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文明/領袖
城邦
區域
建築
奇觀和項目
單位
單位強化
偉人
科技
市政
政體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資源
改良設施和路線
行政長官
歷史性時刻
中國
特色能力

朝代更替

尤里卡和 天啟提供50%的市政和科技,而非40%。建成奇觀時,獲得該奇觀所處時代的隨機 尤里卡和 天啟(若有符合條件之項目)。

歷史背景
中國為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紙、鐘、漁線輪、火藥、指南針、防水壁、撲克牌、油井、雕版印刷、絲綢等,中國的發明真是不勝枚舉。中國也為文明社會提供了偉大的宗教(儒、道、法、義、畢摩教等等)和卓越的哲學(墨家、法家、自然主義、新道家,等等)。中國作家如施耐庵、吳承恩,藝術家如韓乾、馬元,作曲家如魏良輔和蔡琰,紛紛給文明帶來了無可估計的價值。我們不要忘了中國推行過奴隸制、一夫一妻制、監察制、顛覆活動、宣傳機構、城市化、凌遲(「將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等等。

所謂的戰國時期(西元前475年至西元前221年)是指古代中國,由7個諸侯國組成——齊、秦、趙、燕、韓、楚、魏——他們之間意見不一…形勢嚴峻到他們互相不斷發動戰爭。最終,秦王嬴政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任,在征服最後的敵人(齊國)後,他自稱為秦始皇(「秦朝的第一任皇帝」的簡稱)。在他輝煌的統治時期,焚書坑儒並不是他唯一的「功績」——戰國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那是自由理念和自由思想的痛苦聚集——秦國開始修建便捷的交通道路和運河,甚至開始建長城,以抵御野蠻人(事實證明這是徒勞的)。雖然嬴政試圖尋找傳說中的長生不老藥,但顯然他沒找到——他於西元前210年去世。葬於長安附近一座大規模陵墓內,該陵墓由70萬「無償勞動者」修建而成,並由著名的兵馬俑守衛。秦朝也在他死後不久便覆滅了。

西元前207年的劉邦,這位農民起義者兼天生的麻煩人物,在雄心勃勃的楚國軍閥項羽的幫助下,推翻了秦始皇無能的繼任者(並除掉了盟友)後建立了漢朝。僅有新朝造成的短暫中斷,大漢一朝的治理橫跨語文合併、文化實驗、政治表達、經濟繁榮、版圖探索和擴張、以及科技革新。這是個美好時代,在漢武帝於北亞草原大敗匈奴聯盟,重新劃定中國傳統疆界後更臻化境。漢朝商人甚至遠達帕提亞帝國及印度貿易;羅馬製造的玻璃器皿也在漢墟中被發現。漢朝皇帝亦散佈退役士兵於廣袤的西域上建立農業聚居點,就此錨定絲路的終點站。

丞相曹操的崛起意味著漢朝皇帝的衰落。208年,曹操廢除了皇帝的頂級顧問三公,並自任丞相。215年,曹操強迫漢獻帝與皇后離婚,並娶自己的女兒為妻。預言和天象表明,漢朝已經失去了天命(「上天的指令」),漢獻帝於220年十二月放棄了皇位並禪位於曹操的兒子曹丕。曹丕宣佈建立魏朝…而魏朝在統一中國後迅速瓦解。

黃巾之亂60年後——出現了漢學家憑想象命名的「三國時期」——三國相互競爭,都想重建秦漢兩朝那樣的中央集權國家。三國——魏國、蜀國和吳國——都沒有完成這個任務;而是留給了晉國來完成。司馬炎逼迫曹奐放棄魏王之位。激戰之後,魏國佔領蜀國(263年)和吳國(279年)。然而,晉朝國力卻因諸侯內訌而嚴重削弱,並很快失去了對北部和西部省份的統治(自此該王朝只是被簡單地稱為東晉),導致十六國時期(還是由聰明的漢學家命名的)一直持續到439年。

