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文明/領袖
城邦
區域
建築
奇觀和項目
單位
單位強化
偉人
科技
市政
政體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資源
改良設施和路線
行政長官
歷史性時刻
彼得一世
特色能力

大使館

與比俄羅斯更先進之文明建立的 貿易路線可提供 科技值或 文化值。對方每高出3個科技或市政,則+1點。

概要
彼得統治下的俄羅斯是四處擴散的變形蟲,你絕對不想當他的鄰居。他很擅長奪取土地、科技,以及市政!
詳細方法
彼得的加成適合用來接管陸地上的大片領土。首先因為每座城市的初始規模都很龐大,其次因為當消耗一位偉人時,拉夫拉斯能為他們的城市獲得額外單元格。俄羅斯城市很快獲得了很多單元格。將其與彼得的能力相結合,能從其他領域的領袖那裡吸收 科技值和 文化值,並且你能獲得一個強大的、能取得任何勝利類型的帝國。
歷史背景
不論「大帝」這一稱號是否實至名歸,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在對俄國四十年的統治中確實取得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成績。他逝世時,俄國已實現了現代化、西方化、文明化和革命化(至少在文化和科學方面)。在一系列勝戰中,彼得大帝獲得了黑海和波羅的海港口,使俄國成為了歐洲政壇的「參與者」。最重要的是,他遺留下的東西仍能在俄羅斯和東歐產生共鳴。

彼得與他同父異母的哥哥費奧多爾三世和伊凡五世不同,這兩人身體都很虛弱,而且後者「精神不穩定」。因此,沒有子嗣的費奧多爾在1682年五月逝世後,貴族杜馬將10歲的彼得選為沙皇,以其母親娜塔莉·納雷什金娜為攝政。但是伊凡的姐姐,也是彼得同父異母的姐姐,野心勃勃的索菲亞·阿列克謝耶芙娜策動禁衛軍(俄羅斯宮廷侍衛)發動政變,她強迫貴族宣告伊凡和彼得為「共治」並讓伊凡佔主導地位。在這場動亂中,禁衛軍在索菲亞的指示下殺害了彼得的一些家人和朋友…彼得對此念念不忘。

索菲亞成為攝政王並未給年輕的彼得帶來太多不安,因為他還有更感興趣的消遣,比如建造船隻模型、航海並同自己收藏的數量龐大的玩具兵展開模擬戰爭。在學習方面,彼得非常聰明(可說「天資聰穎」),他父親讓幾位當時最好的俄國啓蒙學者——「有學養的親衛騎兵」——做他的導師。他們把歐洲流行的亂七八糟的思想都灌輸給彼得:開明專制、平等(當然指的是非王室人員)、科技發展、言論自由、「文人共和國」以及一大匹歐洲風俗。

在1689年求學期間,彼得的母親試圖通過安排他與柳多西亞•盧普金娜結婚來讓他分心,但沒有起效,10年後,彼得強迫柳多西亞去當修女,將她流放到蘇茲達爾的女修道院裡。另一件更讓彼得心煩意亂的事是他密謀向他同父異母的姐姐奪權。聽聞他的計劃後,索菲亞率先採取了行動。禁衛軍造反,彼得逃到固若金湯的東正教修道院,他在那裡集結了自己的武裝力量。最後,推翻了索菲亞的統治,並把她強制關入修道院(彼得似乎對殺害女性心存顧慮)。彼得依然同年邁而且幾近失明的伊凡共同執政,但此時,彼得已真正獨攬大權。

借鑒了所掌握的所有開明思想,彼得幾乎立即開始實施全面改革,目的是用歐洲方式使俄國現代化。他遇到了一些阻礙——由禁衛軍、貴族、巴什基爾人和布拉溫哥薩克人發起的叛亂——但他予以了迅速而殘酷的回應。他用足夠的執著實施他的「社會現代化」;為了向外展示俄國文明化過程中(這是一場艱苦的鬥爭)取得的進步,彼得要求他的侍臣和文武官員一律剃掉鬍子,並穿上現代服飾。實際上,1698年九月,彼得開始對鬍鬚和長袍徵稅。

但為了讓這些進步保持下去,俄國需要一個更簡單的方式同歐洲保持聯繫:借助海港將國門打開,由此同西方進行物品和知識交換。北面的波羅的海被頑固的瑞典人控制;南面的鄂圖曼控制著黑海,波斯薩菲王朝控制著裡海。僅僅是考慮一下同這些強大的鄰國開戰,彼得都需要在歐洲君主中找到盟友和支持者。1697年,彼得帶著他的「大使節團」去西方尋找支持者了。

