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文明/領袖
城邦
區域
建築
奇觀和項目
單位
單位強化
偉人
科技
市政
政體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資源
改良設施和路線
行政長官
歷史性時刻
克里
特色能力

森林克里人

+1 貿易路線容量,製陶術研究完成後可獲得一個免費商人。當商人首次移動到克里城市3個單元格範圍內時,無主的單元格將落入克里人控制之下。

歷史背景
克里人自稱涅西亞瓦(Nehiyawak),是加拿大現今最大的原住民族。其傳統領土主要位於現代亞伯達省、薩斯喀徹溫省、曼尼托巴省以及安大略省的副極地氣候與平原地帶,並一路延伸至哈德遜灣沿岸和部分魁北克省地域。克里人根據地域和方言分為許多子族群,由數十個採用相同阿爾岡昆語族的部族所構成。克里人和其他原住民族有密切的血緣關係,在異族友好的傳統之下,其歷史中不乏與其他民族及外族人通婚融合的案例。

克里文化的最大特色便在於其個人與群體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而這種欣然接受外族人的靈活性正是他們的最大優勢。在克里人的歷史當中,多數時候他們都組織成以家庭為核心的小型群體,男性捕獵並守護部族,女性則在建立露營地和後勤上扮演重要角色。其他部族的成員可以隨時加入並為部族產生貢獻,也能隨時離開,全憑個人意願。異族人可透過通婚或受領養的方式加入部族,這樣的方式加深了不同克里部族、其他原住民族,或者是梅蒂人及歐洲人與克里人之間的關係。

各部族選擇酋長的主要依據個人能力,而非嚴格的世襲制度,酋長之子也未必能繼承父權。酋長除了要展現膽識、政治手腕和智慧外,還得要懂得變通,並俱備演說技巧。除此之外,酋長也必須透過贈禮和調停等手段,對內對外展現大器風範,同時廣納他人意見做出決策。這種同時強調武勇以及社交能力的社會能提供許多機會,讓有潛力成為領袖的人從戰爭和政治事務中學習,進而展現個人專長和價值。

克里人採取分散式的領導方式,因此很難將他們簡化成一個單一群體,這樣的特質在與西方文明世界的政府交涉時尤其明顯:各部族領袖可以自行選擇交涉或開戰,但整體來說還是以克里人的身分為主體一致向外。

跟許多美洲原住民一樣,克里人以口述方式傳頌歷史,包括創世紀神話。在為數眾多、各部落版本相異的故事裡,其中一則是這樣的:起初,人的遠祖生活在雲上,當他們看見腳下綠意盎然、溪河繚繞的世界時,便希望神靈能讓他們到下界生活。於是神靈用雲朵造了個巨碗,要人坐到碗裡,再降到下面的世界去,但降落中途降落中途碗卻卡在樹上,許多動物經過卻不肯幫忙,只有黃鼠狼願意爬到樹上,揹他們下來。

西方歷史關於克里人的最早記載出現於17世紀初,就在亨利·哈德遜考察完詹姆斯灣和哈德遜灣後不久,克里人和歐洲的毛皮貿易很快地變得熱絡,這樣的交流徹底改變了克里人的生活,也改變了北美洲的文化和經濟。

此時的克里人主要住在哈德遜灣南部一帶,大約位於現今的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他們成為了獵人或商人,用皮草交換歐洲的貨品。部落藉此與梅蒂人或歐洲人建立關係、加強貿易活動,克里人也常用西方世界的器物和他們的盟友進行交易。

後來克里人與索托爾人、阿西尼博因人結盟,以對歐洲的皮草貿易為基礎,組成了在加拿大中部縱橫超過150年的軍事政治聯盟——「鐵器聯盟」。在這段時期中,許多克里人部落繼續往西部擴張,從森林遷移到草原地帶,連帶整個社會結構也產生了劇烈變化:他們從森林中的捕獸人和獵人變成騎馬的戰士和野牛獵人。克里人也因西進行動而與其他原住民族發生爭執,和黑腳族、蛇族等部落不斷產生衝突。

各個部落為了搶奪馬匹、野牛和土地等平原上的資源而衝突不斷。不過這些互相攻擊和報復的暴力行為最終透過協議、交換領養(請見龐德梅克酋長的條目)而漸漸趨緩,因為他們必須共同面對平原上一個迫在眉睫的危機。

19世紀中葉,人們為牟取毛皮和肉品而對野牛群過度捕獵,最終導致野牛數量銳減。相較於南部草原三省的部族,位於楊樹林區的克里人更早受到牛群數量削減的衝擊,但所有部族均難逃此災。公地悲劇上演,野牛稀缺的情形不斷加劇,失去生計的克里部族開始轉而尋求加拿大政府的協助。

