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文明/領袖
城邦
區域
建築
奇觀和項目
單位
單位強化
偉人
科技
市政
政體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資源
改良設施和路線
行政長官
歷史性時刻
亞伯拉罕·林肯
特色能力

解放奴隸宣言

工業區每回合賦予+3忠誠度,但你的種植園每回合會-2忠誠度。建造完工業區和其建築時獲得一個免費近戰單位。此免費單位在被創造和維護時都不消耗戰略資源,並且享有+5 戰鬥力。

概要
亞伯拉罕·林肯想要利用工業化來避免其文明當中的不和諧。
詳細方法
政體的選擇對於亞伯拉罕·林肯而言至關重要,因為其「開國元勳」能力能提供額外的通用槽位和外交支持。他同時也會想要研究「學徒」並且在所有城市中建造工業區來獲得免費近戰單位。林肯應該避免研究「灌溉」和「種植園」,這樣一來才不會獲得其負面影響。在遊戲後期,「P-51戰鬥機」和「電影製片廠」會到來,為通往勝利之路添加最後的助力。
歷史背景
身為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面孔之一,亞伯拉罕·林肯其實擔任總統僅僅四年時間,但在這期間他廢除了奴隸制(這舉動其實還比當代其他歐洲國家還要晚上一些)、發起了南北戰爭,還一舉讓美國躍升至工業時代。

林肯出身寒微,他的父母是中西部的貧窮農夫,時常陷入當時的兩大傾軋之中:向西繼續往原住民族領土推進的開拓潮流,以及蓄奴的地主(其財富往往能為其帶來更多的土地)及自耕農之間的緊張情勢。林肯一家被迫往北搬遷至印第安納州,在此他們開始進行木工與農務等工作。當時的情況相當艱難——林肯的母親在他小時候便過世,而林肯大多是自學成才。在對抗索克族的戰爭中服民兵役歸來後,林肯研讀了法律,開始更認真地追求政治上的成就。

林肯在早期的政治生涯中是名輝格黨員(此政黨目前已經併入其他政黨,起碼在美國是如此),反對當前政權的專權獨斷,一如原本英國反對君王專權的輝格黨一樣。而在美國,這就代表可能要反對如安德魯‧傑克森等政治人物來建立足以掃平政敵的行政權力。不過,美國的時局正在改變,而主要的分裂因素再也不只是維吉尼亞州的有錢種植園地主(例如華盛頓或傑佛遜)和新英格蘭地區的節儉開明之人民(如富蘭克林或亞當斯)之間的理念之爭,而是升級為北方的工業資本與南部逐漸轉化為以奴工為主的工業化農業之間的爭鬥。在重北輕南的工業利益的主導下,輝格黨逐漸轉併進共和黨,而林肯也成為當中最有力的喉舌之一。林肯的觀點是在奴隸制上採取較為中庸的做法(儘管這在現在聽起來很糟糕,在當時卻算是相當進步的觀點)、採取國際經濟保護主義,並且支持國內工業——這些政策全都對自由資本(起碼對於國內的白人而言是如此)、工業化和工業家的財富有利。

南部的白人地主仰賴奴隸制來跟上國際工業與農業生產,以及全球貿易的步伐。但這種作法越來越站不住腳(並且一直都是令人憎惡的)。林肯毫不掩飾他對於奴隸制的反對,他認為的未來之道應該是遏制奴隸制,而非消滅它。但就算是這種中庸的嘗試,對於南方州而言依然越過了底線,他們將林肯當選總統的事實視為是某種信號,代表他們在聯邦中的勢力無可避免地被削弱,也代表奴隸制的施行,以及他們經濟的根本,或許要走到盡頭。因此,在他當選之後,南方邦聯便宣佈脫離美國。

林肯是個厲害的辯論者,常有人批評他不知道情勢的輕重,並且沒能盡早採取行動,但他動口不動手的謹慎態度卻在之後有了回報。在南北戰爭中,南方雖有著主場優勢,還有著夠多受過良好教育的精英,許多良將與軍師輩出,但他們卻在近乎所有其他方面落後於北方。由於南部許多勞動人口都遭到了奴役,因此很難動員這些人為自己繼續受奴役而戰,南方最後改變宣傳,號召沒有土地的貧窮白人加入戰局。但除此之外,南方的工廠與工業也落後北方。最後,南方也缺乏現有的國際支持。

