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文明/領袖
城邦
區域
建築
奇觀和項目
單位
單位強化
偉人
科技
市政
政體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資源
改良設施和路線
行政長官
歷史性時刻
西蒙‧玻利瓦
特色能力

可敬征旅

遊戲進入新時代時可獲得一名總指揮官。

概要
無論進攻還是防守,西蒙·玻利瓦的部隊都是一支不可輕視的迅捷力量。如能巧妙地指揮將領,他的軍隊將勢不可擋。
詳細方法
大哥倫比亞的軍事單位擁有更高的移動力,可在平原和丘陵上進行長途奔襲,無論是保衛己方國土,還是解放敵方領土,都可謂易如反掌。進行升級操作不會讓單位的回合結束,使其可以繼續投入戰鬥。每進入新時代便會獲得新的總指揮,西蒙·玻利瓦軍隊的戰鬥力和移動力也將因此得到提升。平原牧人與總指揮和其他平原牧人相鄰時擁有最強的戰鬥力,是遊戲中期的強力軍事力量。大莊園則能為戰爭提供食物和生產力。西蒙·玻利瓦是最適合帶領大哥倫比亞拿下征服勝利的選擇,當然也可以靈活調動資源來爭取其他勝利。
歷史背景
西蒙·玻利瓦(後來被稱為「解放者」)1783年出生於委內瑞拉上層階級的富裕家庭,雖然財富能確保他擁有正向的成長,但玻利瓦的童年卻十分多舛。父親在他三歲時便撒手人寰,六年後母親也相繼去世,他便由叔叔代為照顧。玻利瓦的叔叔成為了他遺產的管理人,並為他安排了幾位學識淵博的導師,這些導師中多數都對他的人生哲學產生了持久影響。他在古典學校接受教育,並學習到了快速發展的新思想。他的導師之一西蒙·羅德里格斯向他展開了啟蒙運動的大門,尤其是教授了他讓·雅克·盧梭的哲學。

16歲時,玻利瓦的叔叔把他送到西班牙和歐洲留學,而就像理想中的歐洲留學旅行一樣,玻利瓦在西班牙找到了愛情。三年後,他迎娶了西班牙貴族的女兒瑪麗亞·特里莎·德爾托羅·艾萊紮。然而幸福過於短暫,他妻子在結婚不到一周年便因黃熱病去世。雖然玻利瓦對喪親之痛並不陌生,但妻子的去世仍然給了他很大的打擊,也讓他產生了改變。

他回到歐洲,見證了拿破崙的崛起。有一段時間玻利瓦十分欽佩拿破崙,然而當拿破崙將約瑟夫·波拿巴任命為西班牙及殖民地的國王時,玻利瓦在回到委內瑞拉後斬斷了二人之間的友誼。因為玻利瓦的家鄉委內瑞拉便是西班牙殖民地之一,他也因此投身於反抗運動之中。

1810年,加拉加斯軍政府宣佈獨立,玻利瓦再次被派往歐洲。選中他的原因不僅是他出色的外交能力,也是因為他能夠適應長途旅行的疲乏。他前往英國並停留了一年,然後再次長途跋涉返回委內瑞拉。但他的返鄉並不受到歡迎,有傳言說他和獨立領袖法蘭西斯科·德·米蘭達漸行漸遠。米蘭達隨後被捕,玻利瓦則迅速逃到卡塔赫納,因此針對他的指責並未停止,甚至有謠言稱玻利瓦是借機上位。他流亡期間撰寫了《卡塔赫納宣言》。在這段時期中,玻利瓦繼續推動委內瑞拉脫離西班牙獨立,也因為米蘭達的入獄和他自己先進的哲學思想,玻利瓦的名聲在這段時間裡節節攀升。

西班牙新國王推翻委內瑞拉新共和國後,玻利瓦在新格拉納達的軍隊中掌權,並領導了對委內瑞拉的入侵。他發動了數次解放家園的戰役,因此獲得「解放者」的頭銜。但不幸的是,玻利瓦和他的部隊未能長期控制加拉加斯的首都,他的部隊被趕出了城市。玻利瓦沒有坐以待斃,而是召集了來自南美乃至英國的盟友,並最終徹底趕走了西班牙人和保皇派。

