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文明/領袖
城邦
區域
建築
奇觀和項目
單位
單位強化
偉人
科技
市政
政體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資源
改良設施和路線
行政長官
歷史性時刻
斯基泰
特色能力

草原住民

每當訓練一個輕騎兵或薩卡弓騎手,可額外獲得第二個輕騎兵或薩卡弓騎手。

歷史背景
斯基泰人是遊牧民族,這個鬆散(極其鬆散)的聯盟沒有自己的文字,一千年來,他們一直不斷在中亞大草原上遷徙。關於他們的瞭解多來自於少數的古代歷史學家–比如希臘的希羅多德和羅馬希臘時代的斯特拉博以及一些印度教的經文–而且這些資料還非常少。全盛時期,斯基泰人的遊牧範圍跨越了東歐大草原,從今天的烏克蘭到滿洲邊界。他們坐擁絲綢之路,通過發展奴隸貿易獲取財富,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留下了關於人馬族和奴役現象的很多文明傳說…此外,也沒有更多信息了。

現代學者認為古代作家用斯基泰稱呼來自草原的騎士,或者與騎兵無關但是有相同生活方式和語言的人。希羅多德認為斯基泰人起源於東歐大草原,在那裡,他們與關係密切的馬薩格泰人開戰卻失敗了。所以斯基泰部落向西遷徙,跨過阿拉克賽斯河,並在30年內打敗了西米裡族人(西米裡族遷徙到亞述國並在那裡尋釁滋事)。作為出色的騎士和技藝精湛的弓箭手,斯基泰部落散居各處,並且將他們的黃金時間花在突襲馬其頓人和波斯人的定居點上。

幾十年後,西元前530年,波斯居魯士大帝向馬薩革泰–斯基泰部落的女性統治者托米麗司求婚。托米麗司拒絕了該請求,隨後,居魯士在錫爾河邊聚集起一支全副武裝的部隊,並且在此建造船隻。托米麗司要求他停止一切行為,提出要和他在遠離河水的開闊區域裡(毫無疑問這是最適合騎馬格鬥的地方)進行一天「榮耀之戰」。居魯士同意了這個要求,率領他的精銳部隊向遠離營地的地方行軍。但由於聽說敵人對喝醉酒的感覺不是很熟悉,所以留下了一小支部隊負責保護大量的酒。托米麗司的兒子斯帕爾伽彼賽斯率領著斯基泰主要部隊襲擊了營地,取得勝利後全軍豪飲,喝的酩酊大醉,被在周圍等待的居魯士擊敗,斯帕爾伽彼賽斯隨後自殺。聽聞噩耗後,托米麗司公開表示這是一種不「光榮」的戰術,隨後她率領第二支騎士部隊前往討伐波斯。在隨後的混戰中,居魯士被殺,他的部隊節節潰敗。托米麗司下令將居魯士的屍體帶回,將其斬首,並且把他的首級放到一隻盛血的碗裡作為復仇的象徵。上面所有一切都是希羅多德告訴我們的,所以可能實際情況並沒有這麼精彩。

西元前513年,在大流士大帝的命令下,被徹底激怒的波斯人帶著70萬士兵再次入侵斯基泰人的領地。由於沒有田地和城鎮做掩護,通過利用遼闊的空間和自身的流動性,斯基泰人巧妙的躲過了這一戰。弓騎兵僅僅只是襲擊了移動緩慢的隊伍,射中了一些落伍的士兵和零零散散的行李車。根據希羅多德的描述,戰爭中的某個時刻,斯基泰首領已經擺出了戰鬥的陣勢,但是突然一聲吶喊回蕩開來,他們的隊伍從隱蔽處突然出現,隨之疾馳而去。大流士認為「這簡直是這些傢伙對我們的赤裸裸的蔑視。」大流士率領他的大軍緩慢前行,最終達到了伏爾加河。由於糧運不濟,大流士率隊失望地無功折返。斯基泰人通過不斷地突襲疆域之地獲得更大的領土。

