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文明/領袖
城邦
區域
建築
奇觀和項目
單位
單位強化
偉人
科技
市政
政體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資源
改良設施和路線
行政長官
歷史性時刻
克里斯蒂娜
特色能力

北方的智慧女神

只要填滿建築(需擁有至少三個巨作槽位)或奇觀(需擁有至少兩個巨作槽位)中的所有巨作槽位,所有作品便會自動主題化。她可以在市政廣場中建造女王圖書館。

概要
克里斯蒂娜能使用世界議會的政治力和文化來贏得外交勝利。
詳細方法
瑞典在世界議會中的操作特別有效,並且能比其他文明發揮出更大的影響力。克里斯蒂娜能賦予主題加成給每個填滿所有巨作槽位的建築(前提是這些建築擁有至少兩個槽位)。瑞典擁有「生態博物館」及「女王圖書館」,有著絕佳的 文化和 旅遊業績能力。這是個能靠軟實力征服世界的文明。
歷史背景
克里斯蒂娜是在當時最博學、文化涵養深厚、充滿活力並且充滿爭議的女性,她的生命軌跡可追溯回1600年代,一個充滿複雜多樣的政治與文化議題的年代。她是慷慨的藝術家與作家贊助者,私生活也受到眾人批判不符傳統,兩者在歷史上同樣具有傳奇地位。

她的父親是瑞典偉大的戰士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他是新教的擁護者,也是建立瑞典現代國家架構的國王。她的母親「布蘭登堡的瑪利亞」一生中都被嚴重的心理疾病折磨著。當克里斯蒂娜在1626年出生時,她被誤傳為是個男孩。聽到這一消息時,她的母親便發瘋似地要攻擊新生的克里斯蒂娜。

卡爾·古斯塔夫要求以王子方式教養克里斯蒂娜,而他卻在克里斯蒂娜六歲時在戰爭中不幸捐軀駕崩,這表示王國進入了攝政時期,由首輔大臣阿克塞爾·奧克森謝納監督治理。對年幼的克里斯蒂娜來說,奧克森謝納確實是最好的政治導師;當這位年輕女王準備好要親政時,政治改革與過渡的過程相當地平順。就各方面而言,年輕時的克里斯蒂娜都是相當聰明的好學生,她學習了神學、政治、書信等學問,以及騎馬、擊劍與軍事等較具挑戰性的技術。克里斯蒂娜在十四歲時便開始參與議會。她到十八歲時便親自執政。

在這時,三十年戰爭所帶來的宗教暴力活動已經減弱許多。然而隨著克里斯蒂娜的登基,瑞典很可能會再次捲入到新一輪的暴力漩渦當中。她努力維持住和平,然後將心力轉向使瑞典成為歐洲的哲學之都。她成功將笛卡兒拉入自己的專案—這位受人尊敬的法國哲學家跟女王非常討厭彼此,而瑞典天寒地凍的氣候讓笛卡兒在生病後,於1650年在斯德哥爾摩過世。由於她的努力,她後來在全歐洲被稱為「北方的智慧女神」。不幸的是,女王的專案需要花費皇室大量的錢財,因此難以為繼,被迫縮減其規模。

克里斯蒂娜在執政十年後出人意料地退位,原因時至今日仍然倍受議論。克里斯蒂娜自己宣稱是因為疾病的關係,而且作為女人,她並不適任領導者的角色;但其他人宣稱,她對婚姻(以及隨之而來的繼承問題)的極度排斥,是因為她對自身性別認同的結果。她秘密改信羅馬天主教,這也讓她在信仰路德教派的瑞典失去統治正當性。王位之後傳給她的表哥卡爾十世。

高調地皈依天主教後,克里斯蒂娜作為教宗歷山七世的客人在1655年受邀前往羅馬。但之後教宗對她的印象並不太好。她的行為舉止相當粗獷(她喜歡不敬的言論、射擊術、穿著男性衣物,並且會進行某些不太適合其身份地位的其他活動),而且習慣實行一些作風自由的政治制度,包含跟法國勾結,嘗試讓自己成為那不勒斯女王。她也不願意公開成為教宗歷山對抗新教的先鋒。

