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文明/領袖
城邦
區域
建築
奇觀和項目
單位
單位強化
偉人
科技
市政
政體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資源
改良設施和路線
行政長官
歷史性時刻
巴比倫
特色能力

阿奴與恩利爾時紀

尤里卡能提供解鎖科技所需的全部 科技值。每回合的 科技值-50%。

歷史背景
巴比倫,約莫於西元前兩千年崛起自美索不達米亞,一塊介於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之間的土地,即今日的巴格達之西南方。彼時,該民族並不以「巴比倫人」一名聞世,而是亞摩利人。一位名喚蘇姆阿布姆的酋長,宣告其與臣民自鄰邦卡扎魯獨立,從而建立了巴比倫第一王朝。但巴比倫當時不過是個弱小城邦,直到迎來其最知名的統治者——漢摩拉比。

漢摩拉比改善了巴比倫的基礎建設,並透過一系列的結盟、反叛、征討等拓張了國界。他以《漢摩拉比法典》治國,該法典以多項法條彙編而成,精細到何種罪行該如何處罰等,內容不可置信地精準且理性。我們多數人都相當熟悉法典中的「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但法典可還詳載了偷竊的代價(如偷取一頭公牛,須罰鍰原價之三倍),醫療疏失,以及其它侵害罪行。特別顯著的一點是,法典內載直到罪證確鑿以前應假定疑犯無罪,在當時可謂創舉。

儘管漢摩拉比時常在外行軍,他持續遙控行政,以便令這一迅速擴展之帝國保有其個人色彩。在位四十二年的終末,他已掌控了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巴比倫城以帝國首都之姿巍巍而立,成為美索不達米亞的財富與權力核心。

巴比倫在漢摩拉比於西元前1750年逝世後衰亡。無一後繼者有漢摩拉比的遠見或盟邦支持,抑或是足以繫帝國於一尊的軍事實力(至少他們之中無人如漢摩拉比那樣,在世時即被神格化,這般人生需達何等高度)。漢摩拉比的繼任者薩姆蘇·伊路那一朝,即見證了漢摩拉比打造的帝國開始崩解。亞述人對漢摩拉比的擴張展開逆襲,後繼的帝王皆無能維持邊防,致使巴比倫再度蛻化為小型城邦。

爾後數百年間,巴比倫屢次遭逢推翻、洗劫、征服。莊稼欠收,缺乏強人領袖,以及外擾不斷等深深絆住了巴比倫,即使在自身國境內都難以穩固立足。西臺人、加喜特人、迦勒底人、亞蘭人和最後登場的亞述人都曾有些許時日佔有此地。在加喜特人治下,巴比倫一度重獲局部繁榮(時名變更為「柯瑞狄尼阿什」),尤在數學,醫學與占星術等學術方面。加喜特人持有此城逾四百年,直至又一征服者將其奪去。

亞述統治後期的巴比倫,在亞述王辛那赫里布一朝時已陷入永無休止的動蕩與反叛中。這終致辛那赫里布決定滅城。其焚城斷牆,大破城市的廟宇和宮殿。辛那赫里布的親生兒子們被其父所作所為震懾,而後弒父以示懺悔,重建巴比倫。

迦勒底國王那波帕拉薩爾由結交盟邦為始,在西元前612年再度建城於巴比倫。其子尼布甲尼撒二世將把巴比倫建設為古代世界最為瑰麗的奇觀之一。尼布甲尼撒修築了埃特曼南基金字形神塔和伊絲塔城門,疾風似的成就了建築工藝。傳言說他也指示了獻給其妻的巴比倫空中花園之興建,然其具體地點從未獲得證實。

類同西元前500年的其它地區,巴比倫也落入了波斯的居魯士大帝手中。後經居魯士二世,最後到大流士一世時期,巴比倫被訂定為波斯第九行省的省城,兼任波斯帝國的行政首都,再度回歸為學者與藝術家之城,享此榮景兩百餘年。但物換星移,巴比倫市民蜂起叛變,主因是其稅賦增加,卻未見金錢被明顯地用於改善城市建設。

巴比倫迎來了亞歷山大大帝之征服,並因此復而重生為財富與智識之城。這十二年間,過往的黃金歲月又在此地餘音繞樑。隨著亞歷山大逝世以及其納諫失誤而把土地分封給多位將領的政策,加上部份人口「轉移」,這一城邦再度喪失其商業重要性。

縱使身陷征服、摧毀、而後重建的迴圈之中,巴比倫仍牢固深植於我們的歷史記憶裏,這都歸功於其巔峰時期的學術與建築成就。摒除不確定是否位於巴比倫境內的「空中花園」,這座城市仍坐擁許多建築奇觀。儘管征伐連連,巴比倫從未被徹底夷平或扼殺。相反,征服者們在一定程度上允許其在某些方面的留存。在今日的伊拉克,伊絲塔城門的殘塊,銘版甚至地磚都仍能在古代原址被發現,等待著重現天日,甚至是,重新再建。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unknown

特點

領袖
特殊單位
特殊基礎設施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美索不達米亞,今伊拉克
規模
约5萬平方公里
人口
巴比倫自身容納約廿萬人,很可能是當世人口最多的城市。帝國的總人口則躁亂地起起伏伏,端看有哪些城市有被納入政體而哪些沒有。
首都
巴比倫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unknown