古墓,也叫做墳墩(是斯基泰人所建的唯一永久建築),裡面的古時資料顯示大約在西元前470年,首領阿裡亞佩特斯(希臘名字,沒誰知道他真實姓名)設法將各個斯基泰部落團結起來自立為王。他的繼任者一直統治著這個聯盟,直到西元前340年左右,他們所統治的王朝被阿提斯(另一個希臘名字)推翻。根據斯特拉博的描述,在將位於多瑙河和亞速沼澤之間的所有斯基泰部落聯合起來後,阿提斯與馬其頓腓力二世之間的衝突很快爆發了。西元前339年,90歲高齡的阿提斯在戰爭中被殺死,他的王國也隨之坍塌。然而十年後,腓力的兒子亞歷山大與斯基泰人的戰爭再次爆發,亞歷山大在錫爾河取得了決定性戰役的勝利,以此結束了斯基泰人對邊境的破壞,隨後希臘人一路向南取得了巨大勝利。此後,逐漸侵入的凱爾特人將斯基泰人從巴爾幹半島驅逐了出去。可以想像到騎士們在深山裡肯定不如在平原行動自如。

同時,在首領馬衛斯統領下的斯基泰聯合部落(現在被稱為印度斯基泰國)向東南方向遷移至巴克特里亞,索格底亞那和阿拉霍西亞。直到西元前35年阿澤斯二世時期,在旁遮普和喀什米爾地區,他們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印度–希臘王國。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馬衛斯是印度斯基泰的最後一個國王,因為在他去世後不久,印度斯基泰國就被貴霜帝國侵佔了。隨後不久,帕提亞人從西邊入侵,斯基泰再也沒有出現在印度的任何資料記錄裡面。

向西,跨過克裡米亞大草原和烏克蘭,幸存下來的斯基泰人保持著原有的騎馬和搶劫的習慣又生活了三個世紀。他們後來在城市裡定居,這個城市叫做斯基泰那不勒斯(靠近現如今的辛菲羅波爾),這個城市是克裡米亞斯基泰的貿易中心。但不斷擴張的羅馬帝國最終還是毀滅了斯基泰國。哥德人佔領了薩爾馬提亞人很多位於羅馬的邊境區域,反過來,薩爾馬提亞人又去侵略斯基泰人,雖然這其實更是一個同化的過程而不是一場戰爭。在西元三世紀中期,哥德人洗劫了斯基泰那不勒斯,斯基泰文明正式宣告結束。(雖然羅馬人和希臘人有如斯基泰這樣的遊牧民族一樣的惡劣習性,但拜占庭的使者普利斯庫斯仍然把匈奴王阿提拉的追隨者叫做「斯基泰人」。)

因此,斯基泰人從歷史上徹底消失了,大草原上只留下了成堆的草皮來證明他們曾經的存在。從普通戰士如小山丘一樣的墳包到存放領袖和偉大戰士遺骸的「皇家」墳墓,這些墳墓不只是一堆堆泥土和被垃圾填滿的軀體,還有填埋在中央腔層裡的草皮,這些草皮為與死者埋葬在一起的馬匹提供來世需要的口糧。在其中一個墳墓裡,考古學家發現已故的首領周圍有超過400匹馬的骸骨,這些骸骨被排放成一種幾何圖案。當一位有聲望的斯基泰人去世時,不僅是使用馬匹來陪葬,也會讓他的配偶或家臣來陪葬。最大的一個墳墓有六層樓那麼高,底部有90公尺。這對一群沒有自己文字的蠻族騎兵來講,是多麼壯觀的工程啊。

