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文明/領袖
城邦
區域
建築
奇觀和項目
單位
單位強化
偉人
科技
市政
政體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資源
改良設施和路線
行政長官
歷史性時刻
羅馬
特色能力

條條大路通羅馬

所有你創建或攻佔的城市一開始便擁有貿易站。如果位於你 首都貿易路線輻射區域的 城市自动獲得一条通至首都的貿易路線。你的 貿易路線經過你的城市貿易站+1 金幣。

歷史背景
不論人們選擇相信羅馬是750年左右由羅穆盧斯和瑞摩斯兄弟建立的,還是選擇相信是特洛伊難民建立的,甚或相信一群骯臟的野蠻人碰巧在一座美麗山頂附近發現了乾淨水源而建立的,數百年來,都流傳著一句諺語:條條大路通羅馬。爾後,貴族發現平民只要有麵包和馬戲團,就毫不關心正經事,當然這是老生常談,共和國是故成了獨裁政體,隨後帝國。羅馬為西方文明奠定了基礎,其傳統(好壞皆然)存續至今。

羅馬人自己認為,羅馬是戰神和一個人類國王的女兒所生的名為羅慕路斯和雷穆斯的雙胞胎兄弟建造的。這兩個孩子從一出生就被拋棄,後來被母狼所救,母狼養育他們長大。成年後,兩人建造了一座新城,後來因為統治權起了爭執(或者,有人認為是因為城牆的高度而起爭執)。羅慕路斯贏了;他殺死了自己的兄弟,成為了羅馬第一任國王。這個關於拋棄、母狼、謀殺的故事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羅馬後來的歷史。

羅馬的戰略地位受到鄰國的極大重視;兩個世紀來以來,拉丁美洲人擊退了伊楚利亞人和薩賓人的攻擊,最終戰勝了這兩個民族,並獲取了他們的文化、宗教、科技、財富,當然還有羅馬的土地,為創建自己的帝國樹立了有用的模板。

在羅馬傳說中,最後一位羅馬國王是位暴君。這個惡棍國王塔克文•蘇佩布在他兒子強姦了一位善良的貴族婦女後被民眾推翻。現代歷史學家認為事實真相沒這麼精彩。根據死板的專業學者的說法,羅馬被伊特拉斯坎人佔領,他們驅逐了羅馬國王,但外在事件迫使他們在任命自己的君主之前離開了這座城市。發現他們更喜歡無政府狀態,羅馬人並未罷免塔克文,但相反,他們在希臘民主模式(希臘人並非特別民主)的基礎上實施鬆散的共和體制(強調「鬆散」)。

政治結構很複雜,具體來說是這樣:羅馬由兩位執政官共同治理。執政官既是城市的行政長官又是軍事指揮官。執政官每年通過「庫里亞大會」–羅馬軍隊選出。為了確保千鈞一髮時統一命令,需要在兩名執政官中指定一位擁有絕對權力的「獨裁者」。羅馬政府的第二個權力機關是參議院。參議院由來自名門望族的大約300位「德行良好」的男性組成。理論上說,參議院只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咨詢機構,但實際上,它具有很強的政治影響力(鑒於每個成員都家財萬貫),因此,它的「建議」幾乎都能得以實施。羅馬共和國,不論好壞,都已經成為後續大部分共和國的模型。

羅馬共和國在歷史上一直都在與一個或多個鄰國交戰,因為它犧牲其他弱小王國來不斷進行領土擴張。西元前390年,加里克部族打敗了被大肆吹捧的羅馬軍團,並洗劫了這座城市,羅馬之前的大多收益也被一掃而空…這並不是最後一次一大群目不識丁的野蠻人在這座不朽之城的大街上遊蕩。羅馬人花了近半個世紀從災難中恢復過來。然而,到了西元前二世紀中期,隨著拉丁美洲殖民地不斷朝南北擴張,羅馬成為了中部義大利的統治者。此外,無與倫比的羅馬道路網也在進行不斷施工,以此來一起促使共和國不斷成長,同時,羅馬也在組建它的第一支海軍…大多數海軍剛好趕上被派往地中海的海底。

