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文明/領袖
城邦
區域
建築
奇觀和項目
單位
單位強化
偉人
科技
市政
政體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資源
改良設施和路線
行政長官
歷史性時刻
希臘
特色能力

柏拉圖的《理想國》

任意政體裡可獲得一個額外的通用槽位。

歷史背景
古典時期的希臘(通常被稱為古希臘)開始於西元前510年,當時最後一位雅典暴君去世,並隨著西元前336年馬其頓的腓力二世被暗殺而結束。這是一段血腥時期——標誌是兩次拓疆戰爭、重要城邦的衰落、馬其頓霸權的崛起,所以這段時期由偉大人物的去世來界定是很恰當的。但是,這174年也見證了希臘為西方文明奠定基礎的過程:經驗主義、藝術美學、政治結構、文學形式和其他大多組成文化的東西。所以,這是一個有對比的時代、一個在世界歷史中佔有一席之地的標誌性時期。

希臘人創造了「城邦」這一概念(並自此一直被濫用)來表示他們的城市國家;從傳統意義上講,這一術語用來指古老的雅典式政治單位——一個統治周邊更小城鎮和村莊的中心城市。但這個詞也可以用來描述一些沒有強大中心城市的同盟小城鎮,這更接近於斯巴達的組織形式。而這一差異為古典希臘歷史做了很多說明。有四個城邦遠比其他城邦更有影響力——科林斯、底比斯、雅典和斯巴達。每個城邦都是擁有主權的政治實體,並只對它的公民負責。雖然城邦公民共用一種語言、歷史和文化(當然是希臘文化),但他們並未因此停止彼此的不斷爭吵,以及火氣上頭時的對戰。希臘人可能會團結起來面對共同的敵人,但即性危機結束後,他們會火速解散聯盟,並重新開始自相殘殺。

這一切都開始於西元前512年雅典暴君佩西斯特拉托斯的死亡。因為受夠了君王(注意,這個詞沒有現代這種貶義),所以雅典貴族尋求斯巴達的幫助以推翻他的兒子希庇亞斯的統治。斯巴達國王克里昂米尼卻試圖建立斯巴達式的寡頭統治,但卻被雅典人克里斯提尼推翻,克里斯提尼制定了一系列改革以建立權利平等的民主政治,在此之下,所有公民(當然,除了婦女和奴隸)在法律上具有相同權利。民主政治由此進入文明社會,此後的所有事都大不一樣了。斯巴達人攻擊雅典以試圖恢復他們的傀儡統治,但才獲解放的雅典公民以堅韌的鬥志來保衛他們的城市,受挫的斯巴達人被迫撤退。因此,兩者之間的較量持續了幾個世紀。

當更嚴重的威脅——波斯人出現時,這一較量很快被擱置下來。從西元前八世紀開始,希臘殖民者便一直在愛奧尼亞(小亞細亞海岸)建造城市。但到了西元前六世紀中期,這些城市都一直屬於波斯帝國統治。西元前499年,在所謂的愛奧尼亞起義中,這些城邦對他們的「壓迫者」奮起反抗;雅典和其他愛琴海地區的城邦激烈應對,派遣了軍隊來援助希臘同胞們。但這一切都沒奏效。盟軍於西元前494年在萊德島戰役中被徹底擊敗;隨後,為了報復,波斯人行軍穿過馬其頓和色雷斯,將其掠奪一空,並向愛琴海派出艦隊,擊沈一切船隻。西元前490年,大流士大帝率領士兵(數量在2萬到10萬之間)在阿提卡的波斯國家登陸,想要佔領雅典。他們邂逅了由9千名雅典人和1千名普拉提亞人組成的薄弱軍隊,這支薄弱軍隊在馬拉松讓波斯人大吃一驚。這一勝利為希臘贏得了十年時間來為下一步做準備。

