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文明/領袖
城邦
區域
建築
奇觀和項目
單位
單位強化
偉人
科技
市政
政體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資源
改良設施和路線
行政長官
歷史性時刻
永樂帝
特色能力

里甲

所有城市都能開展「里甲」,將50% 生產力化為 食物或 信仰值,或者將100%生產力化為 金幣。人口10及以上的大型城市,每個人口每回合提供+2 金幣、+1 科技值,和+1 文化值。

概要
永樂帝一開始會用項目來掌控其城市,而較大型的城市能從人口中獲得額外的 金幣、 科技值及 文化值。
詳細方法
永樂帝會想利用其「里甲」能力來控制其人口,這種特色項目能將其 生產力轉化為 食物、 信仰值或 金幣。然後,當城市的人口達到10的時候,就能帶來更多的 金幣、 科技值與 文化值。他的文明能力能帶來免費且更棒的尤里卡與天啟,對 科技值和 文化值的進展大有裨益。「虎蹲砲」能協助他從侵略者手中維護好自己的帝國,但要靠長城才能讓他擁有奪下文化勝利的強大實力。
歷史背景
作為明朝皇帝中最具前瞻性和外向性的皇帝,永樂帝奠定了明朝國際體系的基礎,並重建了國家基礎框架。透過強硬的立法,他不僅實現了這一切,更剷除了所有異己,之後更是向外擴張,爭取外國的支持並收集黃金,成為典型的中華帝國。

明朝是中國漢族重新鞏固勢力後所建立的朝代,在經歷了多年的外族統治後,漢人再次建立了一個以漢人為中心的政權,並持續了數百年的繁榮。明朝富裕、和平,並在某段時期相當先進,更成功地將鄰國納入自己的體系中;憑藉著朝貢體系,明朝連結了東亞大部分的地區,形成一個保護聯盟,從而實現區域穩定並宣揚了儒家價值觀。但隨著時間推移,明朝陷入了自滿和孤立,雖然在競爭中遠遠領先競爭對手,但卻同時變得虛弱,財政上過度依賴外國黃金,對周圍世界的變化毫無準備。

如果永樂皇帝能按照自己的方式統治,或許就能避免這樣的結局。

永樂帝出生於1360年,原名朱棣,是明朝另一個偉大的皇帝——洪武帝的次子。因此,他不僅位高權重,更是長年與蒙古軍(元朝殘黨及西方的大汗國)作戰過的將領。朱棣是排在哥哥朱標之後的皇帝繼承人。另有傳聞說,朱棣並非皇帝重要妃子的兒子,而是一個小妾的兒子。

但父親非常寵愛哥哥朱標,甚至愛屋及烏,連朱標的兒子也非常得寵。所以當朱標突然去世時,洪武帝便指定朱標的兒子為繼承人,而非朱棣……於是朱棣便造反了。

朱棣打了三年的仗後取得勝利,並改稱自己為永樂皇帝。隨後,他無情地掃蕩官僚機構搜查侄子的餘黨。這在當然造成頗大的爭議——有鑑於儒家思想講求皇位的正統性,眾多學者都反對由他繼位。永樂下令處死異己,然而許多無辜者卻因連坐法遭到殺害,其中最著名的是方孝孺,不但自己難逃一死,連任職期間招收的所有門生、所有親戚等等皆難逃一死(誅十族),最後造成數千人喪生。此外,永樂帝也禁止了在元朝統治下一直佔據主導地位的蒙古文化。

永樂帝隨後決心開始建立一個新的社會氣象,他擴大了太監的職責,甚至開設了密探機構(東廠)。同時他也擴大了學者和歷史學家的職責——至少是那些同意將他的侄子從歷史中剔除的人(在某些傳說中,永樂帝甚至要求改寫歷史,試圖將自己記載為皇后的兒子,而非某位朝鮮小妾的兒子)。這個新氣象也將從一個新的權力中心向外拓展:紫禁城便是是為了遷都北京而修建,由於其位置較靠近蒙古邊境(如此要御駕親征也更容易),也更靠近永樂帝的軍事舊部,他隨後重建並加固了長城,也重新開通了大運河。

洪武帝(永樂帝的父親)是一個孤立主義者;事實上,孤立是明朝覆滅的根源。但永樂帝卻恰恰相反。他積極培育和拓展朝貢體系(其實這就是鄭和下西洋的目標),並尋找新的潛在朝貢國。儘管朝貢實際上只來自東亞,但其派遣鄭和下西洋,並到達了印度、波斯灣和非洲等處。此時相當重要的一點,便是中國與西藏的交好,在中國歷史上西藏大部分時間仍然只是佛教知識的來源地;明朝也不例外。在軍事上,永樂帝攻打蒙古和越南,將後者納入中華帝國的版圖,並使越南陳氏貴族遭到屠殺。