各克里部族和加拿大政府簽訂了11項條約,認為這樣將能獲得政府的援助,並且能透過其他的土地開發機會創造出新的生活方式,同時限制白人開拓者進入其定居區域。原住民族的部族通常都僅代表己身所在的部族簽署條約,然而加拿大政府卻假定這些部族是代表整個民族而簽署,導致之後政府指控原住民族違反條約中所訂出的責任。而這也讓加拿大政府擁有了不履行條約的正當理由,使簽署了條約的部族苦不堪言。

有些酋長則將條約視作政府終結克里人傳統生活方式的陰謀,因此拒絕簽署,或者僅在極不情願的情形下簽署。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被稱作「大熊」的密斯塔西馬斯可娃酋長和被稱作「龐德梅克」的皮托卡哈納皮威因酋長。

梅蒂人於紅河開始西北動亂的同時,某些阿西尼博因和克里部族也參與其中。動亂的成因不僅是因為加拿大政府未履行條約中的條款,同時也因為野牛群消失造成環境保護區及以外的原住民族生活困頓。然而政府軍隊在人數、裝備及後勤上擁有優勢,加上參與動亂的各部族缺乏協調各自為政,終究導致了原住民族的戰敗。而鐵器聯盟在加拿大的勢力也因此一蹶不振。

叛亂過後,加拿大政府將克里人重新安置到環境保護區,剝奪了他們取用土地中資源的權利,並且強迫他們接受政府的安排,放棄其傳統文化。克里人的兒童被迫就讀寄宿學校,校內則透過強制同化的方式禁止母語和傳統文化的傳播。部分傳統知識完全亡佚,這將會影響克里人的世世代代。

儘管如此,克里人從未放棄為自己公開發言的權利,也積極擁護著自己的參政權。20世紀後半葉出現了許多克里人的民意代表。作為加拿大最大的原住民族,無論是為全球弱勢原住民族的權益發聲,還是為土地環境保育及保留傳統原住民文化挺身而出,克里人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cree

特點

領袖
特殊單位
特殊基礎設施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北美洲
規模
约135萬平方公里
人口
19世紀後半曾減少至8000人,但到21世紀初則有超過30萬人
首都
無(主要是由各家族組成的狩獵採集聚落,僅會每季進行地區會議)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cree

特點

領袖
特殊單位
特殊基礎設施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北美洲
規模
约135萬平方公里
人口
19世紀後半曾減少至8000人,但到21世紀初則有超過30萬人
首都
無(主要是由各家族組成的狩獵採集聚落,僅會每季進行地區會議)
特色能力

森林克里人

+1 貿易路線容量,製陶術研究完成後可獲得一個免費商人。當商人首次移動到克里城市3個單元格範圍內時,無主的單元格將落入克里人控制之下。

歷史背景
克里人自稱涅西亞瓦(Nehiyawak),是加拿大現今最大的原住民族。其傳統領土主要位於現代亞伯達省、薩斯喀徹溫省、曼尼托巴省以及安大略省的副極地氣候與平原地帶,並一路延伸至哈德遜灣沿岸和部分魁北克省地域。克里人根據地域和方言分為許多子族群,由數十個採用相同阿爾岡昆語族的部族所構成。克里人和其他原住民族有密切的血緣關係,在異族友好的傳統之下,其歷史中不乏與其他民族及外族人通婚融合的案例。

克里文化的最大特色便在於其個人與群體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而這種欣然接受外族人的靈活性正是他們的最大優勢。在克里人的歷史當中,多數時候他們都組織成以家庭為核心的小型群體,男性捕獵並守護部族,女性則在建立露營地和後勤上扮演重要角色。其他部族的成員可以隨時加入並為部族產生貢獻,也能隨時離開,全憑個人意願。異族人可透過通婚或受領養的方式加入部族,這樣的方式加深了不同克里部族、其他原住民族,或者是梅蒂人及歐洲人與克里人之間的關係。

各部族選擇酋長的主要依據個人能力,而非嚴格的世襲制度,酋長之子也未必能繼承父權。酋長除了要展現膽識、政治手腕和智慧外,還得要懂得變通,並俱備演說技巧。除此之外,酋長也必須透過贈禮和調停等手段,對內對外展現大器風範,同時廣納他人意見做出決策。這種同時強調武勇以及社交能力的社會能提供許多機會,讓有潛力成為領袖的人從戰爭和政治事務中學習,進而展現個人專長和價值。

