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文明/領袖
城邦
區域
建築
奇觀和項目
單位
單位強化
偉人
科技
市政
政體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資源
改良設施和路線
行政長官
歷史性時刻
尤里烏斯‧凱撒
特色能力

我來,我見,我征服

首次征服某座城市時+200 金幣,或者每次掃蕩蠻族哨站所多獲得+100 金幣。等你研發完「鋼鐵」後,這兩者所獲得的 金幣數量變成+500 金幣(在標準遊戲速度下)。

概要
尤里烏斯‧凱撒想要征服地圖上的每個格位,擊敗所有蠻族和敵對的文明。
詳細方法
用「煉鐵術」解鎖「軍團」,他們較高的 戰鬥力將是勝利的關鍵。然後帶領軍團踏上掃平蠻族營地和征服敵對城市的道路吧。尤里烏斯‧凱撒從這些征途中獲得的額外 金幣能協助他建立更大的帝國與軍隊。他的「條條大路通羅馬」能力也將帶來更多額外 金幣,而你可以用浴場來提供額外 滿意度,藉此取悅群眾。他的軍事實力最適合爭取統治勝利。
歷史背景
作為後世獨裁者的範本,尤里烏斯‧凱撒作為一名軍人,他培養起平民和軍隊的支持,並以此作為對抗當時寡頭政治的權力途徑。他的崛起象徵著羅馬共和的結束和帝國的開端。

和當時很多貴族家庭一樣,儘管他們聲稱自己姓名的起源是女神維納斯,「Julia」這個姓氏其實並不常見。他們很久以前就有了顯貴的地位(相對於平民而言),但在羅馬共和國內卻始終沒沒無聞。尤利烏斯·凱撒的故事要於西元前85年說起,也就是他成為一家之主的那一刻。當時,凱撒的親戚蓋烏斯·馬略和盧基烏斯·蘇拉之間爆發了血腥內戰,而勝利者幾乎立刻便想將他除之後快。凱撒失去了家族僅有的一點遺產,也頓時失去了擔任朱庇特神祭司的資格。幾乎一無所有的凱撒只好投身軍旅。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是個充滿戲劇性的選擇。

在他早期的軍旅生涯中,有過一段插曲。凱撒在愛琴海遭到海盜俘虜。結果他和這些海盜成了朋友,還鼓勵他們索取高於他當時身價的贖金,還開玩笑地說,一旦重獲自由,他就會找到他們並消滅他們。海盜採納了索取更高贖金的建議……而他,也在重獲自由後立即消滅了這群海盜。

在其生涯早期,凱撒因反對元老院的貪污與腐敗而為人所熟知,成為了軍隊裡很受歡迎的人。隨著他平步青雲,在西元前59年獲選為羅馬執政官,成為了「三頭同盟」的一員,也就是凱撒和兩個強大盟友之間的聯盟。為了拉攏平民百姓,凱撒強制重新分配土地,並在發生衝突時用他的士兵來威脅貴族。為此他樹敵無數,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他在衝突不斷的高盧地區謀求了總督一職。而這一舉動,也為他的未來奠定了基礎。

戰爭代表著機遇。在高盧戰爭中,凱撒毫不留情地擊退高盧人的軍隊——也包括安比奧里克斯的部隊。但當他出征在外時,他的反對者便以他在執政官選舉中存在違法行為的理由積極地破壞其在國內的支持。這讓凱撒曾經的盟友龐培獨攬國內的大權,元老院的議員們呼籲兩人解除武裝,重新建立法律秩序。但雙方都不予理會。更糟的是,凱撒正率領他的凱旋之師從高盧向著羅馬進軍。

這隻軍隊行進至盧比孔河。根據法規,現役軍隊不得進入羅馬城,越過盧比孔河會被視為敵對行為。凱撒來到河邊,宣佈「Alea icata est」(木已成舟,即決生死)。他強渡盧比孔河,改變了歷史的進程。內戰因此爆發了,凱撒以軍事方面的雄才大略,完勝了其對手龐培,並將其趕出了義大利,迫使他逃往西班牙和希臘。回到羅馬後,凱撒被任命為獨裁官。這樣的軍事政變被後來的獨裁者們爭相效仿。

