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主流文明
领袖
城邦
区域
建筑
奇观和项目
单位
单位强化
伟人
科技
市政
政体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资源
改良设施和路线
纳迪尔沙阿
特色能力

波斯之剑

攻击生命值全满的单位时+5 战斗力。非纳迪尔沙阿建造的城市从国内 贸易路线获得+2 信仰值和 +3 金币。

概要
利用纳迪尔沙阿的战斗加成和生命值全满单位展开战斗,对抗敌方文明,并享受波斯国内 贸易路线带来的财富。
详细方法
在游戏伊始,纳迪尔沙阿就应该选择“炼铁术”和“政治哲学”。“炼铁术”能让他获得强大的长生军单位。这种单位能发动远程攻击和,在与生命值全满的对手作战时将+5 战斗力。在解锁“政治哲学”的过程上,将解锁“对外贸易”和“帝国初期”。“对外贸易”能建立 贸易路线,让文明从纳迪尔沙阿和波斯的特色能力中获益。在“对外贸易”之后将解锁改良设施“波斯庭院”,它对 金币和 文化值大有帮助。解锁“政治哲学”后,将得到一条额外的 作为奖励。波斯最擅长的两种胜利是利用“波斯庭院”争取文化胜利,或是利用“长生军”争取征服胜利。
历史背景
纳迪尔沙阿,万王之王,国王中的国王,于18世纪在中亚重新建立了波斯王国(希腊语称其为波斯,当地人则称自己的国家为伊朗)。他的崛起过程充满残酷,但却具有决定性意义,为伊朗脱离奥斯曼帝国统治获得独立奠定了基础。在从成吉思汗到帖木儿的链条中,纳迪尔沙阿是最后一环。

萨法维伊朗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他们于16世纪崛起,在受逊尼派控制,同时长期深受基督教影响的地区,作为什叶派的堡垒统治了200年。虽然萨法维人可以对抗长久以来中亚军阀的威胁,但他们无法抵抗崛起的奥斯曼和俄罗斯的双重威胁。此外,欧洲海上贸易网络的发展切断了中亚国家的重要收入来源——这也是早期殖民主义的目的,剔除欧洲与中国贸易的中间商。穷困潦倒的萨法维面临俄罗斯、土耳其和日益崛起的阿富汗强权的步步紧逼,最终走向灭亡。

纳迪尔本为奴隶,来自一个讲突厥语的游牧民族,因骁勇善战而声名大振。萨法维灭亡后,纳迪尔拿起火枪揭竿而起。他先击败了阿富汗人,然后转向奥斯曼人和俄国人。在杀死奥斯曼将军并与俄国签订和平条约后,纳迪尔宣布自己为沙阿(国王)。他的行为像极了帖木儿和成吉思汗,而这两人正是他的偶像。

尽管萨法维人只信仰什叶派,但在纳迪尔的领导下,伊朗开始信仰多种宗教,变得更加宽容,这对逊尼派奥斯曼人来说颇有吸引力。纳迪尔与他们的斗争陷入僵局后,试图寻求更紧密的联系。纳迪尔在宗教上的宽容,在一定程度上由他的背景决定——他从奴隶一路爬到军事指挥官的位置,对宗教并不关心,在他自己的生活中,只要方便,他就能在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游走。与其投资宗教,不如投资军队,因为后者能保障和平。纳迪尔沙阿在帝国推出了一种与莫卧儿卢比挂钩的标准货币,并重新安置了游牧部落。

巩固王位后,纳迪尔开始在中亚各地的实行恐怖统治。他入侵印度并占领了德里,当时的莫卧儿王朝已十分衰弱——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英国人将通过孟加拉国入侵印度,进一步削弱莫卧儿王朝的统治。纳迪尔夺取了孔雀王座,虽然他无法守住这片土地,但他在占领期间大肆掠夺土地上的财富。这场战役将纳迪尔的军事洞察力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让士兵在国土内和战场上颇有策略性地迂回包抄敌人。后来攻打奥斯曼阿拉伯属地的战役虽称不上大胆,但也同样取得了成功。

晚年的纳迪尔沙阿精神逐渐变得错乱。他下令弄瞎自己儿子的眼睛,然后又后悔不已。他用敌人的头骨堆起高塔。结束征服的时候,他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同时也树敌无数——他被人密谋刺死,谋反者中甚至还有他的侄子。纳迪尔死后,帝国随之瓦解。
icon_leader_default
如果天堂里没有战争,那怎么可能有快乐呢?

