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文明/領袖
城邦
區域
建築
奇觀和項目
單位
單位強化
偉人
科技
市政
政體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資源
改良設施和路線
行政長官
歷史性時刻
居魯士
特色能力

巴比倫的陷落

宣布突襲戰爭後10回合內+2 移動力。擁有駐軍單位的佔領城市每回合的忠誠度+5。宣布突襲戰爭的 怨氣和好戰性與正式戰爭相同。

概要
居魯士二世始終在尋找絕妙機會,透過突襲戰爭的迅雷攻勢拓展帝國版圖。完成佔領後,新領土便會被迅速納入由極為高效的道路網所構成的波斯城市網路中。
詳細方法
建構出密切整合的帝國後,便是波斯鼎盛之時。他們在國內 貿易路線上獲得的加成能讓整個帝國獲利頗豐。他們能透過長生軍與加強道路網針對任何威脅迅速部署有效防禦。坐擁國內貿易與波斯花園的 文化值加成,波斯會成為多數遊戲中文化排名名列前茅的文明。居魯士二世需要拓張其帝國版圖時總是喜歡出奇制勝,因為他在發動突襲戰爭時能獲得加成。如果國土與波斯相鄰,那可要小心囉!
歷史背景
波斯的首位傳奇君王居魯士二世差點就無法在歷史上大鳴大放。他在西元前600年或576年出生(上古時期曆法十分混亂,後世的史學家也無法確定),父親是安善王岡比西斯一世,母親則是米底亞國王阿斯提阿格斯的女兒曼丹。根據傳說,阿斯提阿格斯多次夢見自己的外孫推翻自己。而對於這位米底亞國王而言,權力似乎比血親更為重要。於是他召來懷孕的女兒,堅持要在孩子一出生時便將其殺害。這個任務最終落在了牧羊人米特里達梯的手上,他並未殺害初生的居魯士二世,而是其視如己出地將他扶養長大。希羅多德宣稱當居魯士二世10歲時,由於他的行為「太過高貴」,這件事情才終於東窗事發。阿斯提阿格斯不願和岡比西斯一世起衝突和引發內戰,因此最終決定將居魯士二世送回波斯的親生父母手上。

阿斯提阿格斯對於其外孫的疑慮是正確的。儘管其父在西元前551年才過世,居魯士二世卻已在西元前559年即位。跟前任君王一樣,居魯士二世也被迫承認米底亞王國的宗主國地位…直到他在西元前553年突襲他的外祖父。集結了其他部族後(包括妻子卡桑丹背後的阿契美尼德姻親關係),居魯士二世終於連番征戰擊敗了米底亞人,在西元前549年占領了米底亞首都埃克巴坦那。於西元前546年受封為米底亞國王後,居魯士二世自封為「波斯之王」。史學家並未記錄阿斯提阿格斯的下場,但是他不太可能被派來殺掉他的牧羊人所收養。

征服米底亞只是居魯士二世殺戮的起點。阿斯提阿格斯曾是巴比倫王那波尼德、埃及法老阿摩西斯二世,以及其姻親呂底亞國王克羅伊斯的盟友。阿斯提阿格斯被擊敗一年後,呂底亞人便揮軍復仇。居魯士二世從領土各地徵集了軍隊,和呂底亞人在哈里斯河附近陷入對峙。他接著突襲呂底亞首都薩第斯,將駱駝放在前線擊潰了享譽盛名的呂底亞騎兵。根據希羅多德的記載,居魯士二世赦免了克羅伊斯,並且讓他任職宮中的顧問;然而《那波尼德編年史》便不這麼認為,當中指稱居魯士二世最終還是背叛了克羅伊斯,並且將其殺害。

堂而皇之地將克羅伊斯傳說中巨大的財富運往居魯士二世的宮廷後,米底亞境內的動亂也隨之平息。波斯大軍轉而進軍巴比倫城,並在途中征服了埃蘭的首都。到了西元前540年10月初,居魯士二世終於逼迫巴比倫人在巴比倫北方幼發拉底河畔的俄庇斯城決一死戰。巴比倫軍遭到擊潰,巴比倫王那波尼德逃跑;而居魯士二世則交涉停戰,毫無阻礙地進入了西巴爾。到達巴比倫城後,居魯士二世運用溝渠改動了幼發拉底河的河道,讓他的軍隊能涉水潛入城中。他們在夜裡入侵,擊敗了薄弱的守軍並「軟禁」了那波尼德。(《那波尼德編年史》稱他之後被流放到附近的卡曼尼亞,在居魯士二世的監視下度過殘生。)