他們之間除了爭吵,在這段時間內沒做太多其他事。西元前480年,波斯人薛西斯一世向希臘發動了另一次攻擊,他親自率領30萬人登陸半島。這一強大的軍隊迅速擊潰了所到之處的希臘城市,並無可阻擋地朝著雅典進軍,大型波斯艦隊在海邊為他們提供補給。一支小型頑強的斯巴達軍隊(據說只有300人)和1100名斯皮亞人、底比斯人(沒人記得他們)同薛西斯軍隊於9月在塞莫皮萊的山間小路狹路相逢,薛西斯被暫時阻滯,但隨後又向阿提卡進軍,將已經搬空的雅典燒殺搶奪了一番。

與此同時,雅典人帶領的由271艘槳帆船和三層划槳戰船組成的聯合艦隊迎擊位於阿提米西恩海峽的約800艘波斯戰船,戰鬥了一整天,雙方打成平局,但希臘難以承擔戰爭損失,在聽說溫泉關戰役爆發後,毅然撤退到薩拉米斯將船停泊起來。薛西斯試圖以一場勝負戰來強迫固執的希臘人放棄,於是魯莽地派遣他的艦隊進入了那裡的海峽。在狹窄水域,波斯船隊的龐大數量是一種阻礙而非有用的東西,高超的希臘航海術讓希臘獲勝。(根據希羅多德的描述,波斯傷亡人數明顯多的原因是大多數波斯人不善游泳,而希臘人卻能成功游上岸)

由於擔心補給會在這樣一個可怕的地方被切斷,而且已經因海運無法運輸而導致了食物和物資缺乏,薛西斯開始向達達尼爾海峽分階段撤退。西元前479年,斯巴達人鮑桑尼亞帶領一支聯軍擊敗了強大的波斯軍隊,這支波斯軍隊原本是留下「滅亡希臘」的。雅典人帶領的海軍在米卡列大敗波斯艦隊,然後又於次年攻佔了愛奧尼亞人的希臘城市拜佔庭。通過將島嶼城邦納入提洛同盟(如此命名是因為同盟金庫設在神聖的提洛島…雖然時間不長),雅典人把波斯人從愛琴海趕了出去。由於得出結論認為戰爭結束了——確實結束了,斯巴達的重裝步兵便回家了。

在和平的環境下(或至少看上去是那樣),希臘人定居下來創造文化和文明。希臘劇作家為戲劇和喜劇做出了明確定義。伯里克里斯搶奪提洛同盟的金庫來建立帕德嫩神廟和其他奇蹟。雕塑家菲狄亞斯、米隆和波利克列特斯將大理石、石頭和青銅帶進生活。哲學家和詭辯家,如蘇格拉底和亞里斯多德,在學院和圖書館(有時在街上)思考生命和其他一切事物的意義。希羅多德和修昔底德開始記錄「歷史」。畢達哥拉斯和歐多克索斯奠定了西方數學的基礎。宗教開始形成,法律也開始編訂。希波克拉底在雅典行醫。一切都被寫了下來,甚至是那些童年時期的伊索童話。誰知道希臘人還可能完成哪些壯舉…如果他們沒有開始自相殘殺的話。

修昔底德記錄了所有骯臟勾當,所以全世界才會知道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這場曠日廢時的戰爭發生在雅典人率領的(往最好的一面想)提洛同盟與斯巴達主導的伯羅奔尼撒同盟之間。甚至那些試圖置身事外的城邦最終都被捲入戰爭之中,比如米洛斯,它曾拒絕了雅典加入提洛同盟的邀請,並被迫選擇要麼向雅典納稅來避免加入同盟,要麼被摧毀。第一次伯羅奔尼撒戰爭於西元前460年開始,西元前445年結束,戰爭未能分出勝負,斯巴達和雅典最終簽訂《三十年和約》,這個條約劃定了雙方的「勢力」範圍。