克里人採取分散式的領導方式,因此很難將他們簡化成一個單一群體,這樣的特質在與西方文明世界的政府交涉時尤其明顯:各部族領袖可以自行選擇交涉或開戰,但整體來說還是以克里人的身分為主體一致向外。

跟許多美洲原住民一樣,克里人以口述方式傳頌歷史,包括創世紀神話。在為數眾多、各部落版本相異的故事裡,其中一則是這樣的:起初,人的遠祖生活在雲上,當他們看見腳下綠意盎然、溪河繚繞的世界時,便希望神靈能讓他們到下界生活。於是神靈用雲朵造了個巨碗,要人坐到碗裡,再降到下面的世界去,但降落中途降落中途碗卻卡在樹上,許多動物經過卻不肯幫忙,只有黃鼠狼願意爬到樹上,揹他們下來。

西方歷史關於克里人的最早記載出現於17世紀初,就在亨利·哈德遜考察完詹姆斯灣和哈德遜灣後不久,克里人和歐洲的毛皮貿易很快地變得熱絡,這樣的交流徹底改變了克里人的生活,也改變了北美洲的文化和經濟。

此時的克里人主要住在哈德遜灣南部一帶,大約位於現今的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他們成為了獵人或商人,用皮草交換歐洲的貨品。部落藉此與梅蒂人或歐洲人建立關係、加強貿易活動,克里人也常用西方世界的器物和他們的盟友進行交易。

後來克里人與索托爾人、阿西尼博因人結盟,以對歐洲的皮草貿易為基礎,組成了在加拿大中部縱橫超過150年的軍事政治聯盟——「鐵器聯盟」。在這段時期中,許多克里人部落繼續往西部擴張,從森林遷移到草原地帶,連帶整個社會結構也產生了劇烈變化:他們從森林中的捕獸人和獵人變成騎馬的戰士和野牛獵人。克里人也因西進行動而與其他原住民族發生爭執,和黑腳族、蛇族等部落不斷產生衝突。

各個部落為了搶奪馬匹、野牛和土地等平原上的資源而衝突不斷。不過這些互相攻擊和報復的暴力行為最終透過協議、交換領養(請見龐德梅克酋長的條目)而漸漸趨緩,因為他們必須共同面對平原上一個迫在眉睫的危機。

19世紀中葉,人們為牟取毛皮和肉品而對野牛群過度捕獵,最終導致野牛數量銳減。相較於南部草原三省的部族,位於楊樹林區的克里人更早受到牛群數量削減的衝擊,但所有部族均難逃此災。公地悲劇上演,野牛稀缺的情形不斷加劇,失去生計的克里部族開始轉而尋求加拿大政府的協助。

各克里部族和加拿大政府簽訂了11項條約,認為這樣將能獲得政府的援助,並且能透過其他的土地開發機會創造出新的生活方式,同時限制白人開拓者進入其定居區域。原住民族的部族通常都僅代表己身所在的部族簽署條約,然而加拿大政府卻假定這些部族是代表整個民族而簽署,導致之後政府指控原住民族違反條約中所訂出的責任。而這也讓加拿大政府擁有了不履行條約的正當理由,使簽署了條約的部族苦不堪言。

有些酋長則將條約視作政府終結克里人傳統生活方式的陰謀,因此拒絕簽署,或者僅在極不情願的情形下簽署。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被稱作「大熊」的密斯塔西馬斯可娃酋長和被稱作「龐德梅克」的皮托卡哈納皮威因酋長。

梅蒂人於紅河開始西北動亂的同時,某些阿西尼博因和克里部族也參與其中。動亂的成因不僅是因為加拿大政府未履行條約中的條款,同時也因為野牛群消失造成環境保護區及以外的原住民族生活困頓。然而政府軍隊在人數、裝備及後勤上擁有優勢,加上參與動亂的各部族缺乏協調各自為政,終究導致了原住民族的戰敗。而鐵器聯盟在加拿大的勢力也因此一蹶不振。

叛亂過後,加拿大政府將克里人重新安置到環境保護區,剝奪了他們取用土地中資源的權利,並且強迫他們接受政府的安排,放棄其傳統文化。克里人的兒童被迫就讀寄宿學校,校內則透過強制同化的方式禁止母語和傳統文化的傳播。部分傳統知識完全亡佚,這將會影響克里人的世世代代。

儘管如此,克里人從未放棄為自己公開發言的權利,也積極擁護著自己的參政權。20世紀後半葉出現了許多克里人的民意代表。作為加拿大最大的原住民族,無論是為全球弱勢原住民族的權益發聲,還是為土地環境保育及保留傳統原住民文化挺身而出,克里人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