根據希羅多德的描述,送葬儀式是非常隆重的。送葬者用箭穿過他們的左手(他們當然不會蠢到將手弄殘),鞭打他們的手臂和前胸,有時甚至會將部分耳朵切斷。在一年後的週年埋葬慶典上,為了祭祀首領,會殺掉50匹馬和50個奴隸,然後將其訂在圍繞著墳墓的那一圈立柱上,把死奴架在死馬的上面。如此大張旗鼓的儀式曾經是,或至少可以說,造就了希臘傳說裡的亞馬遜女戰士。沿著下頓河和伏爾加河有大概20%的土丘裡埋葬著女性,他們穿著戰甲,手持弓劍,「彷彿如男人一般」。雖然他們可能不是真的亞馬遜女戰士,但由此可以推測出女性戰士也是斯基泰文化的一部分,托米麗司的傳說故事也證明瞭這一點。

如果是這樣的話,斯基泰人應該是非常勇敢的,對他們「文明」的鄰邦來講,斯基泰戰士讓他們聞風喪膽。斯基泰弓騎兵鬍子雜亂,身上有紋身,他們通常攜帶復合短弓,發射帶刺的箭頭,敵人傷口會因此被狠狠撕裂以至於無法痊癒。他們在箭頭上抹上蛇毒、腐化的血液和馬糞,讓受到弓箭射擊的人很快死去。據記載,戰鬥結束後,斯基泰人會喝被殺死的敵人的血,然後將其斬首以表示這是他們的戰利品;也只有這樣做的斯基泰人才能獲得戰利品。在這場野蠻遊戲裡,前者(喝血)其實並不是很普遍,斬首這種方式才是證明一個人的戰鬥功績的獨特方式。死去的敵人的頭皮被做成繮繩,盾牌和箭袋;特別勇敢的敵人(斯基泰人來判斷其是否勇敢)的頭骨被鍍金來做成象徵榮譽的酒杯。

斯基泰人激起希臘人的高度恐懼,恐懼到啟發了神話中的半人馬,四條腿的致命野獸弓箭手的創生。斯基泰騎士惡名昭彰,以至於學者們相信聖經先知耶利米曾經提到過他們。先知耶利米曾警告以色列人,他們將會遭受騎士的襲擊,這些騎士「殘忍無比,毫無憐憫之心,他們聲音洪亮如大海咆哮,他們駕馬列陣」。話說回來,斯基泰人也有萬神殿,但看來他們不那麼受信仰驅使。其神明的話語作為準則,似乎較那些石刻的法條更加靈活。

當然,在戰爭結束後收穫的可不僅僅是一些頭皮和頭骨,他們還會搶劫掠奪物品。通過頻繁襲擊波斯人和馬其頓人,斯基泰人獲得了大量的金銀財寶,同時也換取了奴隸。斯基泰工匠們有很強的設計能力,尤其是根據動物來進行設計的能力,比如狼、雄鹿、獅鷲、豹子、鷹、當然還有馬,這些動物在致命戰爭中被關了起來。他們大部分的藝術品、陶器、青銅服飾、神像上面都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動物(在致命戰爭中沒被關起來)。墳墓裡發現的鉸刀、腰帶、頭盔、耳環、項鍊、金屬項圈和其他小飾品上面常常出現這兩種刻畫。

有很多關於斯基泰人衰落與消失原因的理論(學界產物)。一些學者認為斯基泰人逐漸走向定居,與附近地區的人通婚,並不再放牧和劫掠。少許第三世紀晚期的墳塚裡含有象徵房舍與火爐的灶,這足以讓一個正牌斯基泰人在墓裡不得安寧。其他理論則指出可能有場嚴重的乾旱或馬瘟導致其定居。其餘論點猜想可能是斯基泰人的嗜酒(記得斯帕爾迦披西斯王子嗎?)導致了他們的消亡,因為放牧的土地都用來改種糧食了。

不管真相到底如何,斯基泰人確實在大草原上把日子過得熱氣騰騰,也為諸如薩爾馬提亞人、匈奴人、蒙古人、帖木兒人、哥薩克人這樣追求競爭的後來者樹立了野蠻和血腥的標準。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scythia

特點

領袖
特殊單位
特殊基礎設施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亞洲
規模
大概有99.4萬平方公里
人口
未知,據猜測,全盛時期有4萬至5萬
首都
無(歷史中唯一提及的城市是「斯基泰那不勒斯」,在3世紀時被哥特人摧毀)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scythia