但每個聯盟往往都想插手他人的事,很快,西元前431年,他們再一次兵刃相見。在長達十年的行軍和殺戮後,雙方都同意接受《尼西亞斯和平協定》,也就是所謂的「五十年和平」。然而這項協定並未持續下去。反而出現了更多的行軍打仗、殺戮,搶劫也多次發生。最終在西元前415年,雅典在西西里島——科林斯的希臘殖民地——敘拉古大規模入侵中失去了一切。這是一場災難,到了西元前413年,整支軍隊全軍覆沒。同時,波斯人正在援助在愛琴群島發生的反對雅典霸道統治的叛亂。最後一戰發生於西元前405年,斯巴達艦隊和180艘伯羅奔尼撒同盟的船隻摧毀了伊哥斯波塔米河上的新雅典艦隊。雅典於次年投降,斯巴達稱霸希臘。

斯巴達霸權的統治方式並沒有像斯巴達國王所設想的新世界秩序那樣發揮作用。事實上,接下來的半個世紀充斥著斯巴達和底比斯的各種衝突,斯巴達和雅典之間的再次衝突,斯巴達和底比斯的再次衝突,斯巴達和復蘇的波提亞人之間的各種衝突,這一切沒有解決任何問題。事實證明,沒人能統一或統治希臘。欺騙、背叛、戰爭和屠殺的細節太冗長乏味所以就不累述了;簡單的說,隨著幾十年來殘酷戰爭不斷削弱希臘南部城邦實力,權力的重心向北轉移到了馬其頓。

西元前359年左右,腓力二世擔任馬其頓的領導人,在此之前,馬其頓曾是希臘一個粗魯原始的邊緣地區。腓力二世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他手下的馬其頓重裝步兵很快佔領了附近的派奧尼亞、伊利里亞和色雷斯等地區,並在西元前357年佔領了色雷斯的最大港口安菲波利斯。一年後,菲利浦又征服了受雅典保護的皮德納港口。於是,偉大的演說者(事實證明也是預言家)狄摩西尼開始高聲鼓勵雅典人和其他人對馬其頓擴張進行猛烈反擊,但為時已晚,收效甚微。西元前338年,腓力二世在16歲兒子亞歷山大的陪同下率大軍南下,16歲的亞歷山大已證明了自己的戰鬥能力,他曾率領一支小型馬其頓軍隊鎮壓了色雷斯人之前的一次起義。在派遣了幾支小型部隊後,腓力二世在喀羅尼亞戰役中徹底擊敗了雅典、科林斯、底比斯、麥加拉、卡爾基斯、阿卡亞、埃皮達魯斯和特羅曾的盟軍。有人認為,腓力二世在這次戰役中的勝利使其成為古代世界最具決定性的戰役。

即使如此,腓力二世如今還是把他的注意力轉向了並未參戰的斯巴達和它的少數盟國。他在接下來的一年內肆意破壞斯巴達的土地,與反對它的斯巴達盟國言歸於好,並試圖規勸斯巴達人。他的努力有了一些成果:西元前337年下半年,他成功打造出了科林斯同盟(這樣命名是因為他的軍隊曾駐紮在科林斯),這樣一來,不僅能保證整個同盟地區的太平,還能為腓力二世和可憎的波斯人之間的戰爭提供軍事援助。每個人都會簽署…除了斯巴達。該同盟接下來又將腓力二世選為抵御入侵的統帥(指揮官)。

實際上,如今希臘被馬其頓牢牢控制,西元前336年,馬其頓派出一支先遣部隊由北前往小亞細亞開拓戰場。腓力二世原本是要跟隨盟友希臘人一起,因為這支更強大的部隊能夠到達波斯的中心地區。但是腓力二世未能稱霸世界——而是將這一重任留給他兒子來完成——因為在他女兒大婚期間,他被一名保鏢暗殺了。於是,亞歷山大20歲就成為了馬其頓國王,也是整個希臘的實際統治者。正如他們所說的那樣,後來發生的事都成了歷史。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greece

特點

領袖
特殊單位
特殊基礎設施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歐洲
規模
大約(非常粗略的統計)13.19萬平方公里
人口
估計66.75萬(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
首都
所有城市,但主要是斯巴達和雅典,目前是雅典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greece

