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文明/領袖
城邦
區域
建築
奇觀和項目
單位
單位強化
偉人
科技
市政
政體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資源
改良設施和路線
行政長官
歷史性時刻
威爾弗里德·勞雷爾
特色能力

最後的西方寶地

允許在凍土地貌上建造農場。解鎖「土木工程」後可在凍土丘陵上建造農場。雪地、凍土、雪地丘陵及凍土丘陵上的礦山提供的 生產力+2、伐木場提供的 生產力+2、營地提供的 食物+1、農場提供的 食物+2,戰略資源累積率+100%。在這些地貌類型中購買單元格的花費減半。

概要
勞雷爾會透過在外交危機中進行交涉,來護衛他的凍土帝國。
詳細方法
加拿大是個在雪地和凍土中成長茁壯的文明。加拿大能利用冰球場改良設施和騎警單位來產生更多 旅遊業績。他們的外交技巧讓他們得以影響世界議會。勞雷爾將會極力加入各個緊急事件,以求在世界議會中累積最多 外交支持。
歷史背景
他是第七任也是首位法裔加拿大總理,被普遍認為是最具威望的加拿大政治家,而他身為總理的任期長達十五年,是加拿大最長的連續執政紀錄。他是一位口才絕佳的演說者,並且是政績斐然、務實、善於協調的政治溫和派;他不但對定義獨立的加拿大深具貢獻,而且使加拿大的國家認同取得一致基礎。

他於1841年11月20日出生在下加拿大聖-林區。他早期的學習歷程相當廣泛,包含在英語學校以及非常傳統的法語天主教中學取得經典教育。他是相當優秀的學生,並在1861年時進入麥基爾大學學習法律。他在大學與研究所時對紅黨的政治非常著迷,並因為他的聰明才智、真誠、堅定和曖曖內含光而廣受尊重。

勞雷爾在他職涯早期搬到現今的維多利亞市。他進入當地政治圈,並在自由黨中快速竄起。他於1871年在穩健的情勢下當選議員;雖然他所屬的自由黨在該次選舉中表現不佳,但他還是在天主教神職人員的反對下獲得多數堅定支持。他作為新任議員評價最好的公開演說,主題是關於為奎北克省熱情地懇求更好的代表權。

在為死氣沉沉的自由黨進行重整與重新注入活力的過程中,勞雷爾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他要求進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而對多項其他議題仍維持溫和態度,並創立了國家黨(Parti National)(之後併入自由黨)。當麥克唐納政府在1873年請辭時,勞雷爾挺身而出代表德拉蒙市和維多利亞市參選並且勝選。他的兩篇早期演說為他贏得許多讚譽:第一篇是以法文發表,說明他對國家、政黨以及所支持的自由原則之忠誠。第二篇是對路易·里爾的熱切辯護。

路易·里爾是梅蒂人領導者(梅蒂人是加拿大混血兒,擁有第一民族跟歐洲人的血統),雖然他對政府發動紅河起義,但還是當選為議員。這場叛亂的原因有兩個層面:一方面是因為梅蒂人與第一民族之間發生衝突;另一方面是因為加拿大政策鼓勵英裔加拿大人定居在加拿大邊界,而犧牲了法裔加拿大人和原住民的利益(請參閱「加拿大」條目以獲得更多資訊,但仍需聲明,文明百科的篇幅並無法詳盡公正地說明這場衝突的原因和結果)。勞雷爾為里爾辯護並斥責將其自議會中除名的演說,是演講方法及法律論辯的經典之作,而且為他作為國會中調解者的身份帶來相當程度的認可及聲譽。

作為法裔自由派人士,勞雷爾所面對的政治反對勢力主要有兩個來源。第一個是麥克唐納(以及之後的麥肯齊)保守派政府。第二個是天主教神職人員。在他的時代,天主教會為極端蒙他努派:他們的行動特徵是對自由派政治體系具有高度敵意,並堅持神職人員間的等級區別。在法裔加拿大人有相當高的比例信仰天主教的情況下,這對勞雷爾來說是相當不利的政治因素。勞雷爾主張,他支持的自由主義對天主教沒有敵意,他所背書的政治改革會強化政府體制,而且政教分離會讓神職人員能夠透過辯論與說理來影響政治,而非透過命令。這樣的地位在21世紀是普遍被認為合理可接受的,但在當時則對兩個敵對的政治陣營而言是個全新的路線,說明了他們在政治領域能夠如何找到共同的立足點。勞雷爾在1877年於魁北克的演講中,對這樣的願景做出最好的說明;當時梵諦岡的代表正旅經加拿大,並就政治議題對神職人員提供指引。