雖然他的計劃未能成功實施——迫使俄國獨自應付這些強大的國家——但彼得確實親自感受了歐洲,從阿姆斯特丹到倫敦,到萊比錫,再到維也納,他痴迷於自己所見的一切。他向荷蘭東印度公司學習造船,並將造船工人和水手僱傭到俄國。他拜訪了著名的弗雷德里克•盧斯奇,他教彼得如何拔牙和收藏蝴蝶標本。他在英國同國王會面,並在曼徹斯特學習「現代」城市的規劃知識。遺憾是的,禁衛軍製造的暴亂使彼得縮短歐洲行程提前回國了。一回到國內,彼得就拷打了大約1200名禁衛軍人並將他們處死,最後解散了這支讓人討厭的禁衛軍,並組建了一支新的帝國衛隊。

即便沒有同盟,彼得也將俄國捲入了同土耳其的戰爭。但大北方戰爭的爆發迫使彼得同土耳其達成了臨時協議,但他其實可以保留住已經攻下來的亞述海,這是一個戰略要地,頓河從這裡流入黑海。當波蘭人和立陶宛人付出巨大代價耗住瑞典國王和軍事天才查理十二世時,1703年,彼得從瑞典手中獲得了波羅的海的英格爾曼蘭,並在此建立了聖彼得堡,它注定成為俄國的新首都。當查理大敗波蘭人時,彼得已做好了抵御瑞典入侵的準備。巧妙地向南撤退,雖然偶爾被打敗,但俄國最終贏得了波爾塔瓦的偉大勝利,有效結束了戰爭。1721年,彼得的疆域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好地方:立窝尼亚、愛沙尼亞、因格里亞,以及卡累利阿的大部分地區。

彼得大帝在人生的最後階段又一次發起了改革。他插手重組俄國東正教會;當莫斯科教長這位傳統的教會首領去世後,彼得拒絕按常規提名新教長,反而創立了 聖議會來管理東正教。他還創立了一項法案,禁止任何人在50歲之前進入修道院,他認為這些人的大好年華不應該浪費。他頒布了一項制定義務教育的法令,廢除土地和戶稅(但彼得對財政並非一無所知,他設立了人頭稅),開始修建彼得夏宮供子孫後代享用。但他自己從未親眼見過這個宮殿,他於1725年二月去世,享年52歲。
icon_leader_peter_great
請記住要讓你的臣民吃飽。承諾和希望無法填飽士兵的肚子。

特點

文明

偏好

議程
西化派
科技值和 文化值領先於他的文明很友好。討厭缺少 科技值和 文化值的文明。
宗教
icon_leader_peter_great
請記住要讓你的臣民吃飽。承諾和希望無法填飽士兵的肚子。

特點

文明

偏好

議程
西化派
科技值和 文化值領先於他的文明很友好。討厭缺少 科技值和 文化值的文明。
宗教
特色能力

大使館

與比俄羅斯更先進之文明建立的 貿易路線可提供 科技值或 文化值。對方每高出3個科技或市政,則+1點。

概要
彼得統治下的俄羅斯是四處擴散的變形蟲,你絕對不想當他的鄰居。他很擅長奪取土地、科技,以及市政!
詳細方法
彼得的加成適合用來接管陸地上的大片領土。首先因為每座城市的初始規模都很龐大,其次因為當消耗一位偉人時,拉夫拉斯能為他們的城市獲得額外單元格。俄羅斯城市很快獲得了很多單元格。將其與彼得的能力相結合,能從其他領域的領袖那裡吸收 科技值和 文化值,並且你能獲得一個強大的、能取得任何勝利類型的帝國。
歷史背景
不論「大帝」這一稱號是否實至名歸,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在對俄國四十年的統治中確實取得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成績。他逝世時,俄國已實現了現代化、西方化、文明化和革命化(至少在文化和科學方面)。在一系列勝戰中,彼得大帝獲得了黑海和波羅的海港口,使俄國成為了歐洲政壇的「參與者」。最重要的是,他遺留下的東西仍能在俄羅斯和東歐產生共鳴。

彼得與他同父異母的哥哥費奧多爾三世和伊凡五世不同,這兩人身體都很虛弱,而且後者「精神不穩定」。因此,沒有子嗣的費奧多爾在1682年五月逝世後,貴族杜馬將10歲的彼得選為沙皇,以其母親娜塔莉·納雷什金娜為攝政。但是伊凡的姐姐,也是彼得同父異母的姐姐,野心勃勃的索菲亞·阿列克謝耶芙娜策動禁衛軍(俄羅斯宮廷侍衛)發動政變,她強迫貴族宣告伊凡和彼得為「共治」並讓伊凡佔主導地位。在這場動亂中,禁衛軍在索菲亞的指示下殺害了彼得的一些家人和朋友…彼得對此念念不忘。