她在造訪羅馬期間贊助了一些傑出的藝術家與作家,並收藏許多歐洲頂級的藝術作品。在法爾內塞宮的行館是她藝術世界的中心,為訪客提供音樂、戲劇等娛樂活動,並對各項重要主題進行許多充滿智慧的討論。這樣的奢華作風(而且她基本上缺乏適當禮節)讓歐洲許多偉大人物有些相當反感,有些受到啟發。她的畫作收藏當中包含拉斐爾、提香、杜勒、老彼得·布勒哲爾、委羅內塞以及科雷吉歐等人的作品。她創辦了阿卡迪亞學院來教授哲學與文學,現在仍屹立在羅馬。她發掘了作曲家史卡拉第,並僱用他作為唱詩班指揮,同時間則是由柯賴里指揮她個人的交響樂團。

但歐洲各個王室很快就再也容忍不了她。當在1657年到訪法國時,她因為懷疑一個家僕向羅馬洩漏她的個人書信內容,而將其刺死。雖然法國貴族願意協助掩蓋這起事件,但她還是立即承擔起這起事件的責任。這起醜聞讓她失去了在羅馬的支持者,而她之後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往返於瑞典和羅馬之間。她雖然跟幾位教宗私下有著友好關係,但當時的政治氛圍還是與克里斯蒂娜個人寓所的波希米亞作風相當不符。

在許多人的眼中,她的作風領先了時代好幾個世紀,跟當時所盛行的思維背道而馳。她堅定地擁護個人的自由、對於慈善事業的作風相當慷慨,並且是羅馬猶太人的可靠保護者。在她死後曾有許多人對其心理狀態進行大量檢視,之後的各個時代都有人宣稱找到了她的心理動機背後的關鍵。她非正統的生活型態、對性別標準的漠視以及獨立的思想,使她成為相當吸引人的研究對象。就算是歷史上她的批評者,也都會對她在藝術上的貢獻給予讚美。

她於1689年去世時,梵諦岡為她舉辦了隆重的喪禮,成為了埋葬在聖彼得大教堂的唯三女性中的一人;但這也跟她在萬神殿舉辦較簡樸喪禮的願望完全相反。
icon_leader_kristina
幸福並不是由他人的意見的所構成。

特點

文明
特殊基礎設施
女王圖書館

偏好

議程
愛書成癡
想要收藏比其他文明更多的巨作。喜歡把巨作留給她的文明,不喜歡其他擁有許多巨作的文明。
宗教
icon_leader_kristina
幸福並不是由他人的意見的所構成。

特點

文明
特殊基礎設施
女王圖書館

偏好

議程
愛書成癡
想要收藏比其他文明更多的巨作。喜歡把巨作留給她的文明,不喜歡其他擁有許多巨作的文明。
宗教
特色能力

北方的智慧女神

只要填滿建築(需擁有至少三個巨作槽位)或奇觀(需擁有至少兩個巨作槽位)中的所有巨作槽位,所有作品便會自動主題化。她可以在市政廣場中建造女王圖書館。

概要
克里斯蒂娜能使用世界議會的政治力和文化來贏得外交勝利。
詳細方法
瑞典在世界議會中的操作特別有效,並且能比其他文明發揮出更大的影響力。克里斯蒂娜能賦予主題加成給每個填滿所有巨作槽位的建築(前提是這些建築擁有至少兩個槽位)。瑞典擁有「生態博物館」及「女王圖書館」,有著絕佳的 文化和 旅遊業績能力。這是個能靠軟實力征服世界的文明。
歷史背景
克里斯蒂娜是在當時最博學、文化涵養深厚、充滿活力並且充滿爭議的女性,她的生命軌跡可追溯回1600年代,一個充滿複雜多樣的政治與文化議題的年代。她是慷慨的藝術家與作家贊助者,私生活也受到眾人批判不符傳統,兩者在歷史上同樣具有傳奇地位。

她的父親是瑞典偉大的戰士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他是新教的擁護者,也是建立瑞典現代國家架構的國王。她的母親「布蘭登堡的瑪利亞」一生中都被嚴重的心理疾病折磨著。當克里斯蒂娜在1626年出生時,她被誤傳為是個男孩。聽到這一消息時,她的母親便發瘋似地要攻擊新生的克里斯蒂娜。