特點

領袖
特殊單位
特殊基礎設施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亞洲
規模
大概有99.4萬平方公里
人口
未知,據猜測,全盛時期有4萬至5萬
首都
無(歷史中唯一提及的城市是「斯基泰那不勒斯」,在3世紀時被哥特人摧毀)
特色能力

草原住民

每當訓練一個輕騎兵或薩卡弓騎手,可額外獲得第二個輕騎兵或薩卡弓騎手。

歷史背景
斯基泰人是遊牧民族,這個鬆散(極其鬆散)的聯盟沒有自己的文字,一千年來,他們一直不斷在中亞大草原上遷徙。關於他們的瞭解多來自於少數的古代歷史學家–比如希臘的希羅多德和羅馬希臘時代的斯特拉博以及一些印度教的經文–而且這些資料還非常少。全盛時期,斯基泰人的遊牧範圍跨越了東歐大草原,從今天的烏克蘭到滿洲邊界。他們坐擁絲綢之路,通過發展奴隸貿易獲取財富,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留下了關於人馬族和奴役現象的很多文明傳說…此外,也沒有更多信息了。

現代學者認為古代作家用斯基泰稱呼來自草原的騎士,或者與騎兵無關但是有相同生活方式和語言的人。希羅多德認為斯基泰人起源於東歐大草原,在那裡,他們與關係密切的馬薩格泰人開戰卻失敗了。所以斯基泰部落向西遷徙,跨過阿拉克賽斯河,並在30年內打敗了西米裡族人(西米裡族遷徙到亞述國並在那裡尋釁滋事)。作為出色的騎士和技藝精湛的弓箭手,斯基泰部落散居各處,並且將他們的黃金時間花在突襲馬其頓人和波斯人的定居點上。

幾十年後,西元前530年,波斯居魯士大帝向馬薩革泰–斯基泰部落的女性統治者托米麗司求婚。托米麗司拒絕了該請求,隨後,居魯士在錫爾河邊聚集起一支全副武裝的部隊,並且在此建造船隻。托米麗司要求他停止一切行為,提出要和他在遠離河水的開闊區域裡(毫無疑問這是最適合騎馬格鬥的地方)進行一天「榮耀之戰」。居魯士同意了這個要求,率領他的精銳部隊向遠離營地的地方行軍。但由於聽說敵人對喝醉酒的感覺不是很熟悉,所以留下了一小支部隊負責保護大量的酒。托米麗司的兒子斯帕爾伽彼賽斯率領著斯基泰主要部隊襲擊了營地,取得勝利後全軍豪飲,喝的酩酊大醉,被在周圍等待的居魯士擊敗,斯帕爾伽彼賽斯隨後自殺。聽聞噩耗後,托米麗司公開表示這是一種不「光榮」的戰術,隨後她率領第二支騎士部隊前往討伐波斯。在隨後的混戰中,居魯士被殺,他的部隊節節潰敗。托米麗司下令將居魯士的屍體帶回,將其斬首,並且把他的首級放到一隻盛血的碗裡作為復仇的象徵。上面所有一切都是希羅多德告訴我們的,所以可能實際情況並沒有這麼精彩。

西元前513年,在大流士大帝的命令下,被徹底激怒的波斯人帶著70萬士兵再次入侵斯基泰人的領地。由於沒有田地和城鎮做掩護,通過利用遼闊的空間和自身的流動性,斯基泰人巧妙的躲過了這一戰。弓騎兵僅僅只是襲擊了移動緩慢的隊伍,射中了一些落伍的士兵和零零散散的行李車。根據希羅多德的描述,戰爭中的某個時刻,斯基泰首領已經擺出了戰鬥的陣勢,但是突然一聲吶喊回蕩開來,他們的隊伍從隱蔽處突然出現,隨之疾馳而去。大流士認為「這簡直是這些傢伙對我們的赤裸裸的蔑視。」大流士率領他的大軍緩慢前行,最終達到了伏爾加河。由於糧運不濟,大流士率隊失望地無功折返。斯基泰人通過不斷地突襲疆域之地獲得更大的領土。