儘管出現了一些國家合併——並且以血流成河為代價——但直到589年,整個中國才重新統一,也就是曇花一現的隋朝。其後是唐朝,唐朝設法維持它對中國的統一(基本上)統治直到907年。唐朝管理和漢朝很像,強調貿易和外交,帶來穩定和昌盛。因此,唐朝的宗教和文化也得以繁榮。唐朝不僅完成了隋朝開始修建的大運河項目,重新開放了絲路,還修訂了法律法規;在其他方面,隨後努力擴大了婦女的財產權,還為官僚制定了競爭性的科舉考試,並帶來了其他一些改革。按等級徵收的稅收得以標準化,老百姓支付了第一次中國人口普查的費用。李白、杜甫等傑出詩人的詩歌不僅讚頌了那個時代,而且為中國文學設立了數百年的高標準。

但是,唐朝卻遭受了長達一個世紀的自然災害;黃河和隋唐大運河沿岸的洪澇災害以及隨後的大規模乾旱天氣,給唐朝帶來了災難性的飢荒和經濟衰退。農業產量下降了一半,和往常一樣,絕望的人們轉向其他地方尋求新的領導人的統治。因為無休止的叛亂,907年,之前的鹽梟朱溫升至軍事刺史,廢黜了唐朝最後一位皇帝。因此迎來了在960年左右就宣告結束的五代十國時期(這一名稱已足夠說明一切)。在接下來的4個世紀裡,五代將統治(再次)統一後的中國:宋、遼、金(又一次)、西夏、元(由忽必烈可汗在蒙古人溜過長城後創立)。它們紛紛為文明的豐富多彩貢獻了自己的技術發明、哲學見解和社會進步。但明朝更令人神往。

在中原地區,百姓對蒙古人的統治強烈不滿,14世紀40年代發生的飢荒、瘟疫和數不清的農民起義激發了矛盾。顯然,天命已決定讓忽必烈的後代離開這裡。從可憐農民翻身成為叛軍領袖的朱元璋(如今被稱為洪武帝)於1368年佔領了首都北京稱帝。在此之前,他經歷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據說,朱元璋是家裡七八個兄弟中最小的,其中還有幾個被賣掉來養活這個貧困的家庭。後來,黃河淹沒了他的村莊,他所有的親人也在瘟疫中病死,他便棲身在一個佛教寺院,卻又讓報復拜火教叛軍的蒙古軍隊給摧毀了。於是,朱元璋也揭竿起義,並在30歲時成為了領導者。冤冤相報何時了啊。

明朝給中國帶來了輝煌時代。明太祖(一個複雜的人的押頭韻的名字)獲得王位後立即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首先,限制宦官在朝廷中的發展及影響,前朝一些宦官手握重權(也許前朝後期的災難可以歸咎於宦官回歸帶來的影響——建立起實際的平行管理)。社會秩序只承認四個階層,且每個階層都有自己的權利和義務:貴族、農民、工匠和商人。後來的明朝皇帝鑒於商人給國家帶來的財富和稅收,所以給了商人階層更多利益。除了擊退蒙古人的再次入侵,明朝也在與韓國和日本的戰爭中用完了大量財富。其後,一系列的自然災害再次發生。1640年,飢腸轆轆、交不起稅金、不懼怕被帝國軍隊再三打敗的農民奮起反抗。當一切都已解決時,清朝(或滿族)開始執政了。

在歐洲人興風作浪之前清政府的管理是相當有效的。雖然馬可波羅和其他偶爾來訪的商人與冒險家們通過非法途徑來到了中國,但葡萄牙人卻是在豪爾赫•歐維治的偽裝下於1513年乘船來到了中國。很快,他們哄騙明朝皇帝授予他們澳門的交易「飛地」,1557年第一位總督上任。同時,在清政府統治下,經濟和政府都很穩定,他們很明智地避免了國外的商業投機活動。高水平的識字能力、由政府支持的出版業、不斷發展的城市,以及無處不在的強調和平探索內在自我的儒家觀點,促成了藝術和哲學創造力的爆發。書法、繪畫、詩歌、戲劇、烹飪等傳統工藝復甦啦。