特點

領袖
特殊單位
特殊基礎設施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美索不達米亞,今伊拉克
規模
约5萬平方公里
人口
巴比倫自身容納約廿萬人,很可能是當世人口最多的城市。帝國的總人口則躁亂地起起伏伏,端看有哪些城市有被納入政體而哪些沒有。
首都
巴比倫
特色能力

阿奴與恩利爾時紀

尤里卡能提供解鎖科技所需的全部 科技值。每回合的 科技值-50%。

歷史背景
巴比倫,約莫於西元前兩千年崛起自美索不達米亞,一塊介於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之間的土地,即今日的巴格達之西南方。彼時,該民族並不以「巴比倫人」一名聞世,而是亞摩利人。一位名喚蘇姆阿布姆的酋長,宣告其與臣民自鄰邦卡扎魯獨立,從而建立了巴比倫第一王朝。但巴比倫當時不過是個弱小城邦,直到迎來其最知名的統治者——漢摩拉比。

漢摩拉比改善了巴比倫的基礎建設,並透過一系列的結盟、反叛、征討等拓張了國界。他以《漢摩拉比法典》治國,該法典以多項法條彙編而成,精細到何種罪行該如何處罰等,內容不可置信地精準且理性。我們多數人都相當熟悉法典中的「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但法典可還詳載了偷竊的代價(如偷取一頭公牛,須罰鍰原價之三倍),醫療疏失,以及其它侵害罪行。特別顯著的一點是,法典內載直到罪證確鑿以前應假定疑犯無罪,在當時可謂創舉。

儘管漢摩拉比時常在外行軍,他持續遙控行政,以便令這一迅速擴展之帝國保有其個人色彩。在位四十二年的終末,他已掌控了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巴比倫城以帝國首都之姿巍巍而立,成為美索不達米亞的財富與權力核心。

巴比倫在漢摩拉比於西元前1750年逝世後衰亡。無一後繼者有漢摩拉比的遠見或盟邦支持,抑或是足以繫帝國於一尊的軍事實力(至少他們之中無人如漢摩拉比那樣,在世時即被神格化,這般人生需達何等高度)。漢摩拉比的繼任者薩姆蘇·伊路那一朝,即見證了漢摩拉比打造的帝國開始崩解。亞述人對漢摩拉比的擴張展開逆襲,後繼的帝王皆無能維持邊防,致使巴比倫再度蛻化為小型城邦。

爾後數百年間,巴比倫屢次遭逢推翻、洗劫、征服。莊稼欠收,缺乏強人領袖,以及外擾不斷等深深絆住了巴比倫,即使在自身國境內都難以穩固立足。西臺人、加喜特人、迦勒底人、亞蘭人和最後登場的亞述人都曾有些許時日佔有此地。在加喜特人治下,巴比倫一度重獲局部繁榮(時名變更為「柯瑞狄尼阿什」),尤在數學,醫學與占星術等學術方面。加喜特人持有此城逾四百年,直至又一征服者將其奪去。

亞述統治後期的巴比倫,在亞述王辛那赫里布一朝時已陷入永無休止的動蕩與反叛中。這終致辛那赫里布決定滅城。其焚城斷牆,大破城市的廟宇和宮殿。辛那赫里布的親生兒子們被其父所作所為震懾,而後弒父以示懺悔,重建巴比倫。

迦勒底國王那波帕拉薩爾由結交盟邦為始,在西元前612年再度建城於巴比倫。其子尼布甲尼撒二世將把巴比倫建設為古代世界最為瑰麗的奇觀之一。尼布甲尼撒修築了埃特曼南基金字形神塔和伊絲塔城門,疾風似的成就了建築工藝。傳言說他也指示了獻給其妻的巴比倫空中花園之興建,然其具體地點從未獲得證實。

類同西元前500年的其它地區,巴比倫也落入了波斯的居魯士大帝手中。後經居魯士二世,最後到大流士一世時期,巴比倫被訂定為波斯第九行省的省城,兼任波斯帝國的行政首都,再度回歸為學者與藝術家之城,享此榮景兩百餘年。但物換星移,巴比倫市民蜂起叛變,主因是其稅賦增加,卻未見金錢被明顯地用於改善城市建設。

巴比倫迎來了亞歷山大大帝之征服,並因此復而重生為財富與智識之城。這十二年間,過往的黃金歲月又在此地餘音繞樑。隨著亞歷山大逝世以及其納諫失誤而把土地分封給多位將領的政策,加上部份人口「轉移」,這一城邦再度喪失其商業重要性。

縱使身陷征服、摧毀、而後重建的迴圈之中,巴比倫仍牢固深植於我們的歷史記憶裏,這都歸功於其巔峰時期的學術與建築成就。摒除不確定是否位於巴比倫境內的「空中花園」,這座城市仍坐擁許多建築奇觀。儘管征伐連連,巴比倫從未被徹底夷平或扼殺。相反,征服者們在一定程度上允許其在某些方面的留存。在今日的伊拉克,伊絲塔城門的殘塊,銘版甚至地磚都仍能在古代原址被發現,等待著重現天日,甚至是,重新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