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文明/領袖
城邦
區域
建築
奇觀和項目
單位
單位強化
偉人
科技
市政
政體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資源
改良設施和路線
行政長官
歷史性時刻
印尼
特色能力

偉大的馬來世界

海岸和湖泊單元格能為聖地、學院、工業區和劇場廣場等區域提供少量相鄰加成。與海岸或湖泊單元格相鄰的娛樂中心可獲得 滿意度+1。

歷史背景
在鼎盛時期,信仰著佛教和印度教的滿者伯夷王國(位於現代的印尼)治下有著98個附庸國。這個民風剽悍的國家不但曾擊退了強大的蒙古帝國,其君王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僅是單純的統治者,還是身負民意的守護者。然而當人民覺得君主不再能代表其意志時,又能怎麼辦呢?

在西元1293年和1500年間,東南亞滿者伯夷王國建立了自摩鹿加群島一路延展至蘇門答臘的馬來世界,構建出了現代印尼的雛形。滿者伯夷王國極為富饒,也因此有著許多內憂外患。

滿者伯夷王國的前身是東爪哇的信訶沙里王國(1222-1292),而信訶沙里王國的前身則是諫義里國(1042-1222)。

至於滿者伯夷的起源,我們能透過寺廟當中的歷史紀錄和附近敵國的文獻記載來得知。然而滿者伯夷歷史的主要史料來源,還是史詩《爪哇史頌》(原名《王國路》)的譯本。而因為《爪哇史頌》是由滿者伯夷的宮廷詩人所書寫,可以想見為了呈現更動人的故事,作者往往會美化某些歷史細節。

根據傳說記載,滿者伯夷的統治者皆是孤兒庚·阿洛克的後代。庚·阿洛克是人類女子和梵天神的結晶,曾因統治諫義里國而成名,最後卻死於暗殺者之手。

然而,他的血脈存活了下來,一路延續到了羅登·韋查耶,這位滿者伯夷王國的建立者於1293年加冕為王,尊號克塔拉亞薩。據稱韋查耶在尚未發跡以前住在以某種木橘為名的村落當中,而這種木橘後來成為了滿者伯夷的國號。

不甘於村莊的庸碌生活,韋查耶迎娶了信訶沙里末代國王克塔納伽拉的四位女兒。由於他一次迎娶了所有適婚年齡的公主,信訶沙里的重臣們不是非常喜歡這位外來的駙馬,認為他打算藉此接管整個王國。這也使得羅登·韋查耶繼位以後大多數時間都在應對來自各地的叛亂。除了內部動亂之外,元朝為了阻止克塔納伽拉繼續開疆拓土,他們派出了千艘船艦和十萬大軍攻打爪哇,最終被羅登·韋查耶擊退。為了不要成為滿者伯夷王朝的開國君王暨末代君王,羅登·韋查耶可說是煞費苦心。

滿者伯夷王國以稻米(有些歷史文獻研究顯示,滿者伯夷有高達八成的人口投入在稻米的生產當中)和香料貿易立國。他們所統治的海域連接了印度和中國,所以單靠收取過往的關稅便能賺到大筆財富。 

話雖如此,滿者伯夷王國也不介意展示他們強大的海軍:該時期的浮雕中便描繪著滿者伯夷如何使用傲視群雄的艦隊襲擊周遭王國。擁有巨大的戎克船後,滿者伯夷王國能輕易載運人民和貨品,將東爪哇的稻米和馬來語散播至世界各處。

在曼荼羅政治體系下,國王的神聖王權是以自己為核心而向外拓展,國王不但必須為其子民提供軍事上的保護,還需要積極參與首都的宗教活動。村民和各地區的諸侯會定期納貢至滿者伯夷首都多烏蘭,而國王則需要修築寺廟、回禮,以及將王室成員送至偏遠地區進行統治。

到了15世紀,滿者伯夷王國曾一度和柔佛蘇丹國及暹羅(泰國)有地方性的衝突,最後透過數次針對馬來蘇丹國的突襲才終於逃出生天。在最鼎盛時,滿者伯夷疆土廣闊,是東南亞近現代最大的國家。

羅登·韋查耶於西元1309年逝世後,他的兒子查雅納迦拉繼位,統治只持續到了1328年,便死於刺客之手。在這之後繼位的是他的異母姊妹崔布瓦娜,而她也在1350年讓位給她的兒子哈亞·烏魯克。