在該地區進一步解放之後,玻利瓦和盟友們建立了大哥倫比亞共和國。玻利瓦擔任總統,另一位軍事和政治領袖法蘭西斯科·德波拉·桑坦德則擔任副總統。他建立的政府以及他本人的總統任期都不甚太平。該地區各處發生騷亂,而長期的戰爭更讓國家陷入動盪。管理幅員遼闊的大哥倫比亞並非易事,但是當秘魯國會將玻利瓦稱做秘魯獨裁者後,治國就變得更加困難。權力向來變化無常、難以掌握、甚至更難控制。地區的起義和抗爭讓玻利瓦顧此失彼,為了實現統一大哥倫比亞的夢想,玻利瓦在1828年呼籲召開制憲會議。但代表們不同意他提出的設想:建立一個擁有「終身總統」的中央集權政府,且「終身總統」能夠以合理理由來選擇他的繼任者。儘管玻利瓦最終選擇相信一個有限的政府,但大哥倫比亞的脆弱仍讓他憂心。他認為大哥倫比亞必須繼續發展,才能實現他心中真正的理想。

為了保住自己在政府和人民面前的面子,玻利瓦宣佈自己是獨裁者。但同時向所有人保證,這只是臨時措施。這一行為在他的政治對手中引起了軒然大波,並導致他險遭暗殺。

擔任兩年多「總統」後,玻利瓦辭職。他收拾好行李,希望再次前往歐洲旅行,但卻未能成行。他感染了肺結核,於1830年12月17日去世。在去世之前,玻利瓦要求他的副官丹尼爾·弗洛倫西奧·奧利里將軍毀掉他的所有作品。奧利里和制憲會議期間的代表們都不同意這一命令,並未遵照玻利瓦的意願將這些作品燒毀。在去世十多年後,玻利瓦被安葬在他的家鄉加拉加斯。人們在那裡豎起了紀念碑來紀念他的事蹟。
icon_leader_default
胸懷大志之人總是將自己的命運和人民連接在一起,並幫助他們奪回造物主和大自然所賦予的一切權利。

特點

文明

偏好

議程
卡拉波波
喜歡擁有高度強化單位的文明。不喜歡僅有數個高度強化單位的文明。
宗教
icon_leader_default
胸懷大志之人總是將自己的命運和人民連接在一起,並幫助他們奪回造物主和大自然所賦予的一切權利。

特點

文明

偏好

議程
卡拉波波
喜歡擁有高度強化單位的文明。不喜歡僅有數個高度強化單位的文明。
宗教
特色能力

可敬征旅

遊戲進入新時代時可獲得一名總指揮官。

概要
無論進攻還是防守,西蒙·玻利瓦的部隊都是一支不可輕視的迅捷力量。如能巧妙地指揮將領,他的軍隊將勢不可擋。
詳細方法
大哥倫比亞的軍事單位擁有更高的移動力,可在平原和丘陵上進行長途奔襲,無論是保衛己方國土,還是解放敵方領土,都可謂易如反掌。進行升級操作不會讓單位的回合結束,使其可以繼續投入戰鬥。每進入新時代便會獲得新的總指揮,西蒙·玻利瓦軍隊的戰鬥力和移動力也將因此得到提升。平原牧人與總指揮和其他平原牧人相鄰時擁有最強的戰鬥力,是遊戲中期的強力軍事力量。大莊園則能為戰爭提供食物和生產力。西蒙·玻利瓦是最適合帶領大哥倫比亞拿下征服勝利的選擇,當然也可以靈活調動資源來爭取其他勝利。
歷史背景
西蒙·玻利瓦(後來被稱為「解放者」)1783年出生於委內瑞拉上層階級的富裕家庭,雖然財富能確保他擁有正向的成長,但玻利瓦的童年卻十分多舛。父親在他三歲時便撒手人寰,六年後母親也相繼去世,他便由叔叔代為照顧。玻利瓦的叔叔成為了他遺產的管理人,並為他安排了幾位學識淵博的導師,這些導師中多數都對他的人生哲學產生了持久影響。他在古典學校接受教育,並學習到了快速發展的新思想。他的導師之一西蒙·羅德里格斯向他展開了啟蒙運動的大門,尤其是教授了他讓·雅克·盧梭的哲學。