古墓,也叫做墳墩(是斯基泰人所建的唯一永久建築),裡面的古時資料顯示大約在西元前470年,首領阿裡亞佩特斯(希臘名字,沒誰知道他真實姓名)設法將各個斯基泰部落團結起來自立為王。他的繼任者一直統治著這個聯盟,直到西元前340年左右,他們所統治的王朝被阿提斯(另一個希臘名字)推翻。根據斯特拉博的描述,在將位於多瑙河和亞速沼澤之間的所有斯基泰部落聯合起來後,阿提斯與馬其頓腓力二世之間的衝突很快爆發了。西元前339年,90歲高齡的阿提斯在戰爭中被殺死,他的王國也隨之坍塌。然而十年後,腓力的兒子亞歷山大與斯基泰人的戰爭再次爆發,亞歷山大在錫爾河取得了決定性戰役的勝利,以此結束了斯基泰人對邊境的破壞,隨後希臘人一路向南取得了巨大勝利。此後,逐漸侵入的凱爾特人將斯基泰人從巴爾幹半島驅逐了出去。可以想像到騎士們在深山裡肯定不如在平原行動自如。

同時,在首領馬衛斯統領下的斯基泰聯合部落(現在被稱為印度斯基泰國)向東南方向遷移至巴克特里亞,索格底亞那和阿拉霍西亞。直到西元前35年阿澤斯二世時期,在旁遮普和喀什米爾地區,他們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印度–希臘王國。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馬衛斯是印度斯基泰的最後一個國王,因為在他去世後不久,印度斯基泰國就被貴霜帝國侵佔了。隨後不久,帕提亞人從西邊入侵,斯基泰再也沒有出現在印度的任何資料記錄裡面。

向西,跨過克裡米亞大草原和烏克蘭,幸存下來的斯基泰人保持著原有的騎馬和搶劫的習慣又生活了三個世紀。他們後來在城市裡定居,這個城市叫做斯基泰那不勒斯(靠近現如今的辛菲羅波爾),這個城市是克裡米亞斯基泰的貿易中心。但不斷擴張的羅馬帝國最終還是毀滅了斯基泰國。哥德人佔領了薩爾馬提亞人很多位於羅馬的邊境區域,反過來,薩爾馬提亞人又去侵略斯基泰人,雖然這其實更是一個同化的過程而不是一場戰爭。在西元三世紀中期,哥德人洗劫了斯基泰那不勒斯,斯基泰文明正式宣告結束。(雖然羅馬人和希臘人有如斯基泰這樣的遊牧民族一樣的惡劣習性,但拜占庭的使者普利斯庫斯仍然把匈奴王阿提拉的追隨者叫做「斯基泰人」。)

因此,斯基泰人從歷史上徹底消失了,大草原上只留下了成堆的草皮來證明他們曾經的存在。從普通戰士如小山丘一樣的墳包到存放領袖和偉大戰士遺骸的「皇家」墳墓,這些墳墓不只是一堆堆泥土和被垃圾填滿的軀體,還有填埋在中央腔層裡的草皮,這些草皮為與死者埋葬在一起的馬匹提供來世需要的口糧。在其中一個墳墓裡,考古學家發現已故的首領周圍有超過400匹馬的骸骨,這些骸骨被排放成一種幾何圖案。當一位有聲望的斯基泰人去世時,不僅是使用馬匹來陪葬,也會讓他的配偶或家臣來陪葬。最大的一個墳墓有六層樓那麼高,底部有90公尺。這對一群沒有自己文字的蠻族騎兵來講,是多麼壯觀的工程啊。