特點

領袖
特殊單位
特殊基礎設施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歐洲
規模
大約(非常粗略的統計)13.19萬平方公里
人口
估計66.75萬(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
首都
所有城市,但主要是斯巴達和雅典,目前是雅典
特色能力

柏拉圖的《理想國》

任意政體裡可獲得一個額外的通用槽位。

歷史背景
古典時期的希臘(通常被稱為古希臘)開始於西元前510年,當時最後一位雅典暴君去世,並隨著西元前336年馬其頓的腓力二世被暗殺而結束。這是一段血腥時期——標誌是兩次拓疆戰爭、重要城邦的衰落、馬其頓霸權的崛起,所以這段時期由偉大人物的去世來界定是很恰當的。但是,這174年也見證了希臘為西方文明奠定基礎的過程:經驗主義、藝術美學、政治結構、文學形式和其他大多組成文化的東西。所以,這是一個有對比的時代、一個在世界歷史中佔有一席之地的標誌性時期。

希臘人創造了「城邦」這一概念(並自此一直被濫用)來表示他們的城市國家;從傳統意義上講,這一術語用來指古老的雅典式政治單位——一個統治周邊更小城鎮和村莊的中心城市。但這個詞也可以用來描述一些沒有強大中心城市的同盟小城鎮,這更接近於斯巴達的組織形式。而這一差異為古典希臘歷史做了很多說明。有四個城邦遠比其他城邦更有影響力——科林斯、底比斯、雅典和斯巴達。每個城邦都是擁有主權的政治實體,並只對它的公民負責。雖然城邦公民共用一種語言、歷史和文化(當然是希臘文化),但他們並未因此停止彼此的不斷爭吵,以及火氣上頭時的對戰。希臘人可能會團結起來面對共同的敵人,但即性危機結束後,他們會火速解散聯盟,並重新開始自相殘殺。

這一切都開始於西元前512年雅典暴君佩西斯特拉托斯的死亡。因為受夠了君王(注意,這個詞沒有現代這種貶義),所以雅典貴族尋求斯巴達的幫助以推翻他的兒子希庇亞斯的統治。斯巴達國王克里昂米尼卻試圖建立斯巴達式的寡頭統治,但卻被雅典人克里斯提尼推翻,克里斯提尼制定了一系列改革以建立權利平等的民主政治,在此之下,所有公民(當然,除了婦女和奴隸)在法律上具有相同權利。民主政治由此進入文明社會,此後的所有事都大不一樣了。斯巴達人攻擊雅典以試圖恢復他們的傀儡統治,但才獲解放的雅典公民以堅韌的鬥志來保衛他們的城市,受挫的斯巴達人被迫撤退。因此,兩者之間的較量持續了幾個世紀。

當更嚴重的威脅——波斯人出現時,這一較量很快被擱置下來。從西元前八世紀開始,希臘殖民者便一直在愛奧尼亞(小亞細亞海岸)建造城市。但到了西元前六世紀中期,這些城市都一直屬於波斯帝國統治。西元前499年,在所謂的愛奧尼亞起義中,這些城邦對他們的「壓迫者」奮起反抗;雅典和其他愛琴海地區的城邦激烈應對,派遣了軍隊來援助希臘同胞們。但這一切都沒奏效。盟軍於西元前494年在萊德島戰役中被徹底擊敗;隨後,為了報復,波斯人行軍穿過馬其頓和色雷斯,將其掠奪一空,並向愛琴海派出艦隊,擊沈一切船隻。西元前490年,大流士大帝率領士兵(數量在2萬到10萬之間)在阿提卡的波斯國家登陸,想要佔領雅典。他們邂逅了由9千名雅典人和1千名普拉提亞人組成的薄弱軍隊,這支薄弱軍隊在馬拉松讓波斯人大吃一驚。這一勝利為希臘贏得了十年時間來為下一步做準備。