「曼尼托巴學校問題」是在19世紀末讓保守黨政府下台的一次政治危機。這是一個相當複雜的政治問題,牽涉的層面包含法語和英語的語言教學以及作為官方語言的使用、教派與公共學校,以及省份與聯邦間的權力。作為回應,勞雷爾發表了他最著名的演說「陽光方式」(Sunny Ways):他在這場演說中呼籲進行協商與妥協。加拿大的自由黨在1896年大選中獲勝,勞雷爾因此成為總理。他得以解決曼尼托巴學校問題,但過程中不得不犧牲曼尼托巴少數法語使用者族群的權利。

雖然法裔加拿大人是他主要的支持者,但勞雷爾在總理任期內,要是認為某些做法違反他的利益,卻能讓加拿大更為強大、獨立並且團結,便會願意支持這樣的做法。希望跟英國有更密切關聯的加拿大人覺得他跟元首的關係永遠都不夠密切;希望更堅定支持法裔權益的加拿大人覺得他的擁護力道永遠都不夠強烈。1911年時,他提倡與美國談判的貿易政策缺乏支持,他的任期因此結束。在他的任期內加入了阿爾伯塔省和薩斯喀徹溫省。

在人生剩下的時間當中,他都是反對黨的活躍成員之一。他大力支持加拿大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但他強烈反對徵兵)。在停戰協定後,他於1919年2月去世,國民再次關注其重新建立加拿大團結精神的成就。他的政治盟友與敵人都對他的過世同感哀悼,在他的喪禮期間,有數以千計的民眾擁上渥太華街頭。

威爾弗里德·勞雷爾留給世人的最重要遺產是他的信念:他相信合理的妥協能夠產生最公正的結果,即便是在具有堅定信念原則的人們之間也一樣。他擁有務實主義的中庸態度,在面對對手時仍能以禮相待,能夠對於他所相信的原則熱情雄辯。對於他的任期間表現,歷史學家給予高度評價,並認為他的執政對建立現代獨立加拿大具有相當的重要性。
icon_leader_laurier
如果我有這個權力,如果我有這個責任,我會嘗試用陽光的方式。

特點

文明

偏好

議程
加拿大遠征軍
會盡可能地回應緊急事件和計分競賽。喜歡同樣會參與此類活動的文明,不喜歡不願意參與此類活動的文明。
宗教
icon_leader_laurier
如果我有這個權力,如果我有這個責任,我會嘗試用陽光的方式。

特點

文明

偏好

議程
加拿大遠征軍
會盡可能地回應緊急事件和計分競賽。喜歡同樣會參與此類活動的文明,不喜歡不願意參與此類活動的文明。
宗教
特色能力

最後的西方寶地

允許在凍土地貌上建造農場。解鎖「土木工程」後可在凍土丘陵上建造農場。雪地、凍土、雪地丘陵及凍土丘陵上的礦山提供的 生產力+2、伐木場提供的 生產力+2、營地提供的 食物+1、農場提供的 食物+2,戰略資源累積率+100%。在這些地貌類型中購買單元格的花費減半。

概要
勞雷爾會透過在外交危機中進行交涉,來護衛他的凍土帝國。
詳細方法
加拿大是個在雪地和凍土中成長茁壯的文明。加拿大能利用冰球場改良設施和騎警單位來產生更多 旅遊業績。他們的外交技巧讓他們得以影響世界議會。勞雷爾將會極力加入各個緊急事件,以求在世界議會中累積最多 外交支持。
歷史背景
他是第七任也是首位法裔加拿大總理,被普遍認為是最具威望的加拿大政治家,而他身為總理的任期長達十五年,是加拿大最長的連續執政紀錄。他是一位口才絕佳的演說者,並且是政績斐然、務實、善於協調的政治溫和派;他不但對定義獨立的加拿大深具貢獻,而且使加拿大的國家認同取得一致基礎。

他於1841年11月20日出生在下加拿大聖-林區。他早期的學習歷程相當廣泛,包含在英語學校以及非常傳統的法語天主教中學取得經典教育。他是相當優秀的學生,並在1861年時進入麥基爾大學學習法律。他在大學與研究所時對紅黨的政治非常著迷,並因為他的聰明才智、真誠、堅定和曖曖內含光而廣受尊重。

勞雷爾在他職涯早期搬到現今的維多利亞市。他進入當地政治圈,並在自由黨中快速竄起。他於1871年在穩健的情勢下當選議員;雖然他所屬的自由黨在該次選舉中表現不佳,但他還是在天主教神職人員的反對下獲得多數堅定支持。他作為新任議員評價最好的公開演說,主題是關於為奎北克省熱情地懇求更好的代表權。

