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文明/領袖
城邦
區域
建築
奇觀和項目
單位
單位強化
偉人
科技
市政
政體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資源
改良設施和路線
行政長官
歷史性時刻
越南
特色能力

九龍江三角洲

所有特色區域皆只能建造在雨林、沼澤或樹林上。在以上地貌之建築獲得的收益如下:在樹林中+1 文化值、在雨林中+1 科技值,及在沼澤中+1 生產力。研發完「中世紀集市」市政後可種植樹林。

歷史背景
越南有著全東南亞最源遠流長的史冊紀錄,這些史籍中,反映出此文明對獨立以及抵禦外侮的奮鬥歷程——當中便包括中國歷代帝王、歐洲殖民主義、乃至於美利堅合眾國。

早期越人遷徙到了紅河三角洲,最早於西元前1200年的鴻龐朝即開始耕耘土地,灌養稻田。根據傳說,貉龍君教導古早越南農民如何栽稻。六個世紀後,他們已然嫻熟周邊水路,興築灌溉系統、運河與渠道等。穀物栽培聚集了人民,而都市化又代表了藝術及工藝發展,在越南,其體現於繁複的絲綢、黃銅和青銅製品與武器,當中尤以東山文化的青銅鼓最為突出。

但凡繁盛處必有戰爭,越南自從與北方鄰國,也就是中國各朝代結下糾葛不清的歷史後,便開始征戰連連。越南人吸納了東亞儒家學術與大乘佛教(逕庭於鄰國寮與柬埔寨的上座部佛教),漢字,漢人土地統治之概念,以及深受史學家感佩的——中國撰史的傳統。但這些皆非單僅是文化移入而已,軍事力量也會介入其中。

趙佗,一名攻克越北的中國將領,在秦朝崩解後想要自立為王,便在中國南部與越南北部的領土上建立了「南越國」。這不禁讓人想問:趙佗該算是一位越南、還是中國皇帝呢?這是個好問題,也是個政治牽連滿滿的問題。然而,這就交給歷史學家解答吧,畢竟當漢朝大敗南越並將其領土合併後,無論趙佗是何方神聖,此時都已無關緊要。

這是越南人第一個抵禦佔領的時代,但絕非最後一個。漢人律法,尤以其限制女性權利的部分,惹怒了長期採納東南亞母系社會傳統的越南人。所以女性作為揭竿而起的一方也無可厚非。西元40年,徵氏姊妹起義反抗漢朝太守蘇定。她倆起事告捷,成功以越南之名奪回六十五城並獨立建國,年長的徵側則受封加冕。此後兩年,兩姊妹仍持續握有兵力,直到漢光武帝忍無可忍。他遣軍奪回失土並欲拿下兩姊妹的人頭,卻並未如願。因為徵氏姊妹早在兵敗並遭到活捉受辱前,選擇了自殺。

但抵抗並未停歇。在西元225年,趙氏貞(又稱趙夫人)發動了一場新的起義。儘管她兵敗了,其影響仍如徵氏姊妹一般留存了下來。各地起義在李賁之類人士的領導下持續進行,儘管越南到西元938年才得以獨立。在那第一個千禧年中,越南雖受佔領,卻依舊發展蓬勃。考古學家曾於越南遺址內發現來自古羅馬的流通貨物。

西元938年決定性的白藤江之戰後,越南獨立了,但並不穩定。在近二十年的內戰後,丁部領建立了丁朝,定國號「大瞿越」,意指偉大的越地。他訂下嚴刑峻法,並力圖爭取世家大族支持,然丁朝國祚僅延續八年即在皇帝與太子雙雙遭逢暗殺後告終。中國宋朝見其亂象畢露,認為機不可失,隨即進犯。與其讓被暗殺皇帝的六歲小兒繼位,黎大行選擇了迎娶皇太后並篡位,開啟了史上的前黎朝。他以奇謀挫敗了中國的軍隊。而中國史書中未曾記載的是,所有戰敗的宋朝將領皆遭到處決。而之後中國也放棄了佔領這個地區,這也許得歸功於越南出於政治考量而非真心恐懼所上繳的朝貢。若能夠定期獲得財物,那又為什麼還要去辛苦地征戰呢?