但那些討厭的外人卻不斷干涉。19世紀初,中國發現自己容易受到歐洲人、明治時期的日本人和俄羅斯帝國主義的攻擊。殖民列強有更強的海軍力量、更好的武器、卓越的通信技術和在互相戰鬥中磨練出的戰術,所以他們試圖對清政府發號施令,主宰中國的貿易,並讓清政府總體聽他們使喚。1842年,中國在與英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失敗,被迫簽訂了臭名遠播的南京條約,這是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到1900年時,中國經濟已被一系列貿易條約拖垮。迅速現代化的日本也加入了殖民地爭奪,強迫中國承認它對朝鮮和台灣的統治。清政府成了有名無實的統治者,包括俄羅斯在內的歐洲列強,將整個中國劃分出獨有的「勢力範圍」。同時,美國單方面宣佈了中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這類事情數不勝數。1899年,平民義和團(「匡扶正義的民兵組織」)發動了義和團運動,以努力恢復中國自己的主權。不幸的是,他們失敗了。1901年,簽署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後,「八國聯軍」(它們曾遭到義和團攻擊)強制清政府把所有曾支持義和團的人員處死,讓外國軍隊駐紮在首都,並徵收遠超國家年度稅收的賠償金。清朝陷入持續的內亂中;為應對內亂,慈禧太后要求各省總督提出改革建議。儘管改革內容全面廣泛具有新意,並且被成功採納,但卻為時已晚。1908年十一月,皇帝突然駕崩(可能死於砒霜中毒),慈禧太后也於第二天死去。暴動和叛亂隨之而來,1912年,新的皇太后隆裕說服了幼兒皇帝溥儀退位,從而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帝國統治。而中國又陷入了另一個殘忍的軍閥爭霸時期。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china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亞洲
規模
估計有960萬平方公里
人口
1990年大概有11億
首都
許多(主要為四個:南京、洛陽、長安,目前是北京)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china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亞洲
規模
估計有960萬平方公里
人口
1990年大概有11億
首都
許多(主要為四個:南京、洛陽、長安,目前是北京)
特色能力

朝代更替

尤里卡和 天啟提供50%的市政和科技,而非40%。建成奇觀時,獲得該奇觀所處時代的隨機 尤里卡和 天啟(若有符合條件之項目)。

歷史背景
中國為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紙、鐘、漁線輪、火藥、指南針、防水壁、撲克牌、油井、雕版印刷、絲綢等,中國的發明真是不勝枚舉。中國也為文明社會提供了偉大的宗教(儒、道、法、義、畢摩教等等)和卓越的哲學(墨家、法家、自然主義、新道家,等等)。中國作家如施耐庵、吳承恩,藝術家如韓乾、馬元,作曲家如魏良輔和蔡琰,紛紛給文明帶來了無可估計的價值。我們不要忘了中國推行過奴隸制、一夫一妻制、監察制、顛覆活動、宣傳機構、城市化、凌遲(「將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等等。

所謂的戰國時期(西元前475年至西元前221年)是指古代中國,由7個諸侯國組成——齊、秦、趙、燕、韓、楚、魏——他們之間意見不一…形勢嚴峻到他們互相不斷發動戰爭。最終,秦王嬴政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任,在征服最後的敵人(齊國)後,他自稱為秦始皇(「秦朝的第一任皇帝」的簡稱)。在他輝煌的統治時期,焚書坑儒並不是他唯一的「功績」——戰國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那是自由理念和自由思想的痛苦聚集——秦國開始修建便捷的交通道路和運河,甚至開始建長城,以抵御野蠻人(事實證明這是徒勞的)。雖然嬴政試圖尋找傳說中的長生不老藥,但顯然他沒找到——他於西元前210年去世。葬於長安附近一座大規模陵墓內,該陵墓由70萬「無償勞動者」修建而成,並由著名的兵馬俑守衛。秦朝也在他死後不久便覆滅了。

