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文明/領袖
城邦
區域
建築
奇觀和項目
單位
單位強化
偉人
科技
市政
政體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資源
改良設施和路線
行政長官
歷史性時刻
弗雷德里克•巴巴羅薩
特色能力

神聖羅馬皇帝

額外的軍事政策槽位。攻擊城邦時,+7 戰鬥力。

概要
在歷史上,弗雷德里克•巴巴羅薩統治下的德國是一個超級強國,在生產力和軍事力量方面能碾壓任何敵人。
詳細方法
德國城市能很快變得高效多產,接連添加第二、第三,甚至更多區域,從而在發展方面早於敵人。弗雷德里克的「神聖羅馬帝國」能很容易地吸納附近城邦。他通常用肥沃的土地和資源攻陷城邦,而不是花時間通過外交手段進行拉攏。在現代,德國又出現了U型潛艇,這是一種重要裝置,用來在經濟上干擾敵人。依靠重工業基地,德國隨後可以在其選中的任何領域獲得成功。
歷史背景
弗雷德里克一世(後來他統治下的那群桀驁不馴的義大利人給他起了個綽號「巴巴羅薩」)的名號和他的敵人數量差不多。1190年六月去世時,他已有很多稱號了。他這一生擊敗了無數挑戰者…除了遠方那條湍急的河流。歷史學家認為他是中世紀最偉大的神聖羅馬皇帝之一,如果不是最偉大,好吧,其實他是第一個神聖羅馬皇帝。與後人相比,弗雷德里克•巴巴羅薩的壽命、野心、組織能力、戰場上的威力、政治才幹還有為達到目標不折手段的殘忍度都使他在「黑暗的」中世紀時代幾乎是超人一樣的存在。

1122年出生在一個自稱為查理曼大帝後裔的家族中,弗雷德里克是斯瓦比亞公國的繼承人——1600個公國和城邦中的一個——這些州組成了「德國」——於1147年正式即位。作為一個不安分的角色,這位新晉公爵很快就跟著他的叔叔康拉德三世,也就是德國國王,一起參加了以失敗告終的第二次十字軍東徵。在前往聖地途中,法國軍隊出於安全考慮選擇了一條更遠的路,於是康拉德只好自己帶著軍隊穿越安納托利亞,在隨後的多利留姆戰役中,他的軍隊被塞爾柱土耳其人打敗,不得不退回海岸附近,大多幸存下來的人也都逃回了自己的家鄉。但意志堅定的弗雷德里克在此時卻表現出了他在殺戮方面的天分。因而,當1152年康拉德去世時,他選擇了弗雷德里克為他的繼承人而不是他的親生兒子(畢竟他兒子那時才6歲)。

三月四號,弗雷德里克在法蘭克福「當選」為德國國王;五天後,他又在亞琛被加冕為羅馬國王(因為羅馬人不是很支持他,所以加冕儀式是在德國城市舉行)。當時的德國王子、公爵和其他王室成員都各自統轄一塊地盤,彼此之間爭吵不斷,他們中有人佔有很大領土,比如有人控制著整個巴伐利亞州,但有人的領地則很小,小到在地圖上(如果有張像樣的地圖)點一個點都很難。弗雷德里克意識到恢復秩序的唯一方法就是給他們定一個統一目標…即在義大利強制執行德國皇室權力。與其他地區不同,他並沒有廢除封建制度,而是試圖將它完整重建,以便用大量的優惠條件來賄賂德國貴族。

弗雷德里克想要通過征服義大利來讓德國人重返昔日查理曼大帝和奧托大帝時的輝煌與榮耀,但他需要討好羅馬教皇。此外,腓特烈還想結束他與來自小城沃伯格的艾迪爾海德沒有愛情,更沒有子女的婚姻。1153年三月,他與教皇尤金三世簽訂了《康斯坦茨條約》,按照條約規定,弗雷德里克承諾保護教皇,堅決與西西里人以及真教會的其他敵人為敵,還要把羅馬從那群野蠻的共和黨人手中奪過來。他最終擺脫了艾迪爾海德。

有了正當理由和神父的祝福後,弗雷德里克於1154年十月揮師南下。他首先征服了米蘭,隨後徹底摧毀了頑強的托爾托納,並夷平了他的領地。在得到了鐵王冠後,弗雷德里克成為了義大利國王。最後又一路攻陷帕維亞、博洛尼亞、托斯卡尼,並很快抵達羅馬。他在梵蒂岡見到了新任教皇亞得里安四世。見面的第二天,1155年6月18日,伴隨著德國軍隊的歡呼聲和羅馬人死一般的寂靜,亞得里安在聖彼得大教堂內為弗雷德里克一世舉行了加冕儀式,宣佈他為神聖羅馬皇帝。但隨後這群不知好歹的當地人發動了暴亂,弗雷德里克在屠殺了一千多個羅馬人之後,終於在一片祥和中順利度過了他的加冕日。結束了第一次頗為順利的義大利之行後,弗雷德里克和教皇一起返回羅馬,途中襲擊了斯波萊托,還與拜占庭帝國的代表團進行了會面。

