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文明/領袖
城邦
區域
建築
奇觀和項目
單位
單位強化
偉人
科技
市政
政體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資源
改良設施和路線
行政長官
歷史性時刻
加拿大
特色能力

和平的四個面貌

無法向城邦宣戰或發動突襲戰爭。無法向加拿大宣佈突襲戰爭。每回合每100點 旅遊業績可獲得1點 外交支持。成功完成緊急事件或計分競賽可獲得加倍 外交支持。

歷史背景
早在尚未有歷史記錄的時代以前,就有人類住在加拿大的土地上。考古學證據顯示,第一批遊獵民族是在威斯康辛冰期從西伯利亞來到加拿大,後來隨著時間逐漸往東與往南散佈。隨著氣候越趨穩定,原住民族群也逐漸多元發展,並針對他們所在的地域發展出各自特殊的生活方式。這些原住民(現在在加拿大稱為「第一民族」)包含了克里族、霍普威爾族、因紐特族、特林基特族、歐及布威族、海達族以及密克馬克族等多元民族,在各個時代還建立了無數的社自治政府與國族。

第一民族與歐洲人之間的接觸始於維京人於大西洋沿岸建立小規模聚落的時期;這些開拓行動皆以失敗作結,而土地的控制權也回到第一民族手中。約翰·卡博特自英國出發,在1497年時航海抵達加拿大大西洋省份,但他們第一次的殖民行動主要將焦點放在豐饒的近海漁場,對內陸本土並未有太大關注。

法國探險者雅克·卡蒂亞在1534年以法蘭索瓦一世的名義佔領了「加拿大」這個地區,並將法國的影響力注入這個原先由英國與葡萄牙共同佔領的地區。卡蒂亞從1541年開始在多個地點嘗試建立法國的永久殖民地,而到17世紀結束前,在這個地區已建立起多個法國貿易及漁業區,有效地強化法國對加拿大本土的控制。

利潤豐厚的皮草貿易是早期吸引人民前來殖民的動力來源;這些皮草來自於與第一民族的穩定貿易系統,以及當時在聖勞倫斯河地區的探索與開拓。在此期間,來自世界各地的傳奇追獵者與探險家以獨木舟蜂湧躍而入,深入探索這個國家的內陸,並與第一民族和法國殖民者建立起深厚的連結。開拓者與第一民族之間的通婚導致梅蒂人(原住民與歐洲移民的混血兒)這個族群的誕生;他們與殖民政府和第一民族之間的互動,在後來的加拿大歷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法國和英國在歐洲的緊張關係,最終在加拿大引發了一系列合稱為「英法北美戰爭」的戰事,當時第一民族跟新法蘭西的開拓者在阿卡迪亞(聖勞倫斯河口週邊地區,延伸至五大湖區)組成強大的聯盟。緊張情勢在七年戰爭期間加溫,讓這場歐洲強權間的衝突很快席捲至加拿大。身處於英國控制之海洋省份的法國開拓者被迫逐出家園,其中大部份遷移到魁北克、加勒比海或密西西比河口地區,「阿卡迪亞人」便慢慢演化為「卡郡人」。法國在1763年時放棄對加拿大殖民地的主權,其殖民地區也落入英國統治之下。加拿大現為單一政權所治理,但擁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開拓者文化,而第一民族的存在也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

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許多保皇派向北遷移並落腳在加拿大,大陸軍嘗試對其進行遠征,結果卻被災難性地徹底擊潰。詹姆斯·麥迪遜1812年戰爭期間授權對加拿大進行遠征,而前總統湯瑪斯·傑佛遜則表示這場戰爭「不過是一次行軍」;普遍認為,這是美國最早一次表現出對自身軍力的傲慢。兩年後白宮的前身被焚毀,美軍也在前線全面陷入困境,最終美國政府才不得不心甘情願地接受將兩國邊界恢復到戰前狀態。

為要求加拿大政治改革,並敦請母國在當地建立責任政府,加拿大人民在1837年時發動武裝起義。雖然叛亂後來被鎮壓,但英國政府內部對這起事件的報告建議,應對加拿大政府進行改革。在進行一系列的漸進改革後,改革活動在1867年以憲法法案作結,這部法案為現代加拿大政體奠定了基礎。