將陷落的巴比倫城納入旗下後,居魯士二世還將他的帝國一路向敘利亞、朱迪亞和帕特拉擴張。心滿意足後,居魯士二世決定自封為「巴比倫國王、蘇美爾和阿卡德國王、四方之王」。這個稱號被刻印在著名的《居魯士文書》上,深埋在供奉巴比倫主神馬爾杜克的埃薩吉拉神廟地基中。文書上譴責了那波尼德的不虔誠,並將居魯士二世描述為「讓馬爾杜克感到喜悅」。當中同時詳細描述了居魯士二世如何改善了巴比倫人的生活、復原了各座神廟、迎回了先前遭到禁止的教派、還將流離失所的人民送回家鄉,例如在西元前538年下令讓被俘虜的猶太人回到原來的猶大王國。

儘管有些史學家和其他懷抱希望的思想家認定《居魯士文書》代表著早期的人權宣言,多數學者還是將其視為一個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長遠傳統,僅僅是舊王覆滅後新統治者上台時的慷慨與改革宣言而已。

居魯士二世的晚年都在試著為阿契美尼德王朝奠定基礎。為了避免新征服的土地上有任何紛擾,他允許多數地區的貴族擔任政府官員,並給予他們和波斯貴族同等的地位。他不干涉所征服領土的政府運作,讓當地人民在很大程度上能自主管理,也不干涉當地的宗教,這可是個超級睿智的決策。居魯士二世還在東方邊境修築了許多邊城,保衛帝國不受中亞的遊牧民族襲擾,他還在首都帕薩爾加德建立了精簡的中央政府,透過當地耆老來管理各個地區。簡單而言,他成功地將所征服的廣闊領土整合成和帝國相似的國家。

居魯士二世過世詳情眾說紛紜。根據希羅多德的記載(他所記載的傳說也大多是稗官野史),兩面三刀的居魯士二世最後是死在斯基泰托米麗司女王的手上。(這個理論在托米麗司的文明百科條目中另有所述。)而比希羅多德更加不可信的則是克特西亞斯,他在《波斯史》中記述居魯士二世是在鎮壓德比斯人的叛亂時遭到殺害。貝羅瑟斯則聲稱波斯王是在錫爾河源頭西北方死在於大益人弓箭手。最後一個說法則來自色諾芬的《居魯士傳》,當中述說居魯士二世是在首都內安詳去世。無論如何,居魯士二世的遺體就埋在帕薩爾加德的大理石陵墓中(這讓色諾芬的說法顯得比較可信)。至今仍有人相信陵墓仍埋在帕薩爾加德的遺址內。
icon_leader_default
別因敵人的毀謗而感到苦惱,也別因盟友的稱讚而受到誘騙。相信自己,別相信其他任何人。

特點

文明

偏好

議程
投機主義者
喜歡宣布突襲戰爭的領袖。鄙視不宣布突襲戰爭的領袖。
宗教
icon_leader_default
別因敵人的毀謗而感到苦惱,也別因盟友的稱讚而受到誘騙。相信自己,別相信其他任何人。

特點

文明

偏好

議程
投機主義者
喜歡宣布突襲戰爭的領袖。鄙視不宣布突襲戰爭的領袖。
宗教
特色能力

巴比倫的陷落

宣布突襲戰爭後10回合內+2 移動力。擁有駐軍單位的佔領城市每回合的忠誠度+5。宣布突襲戰爭的 怨氣和好戰性與正式戰爭相同。

概要
居魯士二世始終在尋找絕妙機會,透過突襲戰爭的迅雷攻勢拓展帝國版圖。完成佔領後,新領土便會被迅速納入由極為高效的道路網所構成的波斯城市網路中。
詳細方法
建構出密切整合的帝國後,便是波斯鼎盛之時。他們在國內 貿易路線上獲得的加成能讓整個帝國獲利頗豐。他們能透過長生軍與加強道路網針對任何威脅迅速部署有效防禦。坐擁國內貿易與波斯花園的 文化值加成,波斯會成為多數遊戲中文化排名名列前茅的文明。居魯士二世需要拓張其帝國版圖時總是喜歡出奇制勝,因為他在發動突襲戰爭時能獲得加成。如果國土與波斯相鄰,那可要小心囉!
歷史背景
波斯的首位傳奇君王居魯士二世差點就無法在歷史上大鳴大放。他在西元前600年或576年出生(上古時期曆法十分混亂,後世的史學家也無法確定),父親是安善王岡比西斯一世,母親則是米底亞國王阿斯提阿格斯的女兒曼丹。根據傳說,阿斯提阿格斯多次夢見自己的外孫推翻自己。而對於這位米底亞國王而言,權力似乎比血親更為重要。於是他召來懷孕的女兒,堅持要在孩子一出生時便將其殺害。這個任務最終落在了牧羊人米特里達梯的手上,他並未殺害初生的居魯士二世,而是其視如己出地將他扶養長大。希羅多德宣稱當居魯士二世10歲時,由於他的行為「太過高貴」,這件事情才終於東窗事發。阿斯提阿格斯不願和岡比西斯一世起衝突和引發內戰,因此最終決定將居魯士二世送回波斯的親生父母手上。