回到德國後,凱撒•羅特巴特(德國人給他的新稱號)發現貴族們正在王位繼承方面玩弄詭計。他以他一貫的圓滑結束了這場紛爭——重新分配了他們的爵位和領地,這樣一來王子和公爵便不再享有新民眾的擁戴和支持了。比如,弗雷德里克把巴伐利亞公爵的職位分配給他的一位表兄,而他那位表兄原來是薩克森的公爵,然後再把原來的巴伐利亞公爵冊封為奧地利的新公爵。諸如此類。在此期間,他於1156年迎娶了勃艮第的比阿特麗斯,因此,他又在1178年成為了勃艮第的國王。

據說,弗雷德里克並沒停下前進的腳步。弗雷德里克•巴巴羅薩大帝此後四次入侵義大利(1158年、1163年、1166年、1174年),其中大部分都是在重復解決關於冊封誰為教皇的問題。他曾經有幾次也試著解決關於諾曼西西里島的問題,但每次都被義大利北部的叛亂和萊茵蘭的動蕩局面中止了。在第五次出征義大利時,他受到倫巴第聯盟的阻撓,這一聯盟的勢力不僅覆蓋很多義大利城市,還包括西西里島和君士坦丁堡,於是這位年事已高但依然令人敬畏的弗雷德里克大帝在1175年的亞歷山德里亞戰役中被打敗了。整個歐洲都震驚了。由於德國公爵們拒絕提供援助,所以1176年五月在米蘭附近的萊尼亞諾,弗雷德里克的部隊被徹底擊潰。這位神聖羅馬皇帝不得不同意了《阿納尼和平協議》,而且承認了亞歷山大三世教皇的合法地位。

此後的十餘年,弗雷德里克是在「平和」中度過的…對那些沒有為他的義大利冒險之旅提供支持的德國公爵們(包括他的堂兄)實施了一系列報復措施,並且通過與當地鄉村貴族一起簡化幾個托斯卡尼城市來為義大利人重新整頓了社會秩序。但這匹老戰馬似乎永不滿足。可以肯定的是,他絕對不是一個軟弱的傢伙。1189年,應新教皇的請求,他與法國國王腓力二世以及英國國王理查一世一起進行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但他再也沒能見到薩拉丁,因為他在1190年六月渡過薩勒夫河時沒有走那座擁擠的橋,而是試圖騎馬渡過——被淹死了。從某種程度上講,這是他人生一個合適的結局(對那匹馬來說太慘了)。
icon_leader_barbarossa
德國的威力會永遠持續下去。

特點

文明

偏好

議程
鋼鐵王冠
喜歡和城邦沒有來往的文明。討厭城邦宗主國,或征服城邦的文明。
宗教
icon_leader_barbarossa
德國的威力會永遠持續下去。

特點

文明

偏好

議程
鋼鐵王冠
喜歡和城邦沒有來往的文明。討厭城邦宗主國,或征服城邦的文明。
宗教
特色能力

神聖羅馬皇帝

額外的軍事政策槽位。攻擊城邦時,+7 戰鬥力。

概要
在歷史上,弗雷德里克•巴巴羅薩統治下的德國是一個超級強國,在生產力和軍事力量方面能碾壓任何敵人。
詳細方法
德國城市能很快變得高效多產,接連添加第二、第三,甚至更多區域,從而在發展方面早於敵人。弗雷德里克的「神聖羅馬帝國」能很容易地吸納附近城邦。他通常用肥沃的土地和資源攻陷城邦,而不是花時間通過外交手段進行拉攏。在現代,德國又出現了U型潛艇,這是一種重要裝置,用來在經濟上干擾敵人。依靠重工業基地,德國隨後可以在其選中的任何領域獲得成功。
歷史背景
弗雷德里克一世(後來他統治下的那群桀驁不馴的義大利人給他起了個綽號「巴巴羅薩」)的名號和他的敵人數量差不多。1190年六月去世時,他已有很多稱號了。他這一生擊敗了無數挑戰者…除了遠方那條湍急的河流。歷史學家認為他是中世紀最偉大的神聖羅馬皇帝之一,如果不是最偉大,好吧,其實他是第一個神聖羅馬皇帝。與後人相比,弗雷德里克•巴巴羅薩的壽命、野心、組織能力、戰場上的威力、政治才幹還有為達到目標不折手段的殘忍度都使他在「黑暗的」中世紀時代幾乎是超人一樣的存在。

1122年出生在一個自稱為查理曼大帝後裔的家族中,弗雷德里克是斯瓦比亞公國的繼承人——1600個公國和城邦中的一個——這些州組成了「德國」——於1147年正式即位。作為一個不安分的角色,這位新晉公爵很快就跟著他的叔叔康拉德三世,也就是德國國王,一起參加了以失敗告終的第二次十字軍東徵。在前往聖地途中,法國軍隊出於安全考慮選擇了一條更遠的路,於是康拉德只好自己帶著軍隊穿越安納托利亞,在隨後的多利留姆戰役中,他的軍隊被塞爾柱土耳其人打敗,不得不退回海岸附近,大多幸存下來的人也都逃回了自己的家鄉。但意志堅定的弗雷德里克在此時卻表現出了他在殺戮方面的天分。因而,當1152年康拉德去世時,他選擇了弗雷德里克為他的繼承人而不是他的親生兒子(畢竟他兒子那時才6歲)。