他們之間除了爭吵,在這段時間內沒做太多其他事。西元前480年,波斯人薛西斯一世向希臘發動了另一次攻擊,他親自率領30萬人登陸半島。這一強大的軍隊迅速擊潰了所到之處的希臘城市,並無可阻擋地朝著雅典進軍,大型波斯艦隊在海邊為他們提供補給。一支小型頑強的斯巴達軍隊(據說只有300人)和1100名斯皮亞人、底比斯人(沒人記得他們)同薛西斯軍隊於9月在塞莫皮萊的山間小路狹路相逢,薛西斯被暫時阻滯,但隨後又向阿提卡進軍,將已經搬空的雅典燒殺搶奪了一番。

與此同時,雅典人帶領的由271艘槳帆船和三層划槳戰船組成的聯合艦隊迎擊位於阿提米西恩海峽的約800艘波斯戰船,戰鬥了一整天,雙方打成平局,但希臘難以承擔戰爭損失,在聽說溫泉關戰役爆發後,毅然撤退到薩拉米斯將船停泊起來。薛西斯試圖以一場勝負戰來強迫固執的希臘人放棄,於是魯莽地派遣他的艦隊進入了那裡的海峽。在狹窄水域,波斯船隊的龐大數量是一種阻礙而非有用的東西,高超的希臘航海術讓希臘獲勝。(根據希羅多德的描述,波斯傷亡人數明顯多的原因是大多數波斯人不善游泳,而希臘人卻能成功游上岸)

由於擔心補給會在這樣一個可怕的地方被切斷,而且已經因海運無法運輸而導致了食物和物資缺乏,薛西斯開始向達達尼爾海峽分階段撤退。西元前479年,斯巴達人鮑桑尼亞帶領一支聯軍擊敗了強大的波斯軍隊,這支波斯軍隊原本是留下「滅亡希臘」的。雅典人帶領的海軍在米卡列大敗波斯艦隊,然後又於次年攻佔了愛奧尼亞人的希臘城市拜佔庭。通過將島嶼城邦納入提洛同盟(如此命名是因為同盟金庫設在神聖的提洛島…雖然時間不長),雅典人把波斯人從愛琴海趕了出去。由於得出結論認為戰爭結束了——確實結束了,斯巴達的重裝步兵便回家了。

在和平的環境下(或至少看上去是那樣),希臘人定居下來創造文化和文明。希臘劇作家為戲劇和喜劇做出了明確定義。伯里克里斯搶奪提洛同盟的金庫來建立帕德嫩神廟和其他奇蹟。雕塑家菲狄亞斯、米隆和波利克列特斯將大理石、石頭和青銅帶進生活。哲學家和詭辯家,如蘇格拉底和亞里斯多德,在學院和圖書館(有時在街上)思考生命和其他一切事物的意義。希羅多德和修昔底德開始記錄「歷史」。畢達哥拉斯和歐多克索斯奠定了西方數學的基礎。宗教開始形成,法律也開始編訂。希波克拉底在雅典行醫。一切都被寫了下來,甚至是那些童年時期的伊索童話。誰知道希臘人還可能完成哪些壯舉…如果他們沒有開始自相殘殺的話。

修昔底德記錄了所有骯臟勾當,所以全世界才會知道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這場曠日廢時的戰爭發生在雅典人率領的(往最好的一面想)提洛同盟與斯巴達主導的伯羅奔尼撒同盟之間。甚至那些試圖置身事外的城邦最終都被捲入戰爭之中,比如米洛斯,它曾拒絕了雅典加入提洛同盟的邀請,並被迫選擇要麼向雅典納稅來避免加入同盟,要麼被摧毀。第一次伯羅奔尼撒戰爭於西元前460年開始,西元前445年結束,戰爭未能分出勝負,斯巴達和雅典最終簽訂《三十年和約》,這個條約劃定了雙方的「勢力」範圍。

