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文明/領袖
城邦
區域
建築
奇觀和項目
單位
單位強化
偉人
科技
市政
政體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資源
改良設施和路線
行政長官
歷史性時刻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特色能力

非暴力不合作

所遇到的文明(包括印度)已創立了宗教且不處於戰爭狀態,則獲得+5 信仰值。與甘地交戰的文明獲得雙倍厭戰情緒。

概要
甘地帶領的文明是最偉大的維護和平的文明,他從未對任何人宣戰,除非他能奪回失地。他的城市不斷擴大,他希望沒有人與其作戰。
詳細方法
甘地很早就成為了宗教信仰者,修建聖地、在聖地附近建造梯井,並獲得了大量的 信仰值(如果他能保持和平,信仰值會更多)。但他不是唯一的宗教玩家;實際上,他永遠無法創建審判官,因此其他宗教可以在附近出現(並且用他們的信徒信仰作為對他的獎賞)。如果他沒有機會取得宗教勝利,他會嘗試追求科技或文化勝利,無論什麼情況下,他都有最大的成功機會。
歷史背景
極少人能有資格被稱為他們國家的「父親」(古吉拉特語);更少有人可以不用揮灑鮮血就可以獲得此尊號。但是聞名世界的莫罕達斯·甘地就能做到,他在世界各地多被稱為聖雄(梵文「受尊敬者」)。他領導了「真理永恆」(其自創梵文術語)運動;通過大規模的非暴力反抗來抵抗暴政,他推動使用這個策略讓祖國獲得了獨立。

甘地出生在英國統治下的印度商人家庭。他父親是小城邦博爾本德爾的財政長官,母親是父親的第四任妻子,幼時的甘地並沒有表現出成年後的謙遜仁慈。事實上,他姐姐曾注意到他孩提時代最喜歡的消遣之一是「擰狗的耳朵」。孩提時代的他被描述為「非常好動…不是玩耍就是到處閒逛」。

甘地13歲時,被安排娶了一個14歲的女孩,這是那個時期那個地方的常見習俗。很顯然他不喜歡這段經歷,後來把這個習俗稱為「殘忍的童婚習俗」。但他似乎從這件事中也得到了好處,1885年,他15歲時,妻子給他生了個孩子,但很快夭折。此後他們又有了4個孩子,都是兒子。所以這個「殘忍的習俗」似乎並沒有防礙甘地履行他作為丈夫的職責。

他的婚姻使他中學休學一年。但甘地其實是位平庸學人,而且極度害羞,在拉傑果德學校的表現也並不優秀。入學考試最終評語的部分內容如下:「英文佳,算術一般,地理較差;行為端正,字寫得糟」。如此技能,除了當律師之外也沒其他選擇了吧?1888年,他離開印度前往倫敦學習成為一名律師。

此時甘地的父親剛死,他母親不願他離去,在他承諾戒掉酒、女色和肉之後她才同意並給予他祝福。與甘地同種姓的人把在海上旅行看作「不乾淨」的事;於是當甘地堅持這樣做時,他們稱他為「流浪漢」。1891年六月甘地通過了律師資格考試,乘船回到印度。他試圖在孟買小試牛刀,但不幸的是,他失敗了——據說失敗的原因是他不願意嚴厲地盤問證人…可想而知他的客戶一定非常少。因此,甘地在24歲時與印度達達•阿卜杜拉公司簽訂了一年合約,他將代表公司在不斷發展的大英帝國另一個地區南非納塔爾的利益。

甘地有些享受在南非的事業成功,但他對南非的種族偏見和不寬容感到非常苦惱。他在南非度過了20年,為少數族裔的權利進行抗爭,然而近期發現的文件顯露其對非裔的地位幾乎毫不同情。甘地即是在此開始改善和傳授他的「消極」式反抗。因為反對恰如其名的「黑人法案」,他多次入獄,該法要求所有非白種人向政府提交指紋。當政府規定在南非只有基督教婚姻才合法時,甘地對此組織和領導了大型非暴力抗議。這所有憤怒其中一部分起源於他在南非早期之經歷,比如被驅逐出一等座的火車車廂,或是因為沒給白人讓出靠內的座位而被公共馬車駕駛員毆打。