隨著羅馬不斷擴張和聲名大噪,不可避免它將同其他區域的大國發生衝突。迦太基,曾經突尼斯北非海岸的腓尼基殖民地,就是其中之一。當時,迦太基擁有強大的海上帝國,覆蓋了埃及西部和北非的絕大部分區域、西班牙及法國沿海,還有西西里島、撒丁島及科西嘉島的大部分土地。羅馬和迦太基進行了三次「布匿戰爭」(西元前264至146年)來爭奪西部地中海的控制權。當一切塵埃落定時,不論漢尼拔如何聰明絕倫,迦太基水手多麼勇氣十足,也不管他們的政客如何精明,迦太基和它所擁有的一起都消失在即將出現的羅馬帝國的無底洞中。

儘管羅馬持續在地中海區域作戰,但到西元前1世紀,成千上萬的戰士都已經從異國回到故鄉,成為平民。對於這些前任戰士來說,並沒有足夠的工作機會,尤其是羅馬已經遍布來自海外領地的奴隸。隨著政治鬥爭變得越加激烈,為了獲選成為執政官,羅馬政治家需要安撫這些前任戰士,並且羅馬政治主張也越來越轉向平民論。很明顯,誰能贏得這些憤憤不滿的戰士們的心,誰就能獲得羅馬的控制權。西元前62年,有三個人同意共同分享這些權利;這就是由偉大的格涅烏斯•龐培、參議員馬庫斯•克拉蘇以及來自富有家庭的一位不出名的將軍尤里烏斯•凱撒組成的「三人執政團」。

這些人擁有相同的合作能力和共享權利的慾望,所以任何一人都想在這場勢均力敵的對抗中佔據上風,克拉蘇死於戰場後,凱撒和龐培就變得水火不容。當凱撒帶領效忠於他的軍團前往羅馬時,龐培及參議院都落荒而逃;西元前49年,凱撒在沒有任何對手的情況下進入羅馬。表面上保留共和國的形式,實際上尤里烏斯成為了獨裁者。他賦予自己任命所有參議員的權利,並且修改憲法致使議會只能給他認可的候選人及法案投票。參議院成員受夠了凱撒的詭計,西元前44年,凱撒遭到了他們的暗殺(事實是好公民被凱撒同外國女巫克利歐佩脫拉通姦一事深深震驚,決定不再協助尤里烏斯)。

凱撒去世後,他的中尉馬克•安東尼聯合馬爾庫斯•雷必達以及凱撒的侄子蓋烏斯•屋大維打敗了刺殺凱撒的共和黨人。與此同時,安東尼正同克麗奧佩脫拉及她的兒子朱利葉斯忙著重建埃及帝國。隨後,「後三頭同盟」成員之間發生了爭執。雖然對羅馬的威脅早已不存在,但在克麗奧佩脫拉、凱撒的兒子、安東尼及其他人去世後,如今被稱為「奧古斯都」的屋大維才毫無疑問地成為了永久獨裁者,爭執到此結束。當羅馬共和國滅亡時,羅馬帝國剛開始,整個世界依舊會「為它的權利和榮耀而顫抖」。

接下來的四個世紀羅馬都在獨裁者的統治之下,獨裁者自稱為「凱撒」,以紀念權利的來源。羅馬皇帝長長的名單上才幹超群的人(提比略、維斯帕先、哈德良)、聰明智慧的人(圖拉真、馬可•奧里略、康斯坦丁)以及兩者皆不是的人(奧索、佩蒂納克斯、巴爾比努斯等不勝枚舉),以及十足的惡棍(卡利古拉、尼祿、康茂德,名單還很長)。有些人在位時間很長,有歷記錄提到狄奧多西二世在位48年,也有僅在位幾個月的(有的只是幾天),有些人死在禁衛軍的刀刃下。接下來就是不斷發酵的反抗、造反、起義、戰爭及持續不斷的對抗野蠻人大軍的邊界戰爭。

在所有這些動亂之中,羅馬人還設法創造出了一些文明社會最歷久不衰的作品。拉丁藝術和文學最終盲目地模仿希臘人的作品而失去了自己的特色;諷刺作品(希臘人根本欣賞不來這些作品)是羅馬人的發明,拉丁雕塑、壁畫和風景油畫(羅馬人發明了風俗畫)取得了空前成就。羅馬人對建築的貢獻包括拱門、拱頂、圓屋頂;他們建造的某些水渠、橋梁和建築物依然屹立不搖。同時,富有的羅馬人成為了世界上第一批遊客,遊覽了埃及、希臘及普魯士,在感嘆這些紀念碑及遺跡的同時,也會感到這些都無法同他們自己的建築相媲美。沒有外出旅遊的人可以在大圓形劇場觀看血腥運動、在大競技場觀看戰車比賽;定期在亞壁古道上進行的刑罰也可以排解人們的無聊。