這時的滿者伯夷終於進入了黃金年代。哈亞·烏魯克繼位時年僅16歲,而在「巴迪」(首相)加查·馬達的協助之下,他們一同將拉惹沙王朝的疆域拓展到前所未及之處。

哈亞·烏魯克是個嫻熟的弓箭手,自小接受母親的君王教育(並且據說長相極為英俊),他成功地擴大了王室的權力,並且成為滿者伯夷曼荼羅體系中最閃亮的核心。

可惜的是,人民對於國王的愛戴並沒有辦法阻止王室內部的血腥內鬥。西元1404至1406年間,為了爭奪繼承權,先王嬪妃的子嗣維拉布米公爵向他近期加冕完畢的姊婿宣戰,爆發了令國力走向衰退的內戰。

而雪上加霜的是,滿者伯夷長久以來賴以為生的貿易路線最終也成為了壓垮王國的最後一根稻草。東部的島嶼逐漸成為了歐洲商人停泊的港灣;馬來半島上的麻六甲則取代了滿者伯夷,成為了東南亞最為重要的貿易中心;而為了打進麻六甲以穆斯林為主的商業圈中,滿者伯夷的商人階級也漸漸皈依穆斯林。滿者伯夷王國只能眼見其海權受到剝奪,無力抗衡這歷史的洪流。

此時的子民們,似乎不再需要滿者伯夷的君王了。

在接下來的年頭中滿者伯夷王國逐漸消逝。到了16世紀,來自西方亞齊和麻六甲等地的伊斯蘭文化終於完全淹沒了這個信仰著佛教和印度教的王國。東爪哇的淡目國征服了爪哇島的多數地區,滿者伯夷帝國就此滅亡。然而後繼的蘇丹們也未能控制東南亞太久,到了16和17世紀,他們的統治很快便遇上了來自荷蘭和葡萄牙的來訪。而原本屬於滿者伯夷的國土,便又再次落入這些相互爭奪海權,且對東南亞香料深深著迷的殖民者手中。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unknown

特點

領袖
特殊單位
特殊基礎設施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東南亞
規模
1904568平方公里
人口
2017年估計約2.63億
首都
雅加達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unknown

特點

領袖
特殊單位
特殊基礎設施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東南亞
規模
1904568平方公里
人口
2017年估計約2.63億
首都
雅加達
特色能力

偉大的馬來世界

海岸和湖泊單元格能為聖地、學院、工業區和劇場廣場等區域提供少量相鄰加成。與海岸或湖泊單元格相鄰的娛樂中心可獲得 滿意度+1。

歷史背景
在鼎盛時期,信仰著佛教和印度教的滿者伯夷王國(位於現代的印尼)治下有著98個附庸國。這個民風剽悍的國家不但曾擊退了強大的蒙古帝國,其君王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僅是單純的統治者,還是身負民意的守護者。然而當人民覺得君主不再能代表其意志時,又能怎麼辦呢?

在西元1293年和1500年間,東南亞滿者伯夷王國建立了自摩鹿加群島一路延展至蘇門答臘的馬來世界,構建出了現代印尼的雛形。滿者伯夷王國極為富饒,也因此有著許多內憂外患。

滿者伯夷王國的前身是東爪哇的信訶沙里王國(1222-1292),而信訶沙里王國的前身則是諫義里國(1042-1222)。

至於滿者伯夷的起源,我們能透過寺廟當中的歷史紀錄和附近敵國的文獻記載來得知。然而滿者伯夷歷史的主要史料來源,還是史詩《爪哇史頌》(原名《王國路》)的譯本。而因為《爪哇史頌》是由滿者伯夷的宮廷詩人所書寫,可以想見為了呈現更動人的故事,作者往往會美化某些歷史細節。

根據傳說記載,滿者伯夷的統治者皆是孤兒庚·阿洛克的後代。庚·阿洛克是人類女子和梵天神的結晶,曾因統治諫義里國而成名,最後卻死於暗殺者之手。

然而,他的血脈存活了下來,一路延續到了羅登·韋查耶,這位滿者伯夷王國的建立者於1293年加冕為王,尊號克塔拉亞薩。據稱韋查耶在尚未發跡以前住在以某種木橘為名的村落當中,而這種木橘後來成為了滿者伯夷的國號。