加拿大國土持續擴張,與此同時開拓者則是湧入西部拓荒,這導致新的開拓者因邊界周遭的土地和資源而與第一民族和梅蒂人發生衝突。為解決紛爭,加拿大政府跟第一民族簽訂了一系列數字條約,以割讓土地作結,但加拿大政府對於履行條約並未做出太多努力,條約內容形同具文。第一民族與開拓者之間的互動經歷了數次轉型,但這波新湧入的拓荒者卻對對第一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直接造成威脅,甚至可能導致其傳統就此終結。在此期間內,最大型且最重要的一次衝突是1885年的「西北叛亂」,由具有遠見的梅蒂族人路易·里爾所領軍,這支梅蒂人與第一民族組成的叛軍同盟試圖捍衛自己的政治自治權。

這場叛亂後來遭到鎮壓,但這場衝突加深了法語區和使用英語的加拿大人間長期以來的隔閡。少數族群(法語區社群、第一民族以及梅蒂人)將人數佔優勢的英國加拿大人文化興起視為對其文化的威脅;平實而論,使用英語的加拿大人即使並未主動採取消滅少數族群的行動,還是強烈傾向於將少數族群貶視為不思進取的頑固份子。雖然加拿大人民已經為此做出許多為人稱道的努力,以公正尊重的態度進行內部辯論,但其族群問題時至今日仍未完全解決。

雖然在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徵兵制在加拿大國內是相當不受歡迎的做法;但就加拿大在人力與物力的支援上,都是大英國協軍的中流砥柱。二戰後,加拿大則相當熱衷於參與國際外交事務(總理萊斯特‧皮爾森便透過當時剛成立的聯合國解決了蘇伊士運河危機,並因此功績而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加拿大這個相對年輕的國家坐擁著北美洲最大的國土面積。該國因多元的民族及語言系統而劃分為多個地區,即便這些地區在加拿大的歷史當中有過各式大小衝突,其國民最後還是選擇以加拿大人的身份努力團結在一起。對於文明百科的篇幅無法完整涵蓋該國的成就,也無法以更深入的觀點討論過去的歷史,我們感到很抱歉。真的很抱歉!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canada

特點

領袖
特殊單位
特殊基礎設施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北美洲
規模
999萬平方公里
人口
3629萬人
首都
渥太華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canada

特點

領袖
特殊單位
特殊基礎設施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北美洲
規模
999萬平方公里
人口
3629萬人
首都
渥太華
特色能力

和平的四個面貌

無法向城邦宣戰或發動突襲戰爭。無法向加拿大宣佈突襲戰爭。每回合每100點 旅遊業績可獲得1點 外交支持。成功完成緊急事件或計分競賽可獲得加倍 外交支持。

歷史背景
早在尚未有歷史記錄的時代以前,就有人類住在加拿大的土地上。考古學證據顯示,第一批遊獵民族是在威斯康辛冰期從西伯利亞來到加拿大,後來隨著時間逐漸往東與往南散佈。隨著氣候越趨穩定,原住民族群也逐漸多元發展,並針對他們所在的地域發展出各自特殊的生活方式。這些原住民(現在在加拿大稱為「第一民族」)包含了克里族、霍普威爾族、因紐特族、特林基特族、歐及布威族、海達族以及密克馬克族等多元民族,在各個時代還建立了無數的社自治政府與國族。

第一民族與歐洲人之間的接觸始於維京人於大西洋沿岸建立小規模聚落的時期;這些開拓行動皆以失敗作結,而土地的控制權也回到第一民族手中。約翰·卡博特自英國出發,在1497年時航海抵達加拿大大西洋省份,但他們第一次的殖民行動主要將焦點放在豐饒的近海漁場,對內陸本土並未有太大關注。

法國探險者雅克·卡蒂亞在1534年以法蘭索瓦一世的名義佔領了「加拿大」這個地區,並將法國的影響力注入這個原先由英國與葡萄牙共同佔領的地區。卡蒂亞從1541年開始在多個地點嘗試建立法國的永久殖民地,而到17世紀結束前,在這個地區已建立起多個法國貿易及漁業區,有效地強化法國對加拿大本土的控制。

