袖——主教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解讀聖經——同時還將德國國王–皇帝作為他們的現世保護者。奧托畢生都在試圖安撫「斯塔姆公國」(組成德國的5個強大自治國:法蘭克尼亞、巴伐利亞、洛塔林、薩克森和斯瓦比亞)、與法國、馬扎爾、義大利和斯拉夫名族進行戰爭、鎮壓各種叛亂,總的來說,他沒好好享受生活。

奧托之後的王位繼任簡直是皇室大作戰,混合著一個不斷變化的複雜因素。德國國王是由「7位高貴的選民」選出來的(3位大主教和4位世俗德國王子),這是1356年的《金璽詔書》訂立的規定;事實上,花了400年時間才得到德國人同意。在這之前,德國君主的選舉類似上流社會的無政府狀態。多虧了三十多年戰爭,選舉中加入了另一位選民來保持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間的平衡;1692年另一個選民的加入打破了沒有進展的僵局。隨後,在拿破崙了結所有事之前,選民憲法結構在1803年進行了修改。一旦選出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加冕禮就成為了一種儀式,這種儀式由任何一個在當時碰巧是教皇的人來進行。

奧托大帝之後出現了一大堆國王-皇帝:撒克遜人、薩利族人、霍亨斯陶芬王朝、韋爾夫家族、盧森堡、維特爾斯巴赫和許多哈普斯堡王室成員,他們誰都不願放棄。有些人偉大而享有盛名,比如亨利四世和弗雷德里克•巴巴羅薩;有些人唯利是圖而虛榮,比如奧托四世和路易四世。不管其能力、政策如何,他們都需要對付成百上千的小王國,且紛紛覬覦王位本身的「權力」和特權。

如果聯盟很穩定的話,事情也不會像這樣了。1040年左右,法蘭克尼亞分裂成更小的實體:法蘭克福城邦,美因茨、施派爾和沃姆斯的貴族主教轄區,以及黑森州等。13世紀,日耳曼騎士團沿普魯士向東前行以擴展疆域;野心勃勃的德國貴族從斯拉夫人手中奪取了波西米亞、西里西亞和波美拉尼亞。

但,德國相對和平,更重要的是,也相當繁榮。一部分是由於漢薩同盟的興起,這是港口和銀行公會的「商業聯盟」,主宰了波羅的海和北海沿岸貿易。木材、毛皮、穀物、礦石和魚向西運送,隨後成品會再運回東部。以「帝國自由市」(弗雷德里克二世在1226年頒佈法令)盧貝克為中心,聯盟在科隆、不來梅和漢堡等城市牢固建立起來,並在倫敦和諾夫哥羅德的港口設立倉庫和辦公室。13世紀到16世紀期間,該聯盟一直繁榮發展。整個德國老百姓在這一時期的歐洲都有著最高生活標準。而且德國人口也不斷增多;儘管發生了戰爭和瘟疫,但到了1500年,有500萬到600萬居民居住在此,其中許多人成了工匠和商人,組織了工會(其中一些允許女性加入)。

同時,隨著城市發展以及人們手裡有了閒錢,藝術得到了繁榮發展。12世紀時,女修道院院長希爾德加德•馮•賓根不僅寫出了有影響力的神學和醫學著作,還創作出禮拜儀式的詩歌、歌曲和歐洲最古老的道德劇。一個世紀之後,封•德爾•福格威德為當時的歐洲抒情詩設立了優質標準。隨後,名叫約翰內斯•古騰堡的美因茨工匠發明了可移動的金屬活字,從而發明了印刷機。一旦普通人能夠閱讀,並開始思考上級長輩的言行,那麼一切都會改變。(讓德國普通民眾識字花了幾個世紀時間,但它帶來了宗教改革、北方文藝復興和科學革命。)

德國的進展一切良好,直到牧師馬丁•路德把聖經譯成了本國語言(如今印刷機的出現讓人人都可以買上一本),還在1517年十月把他的「九十五條論綱」釘在威滕伯格諸聖堂的門上。他的「新教」神學很快掀起了農民戰爭(歐洲最大的民眾起義,一直持續到法國大革命),隨後,在1555年簽訂了《奧格斯堡和約》,憑藉該合約,路德教會的信仰可得到合法認可,地區信仰也能成為其統治者的信仰,合約失效後,爆發了更加血腥的三十年戰爭。1618年到1648年間,天主教同盟和新教聯盟的軍隊和僱傭兵大肆屠殺「無信仰人士」。據估計,在宗教狂熱摧毀德國之前,德國人口下降了20%到38%。