16歲時,玻利瓦的叔叔把他送到西班牙和歐洲留學,而就像理想中的歐洲留學旅行一樣,玻利瓦在西班牙找到了愛情。三年後,他迎娶了西班牙貴族的女兒瑪麗亞·特里莎·德爾托羅·艾萊紮。然而幸福過於短暫,他妻子在結婚不到一周年便因黃熱病去世。雖然玻利瓦對喪親之痛並不陌生,但妻子的去世仍然給了他很大的打擊,也讓他產生了改變。

他回到歐洲,見證了拿破崙的崛起。有一段時間玻利瓦十分欽佩拿破崙,然而當拿破崙將約瑟夫·波拿巴任命為西班牙及殖民地的國王時,玻利瓦在回到委內瑞拉後斬斷了二人之間的友誼。因為玻利瓦的家鄉委內瑞拉便是西班牙殖民地之一,他也因此投身於反抗運動之中。

1810年,加拉加斯軍政府宣佈獨立,玻利瓦再次被派往歐洲。選中他的原因不僅是他出色的外交能力,也是因為他能夠適應長途旅行的疲乏。他前往英國並停留了一年,然後再次長途跋涉返回委內瑞拉。但他的返鄉並不受到歡迎,有傳言說他和獨立領袖法蘭西斯科·德·米蘭達漸行漸遠。米蘭達隨後被捕,玻利瓦則迅速逃到卡塔赫納,因此針對他的指責並未停止,甚至有謠言稱玻利瓦是借機上位。他流亡期間撰寫了《卡塔赫納宣言》。在這段時期中,玻利瓦繼續推動委內瑞拉脫離西班牙獨立,也因為米蘭達的入獄和他自己先進的哲學思想,玻利瓦的名聲在這段時間裡節節攀升。

西班牙新國王推翻委內瑞拉新共和國後,玻利瓦在新格拉納達的軍隊中掌權,並領導了對委內瑞拉的入侵。他發動了數次解放家園的戰役,因此獲得「解放者」的頭銜。但不幸的是,玻利瓦和他的部隊未能長期控制加拉加斯的首都,他的部隊被趕出了城市。玻利瓦沒有坐以待斃,而是召集了來自南美乃至英國的盟友,並最終徹底趕走了西班牙人和保皇派。

在該地區進一步解放之後,玻利瓦和盟友們建立了大哥倫比亞共和國。玻利瓦擔任總統,另一位軍事和政治領袖法蘭西斯科·德波拉·桑坦德則擔任副總統。他建立的政府以及他本人的總統任期都不甚太平。該地區各處發生騷亂,而長期的戰爭更讓國家陷入動盪。管理幅員遼闊的大哥倫比亞並非易事,但是當秘魯國會將玻利瓦稱做秘魯獨裁者後,治國就變得更加困難。權力向來變化無常、難以掌握、甚至更難控制。地區的起義和抗爭讓玻利瓦顧此失彼,為了實現統一大哥倫比亞的夢想,玻利瓦在1828年呼籲召開制憲會議。但代表們不同意他提出的設想:建立一個擁有「終身總統」的中央集權政府,且「終身總統」能夠以合理理由來選擇他的繼任者。儘管玻利瓦最終選擇相信一個有限的政府,但大哥倫比亞的脆弱仍讓他憂心。他認為大哥倫比亞必須繼續發展,才能實現他心中真正的理想。

為了保住自己在政府和人民面前的面子,玻利瓦宣佈自己是獨裁者。但同時向所有人保證,這只是臨時措施。這一行為在他的政治對手中引起了軒然大波,並導致他險遭暗殺。

擔任兩年多「總統」後,玻利瓦辭職。他收拾好行李,希望再次前往歐洲旅行,但卻未能成行。他感染了肺結核,於1830年12月17日去世。在去世之前,玻利瓦要求他的副官丹尼爾·弗洛倫西奧·奧利里將軍毀掉他的所有作品。奧利里和制憲會議期間的代表們都不同意這一命令,並未遵照玻利瓦的意願將這些作品燒毀。在去世十多年後,玻利瓦被安葬在他的家鄉加拉加斯。人們在那裡豎起了紀念碑來紀念他的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