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主流文明
领袖
城邦
区域
建筑
奇观和项目
单位
单位强化
伟人
科技
市政
政体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资源
改良设施和路线
汉谟拉比
特色能力

尼鲁-伊路-辛鲁

首次建造出一种特色区域时,获得当前可在该区域中建造的、所需 生产力最低的建筑。首次建造任意其他区域时,获得1名 使者。

概要
巴比伦重新定义了获得科技胜利的方式。他们并非以传统方式来获得 科技值,而是通过解锁尤里卡在科技竞赛中占得先机。
详细方法
巴比伦的玩法建立在领袖的特色能力之上,能够在科技竞赛中先人一步。汉谟拉比的特色能力是:每回合-50% 科技值,但尤里卡不只是促进研究,而是会完全解锁科技。除此之外,汉谟拉比还需要尽量修建每种区域,因为他的另一项特色能力是:建成新区域时免费获得1座初始建筑,还拥有特色建筑“沟渠”(其将提供额外的 生产力。英明的巴比伦领导者应该善用特色单位“主力军团”,利用其较高的视野和移动力来探索地图,寻找自然奇观、其他文明及部落村庄等,从而触发更多尤里卡。汉谟拉比最适合追求科技胜利。
历史背景
尽管巴比伦的鼎盛时期已是三千多年以前,但它的名声依然响亮,并是奢华和权力的象征。而在巴比伦诸王中,汉谟拉比的名字则与严苛的正义和理性的统治紧密联系在一起。

汉谟拉比是巴比伦亚摩利王朝的第一位统治者。他在弱冠之年便从父亲辛·穆巴里特手中接过了王位。后者在统治期间建立了王国的基础,但在征服上却并无建树,对邻近城邦拉尔萨的军事行动也宣告失败。这可能便是他早早将王位传给儿子汉谟拉比的原因。这样的安排也许是皆大欢喜的举措:这位年轻的新王似乎更专注国内事务,这让拉尔萨和国王瑞姆辛一世感到十分安心。

在统治初期,汉谟拉比延续了父亲改善王国内务的方针。他在公元前1754年编写了(或者应该说是凿刻在石板上)一部法典,这便是后世所称的《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以楔形文字雕刻在一个重四吨的巨大闪长岩石板上。这部法典的核心理念便是“同态复仇”,或报复性正义——其中的经典名言便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理念便是具体罪行将对应具体惩罚,被告被宣判有罪后便不再需要解释惩罚方式。其中的许多刑罚十分残酷,也足以制止更多罪行的发生。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判定有罪的方式则略显牵强(比如游泳测试,来确定女人是否对丈夫存在不忠行为)。

在巴比伦,汉谟拉比建造了城墙,并建立了以运河和水渠为基础的灌溉系统。他还开始为诸神建造宏伟的庙宇。这也使得他受到了人民的欢迎,公民责任感也得到了提高,而这正是他所需要的。因为,与拉尔萨人的想法相反,汉谟拉比早已决心要征服美索不达米亚南部。

如果为报父亲战败之仇而冒失地进攻拉尔萨,便会落入陷阱。不英明的国王才会行此举。相反,当埃兰人(正是他们建立了安善)入侵美索不达米亚中部时,汉谟拉比反而与拉尔萨结盟,双方联手迅速而轻松地击败了埃兰人。但结盟的目的达到之后,汉谟拉比很快翻脸不认人,转而与尼普尔和拉格什的城邦结盟,以便夺取拉尔萨的城市乌鲁克和伊辛。这两座城市到手之后,他又把矛头转向尼普尔和拉格什。汉谟拉比长袖善舞,在结盟与背叛之间不断切换角色,最终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纳入自己的控制范围。

吞并拉尔萨之后,汉谟拉比的征服之旅并未结束。他的眼睛转向北方,兹姆里·利姆统治下的马里亚摩利王国。马里不仅富饶,还控制着水源。汉谟拉比没有继续和这个城市就幼发拉底河的使用权进行谈判,而是直接发难。他没有征服这座城市,而是选择将它夷为平地,这也许是为了向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传递一个信息:他想谈判的时候才有得谈。汉谟拉比继续北进到埃什南纳,在公元前1755年统一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尽管汉谟拉比四处入侵,但却并不是一个残忍的国王。他被称为巴尼·玛蒂姆,意为土地的建设者。他关心人民福利,甚至在他外出征战时也同样如此。他给手下官员写信,要求他们对城市进行妥善维修和装饰。汉谟拉比的法典不仅在严格性上具有创新性,而且也具有仁慈的一面——犯罪嫌疑人在被定罪之前将被推定为无辜。

和自己的父亲一样,汉谟拉比在离开人世之前就将国王的职责托付给了儿子萨姆苏·伊路那,所以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时也并不担心。然而,在公元前1750年汉谟拉比去世后,萨姆苏·伊路却无力阻止之后的入侵。在死后不到一年,汉谟拉比的王国便开始衰落。因为后继者缺乏魅力、治国能力或谦逊,也未能维持同盟关系,这个王国没有他在位时那般稳定和宏大。
icon_leader_default
为了在这片土地上实现正义的统治,安努和柏尔为我起名汉谟拉比,意为尊贵而虔诚的王子。