不甘於村莊的庸碌生活,韋查耶迎娶了信訶沙里末代國王克塔納伽拉的四位女兒。由於他一次迎娶了所有適婚年齡的公主,信訶沙里的重臣們不是非常喜歡這位外來的駙馬,認為他打算藉此接管整個王國。這也使得羅登·韋查耶繼位以後大多數時間都在應對來自各地的叛亂。除了內部動亂之外,元朝為了阻止克塔納伽拉繼續開疆拓土,他們派出了千艘船艦和十萬大軍攻打爪哇,最終被羅登·韋查耶擊退。為了不要成為滿者伯夷王朝的開國君王暨末代君王,羅登·韋查耶可說是煞費苦心。

滿者伯夷王國以稻米(有些歷史文獻研究顯示,滿者伯夷有高達八成的人口投入在稻米的生產當中)和香料貿易立國。他們所統治的海域連接了印度和中國,所以單靠收取過往的關稅便能賺到大筆財富。 

話雖如此,滿者伯夷王國也不介意展示他們強大的海軍:該時期的浮雕中便描繪著滿者伯夷如何使用傲視群雄的艦隊襲擊周遭王國。擁有巨大的戎克船後,滿者伯夷王國能輕易載運人民和貨品,將東爪哇的稻米和馬來語散播至世界各處。

在曼荼羅政治體系下,國王的神聖王權是以自己為核心而向外拓展,國王不但必須為其子民提供軍事上的保護,還需要積極參與首都的宗教活動。村民和各地區的諸侯會定期納貢至滿者伯夷首都多烏蘭,而國王則需要修築寺廟、回禮,以及將王室成員送至偏遠地區進行統治。

到了15世紀,滿者伯夷王國曾一度和柔佛蘇丹國及暹羅(泰國)有地方性的衝突,最後透過數次針對馬來蘇丹國的突襲才終於逃出生天。在最鼎盛時,滿者伯夷疆土廣闊,是東南亞近現代最大的國家。

羅登·韋查耶於西元1309年逝世後,他的兒子查雅納迦拉繼位,統治只持續到了1328年,便死於刺客之手。在這之後繼位的是他的異母姊妹崔布瓦娜,而她也在1350年讓位給她的兒子哈亞·烏魯克。

這時的滿者伯夷終於進入了黃金年代。哈亞·烏魯克繼位時年僅16歲,而在「巴迪」(首相)加查·馬達的協助之下,他們一同將拉惹沙王朝的疆域拓展到前所未及之處。

哈亞·烏魯克是個嫻熟的弓箭手,自小接受母親的君王教育(並且據說長相極為英俊),他成功地擴大了王室的權力,並且成為滿者伯夷曼荼羅體系中最閃亮的核心。

可惜的是,人民對於國王的愛戴並沒有辦法阻止王室內部的血腥內鬥。西元1404至1406年間,為了爭奪繼承權,先王嬪妃的子嗣維拉布米公爵向他近期加冕完畢的姊婿宣戰,爆發了令國力走向衰退的內戰。

而雪上加霜的是,滿者伯夷長久以來賴以為生的貿易路線最終也成為了壓垮王國的最後一根稻草。東部的島嶼逐漸成為了歐洲商人停泊的港灣;馬來半島上的麻六甲則取代了滿者伯夷,成為了東南亞最為重要的貿易中心;而為了打進麻六甲以穆斯林為主的商業圈中,滿者伯夷的商人階級也漸漸皈依穆斯林。滿者伯夷王國只能眼見其海權受到剝奪,無力抗衡這歷史的洪流。

此時的子民們,似乎不再需要滿者伯夷的君王了。

在接下來的年頭中滿者伯夷王國逐漸消逝。到了16世紀,來自西方亞齊和麻六甲等地的伊斯蘭文化終於完全淹沒了這個信仰著佛教和印度教的王國。東爪哇的淡目國征服了爪哇島的多數地區,滿者伯夷帝國就此滅亡。然而後繼的蘇丹們也未能控制東南亞太久,到了16和17世紀,他們的統治很快便遇上了來自荷蘭和葡萄牙的來訪。而原本屬於滿者伯夷的國土,便又再次落入這些相互爭奪海權,且對東南亞香料深深著迷的殖民者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