儘管他看起來一直在進行沒完沒了的抗議,但在戰爭時期,甘地卻證明了自己是個至高無上的愛國者。布爾戰爭期間,他聚集了1100名印度志願者在前線擔任戰地醫護兵和擔架員;甘地和另外37人因他們的服務和犧牲,最終獲得了戰爭勳章。1906年英國再次騷動起來,這次的目標是祖魯。甘地再次聚集志願者隊伍提供擔架服務(幸存下來的人被「允許」申請南非國籍)。對戰爭的親身經歷和個人觀察使他確信只有非暴力方法才有希望打敗強大的皇家軍隊…甚至不止打敗這些。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他馬上激怒了那裡的大多重要人物:他覺得在自己國家說英語是一件很恥辱的事,英國行政官員由此被激怒;他斥責印度貴族的鋪張奢華,並告訴他們應把珠寶和財富交給窮苦的同胞保管,印度貴族也被激怒了。由此,甘地開始長期作戰,以使祖國擺脫英國統治。聖雄甘地採用兩種方式——設法羞辱壓迫者、要求被壓迫的人在反抗中犧牲。接下來的30年間,甘地不知疲倦地勸告印度人要消極抵抗,領導了一次又一次罷工,一次又一次遊行示威,禁食到全身無力,忍受了無數毆打和多年牢獄生活。

儘管歷經嚴重挫折和多年挫敗,但甘地仍堅持不懈地刺激當權者。1946年,隨著軍隊元氣大傷和幾乎破產的狼狽狀況,英國同意撤出印度,但需要劃分印度教和穆斯林之間的殖民地,甘地對此表示強烈反對。由於1500萬人都在爭奪分割線上的「正確」位置,因此這次運動導致了宗教暴力發生,印度的穆斯林被大規模屠殺,巴基斯坦的印度教教徒也遭受了相同的命運。

新興國家一片混亂。為了改變這一局面,甘地選擇了絕食;他宣稱除非所有的暴力都停止,否則他不會進食。令人驚訝的是,他的絕食發揮作用了;兩國代表和宗教團體都承諾停止殺戮,並請求他停止絕食。於是他為了讓數百萬人民安心,照做了。諷刺的是,12天後,甘地在比拉公寓花園被激進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者戈兹暗殺了。
icon_leader_gandhi
活著,像你明天即將死去一樣;學習,像你永不遭遇死亡一樣。

特點

文明

偏好

議程
和平衛士
如果會因為這場戰爭而被打上好戰者的標籤,那他絕不會宣戰,試圖幫助那些維持和平的人。討厭好戰份子。
宗教
icon_leader_gandhi
活著,像你明天即將死去一樣;學習,像你永不遭遇死亡一樣。

特點

文明

偏好

議程
和平衛士
如果會因為這場戰爭而被打上好戰者的標籤,那他絕不會宣戰,試圖幫助那些維持和平的人。討厭好戰份子。
宗教
特色能力

非暴力不合作

所遇到的文明(包括印度)已創立了宗教且不處於戰爭狀態,則獲得+5 信仰值。與甘地交戰的文明獲得雙倍厭戰情緒。

概要
甘地帶領的文明是最偉大的維護和平的文明,他從未對任何人宣戰,除非他能奪回失地。他的城市不斷擴大,他希望沒有人與其作戰。
詳細方法
甘地很早就成為了宗教信仰者,修建聖地、在聖地附近建造梯井,並獲得了大量的 信仰值(如果他能保持和平,信仰值會更多)。但他不是唯一的宗教玩家;實際上,他永遠無法創建審判官,因此其他宗教可以在附近出現(並且用他們的信徒信仰作為對他的獎賞)。如果他沒有機會取得宗教勝利,他會嘗試追求科技或文化勝利,無論什麼情況下,他都有最大的成功機會。
歷史背景
極少人能有資格被稱為他們國家的「父親」(古吉拉特語);更少有人可以不用揮灑鮮血就可以獲得此尊號。但是聞名世界的莫罕達斯·甘地就能做到,他在世界各地多被稱為聖雄(梵文「受尊敬者」)。他領導了「真理永恆」(其自創梵文術語)運動;通過大規模的非暴力反抗來抵抗暴政,他推動使用這個策略讓祖國獲得了獨立。

甘地出生在英國統治下的印度商人家庭。他父親是小城邦博爾本德爾的財政長官,母親是父親的第四任妻子,幼時的甘地並沒有表現出成年後的謙遜仁慈。事實上,他姐姐曾注意到他孩提時代最喜歡的消遣之一是「擰狗的耳朵」。孩提時代的他被描述為「非常好動…不是玩耍就是到處閒逛」。