特点

文明

偏好

议程
文明的摇篮
汉谟拉比钟情于建造各种不同类型的区域,喜欢同行此举的文明。讨厌专注于一种区域、或未修建所有可用类型区域的文明。
icon_leader_default
为了在这片土地上实现正义的统治,安努和柏尔为我起名汉谟拉比,意为尊贵而虔诚的王子。

特点

文明

偏好

议程
文明的摇篮
汉谟拉比钟情于建造各种不同类型的区域,喜欢同行此举的文明。讨厌专注于一种区域、或未修建所有可用类型区域的文明。
特色能力

尼鲁-伊路-辛鲁

首次建造出一种特色区域时,获得当前可在该区域中建造的、所需 生产力最低的建筑。首次建造任意其他区域时,获得1名 使者。

概要
巴比伦重新定义了获得科技胜利的方式。他们并非以传统方式来获得 科技值,而是通过解锁尤里卡在科技竞赛中占得先机。
详细方法
巴比伦的玩法建立在领袖的特色能力之上,能够在科技竞赛中先人一步。汉谟拉比的特色能力是:每回合-50% 科技值,但尤里卡不只是促进研究,而是会完全解锁科技。除此之外,汉谟拉比还需要尽量修建每种区域,因为他的另一项特色能力是:建成新区域时免费获得1座初始建筑,还拥有特色建筑“沟渠”(其将提供额外的 生产力。英明的巴比伦领导者应该善用特色单位“主力军团”,利用其较高的视野和移动力来探索地图,寻找自然奇观、其他文明及部落村庄等,从而触发更多尤里卡。汉谟拉比最适合追求科技胜利。
历史背景
尽管巴比伦的鼎盛时期已是三千多年以前,但它的名声依然响亮,并是奢华和权力的象征。而在巴比伦诸王中,汉谟拉比的名字则与严苛的正义和理性的统治紧密联系在一起。

汉谟拉比是巴比伦亚摩利王朝的第一位统治者。他在弱冠之年便从父亲辛·穆巴里特手中接过了王位。后者在统治期间建立了王国的基础,但在征服上却并无建树,对邻近城邦拉尔萨的军事行动也宣告失败。这可能便是他早早将王位传给儿子汉谟拉比的原因。这样的安排也许是皆大欢喜的举措:这位年轻的新王似乎更专注国内事务,这让拉尔萨和国王瑞姆辛一世感到十分安心。

在统治初期,汉谟拉比延续了父亲改善王国内务的方针。他在公元前1754年编写了(或者应该说是凿刻在石板上)一部法典,这便是后世所称的《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以楔形文字雕刻在一个重四吨的巨大闪长岩石板上。这部法典的核心理念便是“同态复仇”,或报复性正义——其中的经典名言便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理念便是具体罪行将对应具体惩罚,被告被宣判有罪后便不再需要解释惩罚方式。其中的许多刑罚十分残酷,也足以制止更多罪行的发生。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判定有罪的方式则略显牵强(比如游泳测试,来确定女人是否对丈夫存在不忠行为)。

在巴比伦,汉谟拉比建造了城墙,并建立了以运河和水渠为基础的灌溉系统。他还开始为诸神建造宏伟的庙宇。这也使得他受到了人民的欢迎,公民责任感也得到了提高,而这正是他所需要的。因为,与拉尔萨人的想法相反,汉谟拉比早已决心要征服美索不达米亚南部。

如果为报父亲战败之仇而冒失地进攻拉尔萨,便会落入陷阱。不英明的国王才会行此举。相反,当埃兰人(正是他们建立了安善)入侵美索不达米亚中部时,汉谟拉比反而与拉尔萨结盟,双方联手迅速而轻松地击败了埃兰人。但结盟的目的达到之后,汉谟拉比很快翻脸不认人,转而与尼普尔和拉格什的城邦结盟,以便夺取拉尔萨的城市乌鲁克和伊辛。这两座城市到手之后,他又把矛头转向尼普尔和拉格什。汉谟拉比长袖善舞,在结盟与背叛之间不断切换角色,最终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纳入自己的控制范围。

吞并拉尔萨之后,汉谟拉比的征服之旅并未结束。他的眼睛转向北方,兹姆里·利姆统治下的马里亚摩利王国。马里不仅富饶,还控制着水源。汉谟拉比没有继续和这个城市就幼发拉底河的使用权进行谈判,而是直接发难。他没有征服这座城市,而是选择将它夷为平地,这也许是为了向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传递一个信息:他想谈判的时候才有得谈。汉谟拉比继续北进到埃什南纳,在公元前1755年统一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尽管汉谟拉比四处入侵,但却并不是一个残忍的国王。他被称为巴尼·玛蒂姆,意为土地的建设者。他关心人民福利,甚至在他外出征战时也同样如此。他给手下官员写信,要求他们对城市进行妥善维修和装饰。汉谟拉比的法典不仅在严格性上具有创新性,而且也具有仁慈的一面——犯罪嫌疑人在被定罪之前将被推定为无辜。

和自己的父亲一样,汉谟拉比在离开人世之前就将国王的职责托付给了儿子萨姆苏·伊路那,所以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时也并不担心。然而,在公元前1750年汉谟拉比去世后,萨姆苏·伊路却无力阻止之后的入侵。在死后不到一年,汉谟拉比的王国便开始衰落。因为后继者缺乏魅力、治国能力或谦逊,也未能维持同盟关系,这个王国没有他在位时那般稳定和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