圖拉真皇帝統治下的羅馬達到了巔峰,疆域從蘇格蘭低地延伸到了摩爾山、幼發拉底河、萊茵河。羅馬當時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國際都市,居住人口、公民及其他人的數量預計達到了200萬。商品從非洲、高盧、斯堪地那維亞和遙遠的印度流入羅馬,所有貿易都使用標準的度量衡進行記錄,最後用羅馬算盤將這些數字加起來,這十分適合羅馬記數系統。事實上,隨著帝國的發展,考慮到羅馬人善於組織的天性,一切都變得標準化。

對羅馬來說,這是個不錯的年代。

到了三世紀,羅馬開始走向衰弱。那個時期通信不方便,導致羅馬的行政機構處事不靈活,無法及時應對危機。285年,戴克里先皇帝將延伸的國土劃分為東羅馬和西羅馬,東羅馬由拜佔庭管理,拜佔庭的「第二位」皇帝回到羅馬並「重新」使用了第一位皇帝的名號。嚴肅的基督教控制了羅馬,這種宗教一直都被諸多不同信仰的人所接受;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將基督教定為國教,整個社會結構對宗教有了更廣泛的寬容度。野蠻人的技術上更加進步,並一點一點地蠶蝕羅馬的國土。隨後,多虧了那些優良的水渠,羅馬人一直都面臨鉛中毒的可能。

不論是何種原因,西羅馬帝國在最後幾年總是出現無能的統治者、篡位以及野蠻人對國土腹地的入侵。410年,羅馬遭到了西哥德國王阿拉里克的洗劫。汪達爾人侵佔了非洲,羅馬各個省的統治者為追求自己的王朝夢想而紛紛逃亡。最終,曾被羅馬僱傭為將軍的日耳曼人奧多亞塞入侵並罷免了羅慕路斯•奧古斯都,將帝國徽章送回了拜佔庭,並自命為義大利的新國王。「羅馬之光」已經熄滅,雖然它的光影依然在歐洲及其他地方若隱若現。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rome

特點

領袖
特殊單位
特殊基礎設施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歐洲(以及小亞細亞、非洲、中東和其他地區)
規模
圖拉真的統治範圍大概有250萬平方英里(約650萬平方公里)。
人口
估計8800萬(在全盛時期)
首都
羅馬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rome

特點

領袖
特殊單位
特殊基礎設施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歐洲(以及小亞細亞、非洲、中東和其他地區)
規模
圖拉真的統治範圍大概有250萬平方英里(約650萬平方公里)。
人口
估計8800萬(在全盛時期)
首都
羅馬
特色能力

條條大路通羅馬

所有你創建或攻佔的城市一開始便擁有貿易站。如果位於你 首都貿易路線輻射區域的 城市自动獲得一条通至首都的貿易路線。你的 貿易路線經過你的城市貿易站+1 金幣。

歷史背景
不論人們選擇相信羅馬是750年左右由羅穆盧斯和瑞摩斯兄弟建立的,還是選擇相信是特洛伊難民建立的,甚或相信一群骯臟的野蠻人碰巧在一座美麗山頂附近發現了乾淨水源而建立的,數百年來,都流傳著一句諺語:條條大路通羅馬。爾後,貴族發現平民只要有麵包和馬戲團,就毫不關心正經事,當然這是老生常談,共和國是故成了獨裁政體,隨後帝國。羅馬為西方文明奠定了基礎,其傳統(好壞皆然)存續至今。

羅馬人自己認為,羅馬是戰神和一個人類國王的女兒所生的名為羅慕路斯和雷穆斯的雙胞胎兄弟建造的。這兩個孩子從一出生就被拋棄,後來被母狼所救,母狼養育他們長大。成年後,兩人建造了一座新城,後來因為統治權起了爭執(或者,有人認為是因為城牆的高度而起爭執)。羅慕路斯贏了;他殺死了自己的兄弟,成為了羅馬第一任國王。這個關於拋棄、母狼、謀殺的故事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羅馬後來的歷史。

羅馬的戰略地位受到鄰國的極大重視;兩個世紀來以來,拉丁美洲人擊退了伊楚利亞人和薩賓人的攻擊,最終戰勝了這兩個民族,並獲取了他們的文化、宗教、科技、財富,當然還有羅馬的土地,為創建自己的帝國樹立了有用的模板。