甘地13歲時,被安排娶了一個14歲的女孩,這是那個時期那個地方的常見習俗。很顯然他不喜歡這段經歷,後來把這個習俗稱為「殘忍的童婚習俗」。但他似乎從這件事中也得到了好處,1885年,他15歲時,妻子給他生了個孩子,但很快夭折。此後他們又有了4個孩子,都是兒子。所以這個「殘忍的習俗」似乎並沒有防礙甘地履行他作為丈夫的職責。

他的婚姻使他中學休學一年。但甘地其實是位平庸學人,而且極度害羞,在拉傑果德學校的表現也並不優秀。入學考試最終評語的部分內容如下:「英文佳,算術一般,地理較差;行為端正,字寫得糟」。如此技能,除了當律師之外也沒其他選擇了吧?1888年,他離開印度前往倫敦學習成為一名律師。

此時甘地的父親剛死,他母親不願他離去,在他承諾戒掉酒、女色和肉之後她才同意並給予他祝福。與甘地同種姓的人把在海上旅行看作「不乾淨」的事;於是當甘地堅持這樣做時,他們稱他為「流浪漢」。1891年六月甘地通過了律師資格考試,乘船回到印度。他試圖在孟買小試牛刀,但不幸的是,他失敗了——據說失敗的原因是他不願意嚴厲地盤問證人…可想而知他的客戶一定非常少。因此,甘地在24歲時與印度達達•阿卜杜拉公司簽訂了一年合約,他將代表公司在不斷發展的大英帝國另一個地區南非納塔爾的利益。

甘地有些享受在南非的事業成功,但他對南非的種族偏見和不寬容感到非常苦惱。他在南非度過了20年,為少數族裔的權利進行抗爭,然而近期發現的文件顯露其對非裔的地位幾乎毫不同情。甘地即是在此開始改善和傳授他的「消極」式反抗。因為反對恰如其名的「黑人法案」,他多次入獄,該法要求所有非白種人向政府提交指紋。當政府規定在南非只有基督教婚姻才合法時,甘地對此組織和領導了大型非暴力抗議。這所有憤怒其中一部分起源於他在南非早期之經歷,比如被驅逐出一等座的火車車廂,或是因為沒給白人讓出靠內的座位而被公共馬車駕駛員毆打。

儘管他看起來一直在進行沒完沒了的抗議,但在戰爭時期,甘地卻證明了自己是個至高無上的愛國者。布爾戰爭期間,他聚集了1100名印度志願者在前線擔任戰地醫護兵和擔架員;甘地和另外37人因他們的服務和犧牲,最終獲得了戰爭勳章。1906年英國再次騷動起來,這次的目標是祖魯。甘地再次聚集志願者隊伍提供擔架服務(幸存下來的人被「允許」申請南非國籍)。對戰爭的親身經歷和個人觀察使他確信只有非暴力方法才有希望打敗強大的皇家軍隊…甚至不止打敗這些。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他馬上激怒了那裡的大多重要人物:他覺得在自己國家說英語是一件很恥辱的事,英國行政官員由此被激怒;他斥責印度貴族的鋪張奢華,並告訴他們應把珠寶和財富交給窮苦的同胞保管,印度貴族也被激怒了。由此,甘地開始長期作戰,以使祖國擺脫英國統治。聖雄甘地採用兩種方式——設法羞辱壓迫者、要求被壓迫的人在反抗中犧牲。接下來的30年間,甘地不知疲倦地勸告印度人要消極抵抗,領導了一次又一次罷工,一次又一次遊行示威,禁食到全身無力,忍受了無數毆打和多年牢獄生活。

儘管歷經嚴重挫折和多年挫敗,但甘地仍堅持不懈地刺激當權者。1946年,隨著軍隊元氣大傷和幾乎破產的狼狽狀況,英國同意撤出印度,但需要劃分印度教和穆斯林之間的殖民地,甘地對此表示強烈反對。由於1500萬人都在爭奪分割線上的「正確」位置,因此這次運動導致了宗教暴力發生,印度的穆斯林被大規模屠殺,巴基斯坦的印度教教徒也遭受了相同的命運。

新興國家一片混亂。為了改變這一局面,甘地選擇了絕食;他宣稱除非所有的暴力都停止,否則他不會進食。令人驚訝的是,他的絕食發揮作用了;兩國代表和宗教團體都承諾停止殺戮,並請求他停止絕食。於是他為了讓數百萬人民安心,照做了。諷刺的是,12天後,甘地在比拉公寓花園被激進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者戈兹暗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