他的另一項成就是完成了《永樂大典》,這是一部囊括了當時中國所有知識的巨著。裡面雖沒有太多新內容,但卻彙集了所有已知的知識。

永樂帝於1424年在一次對付蒙古勢力的軍事行動中去世,享年64歲。
icon_leader_default
諸國多以人君不恤民事,而毀之也。

特點

文明

偏好

議程
銀錠
喜歡每回合收入為正數的文明,不喜歡每回合收入為負數的文明。
宗教
icon_leader_default
諸國多以人君不恤民事,而毀之也。

特點

文明

偏好

議程
銀錠
喜歡每回合收入為正數的文明,不喜歡每回合收入為負數的文明。
宗教
特色能力

里甲

所有城市都能開展「里甲」,將50% 生產力化為 食物或 信仰值,或者將100%生產力化為 金幣。人口10及以上的大型城市,每個人口每回合提供+2 金幣、+1 科技值,和+1 文化值。

概要
永樂帝一開始會用項目來掌控其城市,而較大型的城市能從人口中獲得額外的 金幣、 科技值及 文化值。
詳細方法
永樂帝會想利用其「里甲」能力來控制其人口,這種特色項目能將其 生產力轉化為 食物、 信仰值或 金幣。然後,當城市的人口達到10的時候,就能帶來更多的 金幣、 科技值與 文化值。他的文明能力能帶來免費且更棒的尤里卡與天啟,對 科技值和 文化值的進展大有裨益。「虎蹲砲」能協助他從侵略者手中維護好自己的帝國,但要靠長城才能讓他擁有奪下文化勝利的強大實力。
歷史背景
作為明朝皇帝中最具前瞻性和外向性的皇帝,永樂帝奠定了明朝國際體系的基礎,並重建了國家基礎框架。透過強硬的立法,他不僅實現了這一切,更剷除了所有異己,之後更是向外擴張,爭取外國的支持並收集黃金,成為典型的中華帝國。

明朝是中國漢族重新鞏固勢力後所建立的朝代,在經歷了多年的外族統治後,漢人再次建立了一個以漢人為中心的政權,並持續了數百年的繁榮。明朝富裕、和平,並在某段時期相當先進,更成功地將鄰國納入自己的體系中;憑藉著朝貢體系,明朝連結了東亞大部分的地區,形成一個保護聯盟,從而實現區域穩定並宣揚了儒家價值觀。但隨著時間推移,明朝陷入了自滿和孤立,雖然在競爭中遠遠領先競爭對手,但卻同時變得虛弱,財政上過度依賴外國黃金,對周圍世界的變化毫無準備。

如果永樂皇帝能按照自己的方式統治,或許就能避免這樣的結局。

永樂帝出生於1360年,原名朱棣,是明朝另一個偉大的皇帝——洪武帝的次子。因此,他不僅位高權重,更是長年與蒙古軍(元朝殘黨及西方的大汗國)作戰過的將領。朱棣是排在哥哥朱標之後的皇帝繼承人。另有傳聞說,朱棣並非皇帝重要妃子的兒子,而是一個小妾的兒子。

但父親非常寵愛哥哥朱標,甚至愛屋及烏,連朱標的兒子也非常得寵。所以當朱標突然去世時,洪武帝便指定朱標的兒子為繼承人,而非朱棣……於是朱棣便造反了。

朱棣打了三年的仗後取得勝利,並改稱自己為永樂皇帝。隨後,他無情地掃蕩官僚機構搜查侄子的餘黨。這在當然造成頗大的爭議——有鑑於儒家思想講求皇位的正統性,眾多學者都反對由他繼位。永樂下令處死異己,然而許多無辜者卻因連坐法遭到殺害,其中最著名的是方孝孺,不但自己難逃一死,連任職期間招收的所有門生、所有親戚等等皆難逃一死(誅十族),最後造成數千人喪生。此外,永樂帝也禁止了在元朝統治下一直佔據主導地位的蒙古文化。

永樂帝隨後決心開始建立一個新的社會氣象,他擴大了太監的職責,甚至開設了密探機構(東廠)。同時他也擴大了學者和歷史學家的職責——至少是那些同意將他的侄子從歷史中剔除的人(在某些傳說中,永樂帝甚至要求改寫歷史,試圖將自己記載為皇后的兒子,而非某位朝鮮小妾的兒子)。這個新氣象也將從一個新的權力中心向外拓展:紫禁城便是是為了遷都北京而修建,由於其位置較靠近蒙古邊境(如此要御駕親征也更容易),也更靠近永樂帝的軍事舊部,他隨後重建並加固了長城,也重新開通了大運河。

洪武帝(永樂帝的父親)是一個孤立主義者;事實上,孤立是明朝覆滅的根源。但永樂帝卻恰恰相反。他積極培育和拓展朝貢體系(其實這就是鄭和下西洋的目標),並尋找新的潛在朝貢國。儘管朝貢實際上只來自東亞,但其派遣鄭和下西洋,並到達了印度、波斯灣和非洲等處。此時相當重要的一點,便是中國與西藏的交好,在中國歷史上西藏大部分時間仍然只是佛教知識的來源地;明朝也不例外。在軍事上,永樂帝攻打蒙古和越南,將後者納入中華帝國的版圖,並使越南陳氏貴族遭到屠殺。

他的另一項成就是完成了《永樂大典》,這是一部囊括了當時中國所有知識的巨著。裡面雖沒有太多新內容,但卻彙集了所有已知的知識。

永樂帝於1424年在一次對付蒙古勢力的軍事行動中去世,享年6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