此後近五百年,越南維持獨立狀態。越南亦向外擴張,沿著紅河河谷(河內一帶)沿岸南下直達湄公河三角洲。此擴張過程涉及一系列抵禦和征服其他民族的戰爭,如占族和高棉族(柬埔寨人);確實,湄公河三角洲住有許多高棉族,推行自家版本的佛教並在今日仍使用著柬埔寨語。

李朝的南進擴張為今日越南疆域奠下基礎,這段承平繁榮延續了四百年。並在內政方面勵精圖治。李朝冀求經濟昌盛,為此他們開始投資於國民,譬如建立「國子監」,讓教育不再受限於貴族,在自越南到中國,乃至日韓的儒家菁英政治框架下,庶民皆可透過科考晉升入官。這也不再是專屬於男性掛帥的制度:重組的稅務系統由女性負責收稅。宗教在李朝社會地位更重,尤其是佛教、儒教以及道教。

然而,這時代並非毫無衝突。李朝退位予陳朝後,越南遭逢蒙古以及更多的中國入侵,以及前先征服的占族之造反。這連串戰事,佐以陳朝君主日益衰敗的威望,使越南國防向內奸大曝空隙。1400年代,胡季犛將軍篡位,推行一整套大膽、進步的改革,卻不為封建地主所樂見。這些貴族去到時為明朝的中國,求其協助復興陳朝,因而中國於1407年再次接管了越南。在中國轄下,越南再度被迫更加與中原風俗同化,一如既往地,越南人也再度反抗。一位名叫黎利的富農帶頭起義,最終大成並建立了黎朝(後繼者為西山朝與阮朝。後者的朝代名號響亮至極,以至於上千家戶改名為阮,迄今已是最普遍的越南姓氏!)黎朝深受儒家思想薰陶,致使其後推行更為進步的新法,教育與擴張再次成為優先事務。

是故,自1700年代現身的歐洲人對基督教的致力傳播,被多數人視為是正對越南文明根基的攻擊。在某種意義上他們這麼想並沒有錯,宗教確實就是越南遭到殖民佔領的藉口。因法籍教團遭處決,法國(連同西班牙盟軍)入侵南越,征服並佔據該地。法國人堅持推進,到了1887,法國已掌控了越南、柬埔寨及寮國全境。

法屬印度支那看似永久處於戰事之中。法國為了寮國主權而大戰暹羅,而當他們不打暹羅時,就是在打越南反抗勢力。而就在最後一輪的反抗結束時,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了。

越南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在此登場了:胡志明。他在法國受教育,早年曾於美國、英國做過勞力活,也曾是位極其精明的政治家。胡志明開始對各股革命勢力——法國、美國、俄國等產生同情,並在二戰時返越,對抗佔越的日本人和維希法國等勢力。戰後,胡志明宣讀了《越南獨立宣言》,宣言起頭即是那段異常熟悉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千真萬確,胡志明曾在二戰對抗軸心國時接受美方支援,有那麼一小段時間,他認為美國會支持越南由法國底下獨立。這點他錯了,而美國對法殖民當局的支持也逼使根基於河內,胡主導的「越盟」與蘇聯愈走愈近。越南軍隊最終在奠邊府戰役擊敗了法國,並在1954年結束了法國的侵略。

但在戰爭末期,越南卻分裂為蘇聯支持的北越以及美國支持的南越,在獨立後,這兩方幾乎立即便相互開戰。此役美國稱為越南戰爭,越南人則稱為對美抗戰。胡志明與其北越武裝力量贏得此戰役,建立了存續至今的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但戰後隨即又有一戰,越南入侵柬埔寨,試圖推翻紅色高棉政權,而這最終引發了1979年與中國的衝突。一個多世紀以來,越南與中國一直紛爭不斷,而這次越南人也成功讓中國軍隊撤離了自己的國土,只是當中緣由成迷。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unknown