特点

文明

偏好

议程
贾扎耶尔契精英兵团
喜欢拥有大量陆地单位的文明。讨厌拥有少量陆地单位的文明。
宗教
icon_leader_default
如果天堂里没有战争,那怎么可能有快乐呢?

特点

文明

偏好

议程
贾扎耶尔契精英兵团
喜欢拥有大量陆地单位的文明。讨厌拥有少量陆地单位的文明。
宗教
特色能力

波斯之剑

攻击生命值全满的单位时+5 战斗力。非纳迪尔沙阿建造的城市从国内 贸易路线获得+2 信仰值和 +3 金币。

概要
利用纳迪尔沙阿的战斗加成和生命值全满单位展开战斗,对抗敌方文明,并享受波斯国内 贸易路线带来的财富。
详细方法
在游戏伊始,纳迪尔沙阿就应该选择“炼铁术”和“政治哲学”。“炼铁术”能让他获得强大的长生军单位。这种单位能发动远程攻击和,在与生命值全满的对手作战时将+5 战斗力。在解锁“政治哲学”的过程上,将解锁“对外贸易”和“帝国初期”。“对外贸易”能建立 贸易路线,让文明从纳迪尔沙阿和波斯的特色能力中获益。在“对外贸易”之后将解锁改良设施“波斯庭院”,它对 金币和 文化值大有帮助。解锁“政治哲学”后,将得到一条额外的 作为奖励。波斯最擅长的两种胜利是利用“波斯庭院”争取文化胜利,或是利用“长生军”争取征服胜利。
历史背景
纳迪尔沙阿,万王之王,国王中的国王,于18世纪在中亚重新建立了波斯王国(希腊语称其为波斯,当地人则称自己的国家为伊朗)。他的崛起过程充满残酷,但却具有决定性意义,为伊朗脱离奥斯曼帝国统治获得独立奠定了基础。在从成吉思汗到帖木儿的链条中,纳迪尔沙阿是最后一环。

萨法维伊朗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他们于16世纪崛起,在受逊尼派控制,同时长期深受基督教影响的地区,作为什叶派的堡垒统治了200年。虽然萨法维人可以对抗长久以来中亚军阀的威胁,但他们无法抵抗崛起的奥斯曼和俄罗斯的双重威胁。此外,欧洲海上贸易网络的发展切断了中亚国家的重要收入来源——这也是早期殖民主义的目的,剔除欧洲与中国贸易的中间商。穷困潦倒的萨法维面临俄罗斯、土耳其和日益崛起的阿富汗强权的步步紧逼,最终走向灭亡。

纳迪尔本为奴隶,来自一个讲突厥语的游牧民族,因骁勇善战而声名大振。萨法维灭亡后,纳迪尔拿起火枪揭竿而起。他先击败了阿富汗人,然后转向奥斯曼人和俄国人。在杀死奥斯曼将军并与俄国签订和平条约后,纳迪尔宣布自己为沙阿(国王)。他的行为像极了帖木儿和成吉思汗,而这两人正是他的偶像。

尽管萨法维人只信仰什叶派,但在纳迪尔的领导下,伊朗开始信仰多种宗教,变得更加宽容,这对逊尼派奥斯曼人来说颇有吸引力。纳迪尔与他们的斗争陷入僵局后,试图寻求更紧密的联系。纳迪尔在宗教上的宽容,在一定程度上由他的背景决定——他从奴隶一路爬到军事指挥官的位置,对宗教并不关心,在他自己的生活中,只要方便,他就能在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游走。与其投资宗教,不如投资军队,因为后者能保障和平。纳迪尔沙阿在帝国推出了一种与莫卧儿卢比挂钩的标准货币,并重新安置了游牧部落。

巩固王位后,纳迪尔开始在中亚各地的实行恐怖统治。他入侵印度并占领了德里,当时的莫卧儿王朝已十分衰弱——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英国人将通过孟加拉国入侵印度,进一步削弱莫卧儿王朝的统治。纳迪尔夺取了孔雀王座,虽然他无法守住这片土地,但他在占领期间大肆掠夺土地上的财富。这场战役将纳迪尔的军事洞察力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让士兵在国土内和战场上颇有策略性地迂回包抄敌人。后来攻打奥斯曼阿拉伯属地的战役虽称不上大胆,但也同样取得了成功。

晚年的纳迪尔沙阿精神逐渐变得错乱。他下令弄瞎自己儿子的眼睛,然后又后悔不已。他用敌人的头骨堆起高塔。结束征服的时候,他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同时也树敌无数——他被人密谋刺死,谋反者中甚至还有他的侄子。纳迪尔死后,帝国随之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