無論看起來有多不可能,但戰爭之法總不缺勝利之機。雖然種族怨恨的政治傾向依然存在,並且林肯也低估了邊界州內(例如:馬里蘭州)支持奴隸制的情緒——在這些地方,暴動和搞破壞的情形仍然頻頻發生。對林肯更不利的是,外界依然有許多國際勢力想讓南方大致上維持能提供原物料的農業生產,藉此發展自身的工業,尤其在林肯傾向徵收外國關稅及保護美國貿易的情況下更是如此。林肯攔截了從南方邦聯前往英國的使者,但睿智的他選擇了寬宏以對,避免了國際事件的發生。

情況本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發展:外國勢力或許會介入內戰。大規模的奴隸起義可能會讓南方邦聯在內戰開始之前便被摧毀。大規模的支持奴隸制起義也可能會破壞美國的工業發展。但這些事情都沒有發生,北方的工業機器無情地壓碎了南方邦聯。

這個工業主義的調性就是關鍵。在國內,林肯最著名的政績便是建立了銀行監管機構以及農業部,這兩者都讓不斷成長的國家落入中央集權的控管下。但當我們想到林肯那個年代時,我們會想到不斷變多的工廠、來自歐洲的移民的增加,還有鐵路的建設。同時,還有這股兇猛席捲西部土地的工業化勢頭——從林肯過往的背景看來,他對於美洲大陸的原住民是不會心軟的。

林肯的勝利和南方在戰後的改革必定招致了怨恨。在1865年,林肯當選連任和南北戰爭結束的寥寥數天後,他在華盛頓特區遭到約翰·威爾克斯·布思刺殺。布思認為這次刺殺會導致戰爭持續,但卻未能如願。林肯的繼任者是安德魯·詹森,一名特別無能的領導人。
icon_leader_default
人之所以而存在,其責任不僅是要改良自身之條件,還要幫助改善人類的狀況;我支持為多數人帶來最大益處的方式。

特點

文明

偏好

議程
聯邦的維護者
喜歡擁有相同政體類型的文明,討厭擁有不同政體類型的文明,特別討厭那些和自己處於同一時代,但政體類型卻和自己不同的文明。
宗教
icon_leader_default
人之所以而存在,其責任不僅是要改良自身之條件,還要幫助改善人類的狀況;我支持為多數人帶來最大益處的方式。

特點

文明

偏好

議程
聯邦的維護者
喜歡擁有相同政體類型的文明,討厭擁有不同政體類型的文明,特別討厭那些和自己處於同一時代,但政體類型卻和自己不同的文明。
宗教
特色能力

解放奴隸宣言

工業區每回合賦予+3忠誠度,但你的種植園每回合會-2忠誠度。建造完工業區和其建築時獲得一個免費近戰單位。此免費單位在被創造和維護時都不消耗戰略資源,並且享有+5 戰鬥力。

概要
亞伯拉罕·林肯想要利用工業化來避免其文明當中的不和諧。
詳細方法
政體的選擇對於亞伯拉罕·林肯而言至關重要,因為其「開國元勳」能力能提供額外的通用槽位和外交支持。他同時也會想要研究「學徒」並且在所有城市中建造工業區來獲得免費近戰單位。林肯應該避免研究「灌溉」和「種植園」,這樣一來才不會獲得其負面影響。在遊戲後期,「P-51戰鬥機」和「電影製片廠」會到來,為通往勝利之路添加最後的助力。
歷史背景
身為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面孔之一,亞伯拉罕·林肯其實擔任總統僅僅四年時間,但在這期間他廢除了奴隸制(這舉動其實還比當代其他歐洲國家還要晚上一些)、發起了南北戰爭,還一舉讓美國躍升至工業時代。

林肯出身寒微,他的父母是中西部的貧窮農夫,時常陷入當時的兩大傾軋之中:向西繼續往原住民族領土推進的開拓潮流,以及蓄奴的地主(其財富往往能為其帶來更多的土地)及自耕農之間的緊張情勢。林肯一家被迫往北搬遷至印第安納州,在此他們開始進行木工與農務等工作。當時的情況相當艱難——林肯的母親在他小時候便過世,而林肯大多是自學成才。在對抗索克族的戰爭中服民兵役歸來後,林肯研讀了法律,開始更認真地追求政治上的成就。