根據希羅多德的描述,送葬儀式是非常隆重的。送葬者用箭穿過他們的左手(他們當然不會蠢到將手弄殘),鞭打他們的手臂和前胸,有時甚至會將部分耳朵切斷。在一年後的週年埋葬慶典上,為了祭祀首領,會殺掉50匹馬和50個奴隸,然後將其訂在圍繞著墳墓的那一圈立柱上,把死奴架在死馬的上面。如此大張旗鼓的儀式曾經是,或至少可以說,造就了希臘傳說裡的亞馬遜女戰士。沿著下頓河和伏爾加河有大概20%的土丘裡埋葬著女性,他們穿著戰甲,手持弓劍,「彷彿如男人一般」。雖然他們可能不是真的亞馬遜女戰士,但由此可以推測出女性戰士也是斯基泰文化的一部分,托米麗司的傳說故事也證明瞭這一點。

如果是這樣的話,斯基泰人應該是非常勇敢的,對他們「文明」的鄰邦來講,斯基泰戰士讓他們聞風喪膽。斯基泰弓騎兵鬍子雜亂,身上有紋身,他們通常攜帶復合短弓,發射帶刺的箭頭,敵人傷口會因此被狠狠撕裂以至於無法痊癒。他們在箭頭上抹上蛇毒、腐化的血液和馬糞,讓受到弓箭射擊的人很快死去。據記載,戰鬥結束後,斯基泰人會喝被殺死的敵人的血,然後將其斬首以表示這是他們的戰利品;也只有這樣做的斯基泰人才能獲得戰利品。在這場野蠻遊戲裡,前者(喝血)其實並不是很普遍,斬首這種方式才是證明一個人的戰鬥功績的獨特方式。死去的敵人的頭皮被做成繮繩,盾牌和箭袋;特別勇敢的敵人(斯基泰人來判斷其是否勇敢)的頭骨被鍍金來做成象徵榮譽的酒杯。

斯基泰人激起希臘人的高度恐懼,恐懼到啟發了神話中的半人馬,四條腿的致命野獸弓箭手的創生。斯基泰騎士惡名昭彰,以至於學者們相信聖經先知耶利米曾經提到過他們。先知耶利米曾警告以色列人,他們將會遭受騎士的襲擊,這些騎士「殘忍無比,毫無憐憫之心,他們聲音洪亮如大海咆哮,他們駕馬列陣」。話說回來,斯基泰人也有萬神殿,但看來他們不那麼受信仰驅使。其神明的話語作為準則,似乎較那些石刻的法條更加靈活。

當然,在戰爭結束後收穫的可不僅僅是一些頭皮和頭骨,他們還會搶劫掠奪物品。通過頻繁襲擊波斯人和馬其頓人,斯基泰人獲得了大量的金銀財寶,同時也換取了奴隸。斯基泰工匠們有很強的設計能力,尤其是根據動物來進行設計的能力,比如狼、雄鹿、獅鷲、豹子、鷹、當然還有馬,這些動物在致命戰爭中被關了起來。他們大部分的藝術品、陶器、青銅服飾、神像上面都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動物(在致命戰爭中沒被關起來)。墳墓裡發現的鉸刀、腰帶、頭盔、耳環、項鍊、金屬項圈和其他小飾品上面常常出現這兩種刻畫。

有很多關於斯基泰人衰落與消失原因的理論(學界產物)。一些學者認為斯基泰人逐漸走向定居,與附近地區的人通婚,並不再放牧和劫掠。少許第三世紀晚期的墳塚裡含有象徵房舍與火爐的灶,這足以讓一個正牌斯基泰人在墓裡不得安寧。其他理論則指出可能有場嚴重的乾旱或馬瘟導致其定居。其餘論點猜想可能是斯基泰人的嗜酒(記得斯帕爾迦披西斯王子嗎?)導致了他們的消亡,因為放牧的土地都用來改種糧食了。

不管真相到底如何,斯基泰人確實在大草原上把日子過得熱氣騰騰,也為諸如薩爾馬提亞人、匈奴人、蒙古人、帖木兒人、哥薩克人這樣追求競爭的後來者樹立了野蠻和血腥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