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文明/領袖
城邦
區域
建築
奇觀和項目
單位
單位強化
偉人
科技
市政
政體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資源
改良設施和路線
行政長官
歷史性時刻
忽必烈(蒙古)
特色能力

腰牌

無論政體皆能多出一個額外的經濟政策槽位。首次在其他文明的城市中建立 貿易站時可獲得隨機 尤里卡及 天啟。

概要
跟其祖父不同,忽必烈的重心放在建立 貿易路線上,並利用其附帶的  尤里卡和 天啟來推動科技勝利。
詳細方法
擁有一個額外的經濟政策槽位可供使用,忽必烈在數種不同勝利方式中皆具有優勢。然而他必須讓 貿易路線持續運作,所以在計畫開啟新戰端前務必謹慎。忽必烈總是在結交新朋友,因為當他成功在外國文明建立第一個 貿易站時,便可獲得  尤里卡和 天啟,這項優勢可助他取得科技或文化勝利。
歷史背景
假如有人可以擴張並整合蒙古帝國的話,那必然就是成吉思汗的孫兒了。忽必烈汗西元1260年至1294年在位期間,創造了一座起自朝鮮半島,直達今日巴格達界線為止的帝國。

忽必烈生於西元1215年,是拖雷的第四子。尚為稚齡時,他便證明了自己騎術與作戰的本事。隨父從軍途中累積名聲,青少年之齡即被視為是可敬的戰士。忽必烈也費時於自學,特別是中華藝術與文化,此事對其爾後成為元朝皇帝大有幫助。

其父逝後,忽必烈靜觀汗位承繼的動向。最終,大汗頭銜傳給了忽必烈的兄長蒙哥。忽必烈起先支持蒙哥的統治,其忠心為其謀得伊兒汗,即總領的地位。此位期間他師法兄長,廣結盟友、招睞策士、並在需要時上場戰鬥。然在其兄於1259年駕崩後,他不得不與弟弟阿里不哥(與其相比極無耐心)為了大汗之名兵戎相見。雖然阿里不哥備受推崇,忽必烈掌握有更多資源,以及中亞各部王公的支持,令其得在汗位保衛戰中佔據優勢。

但身為「大汗」還不夠,忽必烈要的更多。忽必烈眼中的宏圖,是一座四分五裂的帝國,其祖父遺緒的殘部;他想再度將其一統,甚而擴張。他將目光投向了中國。

對中首戰耗時五年,但忽必烈穩當地攻城掠地,從襄陽與樊城開始,直到1276年拿下了宋朝首都臨安。他仁慈地放過了年幼的皇帝與太后,將其二人做為政治犯管束於朝廷之內。1278年,在海戰擊敗最後拒降的宋室王子後,忽必烈完成了稱帝的志業。他的勝利令其成為中國史上第一位蒙古統治者,開啟了元朝,並登基為該朝首位君主。

忽必烈策略性地將自己包裝成中國皇帝傳統的樣貌。與其強行施加自身政策與蒙古習俗於他的新臣民,還不如將之分割為小部,雖然可見,卻不可怖。忽必烈理所當然讓蒙古人掌權,特別是政府高位,但他並未打壓他的新臣民。商人、工匠、中亞諸族與蒙古權貴在新帝國內地位甚高。漢人則被區分為中下層級公民,不得任官。雖有許可部分人士執掌行政職位,但多僅限那些飽讀詩書之人。忽必烈對各宗教也相當寬容並推崇儒術,他的儒治政策之深,令其朝統治模式更似漢人習慣的政府,而非傳統的蒙古王國。

忽必烈在位稱帝時推行了若干經濟與階級改革。他推廣使用紙幣作為通貨,鼓勵與西方進行貿易,其中出人意料地,也包含了溝通直達教宗額我略十世的基督教教團。忽必烈也結識了尼可羅·波羅的兒子,馬可。馬可·波羅在其遊記中對忽必烈讚譽有加,兩人近距相處了至少十七年。商人與工匠在新政權下獲得稅賦減免,部分原因係忽必烈對中原精緻瓷器的激賞。忽必烈治下的經濟成長,得歸功於蒙古人有能耐守衛珍貴的貿易要道。

儘管忽必烈通常被視為賢君明主,並非所有人皆認同他或他的政策。漢人百姓對新的階級架構及伴之而來的重稅驚懼不已。其表兄弟海都,縱忽必烈一朝都是對王權的一大威脅。但海都篡奪大汗與皇位的企圖從未能達成。

忽必烈稱帝後仍持續征戰,試圖擴大原已廣袤的帝國。部分地區快速地投降了,部分則頑抗,有時甚至是憑藉運氣更勝戰爭實力。他曾兩度進攻日本,但兩度皆告失敗,因為日方有更為強大的海軍,或者說及時的風暴——「神風」。

忽必烈逝於西元1294年,他功績卓著的統治長達三十四載。儘管失去其(最愛的)妻子與長子讓他深陷憂鬱,他仍活到了七十九歲高壽。
icon_leader_default
冀自今以往,通問結好,以相親睦,且聖人以四海為家,不相通好,豈一家之理哉。