特點

領袖
特殊單位
特殊基礎設施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東南亞
規模
331210平方公里
人口
98721275(2020年)
首都
河內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unknown

特點

領袖
特殊單位
特殊基礎設施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東南亞
規模
331210平方公里
人口
98721275(2020年)
首都
河內
特色能力

九龍江三角洲

所有特色區域皆只能建造在雨林、沼澤或樹林上。在以上地貌之建築獲得的收益如下:在樹林中+1 文化值、在雨林中+1 科技值,及在沼澤中+1 生產力。研發完「中世紀集市」市政後可種植樹林。

歷史背景
越南有著全東南亞最源遠流長的史冊紀錄,這些史籍中,反映出此文明對獨立以及抵禦外侮的奮鬥歷程——當中便包括中國歷代帝王、歐洲殖民主義、乃至於美利堅合眾國。

早期越人遷徙到了紅河三角洲,最早於西元前1200年的鴻龐朝即開始耕耘土地,灌養稻田。根據傳說,貉龍君教導古早越南農民如何栽稻。六個世紀後,他們已然嫻熟周邊水路,興築灌溉系統、運河與渠道等。穀物栽培聚集了人民,而都市化又代表了藝術及工藝發展,在越南,其體現於繁複的絲綢、黃銅和青銅製品與武器,當中尤以東山文化的青銅鼓最為突出。

但凡繁盛處必有戰爭,越南自從與北方鄰國,也就是中國各朝代結下糾葛不清的歷史後,便開始征戰連連。越南人吸納了東亞儒家學術與大乘佛教(逕庭於鄰國寮與柬埔寨的上座部佛教),漢字,漢人土地統治之概念,以及深受史學家感佩的——中國撰史的傳統。但這些皆非單僅是文化移入而已,軍事力量也會介入其中。

趙佗,一名攻克越北的中國將領,在秦朝崩解後想要自立為王,便在中國南部與越南北部的領土上建立了「南越國」。這不禁讓人想問:趙佗該算是一位越南、還是中國皇帝呢?這是個好問題,也是個政治牽連滿滿的問題。然而,這就交給歷史學家解答吧,畢竟當漢朝大敗南越並將其領土合併後,無論趙佗是何方神聖,此時都已無關緊要。

這是越南人第一個抵禦佔領的時代,但絕非最後一個。漢人律法,尤以其限制女性權利的部分,惹怒了長期採納東南亞母系社會傳統的越南人。所以女性作為揭竿而起的一方也無可厚非。西元40年,徵氏姊妹起義反抗漢朝太守蘇定。她倆起事告捷,成功以越南之名奪回六十五城並獨立建國,年長的徵側則受封加冕。此後兩年,兩姊妹仍持續握有兵力,直到漢光武帝忍無可忍。他遣軍奪回失土並欲拿下兩姊妹的人頭,卻並未如願。因為徵氏姊妹早在兵敗並遭到活捉受辱前,選擇了自殺。

但抵抗並未停歇。在西元225年,趙氏貞(又稱趙夫人)發動了一場新的起義。儘管她兵敗了,其影響仍如徵氏姊妹一般留存了下來。各地起義在李賁之類人士的領導下持續進行,儘管越南到西元938年才得以獨立。在那第一個千禧年中,越南雖受佔領,卻依舊發展蓬勃。考古學家曾於越南遺址內發現來自古羅馬的流通貨物。

西元938年決定性的白藤江之戰後,越南獨立了,但並不穩定。在近二十年的內戰後,丁部領建立了丁朝,定國號「大瞿越」,意指偉大的越地。他訂下嚴刑峻法,並力圖爭取世家大族支持,然丁朝國祚僅延續八年即在皇帝與太子雙雙遭逢暗殺後告終。中國宋朝見其亂象畢露,認為機不可失,隨即進犯。與其讓被暗殺皇帝的六歲小兒繼位,黎大行選擇了迎娶皇太后並篡位,開啟了史上的前黎朝。他以奇謀挫敗了中國的軍隊。而中國史書中未曾記載的是,所有戰敗的宋朝將領皆遭到處決。而之後中國也放棄了佔領這個地區,這也許得歸功於越南出於政治考量而非真心恐懼所上繳的朝貢。若能夠定期獲得財物,那又為什麼還要去辛苦地征戰呢?