凱撒的下一步是鞏固權力。凱撒軟硬兼施,讓元老院徹底屈服於他。他代表克麗奧佩脫拉(後來成為他的情人)干預了埃及的事務。儘管凱撒為自己確立了偏袒平民的公眾形象,但在工匠公會和法律改革的時候,他卻限制了平民的權力。為了擴張羅馬帝國,凱撒允許一定程度的權力下放,將法律權利賦予到義大利以外的城市,並允許地方城市按照自己認為適合方式進行更多自治。他的獨裁統治既仰賴非正式的恐嚇手段(他只是拒絕了元老院的幾項舉措),也仰賴著元老院賦予他的新的法律權力。

在這種情況下,元老院的權力受到嚴重的動搖。於是,一場針對凱撒的密謀悄然展開。在某次元老院會議上,正要發表演說的凱撒身中23刀,當中最著名的行兇者便是他所謂的朋友布魯特斯。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凱撒臨終前最後一句話是「布魯特斯,亦有汝焉?」,但希臘語中的記錄為「孩子,亦有汝焉?」

之後,整個帝國陷入了動盪。民眾中仍然有凱撒的支持者,他們轉而支持凱撒的將軍安東尼,而妄想篡位的布魯特斯和卡西烏斯被迫逃亡。與此同時,凱撒的養子屋大維宣稱自己擁有統治權,於是一場全面戰爭就此爆發。暗殺者被追殺伏誅,而投靠克麗奧佩脫拉的安東尼也死了。屋大維則正式以奧古斯都·凱撒登上王位。

凱撒的統治過程確立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當民粹主義的力量,加上軍權和稱雄野心時,能成就多厲害的霸業。後來的拿破崙、玻利瓦等人稱王時均視他為榜樣。無論是「凱撒」、「沙皇」或「蓋薩爾」等皇帝的稱呼,皆是取自這位羅馬皇帝。
icon_leader_default
我來,我見,我征服。

特點

文明

偏好

議程
高盧戰爭
討厭蠻族。喜歡清除蠻族哨站所的文明。討厭對蠻族哨站所視而不見的文明。
icon_leader_default
我來,我見,我征服。

特點

文明

偏好

議程
高盧戰爭
討厭蠻族。喜歡清除蠻族哨站所的文明。討厭對蠻族哨站所視而不見的文明。
特色能力

我來,我見,我征服

首次征服某座城市時+200 金幣,或者每次掃蕩蠻族哨站所多獲得+100 金幣。等你研發完「鋼鐵」後,這兩者所獲得的 金幣數量變成+500 金幣(在標準遊戲速度下)。

概要
尤里烏斯‧凱撒想要征服地圖上的每個格位,擊敗所有蠻族和敵對的文明。
詳細方法
用「煉鐵術」解鎖「軍團」,他們較高的 戰鬥力將是勝利的關鍵。然後帶領軍團踏上掃平蠻族營地和征服敵對城市的道路吧。尤里烏斯‧凱撒從這些征途中獲得的額外 金幣能協助他建立更大的帝國與軍隊。他的「條條大路通羅馬」能力也將帶來更多額外 金幣,而你可以用浴場來提供額外 滿意度,藉此取悅群眾。他的軍事實力最適合爭取統治勝利。
歷史背景
作為後世獨裁者的範本,尤里烏斯‧凱撒作為一名軍人,他培養起平民和軍隊的支持,並以此作為對抗當時寡頭政治的權力途徑。他的崛起象徵著羅馬共和的結束和帝國的開端。

和當時很多貴族家庭一樣,儘管他們聲稱自己姓名的起源是女神維納斯,「Julia」這個姓氏其實並不常見。他們很久以前就有了顯貴的地位(相對於平民而言),但在羅馬共和國內卻始終沒沒無聞。尤利烏斯·凱撒的故事要於西元前85年說起,也就是他成為一家之主的那一刻。當時,凱撒的親戚蓋烏斯·馬略和盧基烏斯·蘇拉之間爆發了血腥內戰,而勝利者幾乎立刻便想將他除之後快。凱撒失去了家族僅有的一點遺產,也頓時失去了擔任朱庇特神祭司的資格。幾乎一無所有的凱撒只好投身軍旅。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是個充滿戲劇性的選擇。