西元前207年的劉邦,這位農民起義者兼天生的麻煩人物,在雄心勃勃的楚國軍閥項羽的幫助下,推翻了秦始皇無能的繼任者(並除掉了盟友)後建立了漢朝。僅有新朝造成的短暫中斷,大漢一朝的治理橫跨語文合併、文化實驗、政治表達、經濟繁榮、版圖探索和擴張、以及科技革新。這是個美好時代,在漢武帝於北亞草原大敗匈奴聯盟,重新劃定中國傳統疆界後更臻化境。漢朝商人甚至遠達帕提亞帝國及印度貿易;羅馬製造的玻璃器皿也在漢墟中被發現。漢朝皇帝亦散佈退役士兵於廣袤的西域上建立農業聚居點,就此錨定絲路的終點站。

丞相曹操的崛起意味著漢朝皇帝的衰落。208年,曹操廢除了皇帝的頂級顧問三公,並自任丞相。215年,曹操強迫漢獻帝與皇后離婚,並娶自己的女兒為妻。預言和天象表明,漢朝已經失去了天命(「上天的指令」),漢獻帝於220年十二月放棄了皇位並禪位於曹操的兒子曹丕。曹丕宣佈建立魏朝…而魏朝在統一中國後迅速瓦解。

黃巾之亂60年後——出現了漢學家憑想象命名的「三國時期」——三國相互競爭,都想重建秦漢兩朝那樣的中央集權國家。三國——魏國、蜀國和吳國——都沒有完成這個任務;而是留給了晉國來完成。司馬炎逼迫曹奐放棄魏王之位。激戰之後,魏國佔領蜀國(263年)和吳國(279年)。然而,晉朝國力卻因諸侯內訌而嚴重削弱,並很快失去了對北部和西部省份的統治(自此該王朝只是被簡單地稱為東晉),導致十六國時期(還是由聰明的漢學家命名的)一直持續到439年。

儘管出現了一些國家合併——並且以血流成河為代價——但直到589年,整個中國才重新統一,也就是曇花一現的隋朝。其後是唐朝,唐朝設法維持它對中國的統一(基本上)統治直到907年。唐朝管理和漢朝很像,強調貿易和外交,帶來穩定和昌盛。因此,唐朝的宗教和文化也得以繁榮。唐朝不僅完成了隋朝開始修建的大運河項目,重新開放了絲路,還修訂了法律法規;在其他方面,隨後努力擴大了婦女的財產權,還為官僚制定了競爭性的科舉考試,並帶來了其他一些改革。按等級徵收的稅收得以標準化,老百姓支付了第一次中國人口普查的費用。李白、杜甫等傑出詩人的詩歌不僅讚頌了那個時代,而且為中國文學設立了數百年的高標準。

但是,唐朝卻遭受了長達一個世紀的自然災害;黃河和隋唐大運河沿岸的洪澇災害以及隨後的大規模乾旱天氣,給唐朝帶來了災難性的飢荒和經濟衰退。農業產量下降了一半,和往常一樣,絕望的人們轉向其他地方尋求新的領導人的統治。因為無休止的叛亂,907年,之前的鹽梟朱溫升至軍事刺史,廢黜了唐朝最後一位皇帝。因此迎來了在960年左右就宣告結束的五代十國時期(這一名稱已足夠說明一切)。在接下來的4個世紀裡,五代將統治(再次)統一後的中國:宋、遼、金(又一次)、西夏、元(由忽必烈可汗在蒙古人溜過長城後創立)。它們紛紛為文明的豐富多彩貢獻了自己的技術發明、哲學見解和社會進步。但明朝更令人神往。