在羅馬傳說中,最後一位羅馬國王是位暴君。這個惡棍國王塔克文•蘇佩布在他兒子強姦了一位善良的貴族婦女後被民眾推翻。現代歷史學家認為事實真相沒這麼精彩。根據死板的專業學者的說法,羅馬被伊特拉斯坎人佔領,他們驅逐了羅馬國王,但外在事件迫使他們在任命自己的君主之前離開了這座城市。發現他們更喜歡無政府狀態,羅馬人並未罷免塔克文,但相反,他們在希臘民主模式(希臘人並非特別民主)的基礎上實施鬆散的共和體制(強調「鬆散」)。

政治結構很複雜,具體來說是這樣:羅馬由兩位執政官共同治理。執政官既是城市的行政長官又是軍事指揮官。執政官每年通過「庫里亞大會」–羅馬軍隊選出。為了確保千鈞一髮時統一命令,需要在兩名執政官中指定一位擁有絕對權力的「獨裁者」。羅馬政府的第二個權力機關是參議院。參議院由來自名門望族的大約300位「德行良好」的男性組成。理論上說,參議院只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咨詢機構,但實際上,它具有很強的政治影響力(鑒於每個成員都家財萬貫),因此,它的「建議」幾乎都能得以實施。羅馬共和國,不論好壞,都已經成為後續大部分共和國的模型。

羅馬共和國在歷史上一直都在與一個或多個鄰國交戰,因為它犧牲其他弱小王國來不斷進行領土擴張。西元前390年,加里克部族打敗了被大肆吹捧的羅馬軍團,並洗劫了這座城市,羅馬之前的大多收益也被一掃而空…這並不是最後一次一大群目不識丁的野蠻人在這座不朽之城的大街上遊蕩。羅馬人花了近半個世紀從災難中恢復過來。然而,到了西元前二世紀中期,隨著拉丁美洲殖民地不斷朝南北擴張,羅馬成為了中部義大利的統治者。此外,無與倫比的羅馬道路網也在進行不斷施工,以此來一起促使共和國不斷成長,同時,羅馬也在組建它的第一支海軍…大多數海軍剛好趕上被派往地中海的海底。

隨著羅馬不斷擴張和聲名大噪,不可避免它將同其他區域的大國發生衝突。迦太基,曾經突尼斯北非海岸的腓尼基殖民地,就是其中之一。當時,迦太基擁有強大的海上帝國,覆蓋了埃及西部和北非的絕大部分區域、西班牙及法國沿海,還有西西里島、撒丁島及科西嘉島的大部分土地。羅馬和迦太基進行了三次「布匿戰爭」(西元前264至146年)來爭奪西部地中海的控制權。當一切塵埃落定時,不論漢尼拔如何聰明絕倫,迦太基水手多麼勇氣十足,也不管他們的政客如何精明,迦太基和它所擁有的一起都消失在即將出現的羅馬帝國的無底洞中。

儘管羅馬持續在地中海區域作戰,但到西元前1世紀,成千上萬的戰士都已經從異國回到故鄉,成為平民。對於這些前任戰士來說,並沒有足夠的工作機會,尤其是羅馬已經遍布來自海外領地的奴隸。隨著政治鬥爭變得越加激烈,為了獲選成為執政官,羅馬政治家需要安撫這些前任戰士,並且羅馬政治主張也越來越轉向平民論。很明顯,誰能贏得這些憤憤不滿的戰士們的心,誰就能獲得羅馬的控制權。西元前62年,有三個人同意共同分享這些權利;這就是由偉大的格涅烏斯•龐培、參議員馬庫斯•克拉蘇以及來自富有家庭的一位不出名的將軍尤里烏斯•凱撒組成的「三人執政團」。

這些人擁有相同的合作能力和共享權利的慾望,所以任何一人都想在這場勢均力敵的對抗中佔據上風,克拉蘇死於戰場後,凱撒和龐培就變得水火不容。當凱撒帶領效忠於他的軍團前往羅馬時,龐培及參議院都落荒而逃;西元前49年,凱撒在沒有任何對手的情況下進入羅馬。表面上保留共和國的形式,實際上尤里烏斯成為了獨裁者。他賦予自己任命所有參議員的權利,並且修改憲法致使議會只能給他認可的候選人及法案投票。參議院成員受夠了凱撒的詭計,西元前44年,凱撒遭到了他們的暗殺(事實是好公民被凱撒同外國女巫克利歐佩脫拉通姦一事深深震驚,決定不再協助尤里烏斯)。