此後近五百年,越南維持獨立狀態。越南亦向外擴張,沿著紅河河谷(河內一帶)沿岸南下直達湄公河三角洲。此擴張過程涉及一系列抵禦和征服其他民族的戰爭,如占族和高棉族(柬埔寨人);確實,湄公河三角洲住有許多高棉族,推行自家版本的佛教並在今日仍使用著柬埔寨語。

李朝的南進擴張為今日越南疆域奠下基礎,這段承平繁榮延續了四百年。並在內政方面勵精圖治。李朝冀求經濟昌盛,為此他們開始投資於國民,譬如建立「國子監」,讓教育不再受限於貴族,在自越南到中國,乃至日韓的儒家菁英政治框架下,庶民皆可透過科考晉升入官。這也不再是專屬於男性掛帥的制度:重組的稅務系統由女性負責收稅。宗教在李朝社會地位更重,尤其是佛教、儒教以及道教。

然而,這時代並非毫無衝突。李朝退位予陳朝後,越南遭逢蒙古以及更多的中國入侵,以及前先征服的占族之造反。這連串戰事,佐以陳朝君主日益衰敗的威望,使越南國防向內奸大曝空隙。1400年代,胡季犛將軍篡位,推行一整套大膽、進步的改革,卻不為封建地主所樂見。這些貴族去到時為明朝的中國,求其協助復興陳朝,因而中國於1407年再次接管了越南。在中國轄下,越南再度被迫更加與中原風俗同化,一如既往地,越南人也再度反抗。一位名叫黎利的富農帶頭起義,最終大成並建立了黎朝(後繼者為西山朝與阮朝。後者的朝代名號響亮至極,以至於上千家戶改名為阮,迄今已是最普遍的越南姓氏!)黎朝深受儒家思想薰陶,致使其後推行更為進步的新法,教育與擴張再次成為優先事務。

是故,自1700年代現身的歐洲人對基督教的致力傳播,被多數人視為是正對越南文明根基的攻擊。在某種意義上他們這麼想並沒有錯,宗教確實就是越南遭到殖民佔領的藉口。因法籍教團遭處決,法國(連同西班牙盟軍)入侵南越,征服並佔據該地。法國人堅持推進,到了1887,法國已掌控了越南、柬埔寨及寮國全境。

法屬印度支那看似永久處於戰事之中。法國為了寮國主權而大戰暹羅,而當他們不打暹羅時,就是在打越南反抗勢力。而就在最後一輪的反抗結束時,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了。

越南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在此登場了:胡志明。他在法國受教育,早年曾於美國、英國做過勞力活,也曾是位極其精明的政治家。胡志明開始對各股革命勢力——法國、美國、俄國等產生同情,並在二戰時返越,對抗佔越的日本人和維希法國等勢力。戰後,胡志明宣讀了《越南獨立宣言》,宣言起頭即是那段異常熟悉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千真萬確,胡志明曾在二戰對抗軸心國時接受美方支援,有那麼一小段時間,他認為美國會支持越南由法國底下獨立。這點他錯了,而美國對法殖民當局的支持也逼使根基於河內,胡主導的「越盟」與蘇聯愈走愈近。越南軍隊最終在奠邊府戰役擊敗了法國,並在1954年結束了法國的侵略。

但在戰爭末期,越南卻分裂為蘇聯支持的北越以及美國支持的南越,在獨立後,這兩方幾乎立即便相互開戰。此役美國稱為越南戰爭,越南人則稱為對美抗戰。胡志明與其北越武裝力量贏得此戰役,建立了存續至今的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但戰後隨即又有一戰,越南入侵柬埔寨,試圖推翻紅色高棉政權,而這最終引發了1979年與中國的衝突。一個多世紀以來,越南與中國一直紛爭不斷,而這次越南人也成功讓中國軍隊撤離了自己的國土,只是當中緣由成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