但每個聯盟往往都想插手他人的事,很快,西元前431年,他們再一次兵刃相見。在長達十年的行軍和殺戮後,雙方都同意接受《尼西亞斯和平協定》,也就是所謂的「五十年和平」。然而這項協定並未持續下去。反而出現了更多的行軍打仗、殺戮,搶劫也多次發生。最終在西元前415年,雅典在西西里島——科林斯的希臘殖民地——敘拉古大規模入侵中失去了一切。這是一場災難,到了西元前413年,整支軍隊全軍覆沒。同時,波斯人正在援助在愛琴群島發生的反對雅典霸道統治的叛亂。最後一戰發生於西元前405年,斯巴達艦隊和180艘伯羅奔尼撒同盟的船隻摧毀了伊哥斯波塔米河上的新雅典艦隊。雅典於次年投降,斯巴達稱霸希臘。

斯巴達霸權的統治方式並沒有像斯巴達國王所設想的新世界秩序那樣發揮作用。事實上,接下來的半個世紀充斥著斯巴達和底比斯的各種衝突,斯巴達和雅典之間的再次衝突,斯巴達和底比斯的再次衝突,斯巴達和復蘇的波提亞人之間的各種衝突,這一切沒有解決任何問題。事實證明,沒人能統一或統治希臘。欺騙、背叛、戰爭和屠殺的細節太冗長乏味所以就不累述了;簡單的說,隨著幾十年來殘酷戰爭不斷削弱希臘南部城邦實力,權力的重心向北轉移到了馬其頓。

西元前359年左右,腓力二世擔任馬其頓的領導人,在此之前,馬其頓曾是希臘一個粗魯原始的邊緣地區。腓力二世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他手下的馬其頓重裝步兵很快佔領了附近的派奧尼亞、伊利里亞和色雷斯等地區,並在西元前357年佔領了色雷斯的最大港口安菲波利斯。一年後,菲利浦又征服了受雅典保護的皮德納港口。於是,偉大的演說者(事實證明也是預言家)狄摩西尼開始高聲鼓勵雅典人和其他人對馬其頓擴張進行猛烈反擊,但為時已晚,收效甚微。西元前338年,腓力二世在16歲兒子亞歷山大的陪同下率大軍南下,16歲的亞歷山大已證明了自己的戰鬥能力,他曾率領一支小型馬其頓軍隊鎮壓了色雷斯人之前的一次起義。在派遣了幾支小型部隊後,腓力二世在喀羅尼亞戰役中徹底擊敗了雅典、科林斯、底比斯、麥加拉、卡爾基斯、阿卡亞、埃皮達魯斯和特羅曾的盟軍。有人認為,腓力二世在這次戰役中的勝利使其成為古代世界最具決定性的戰役。

即使如此,腓力二世如今還是把他的注意力轉向了並未參戰的斯巴達和它的少數盟國。他在接下來的一年內肆意破壞斯巴達的土地,與反對它的斯巴達盟國言歸於好,並試圖規勸斯巴達人。他的努力有了一些成果:西元前337年下半年,他成功打造出了科林斯同盟(這樣命名是因為他的軍隊曾駐紮在科林斯),這樣一來,不僅能保證整個同盟地區的太平,還能為腓力二世和可憎的波斯人之間的戰爭提供軍事援助。每個人都會簽署…除了斯巴達。該同盟接下來又將腓力二世選為抵御入侵的統帥(指揮官)。

實際上,如今希臘被馬其頓牢牢控制,西元前336年,馬其頓派出一支先遣部隊由北前往小亞細亞開拓戰場。腓力二世原本是要跟隨盟友希臘人一起,因為這支更強大的部隊能夠到達波斯的中心地區。但是腓力二世未能稱霸世界——而是將這一重任留給他兒子來完成——因為在他女兒大婚期間,他被一名保鏢暗殺了。於是,亞歷山大20歲就成為了馬其頓國王,也是整個希臘的實際統治者。正如他們所說的那樣,後來發生的事都成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