諷刺的是,傑出人物馬丁•路德、藝術家阿爾佈雷特•丟勒、學者約翰內斯•羅伊希林、音樂家帕赫貝爾,以及許多著名建築師,比如,艾理斯•霍爾、漢斯•克魯姆佩爾等,都被載入德國文藝復興的史冊之中。但對文明更具影響力的是17世紀和18世紀的德國科學家,他們奠定了科學發現、理解和誤用的基礎,這是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還有一個雖是虛構但卻最著名的原因:被稱為弗蘭肯斯坦博士的科學家在因戈爾施塔特大學學習)。斯圖加特的約翰尼斯•開普勒徹底改變了宇宙學;博學的萊布尼茲發現了微積分並在1700年創立了普魯士科學院;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得為倫理學尋找科學依據。薩克森的天文學家瑪利亞•溫克爾曼和法蘭克福的博物學家瑪麗亞•梅裡安的研究工作為其他德國婦女打開了一扇門,她們也成為了著名的瘋狂女科學家。隨著印刷術的發展,出現了更多蠱惑敏感人心的機會。

正如德國藝術家和科學家為文明社會傳遞知識一樣,神聖羅馬帝國碰巧也這樣做了。歷史自此立法消滅了歐洲封建主義,同時,新興資產階級也有了自己的發言權。許多德國王國出現了更有活力的新興朝代:位於布蘭登堡–普魯士的霍亨索倫王朝、位於巴伐利亞的維特爾斯巴赫王朝、位於薩克森的韋爾夫王朝、位於黑森的黑森–卡塞爾王朝,等等。在哈普斯堡的統治下,他們之間有了一些小摩擦,自1500年以來,哈普斯堡就一直是德國國王,因此也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儘管他是奧地利人。甚至在主要家族滅絕,巴伐利亞的查理七世做了短期皇帝(1742至1745年)後不久,哈普斯堡–洛林王朝就又取得了王位。改革的打算懸而未決,但是如果過程延遲的話,皇帝會承擔責任。

弗雷德里克三世需要得到德國公爵的支持來資助他的戰爭並選他的兒子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為德國國王,當時,他面對的是一個要求參與決策的聯合戰線。他們「要求」由選舉人和其他公爵組成的議會提供建議並在建立的帝國議會中(德意志帝國國會)對國王進行監督。雖然弗雷德里克避免召開第一次國會,但他的兒子——雖善於調停但卻不太聰明——最終召開了沃木斯議會。在那次會議上,國王和公爵們通過了前四條法案,統稱為帝國改革,這套法案讓這個分裂的帝國獲得了很多急需的組織體系,包括「永久和平」(德國貴族之間禁止爭鬥的法令)和「普通便士」(支持新的基礎設施的國稅)。後來的議會增加了更多的法律和改革條款…以及稅收。

但到了18世紀中期,德國或神聖羅馬帝國任何事後的努力都無法阻止事情的發展。各統治者像往常一樣維持著自己的軍隊和外交團,但如今他們卻忽略了「國王」的意願或做法,獨立指揮軍隊和外交團。在西里西亞戰爭和七年戰爭中,普魯士在「開明專制」的指導下,讓其「大國身分」在全歐洲得到認同。在巴伐利亞和符騰堡,統治者在宮殿、情婦和藝術上投入了大量資金。黑森–卡塞爾和漢諾威的伯爵們通過把精英士兵出租為僱傭兵來賺錢。最終,漢諾威公爵成為了英國國王,並對各種家鄉活動失去了興趣(喬治三世出生於倫敦,在美國革命期間成為英國國王,從未去過漢諾威。)

德意志王國和聯合體所有藉口的終結最終伴隨著法國革命和隨後的拿破崙戰爭而來。血腥的法國大革命加速了德國的吞併和世俗化。吞併是獲得周邊單一君主制國家土地,並讓這些附屬國有談判權的過程。世俗化是指獲取被附近貴族謊稱是教會土地的所有剩餘珍品。從1792年開始,法國大革命和德國大部分地區持續作戰,但從未同時進行。(奧地利的)弗朗西斯二世於1806年初退位,隨後法國在奧斯特利茨戰役中獲勝,此時,德意志王國和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正式解散。拿破崙把許多曾屬於德國的附屬地重組到萊茵邦聯之中,並最終在1815年被德意志邦聯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