三月四號,弗雷德里克在法蘭克福「當選」為德國國王;五天後,他又在亞琛被加冕為羅馬國王(因為羅馬人不是很支持他,所以加冕儀式是在德國城市舉行)。當時的德國王子、公爵和其他王室成員都各自統轄一塊地盤,彼此之間爭吵不斷,他們中有人佔有很大領土,比如有人控制著整個巴伐利亞州,但有人的領地則很小,小到在地圖上(如果有張像樣的地圖)點一個點都很難。弗雷德里克意識到恢復秩序的唯一方法就是給他們定一個統一目標…即在義大利強制執行德國皇室權力。與其他地區不同,他並沒有廢除封建制度,而是試圖將它完整重建,以便用大量的優惠條件來賄賂德國貴族。

弗雷德里克想要通過征服義大利來讓德國人重返昔日查理曼大帝和奧托大帝時的輝煌與榮耀,但他需要討好羅馬教皇。此外,腓特烈還想結束他與來自小城沃伯格的艾迪爾海德沒有愛情,更沒有子女的婚姻。1153年三月,他與教皇尤金三世簽訂了《康斯坦茨條約》,按照條約規定,弗雷德里克承諾保護教皇,堅決與西西里人以及真教會的其他敵人為敵,還要把羅馬從那群野蠻的共和黨人手中奪過來。他最終擺脫了艾迪爾海德。

有了正當理由和神父的祝福後,弗雷德里克於1154年十月揮師南下。他首先征服了米蘭,隨後徹底摧毀了頑強的托爾托納,並夷平了他的領地。在得到了鐵王冠後,弗雷德里克成為了義大利國王。最後又一路攻陷帕維亞、博洛尼亞、托斯卡尼,並很快抵達羅馬。他在梵蒂岡見到了新任教皇亞得里安四世。見面的第二天,1155年6月18日,伴隨著德國軍隊的歡呼聲和羅馬人死一般的寂靜,亞得里安在聖彼得大教堂內為弗雷德里克一世舉行了加冕儀式,宣佈他為神聖羅馬皇帝。但隨後這群不知好歹的當地人發動了暴亂,弗雷德里克在屠殺了一千多個羅馬人之後,終於在一片祥和中順利度過了他的加冕日。結束了第一次頗為順利的義大利之行後,弗雷德里克和教皇一起返回羅馬,途中襲擊了斯波萊托,還與拜占庭帝國的代表團進行了會面。

回到德國後,凱撒•羅特巴特(德國人給他的新稱號)發現貴族們正在王位繼承方面玩弄詭計。他以他一貫的圓滑結束了這場紛爭——重新分配了他們的爵位和領地,這樣一來王子和公爵便不再享有新民眾的擁戴和支持了。比如,弗雷德里克把巴伐利亞公爵的職位分配給他的一位表兄,而他那位表兄原來是薩克森的公爵,然後再把原來的巴伐利亞公爵冊封為奧地利的新公爵。諸如此類。在此期間,他於1156年迎娶了勃艮第的比阿特麗斯,因此,他又在1178年成為了勃艮第的國王。

據說,弗雷德里克並沒停下前進的腳步。弗雷德里克•巴巴羅薩大帝此後四次入侵義大利(1158年、1163年、1166年、1174年),其中大部分都是在重復解決關於冊封誰為教皇的問題。他曾經有幾次也試著解決關於諾曼西西里島的問題,但每次都被義大利北部的叛亂和萊茵蘭的動蕩局面中止了。在第五次出征義大利時,他受到倫巴第聯盟的阻撓,這一聯盟的勢力不僅覆蓋很多義大利城市,還包括西西里島和君士坦丁堡,於是這位年事已高但依然令人敬畏的弗雷德里克大帝在1175年的亞歷山德里亞戰役中被打敗了。整個歐洲都震驚了。由於德國公爵們拒絕提供援助,所以1176年五月在米蘭附近的萊尼亞諾,弗雷德里克的部隊被徹底擊潰。這位神聖羅馬皇帝不得不同意了《阿納尼和平協議》,而且承認了亞歷山大三世教皇的合法地位。

此後的十餘年,弗雷德里克是在「平和」中度過的…對那些沒有為他的義大利冒險之旅提供支持的德國公爵們(包括他的堂兄)實施了一系列報復措施,並且通過與當地鄉村貴族一起簡化幾個托斯卡尼城市來為義大利人重新整頓了社會秩序。但這匹老戰馬似乎永不滿足。可以肯定的是,他絕對不是一個軟弱的傢伙。1189年,應新教皇的請求,他與法國國王腓力二世以及英國國王理查一世一起進行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但他再也沒能見到薩拉丁,因為他在1190年六月渡過薩勒夫河時沒有走那座擁擠的橋,而是試圖騎馬渡過——被淹死了。從某種程度上講,這是他人生一個合適的結局(對那匹馬來說太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