利潤豐厚的皮草貿易是早期吸引人民前來殖民的動力來源;這些皮草來自於與第一民族的穩定貿易系統,以及當時在聖勞倫斯河地區的探索與開拓。在此期間,來自世界各地的傳奇追獵者與探險家以獨木舟蜂湧躍而入,深入探索這個國家的內陸,並與第一民族和法國殖民者建立起深厚的連結。開拓者與第一民族之間的通婚導致梅蒂人(原住民與歐洲移民的混血兒)這個族群的誕生;他們與殖民政府和第一民族之間的互動,在後來的加拿大歷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法國和英國在歐洲的緊張關係,最終在加拿大引發了一系列合稱為「英法北美戰爭」的戰事,當時第一民族跟新法蘭西的開拓者在阿卡迪亞(聖勞倫斯河口週邊地區,延伸至五大湖區)組成強大的聯盟。緊張情勢在七年戰爭期間加溫,讓這場歐洲強權間的衝突很快席捲至加拿大。身處於英國控制之海洋省份的法國開拓者被迫逐出家園,其中大部份遷移到魁北克、加勒比海或密西西比河口地區,「阿卡迪亞人」便慢慢演化為「卡郡人」。法國在1763年時放棄對加拿大殖民地的主權,其殖民地區也落入英國統治之下。加拿大現為單一政權所治理,但擁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開拓者文化,而第一民族的存在也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

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許多保皇派向北遷移並落腳在加拿大,大陸軍嘗試對其進行遠征,結果卻被災難性地徹底擊潰。詹姆斯·麥迪遜1812年戰爭期間授權對加拿大進行遠征,而前總統湯瑪斯·傑佛遜則表示這場戰爭「不過是一次行軍」;普遍認為,這是美國最早一次表現出對自身軍力的傲慢。兩年後白宮的前身被焚毀,美軍也在前線全面陷入困境,最終美國政府才不得不心甘情願地接受將兩國邊界恢復到戰前狀態。

為要求加拿大政治改革,並敦請母國在當地建立責任政府,加拿大人民在1837年時發動武裝起義。雖然叛亂後來被鎮壓,但英國政府內部對這起事件的報告建議,應對加拿大政府進行改革。在進行一系列的漸進改革後,改革活動在1867年以憲法法案作結,這部法案為現代加拿大政體奠定了基礎。

加拿大國土持續擴張,與此同時開拓者則是湧入西部拓荒,這導致新的開拓者因邊界周遭的土地和資源而與第一民族和梅蒂人發生衝突。為解決紛爭,加拿大政府跟第一民族簽訂了一系列數字條約,以割讓土地作結,但加拿大政府對於履行條約並未做出太多努力,條約內容形同具文。第一民族與開拓者之間的互動經歷了數次轉型,但這波新湧入的拓荒者卻對對第一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直接造成威脅,甚至可能導致其傳統就此終結。在此期間內,最大型且最重要的一次衝突是1885年的「西北叛亂」,由具有遠見的梅蒂族人路易·里爾所領軍,這支梅蒂人與第一民族組成的叛軍同盟試圖捍衛自己的政治自治權。

這場叛亂後來遭到鎮壓,但這場衝突加深了法語區和使用英語的加拿大人間長期以來的隔閡。少數族群(法語區社群、第一民族以及梅蒂人)將人數佔優勢的英國加拿大人文化興起視為對其文化的威脅;平實而論,使用英語的加拿大人即使並未主動採取消滅少數族群的行動,還是強烈傾向於將少數族群貶視為不思進取的頑固份子。雖然加拿大人民已經為此做出許多為人稱道的努力,以公正尊重的態度進行內部辯論,但其族群問題時至今日仍未完全解決。

雖然在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徵兵制在加拿大國內是相當不受歡迎的做法;但就加拿大在人力與物力的支援上,都是大英國協軍的中流砥柱。二戰後,加拿大則相當熱衷於參與國際外交事務(總理萊斯特‧皮爾森便透過當時剛成立的聯合國解決了蘇伊士運河危機,並因此功績而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加拿大這個相對年輕的國家坐擁著北美洲最大的國土面積。該國因多元的民族及語言系統而劃分為多個地區,即便這些地區在加拿大的歷史當中有過各式大小衝突,其國民最後還是選擇以加拿大人的身份努力團結在一起。對於文明百科的篇幅無法完整涵蓋該國的成就,也無法以更深入的觀點討論過去的歷史,我們感到很抱歉。真的很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