林肯在早期的政治生涯中是名輝格黨員(此政黨目前已經併入其他政黨,起碼在美國是如此),反對當前政權的專權獨斷,一如原本英國反對君王專權的輝格黨一樣。而在美國,這就代表可能要反對如安德魯‧傑克森等政治人物來建立足以掃平政敵的行政權力。不過,美國的時局正在改變,而主要的分裂因素再也不只是維吉尼亞州的有錢種植園地主(例如華盛頓或傑佛遜)和新英格蘭地區的節儉開明之人民(如富蘭克林或亞當斯)之間的理念之爭,而是升級為北方的工業資本與南部逐漸轉化為以奴工為主的工業化農業之間的爭鬥。在重北輕南的工業利益的主導下,輝格黨逐漸轉併進共和黨,而林肯也成為當中最有力的喉舌之一。林肯的觀點是在奴隸制上採取較為中庸的做法(儘管這在現在聽起來很糟糕,在當時卻算是相當進步的觀點)、採取國際經濟保護主義,並且支持國內工業——這些政策全都對自由資本(起碼對於國內的白人而言是如此)、工業化和工業家的財富有利。

南部的白人地主仰賴奴隸制來跟上國際工業與農業生產,以及全球貿易的步伐。但這種作法越來越站不住腳(並且一直都是令人憎惡的)。林肯毫不掩飾他對於奴隸制的反對,他認為的未來之道應該是遏制奴隸制,而非消滅它。但就算是這種中庸的嘗試,對於南方州而言依然越過了底線,他們將林肯當選總統的事實視為是某種信號,代表他們在聯邦中的勢力無可避免地被削弱,也代表奴隸制的施行,以及他們經濟的根本,或許要走到盡頭。因此,在他當選之後,南方邦聯便宣佈脫離美國。

林肯是個厲害的辯論者,常有人批評他不知道情勢的輕重,並且沒能盡早採取行動,但他動口不動手的謹慎態度卻在之後有了回報。在南北戰爭中,南方雖有著主場優勢,還有著夠多受過良好教育的精英,許多良將與軍師輩出,但他們卻在近乎所有其他方面落後於北方。由於南部許多勞動人口都遭到了奴役,因此很難動員這些人為自己繼續受奴役而戰,南方最後改變宣傳,號召沒有土地的貧窮白人加入戰局。但除此之外,南方的工廠與工業也落後北方。最後,南方也缺乏現有的國際支持。

無論看起來有多不可能,但戰爭之法總不缺勝利之機。雖然種族怨恨的政治傾向依然存在,並且林肯也低估了邊界州內(例如:馬里蘭州)支持奴隸制的情緒——在這些地方,暴動和搞破壞的情形仍然頻頻發生。對林肯更不利的是,外界依然有許多國際勢力想讓南方大致上維持能提供原物料的農業生產,藉此發展自身的工業,尤其在林肯傾向徵收外國關稅及保護美國貿易的情況下更是如此。林肯攔截了從南方邦聯前往英國的使者,但睿智的他選擇了寬宏以對,避免了國際事件的發生。

情況本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發展:外國勢力或許會介入內戰。大規模的奴隸起義可能會讓南方邦聯在內戰開始之前便被摧毀。大規模的支持奴隸制起義也可能會破壞美國的工業發展。但這些事情都沒有發生,北方的工業機器無情地壓碎了南方邦聯。

這個工業主義的調性就是關鍵。在國內,林肯最著名的政績便是建立了銀行監管機構以及農業部,這兩者都讓不斷成長的國家落入中央集權的控管下。但當我們想到林肯那個年代時,我們會想到不斷變多的工廠、來自歐洲的移民的增加,還有鐵路的建設。同時,還有這股兇猛席捲西部土地的工業化勢頭——從林肯過往的背景看來,他對於美洲大陸的原住民是不會心軟的。

林肯的勝利和南方在戰後的改革必定招致了怨恨。在1865年,林肯當選連任和南北戰爭結束的寥寥數天後,他在華盛頓特區遭到約翰·威爾克斯·布思刺殺。布思認為這次刺殺會導致戰爭持續,但卻未能如願。林肯的繼任者是安德魯·詹森,一名特別無能的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