特點

文明

偏好

議程
蒙古治世
喜歡擁有強大軍事力量和每回合高金幣收益的文明。不喜歡軍力薄弱或收入低的文明。
宗教
icon_leader_default
冀自今以往,通問結好,以相親睦,且聖人以四海為家,不相通好,豈一家之理哉。

特點

文明

偏好

議程
蒙古治世
喜歡擁有強大軍事力量和每回合高金幣收益的文明。不喜歡軍力薄弱或收入低的文明。
宗教
特色能力

腰牌

無論政體皆能多出一個額外的經濟政策槽位。首次在其他文明的城市中建立 貿易站時可獲得隨機 尤里卡及 天啟。

概要
跟其祖父不同,忽必烈的重心放在建立 貿易路線上,並利用其附帶的  尤里卡和 天啟來推動科技勝利。
詳細方法
擁有一個額外的經濟政策槽位可供使用,忽必烈在數種不同勝利方式中皆具有優勢。然而他必須讓 貿易路線持續運作,所以在計畫開啟新戰端前務必謹慎。忽必烈總是在結交新朋友,因為當他成功在外國文明建立第一個 貿易站時,便可獲得  尤里卡和 天啟,這項優勢可助他取得科技或文化勝利。
歷史背景
假如有人可以擴張並整合蒙古帝國的話,那必然就是成吉思汗的孫兒了。忽必烈汗西元1260年至1294年在位期間,創造了一座起自朝鮮半島,直達今日巴格達界線為止的帝國。

忽必烈生於西元1215年,是拖雷的第四子。尚為稚齡時,他便證明了自己騎術與作戰的本事。隨父從軍途中累積名聲,青少年之齡即被視為是可敬的戰士。忽必烈也費時於自學,特別是中華藝術與文化,此事對其爾後成為元朝皇帝大有幫助。

其父逝後,忽必烈靜觀汗位承繼的動向。最終,大汗頭銜傳給了忽必烈的兄長蒙哥。忽必烈起先支持蒙哥的統治,其忠心為其謀得伊兒汗,即總領的地位。此位期間他師法兄長,廣結盟友、招睞策士、並在需要時上場戰鬥。然在其兄於1259年駕崩後,他不得不與弟弟阿里不哥(與其相比極無耐心)為了大汗之名兵戎相見。雖然阿里不哥備受推崇,忽必烈掌握有更多資源,以及中亞各部王公的支持,令其得在汗位保衛戰中佔據優勢。

但身為「大汗」還不夠,忽必烈要的更多。忽必烈眼中的宏圖,是一座四分五裂的帝國,其祖父遺緒的殘部;他想再度將其一統,甚而擴張。他將目光投向了中國。

對中首戰耗時五年,但忽必烈穩當地攻城掠地,從襄陽與樊城開始,直到1276年拿下了宋朝首都臨安。他仁慈地放過了年幼的皇帝與太后,將其二人做為政治犯管束於朝廷之內。1278年,在海戰擊敗最後拒降的宋室王子後,忽必烈完成了稱帝的志業。他的勝利令其成為中國史上第一位蒙古統治者,開啟了元朝,並登基為該朝首位君主。

忽必烈策略性地將自己包裝成中國皇帝傳統的樣貌。與其強行施加自身政策與蒙古習俗於他的新臣民,還不如將之分割為小部,雖然可見,卻不可怖。忽必烈理所當然讓蒙古人掌權,特別是政府高位,但他並未打壓他的新臣民。商人、工匠、中亞諸族與蒙古權貴在新帝國內地位甚高。漢人則被區分為中下層級公民,不得任官。雖有許可部分人士執掌行政職位,但多僅限那些飽讀詩書之人。忽必烈對各宗教也相當寬容並推崇儒術,他的儒治政策之深,令其朝統治模式更似漢人習慣的政府,而非傳統的蒙古王國。

忽必烈在位稱帝時推行了若干經濟與階級改革。他推廣使用紙幣作為通貨,鼓勵與西方進行貿易,其中出人意料地,也包含了溝通直達教宗額我略十世的基督教教團。忽必烈也結識了尼可羅·波羅的兒子,馬可。馬可·波羅在其遊記中對忽必烈讚譽有加,兩人近距相處了至少十七年。商人與工匠在新政權下獲得稅賦減免,部分原因係忽必烈對中原精緻瓷器的激賞。忽必烈治下的經濟成長,得歸功於蒙古人有能耐守衛珍貴的貿易要道。

儘管忽必烈通常被視為賢君明主,並非所有人皆認同他或他的政策。漢人百姓對新的階級架構及伴之而來的重稅驚懼不已。其表兄弟海都,縱忽必烈一朝都是對王權的一大威脅。但海都篡奪大汗與皇位的企圖從未能達成。

忽必烈稱帝後仍持續征戰,試圖擴大原已廣袤的帝國。部分地區快速地投降了,部分則頑抗,有時甚至是憑藉運氣更勝戰爭實力。他曾兩度進攻日本,但兩度皆告失敗,因為日方有更為強大的海軍,或者說及時的風暴——「神風」。

忽必烈逝於西元1294年,他功績卓著的統治長達三十四載。儘管失去其(最愛的)妻子與長子讓他深陷憂鬱,他仍活到了七十九歲高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