在中原地區,百姓對蒙古人的統治強烈不滿,14世紀40年代發生的飢荒、瘟疫和數不清的農民起義激發了矛盾。顯然,天命已決定讓忽必烈的後代離開這裡。從可憐農民翻身成為叛軍領袖的朱元璋(如今被稱為洪武帝)於1368年佔領了首都北京稱帝。在此之前,他經歷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據說,朱元璋是家裡七八個兄弟中最小的,其中還有幾個被賣掉來養活這個貧困的家庭。後來,黃河淹沒了他的村莊,他所有的親人也在瘟疫中病死,他便棲身在一個佛教寺院,卻又讓報復拜火教叛軍的蒙古軍隊給摧毀了。於是,朱元璋也揭竿起義,並在30歲時成為了領導者。冤冤相報何時了啊。

明朝給中國帶來了輝煌時代。明太祖(一個複雜的人的押頭韻的名字)獲得王位後立即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首先,限制宦官在朝廷中的發展及影響,前朝一些宦官手握重權(也許前朝後期的災難可以歸咎於宦官回歸帶來的影響——建立起實際的平行管理)。社會秩序只承認四個階層,且每個階層都有自己的權利和義務:貴族、農民、工匠和商人。後來的明朝皇帝鑒於商人給國家帶來的財富和稅收,所以給了商人階層更多利益。除了擊退蒙古人的再次入侵,明朝也在與韓國和日本的戰爭中用完了大量財富。其後,一系列的自然災害再次發生。1640年,飢腸轆轆、交不起稅金、不懼怕被帝國軍隊再三打敗的農民奮起反抗。當一切都已解決時,清朝(或滿族)開始執政了。

在歐洲人興風作浪之前清政府的管理是相當有效的。雖然馬可波羅和其他偶爾來訪的商人與冒險家們通過非法途徑來到了中國,但葡萄牙人卻是在豪爾赫•歐維治的偽裝下於1513年乘船來到了中國。很快,他們哄騙明朝皇帝授予他們澳門的交易「飛地」,1557年第一位總督上任。同時,在清政府統治下,經濟和政府都很穩定,他們很明智地避免了國外的商業投機活動。高水平的識字能力、由政府支持的出版業、不斷發展的城市,以及無處不在的強調和平探索內在自我的儒家觀點,促成了藝術和哲學創造力的爆發。書法、繪畫、詩歌、戲劇、烹飪等傳統工藝復甦啦。

但那些討厭的外人卻不斷干涉。19世紀初,中國發現自己容易受到歐洲人、明治時期的日本人和俄羅斯帝國主義的攻擊。殖民列強有更強的海軍力量、更好的武器、卓越的通信技術和在互相戰鬥中磨練出的戰術,所以他們試圖對清政府發號施令,主宰中國的貿易,並讓清政府總體聽他們使喚。1842年,中國在與英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失敗,被迫簽訂了臭名遠播的南京條約,這是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到1900年時,中國經濟已被一系列貿易條約拖垮。迅速現代化的日本也加入了殖民地爭奪,強迫中國承認它對朝鮮和台灣的統治。清政府成了有名無實的統治者,包括俄羅斯在內的歐洲列強,將整個中國劃分出獨有的「勢力範圍」。同時,美國單方面宣佈了中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這類事情數不勝數。1899年,平民義和團(「匡扶正義的民兵組織」)發動了義和團運動,以努力恢復中國自己的主權。不幸的是,他們失敗了。1901年,簽署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後,「八國聯軍」(它們曾遭到義和團攻擊)強制清政府把所有曾支持義和團的人員處死,讓外國軍隊駐紮在首都,並徵收遠超國家年度稅收的賠償金。清朝陷入持續的內亂中;為應對內亂,慈禧太后要求各省總督提出改革建議。儘管改革內容全面廣泛具有新意,並且被成功採納,但卻為時已晚。1908年十一月,皇帝突然駕崩(可能死於砒霜中毒),慈禧太后也於第二天死去。暴動和叛亂隨之而來,1912年,新的皇太后隆裕說服了幼兒皇帝溥儀退位,從而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帝國統治。而中國又陷入了另一個殘忍的軍閥爭霸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