在他早期的軍旅生涯中,有過一段插曲。凱撒在愛琴海遭到海盜俘虜。結果他和這些海盜成了朋友,還鼓勵他們索取高於他當時身價的贖金,還開玩笑地說,一旦重獲自由,他就會找到他們並消滅他們。海盜採納了索取更高贖金的建議……而他,也在重獲自由後立即消滅了這群海盜。

在其生涯早期,凱撒因反對元老院的貪污與腐敗而為人所熟知,成為了軍隊裡很受歡迎的人。隨著他平步青雲,在西元前59年獲選為羅馬執政官,成為了「三頭同盟」的一員,也就是凱撒和兩個強大盟友之間的聯盟。為了拉攏平民百姓,凱撒強制重新分配土地,並在發生衝突時用他的士兵來威脅貴族。為此他樹敵無數,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他在衝突不斷的高盧地區謀求了總督一職。而這一舉動,也為他的未來奠定了基礎。

戰爭代表著機遇。在高盧戰爭中,凱撒毫不留情地擊退高盧人的軍隊——也包括安比奧里克斯的部隊。但當他出征在外時,他的反對者便以他在執政官選舉中存在違法行為的理由積極地破壞其在國內的支持。這讓凱撒曾經的盟友龐培獨攬國內的大權,元老院的議員們呼籲兩人解除武裝,重新建立法律秩序。但雙方都不予理會。更糟的是,凱撒正率領他的凱旋之師從高盧向著羅馬進軍。

這隻軍隊行進至盧比孔河。根據法規,現役軍隊不得進入羅馬城,越過盧比孔河會被視為敵對行為。凱撒來到河邊,宣佈「Alea icata est」(木已成舟,即決生死)。他強渡盧比孔河,改變了歷史的進程。內戰因此爆發了,凱撒以軍事方面的雄才大略,完勝了其對手龐培,並將其趕出了義大利,迫使他逃往西班牙和希臘。回到羅馬後,凱撒被任命為獨裁官。這樣的軍事政變被後來的獨裁者們爭相效仿。

凱撒的下一步是鞏固權力。凱撒軟硬兼施,讓元老院徹底屈服於他。他代表克麗奧佩脫拉(後來成為他的情人)干預了埃及的事務。儘管凱撒為自己確立了偏袒平民的公眾形象,但在工匠公會和法律改革的時候,他卻限制了平民的權力。為了擴張羅馬帝國,凱撒允許一定程度的權力下放,將法律權利賦予到義大利以外的城市,並允許地方城市按照自己認為適合方式進行更多自治。他的獨裁統治既仰賴非正式的恐嚇手段(他只是拒絕了元老院的幾項舉措),也仰賴著元老院賦予他的新的法律權力。

在這種情況下,元老院的權力受到嚴重的動搖。於是,一場針對凱撒的密謀悄然展開。在某次元老院會議上,正要發表演說的凱撒身中23刀,當中最著名的行兇者便是他所謂的朋友布魯特斯。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凱撒臨終前最後一句話是「布魯特斯,亦有汝焉?」,但希臘語中的記錄為「孩子,亦有汝焉?」

之後,整個帝國陷入了動盪。民眾中仍然有凱撒的支持者,他們轉而支持凱撒的將軍安東尼,而妄想篡位的布魯特斯和卡西烏斯被迫逃亡。與此同時,凱撒的養子屋大維宣稱自己擁有統治權,於是一場全面戰爭就此爆發。暗殺者被追殺伏誅,而投靠克麗奧佩脫拉的安東尼也死了。屋大維則正式以奧古斯都·凱撒登上王位。

凱撒的統治過程確立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當民粹主義的力量,加上軍權和稱雄野心時,能成就多厲害的霸業。後來的拿破崙、玻利瓦等人稱王時均視他為榜樣。無論是「凱撒」、「沙皇」或「蓋薩爾」等皇帝的稱呼,皆是取自這位羅馬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