在為死氣沉沉的自由黨進行重整與重新注入活力的過程中,勞雷爾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他要求進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而對多項其他議題仍維持溫和態度,並創立了國家黨(Parti National)(之後併入自由黨)。當麥克唐納政府在1873年請辭時,勞雷爾挺身而出代表德拉蒙市和維多利亞市參選並且勝選。他的兩篇早期演說為他贏得許多讚譽:第一篇是以法文發表,說明他對國家、政黨以及所支持的自由原則之忠誠。第二篇是對路易·里爾的熱切辯護。

路易·里爾是梅蒂人領導者(梅蒂人是加拿大混血兒,擁有第一民族跟歐洲人的血統),雖然他對政府發動紅河起義,但還是當選為議員。這場叛亂的原因有兩個層面:一方面是因為梅蒂人與第一民族之間發生衝突;另一方面是因為加拿大政策鼓勵英裔加拿大人定居在加拿大邊界,而犧牲了法裔加拿大人和原住民的利益(請參閱「加拿大」條目以獲得更多資訊,但仍需聲明,文明百科的篇幅並無法詳盡公正地說明這場衝突的原因和結果)。勞雷爾為里爾辯護並斥責將其自議會中除名的演說,是演講方法及法律論辯的經典之作,而且為他作為國會中調解者的身份帶來相當程度的認可及聲譽。

作為法裔自由派人士,勞雷爾所面對的政治反對勢力主要有兩個來源。第一個是麥克唐納(以及之後的麥肯齊)保守派政府。第二個是天主教神職人員。在他的時代,天主教會為極端蒙他努派:他們的行動特徵是對自由派政治體系具有高度敵意,並堅持神職人員間的等級區別。在法裔加拿大人有相當高的比例信仰天主教的情況下,這對勞雷爾來說是相當不利的政治因素。勞雷爾主張,他支持的自由主義對天主教沒有敵意,他所背書的政治改革會強化政府體制,而且政教分離會讓神職人員能夠透過辯論與說理來影響政治,而非透過命令。這樣的地位在21世紀是普遍被認為合理可接受的,但在當時則對兩個敵對的政治陣營而言是個全新的路線,說明了他們在政治領域能夠如何找到共同的立足點。勞雷爾在1877年於魁北克的演講中,對這樣的願景做出最好的說明;當時梵諦岡的代表正旅經加拿大,並就政治議題對神職人員提供指引。

「曼尼托巴學校問題」是在19世紀末讓保守黨政府下台的一次政治危機。這是一個相當複雜的政治問題,牽涉的層面包含法語和英語的語言教學以及作為官方語言的使用、教派與公共學校,以及省份與聯邦間的權力。作為回應,勞雷爾發表了他最著名的演說「陽光方式」(Sunny Ways):他在這場演說中呼籲進行協商與妥協。加拿大的自由黨在1896年大選中獲勝,勞雷爾因此成為總理。他得以解決曼尼托巴學校問題,但過程中不得不犧牲曼尼托巴少數法語使用者族群的權利。

雖然法裔加拿大人是他主要的支持者,但勞雷爾在總理任期內,要是認為某些做法違反他的利益,卻能讓加拿大更為強大、獨立並且團結,便會願意支持這樣的做法。希望跟英國有更密切關聯的加拿大人覺得他跟元首的關係永遠都不夠密切;希望更堅定支持法裔權益的加拿大人覺得他的擁護力道永遠都不夠強烈。1911年時,他提倡與美國談判的貿易政策缺乏支持,他的任期因此結束。在他的任期內加入了阿爾伯塔省和薩斯喀徹溫省。

在人生剩下的時間當中,他都是反對黨的活躍成員之一。他大力支持加拿大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但他強烈反對徵兵)。在停戰協定後,他於1919年2月去世,國民再次關注其重新建立加拿大團結精神的成就。他的政治盟友與敵人都對他的過世同感哀悼,在他的喪禮期間,有數以千計的民眾擁上渥太華街頭。

威爾弗里德·勞雷爾留給世人的最重要遺產是他的信念:他相信合理的妥協能夠產生最公正的結果,即便是在具有堅定信念原則的人們之間也一樣。他擁有務實主義的中庸態度,在面對對手時仍能以禮相待,能夠對於他所相信的原則熱情雄辯。對於他的任期間表現,歷史學家給予高度評價,並認為他的執政對建立現代獨立加拿大具有相當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