阿斯提阿格斯對於其外孫的疑慮是正確的。儘管其父在西元前551年才過世,居魯士二世卻已在西元前559年即位。跟前任君王一樣,居魯士二世也被迫承認米底亞王國的宗主國地位…直到他在西元前553年突襲他的外祖父。集結了其他部族後(包括妻子卡桑丹背後的阿契美尼德姻親關係),居魯士二世終於連番征戰擊敗了米底亞人,在西元前549年占領了米底亞首都埃克巴坦那。於西元前546年受封為米底亞國王後,居魯士二世自封為「波斯之王」。史學家並未記錄阿斯提阿格斯的下場,但是他不太可能被派來殺掉他的牧羊人所收養。

征服米底亞只是居魯士二世殺戮的起點。阿斯提阿格斯曾是巴比倫王那波尼德、埃及法老阿摩西斯二世,以及其姻親呂底亞國王克羅伊斯的盟友。阿斯提阿格斯被擊敗一年後,呂底亞人便揮軍復仇。居魯士二世從領土各地徵集了軍隊,和呂底亞人在哈里斯河附近陷入對峙。他接著突襲呂底亞首都薩第斯,將駱駝放在前線擊潰了享譽盛名的呂底亞騎兵。根據希羅多德的記載,居魯士二世赦免了克羅伊斯,並且讓他任職宮中的顧問;然而《那波尼德編年史》便不這麼認為,當中指稱居魯士二世最終還是背叛了克羅伊斯,並且將其殺害。

堂而皇之地將克羅伊斯傳說中巨大的財富運往居魯士二世的宮廷後,米底亞境內的動亂也隨之平息。波斯大軍轉而進軍巴比倫城,並在途中征服了埃蘭的首都。到了西元前540年10月初,居魯士二世終於逼迫巴比倫人在巴比倫北方幼發拉底河畔的俄庇斯城決一死戰。巴比倫軍遭到擊潰,巴比倫王那波尼德逃跑;而居魯士二世則交涉停戰,毫無阻礙地進入了西巴爾。到達巴比倫城後,居魯士二世運用溝渠改動了幼發拉底河的河道,讓他的軍隊能涉水潛入城中。他們在夜裡入侵,擊敗了薄弱的守軍並「軟禁」了那波尼德。(《那波尼德編年史》稱他之後被流放到附近的卡曼尼亞,在居魯士二世的監視下度過殘生。)

將陷落的巴比倫城納入旗下後,居魯士二世還將他的帝國一路向敘利亞、朱迪亞和帕特拉擴張。心滿意足後,居魯士二世決定自封為「巴比倫國王、蘇美爾和阿卡德國王、四方之王」。這個稱號被刻印在著名的《居魯士文書》上,深埋在供奉巴比倫主神馬爾杜克的埃薩吉拉神廟地基中。文書上譴責了那波尼德的不虔誠,並將居魯士二世描述為「讓馬爾杜克感到喜悅」。當中同時詳細描述了居魯士二世如何改善了巴比倫人的生活、復原了各座神廟、迎回了先前遭到禁止的教派、還將流離失所的人民送回家鄉,例如在西元前538年下令讓被俘虜的猶太人回到原來的猶大王國。

儘管有些史學家和其他懷抱希望的思想家認定《居魯士文書》代表著早期的人權宣言,多數學者還是將其視為一個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長遠傳統,僅僅是舊王覆滅後新統治者上台時的慷慨與改革宣言而已。

居魯士二世的晚年都在試著為阿契美尼德王朝奠定基礎。為了避免新征服的土地上有任何紛擾,他允許多數地區的貴族擔任政府官員,並給予他們和波斯貴族同等的地位。他不干涉所征服領土的政府運作,讓當地人民在很大程度上能自主管理,也不干涉當地的宗教,這可是個超級睿智的決策。居魯士二世還在東方邊境修築了許多邊城,保衛帝國不受中亞的遊牧民族襲擾,他還在首都帕薩爾加德建立了精簡的中央政府,透過當地耆老來管理各個地區。簡單而言,他成功地將所征服的廣闊領土整合成和帝國相似的國家。

居魯士二世過世詳情眾說紛紜。根據希羅多德的記載(他所記載的傳說也大多是稗官野史),兩面三刀的居魯士二世最後是死在斯基泰托米麗司女王的手上。(這個理論在托米麗司的文明百科條目中另有所述。)而比希羅多德更加不可信的則是克特西亞斯,他在《波斯史》中記述居魯士二世是在鎮壓德比斯人的叛亂時遭到殺害。貝羅瑟斯則聲稱波斯王是在錫爾河源頭西北方死在於大益人弓箭手。最後一個說法則來自色諾芬的《居魯士傳》,當中述說居魯士二世是在首都內安詳去世。無論如何,居魯士二世的遺體就埋在帕薩爾加德的大理石陵墓中(這讓色諾芬的說法顯得比較可信)。至今仍有人相信陵墓仍埋在帕薩爾加德的遺址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