卡爾·古斯塔夫要求以王子方式教養克里斯蒂娜,而他卻在克里斯蒂娜六歲時在戰爭中不幸捐軀駕崩,這表示王國進入了攝政時期,由首輔大臣阿克塞爾·奧克森謝納監督治理。對年幼的克里斯蒂娜來說,奧克森謝納確實是最好的政治導師;當這位年輕女王準備好要親政時,政治改革與過渡的過程相當地平順。就各方面而言,年輕時的克里斯蒂娜都是相當聰明的好學生,她學習了神學、政治、書信等學問,以及騎馬、擊劍與軍事等較具挑戰性的技術。克里斯蒂娜在十四歲時便開始參與議會。她到十八歲時便親自執政。

在這時,三十年戰爭所帶來的宗教暴力活動已經減弱許多。然而隨著克里斯蒂娜的登基,瑞典很可能會再次捲入到新一輪的暴力漩渦當中。她努力維持住和平,然後將心力轉向使瑞典成為歐洲的哲學之都。她成功將笛卡兒拉入自己的專案—這位受人尊敬的法國哲學家跟女王非常討厭彼此,而瑞典天寒地凍的氣候讓笛卡兒在生病後,於1650年在斯德哥爾摩過世。由於她的努力,她後來在全歐洲被稱為「北方的智慧女神」。不幸的是,女王的專案需要花費皇室大量的錢財,因此難以為繼,被迫縮減其規模。

克里斯蒂娜在執政十年後出人意料地退位,原因時至今日仍然倍受議論。克里斯蒂娜自己宣稱是因為疾病的關係,而且作為女人,她並不適任領導者的角色;但其他人宣稱,她對婚姻(以及隨之而來的繼承問題)的極度排斥,是因為她對自身性別認同的結果。她秘密改信羅馬天主教,這也讓她在信仰路德教派的瑞典失去統治正當性。王位之後傳給她的表哥卡爾十世。

高調地皈依天主教後,克里斯蒂娜作為教宗歷山七世的客人在1655年受邀前往羅馬。但之後教宗對她的印象並不太好。她的行為舉止相當粗獷(她喜歡不敬的言論、射擊術、穿著男性衣物,並且會進行某些不太適合其身份地位的其他活動),而且習慣實行一些作風自由的政治制度,包含跟法國勾結,嘗試讓自己成為那不勒斯女王。她也不願意公開成為教宗歷山對抗新教的先鋒。

她在造訪羅馬期間贊助了一些傑出的藝術家與作家,並收藏許多歐洲頂級的藝術作品。在法爾內塞宮的行館是她藝術世界的中心,為訪客提供音樂、戲劇等娛樂活動,並對各項重要主題進行許多充滿智慧的討論。這樣的奢華作風(而且她基本上缺乏適當禮節)讓歐洲許多偉大人物有些相當反感,有些受到啟發。她的畫作收藏當中包含拉斐爾、提香、杜勒、老彼得·布勒哲爾、委羅內塞以及科雷吉歐等人的作品。她創辦了阿卡迪亞學院來教授哲學與文學,現在仍屹立在羅馬。她發掘了作曲家史卡拉第,並僱用他作為唱詩班指揮,同時間則是由柯賴里指揮她個人的交響樂團。

但歐洲各個王室很快就再也容忍不了她。當在1657年到訪法國時,她因為懷疑一個家僕向羅馬洩漏她的個人書信內容,而將其刺死。雖然法國貴族願意協助掩蓋這起事件,但她還是立即承擔起這起事件的責任。這起醜聞讓她失去了在羅馬的支持者,而她之後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往返於瑞典和羅馬之間。她雖然跟幾位教宗私下有著友好關係,但當時的政治氛圍還是與克里斯蒂娜個人寓所的波希米亞作風相當不符。

在許多人的眼中,她的作風領先了時代好幾個世紀,跟當時所盛行的思維背道而馳。她堅定地擁護個人的自由、對於慈善事業的作風相當慷慨,並且是羅馬猶太人的可靠保護者。在她死後曾有許多人對其心理狀態進行大量檢視,之後的各個時代都有人宣稱找到了她的心理動機背後的關鍵。她非正統的生活型態、對性別標準的漠視以及獨立的思想,使她成為相當吸引人的研究對象。就算是歷史上她的批評者,也都會對她在藝術上的貢獻給予讚美。

她於1689年去世時,梵諦岡為她舉辦了隆重的喪禮,成為了埋葬在聖彼得大教堂的唯三女性中的一人;但這也跟她在萬神殿舉辦較簡樸喪禮的願望完全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