凱撒去世後,他的中尉馬克•安東尼聯合馬爾庫斯•雷必達以及凱撒的侄子蓋烏斯•屋大維打敗了刺殺凱撒的共和黨人。與此同時,安東尼正同克麗奧佩脫拉及她的兒子朱利葉斯忙著重建埃及帝國。隨後,「後三頭同盟」成員之間發生了爭執。雖然對羅馬的威脅早已不存在,但在克麗奧佩脫拉、凱撒的兒子、安東尼及其他人去世後,如今被稱為「奧古斯都」的屋大維才毫無疑問地成為了永久獨裁者,爭執到此結束。當羅馬共和國滅亡時,羅馬帝國剛開始,整個世界依舊會「為它的權利和榮耀而顫抖」。

接下來的四個世紀羅馬都在獨裁者的統治之下,獨裁者自稱為「凱撒」,以紀念權利的來源。羅馬皇帝長長的名單上才幹超群的人(提比略、維斯帕先、哈德良)、聰明智慧的人(圖拉真、馬可•奧里略、康斯坦丁)以及兩者皆不是的人(奧索、佩蒂納克斯、巴爾比努斯等不勝枚舉),以及十足的惡棍(卡利古拉、尼祿、康茂德,名單還很長)。有些人在位時間很長,有歷記錄提到狄奧多西二世在位48年,也有僅在位幾個月的(有的只是幾天),有些人死在禁衛軍的刀刃下。接下來就是不斷發酵的反抗、造反、起義、戰爭及持續不斷的對抗野蠻人大軍的邊界戰爭。

在所有這些動亂之中,羅馬人還設法創造出了一些文明社會最歷久不衰的作品。拉丁藝術和文學最終盲目地模仿希臘人的作品而失去了自己的特色;諷刺作品(希臘人根本欣賞不來這些作品)是羅馬人的發明,拉丁雕塑、壁畫和風景油畫(羅馬人發明了風俗畫)取得了空前成就。羅馬人對建築的貢獻包括拱門、拱頂、圓屋頂;他們建造的某些水渠、橋梁和建築物依然屹立不搖。同時,富有的羅馬人成為了世界上第一批遊客,遊覽了埃及、希臘及普魯士,在感嘆這些紀念碑及遺跡的同時,也會感到這些都無法同他們自己的建築相媲美。沒有外出旅遊的人可以在大圓形劇場觀看血腥運動、在大競技場觀看戰車比賽;定期在亞壁古道上進行的刑罰也可以排解人們的無聊。

圖拉真皇帝統治下的羅馬達到了巔峰,疆域從蘇格蘭低地延伸到了摩爾山、幼發拉底河、萊茵河。羅馬當時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國際都市,居住人口、公民及其他人的數量預計達到了200萬。商品從非洲、高盧、斯堪地那維亞和遙遠的印度流入羅馬,所有貿易都使用標準的度量衡進行記錄,最後用羅馬算盤將這些數字加起來,這十分適合羅馬記數系統。事實上,隨著帝國的發展,考慮到羅馬人善於組織的天性,一切都變得標準化。

對羅馬來說,這是個不錯的年代。

到了三世紀,羅馬開始走向衰弱。那個時期通信不方便,導致羅馬的行政機構處事不靈活,無法及時應對危機。285年,戴克里先皇帝將延伸的國土劃分為東羅馬和西羅馬,東羅馬由拜佔庭管理,拜佔庭的「第二位」皇帝回到羅馬並「重新」使用了第一位皇帝的名號。嚴肅的基督教控制了羅馬,這種宗教一直都被諸多不同信仰的人所接受;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將基督教定為國教,整個社會結構對宗教有了更廣泛的寬容度。野蠻人的技術上更加進步,並一點一點地蠶蝕羅馬的國土。隨後,多虧了那些優良的水渠,羅馬人一直都面臨鉛中毒的可能。

不論是何種原因,西羅馬帝國在最後幾年總是出現無能的統治者、篡位以及野蠻人對國土腹地的入侵。410年,羅馬遭到了西哥德國王阿拉里克的洗劫。汪達爾人侵佔了非洲,羅馬各個省的統治者為追求自己的王朝夢想而紛紛逃亡。最終,曾被羅馬僱傭為將軍的日耳曼人奧多亞塞入侵並罷免了羅慕路斯•奧古斯都,將帝國徽章送回了拜佔庭,並自命為義大利的新國王。「羅馬之光」已經熄滅,雖然它的光影依然在歐洲及其他地方若隱若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