索菲亞成為攝政王並未給年輕的彼得帶來太多不安,因為他還有更感興趣的消遣,比如建造船隻模型、航海並同自己收藏的數量龐大的玩具兵展開模擬戰爭。在學習方面,彼得非常聰明(可說「天資聰穎」),他父親讓幾位當時最好的俄國啓蒙學者——「有學養的親衛騎兵」——做他的導師。他們把歐洲流行的亂七八糟的思想都灌輸給彼得:開明專制、平等(當然指的是非王室人員)、科技發展、言論自由、「文人共和國」以及一大匹歐洲風俗。

在1689年求學期間,彼得的母親試圖通過安排他與柳多西亞•盧普金娜結婚來讓他分心,但沒有起效,10年後,彼得強迫柳多西亞去當修女,將她流放到蘇茲達爾的女修道院裡。另一件更讓彼得心煩意亂的事是他密謀向他同父異母的姐姐奪權。聽聞他的計劃後,索菲亞率先採取了行動。禁衛軍造反,彼得逃到固若金湯的東正教修道院,他在那裡集結了自己的武裝力量。最後,推翻了索菲亞的統治,並把她強制關入修道院(彼得似乎對殺害女性心存顧慮)。彼得依然同年邁而且幾近失明的伊凡共同執政,但此時,彼得已真正獨攬大權。

借鑒了所掌握的所有開明思想,彼得幾乎立即開始實施全面改革,目的是用歐洲方式使俄國現代化。他遇到了一些阻礙——由禁衛軍、貴族、巴什基爾人和布拉溫哥薩克人發起的叛亂——但他予以了迅速而殘酷的回應。他用足夠的執著實施他的「社會現代化」;為了向外展示俄國文明化過程中(這是一場艱苦的鬥爭)取得的進步,彼得要求他的侍臣和文武官員一律剃掉鬍子,並穿上現代服飾。實際上,1698年九月,彼得開始對鬍鬚和長袍徵稅。

但為了讓這些進步保持下去,俄國需要一個更簡單的方式同歐洲保持聯繫:借助海港將國門打開,由此同西方進行物品和知識交換。北面的波羅的海被頑固的瑞典人控制;南面的鄂圖曼控制著黑海,波斯薩菲王朝控制著裡海。僅僅是考慮一下同這些強大的鄰國開戰,彼得都需要在歐洲君主中找到盟友和支持者。1697年,彼得帶著他的「大使節團」去西方尋找支持者了。

雖然他的計劃未能成功實施——迫使俄國獨自應付這些強大的國家——但彼得確實親自感受了歐洲,從阿姆斯特丹到倫敦,到萊比錫,再到維也納,他痴迷於自己所見的一切。他向荷蘭東印度公司學習造船,並將造船工人和水手僱傭到俄國。他拜訪了著名的弗雷德里克•盧斯奇,他教彼得如何拔牙和收藏蝴蝶標本。他在英國同國王會面,並在曼徹斯特學習「現代」城市的規劃知識。遺憾是的,禁衛軍製造的暴亂使彼得縮短歐洲行程提前回國了。一回到國內,彼得就拷打了大約1200名禁衛軍人並將他們處死,最後解散了這支讓人討厭的禁衛軍,並組建了一支新的帝國衛隊。

即便沒有同盟,彼得也將俄國捲入了同土耳其的戰爭。但大北方戰爭的爆發迫使彼得同土耳其達成了臨時協議,但他其實可以保留住已經攻下來的亞述海,這是一個戰略要地,頓河從這裡流入黑海。當波蘭人和立陶宛人付出巨大代價耗住瑞典國王和軍事天才查理十二世時,1703年,彼得從瑞典手中獲得了波羅的海的英格爾曼蘭,並在此建立了聖彼得堡,它注定成為俄國的新首都。當查理大敗波蘭人時,彼得已做好了抵御瑞典入侵的準備。巧妙地向南撤退,雖然偶爾被打敗,但俄國最終贏得了波爾塔瓦的偉大勝利,有效結束了戰爭。1721年,彼得的疆域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好地方:立窝尼亚、愛沙尼亞、因格里亞,以及卡累利阿的大部分地區。

彼得大帝在人生的最後階段又一次發起了改革。他插手重組俄國東正教會;當莫斯科教長這位傳統的教會首領去世後,彼得拒絕按常規提名新教長,反而創立了 聖議會來管理東正教。他還創立了一項法案,禁止任何人在50歲之前進入修道院,他認為這些人的大好年華不應該浪費。他頒布了一項制定義務教育的法令,廢除土地和戶稅(但彼得對財政並非一無所知,他設立了人頭稅),開始修建彼得夏宮供子孫後代享用。但他自己從未親眼見過這個宮殿,他於1725年二月去世,享年5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