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文明/領袖
城邦
區域
建築
奇觀和項目
單位
單位強化
偉人
科技
市政
政體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資源
改良設施和路線
行政長官
歷史性時刻
漢摩拉比
特色能力

尼努-伊路-辛魯

首度建成除市政廣場外的每個特色區域時,皆可獲得該區域中目前可建且 生產力花費最低的建築。首度建成其他區域時可獲得一個 使者。

概要
巴比倫重寫了獲得科技勝利的方式。巴比倫不會透過傳統方式來獲得 科技值,而是會透過解鎖尤里卡在科技競賽中先人一步。
詳細方法
巴比倫的策略需要好好使用領袖自身的特色能力來達成科技領先。漢摩拉比雖然每回合要面臨-50% 科技值的窘境,但尤里卡不只是提升一點研究進度,而是會完全解鎖科技。另外,漢摩拉比需要建造各種區域,因為他的另一個特色能力便是在新區域中賦予1座免費初始建築,最後,他的特色建築「灌渠」,能夠提供額外的 生產力。有遠見卓識的巴比倫領袖應當好好利用擁有額外視野與移動力的特色單位「重裝主軍」,透過探索地圖、尋找自然奇觀、其他文明及部落村莊等行動來觸發更多尤里卡。漢摩拉比將以最佳之姿來追求科技勝利。
歷史背景
巴比倫之名長存,儘管三千年前已逾其頂峰,此名仍等同奢華與權勢。至於巴比倫諸王之中,漢摩拉比之名仍緊繫執法嚴正,治理清明之意。

漢摩拉比是亞摩利人的巴比倫帝國之開國君主。年紀尚輕就已繼承父王辛·穆巴里特之位。其父在朝時奠下王國基礎,但他本身並不能征善戰,曾於一場戰役中大敗於鄰邦拉爾薩,可能正因此戰帶來壓力之巨,令其提早傳位予兒子漢摩拉比——這是一場皆大歡喜的安排。登基的是這位看似專注內政的男孩,拉爾薩和其國王瑞姆辛一世可以好些輕鬆了。

漢摩拉比之朝政,始於接續其父王改善王國內部架構的大業。當中包含了一部法典,由他於公元前1754年所編寫成(或者說,銘刻),並以《漢摩拉比法典》之名為後世所知。

《漢摩拉比法典》使用楔形文字,篆刻在一塊重達四噸的巨型玄武岩石板上。法條以「同態復仇」為核心——片語「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即是引自該法典。其理念是特定罪行須有對應之特定刑罰,以期在判決完畢後不需再多加詮釋。許多刑罰皆頗為殘忍,足以斷除犯罪意念。而並非其中每項定罪測試都能符合現代觀點之標準(譬如游泳測試,用以確認女人是否對其丈夫忠貞)。

在巴比倫,漢摩拉比建造城牆並修築了以運河和水渠為主的灌溉系統。他也興建了獻給其神祇的壯麗神廟。這些事蹟讓他備受人民愛戴,並提升了他們對公民義務的意識,這正是漢摩拉比所需要的,因為和拉爾薩那幫人所想的恰恰相反,漢摩拉比確實打算征服美索不達米亞南部。

若要為其父之戰敗報仇而攻打拉爾薩的話,會很容易落入圈套,但是無能的國王才會如此。當一支叫做埃蘭人的部族(即是建立安善城的同一埃蘭族群)進犯美索不達米亞中部時,漢摩拉比和拉爾薩結成同盟。藉助其力,他迅速且輕易地擊敗埃蘭人。但就在聯盟已實踐其存在目的後,漢摩拉比扭轉了局勢。他前往尼普爾和拉格什這兩座城邦和他們締結盟約,以便奪取烏魯克以及伊辛這兩所拉爾薩的屬城。他隨後調轉矛頭指向盟友,拿下了尼普爾和拉格什。縱然反覆擺盪於結盟和反叛之間,漢摩拉比仍不斷找到主動求和的盟友,直到掌控了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為止。

漢摩拉比的征途並不止於拉爾薩一役。他的目光飄向北方,茲姆里·利姆國王所統帥的亞摩利人王國,馬里。馬里富饒且占有水源,與其持續派人向該城商議幼發拉底河的使用權限,漢摩拉比選擇了直接挑戰。他沒有收服而是夷平了這座城市,或許是給全美索不達米亞傳遞一潛在訊息:商議的規則是由他來訂的。漢摩拉比從此處繼續北伐到埃什努納,公元前1755年,他統一了全美索不達米亞。

他並非殘酷的帝王,雖然他的多次侵略可能不這麼表明,他被尊為伐尼·瑪堤姆,意即大地的建造者。他愛護他的人民,即便他在外開疆拓土時亦然,他會寫信給他的政務官們指示城市的維護與裝飾。漢摩拉比的法典的開創性非僅限於其之嚴苛,還有其寬容憐憫——罪犯在審判伊始皆被假定是無罪的。

如其父王,漢摩拉比也器重他的兒子薩姆蘇·伊路那,在其完全繼位以前便委以部份王政,藉此漢摩拉比便毋須煩惱他日益增長的年事與痼疾。然而,當漢摩拉比於公元前1750年過世後,薩姆蘇·伊路那證明了自己無力抵抗隨之而來的連番侵略。幾乎就在他過世周年後,他的王國便開始崩潰。無論原因是其後繼者缺乏領袖魅力、才智或謙卑的智慧,或是單純因盟邦已無法維繫,巴比倫王國已回不去漢摩拉比掌朝時期的恢弘與穩固。
icon_leader_default
安努與柏爾呼喚吾名,漢摩拉比,崇高王子,虔誠敬神者,為此地帶回公理。

特點

文明

偏好

議程
文明搖籃
漢摩拉比偏好建立各種不同的區域,並且希望其他文明也共同仿效。他不喜歡那些執意偏重某一種區域類型的文明,或是沒有建立出所有可能區域類型的文明。
icon_leader_default
安努與柏爾呼喚吾名,漢摩拉比,崇高王子,虔誠敬神者,為此地帶回公理。

特點

文明

偏好

議程
文明搖籃
漢摩拉比偏好建立各種不同的區域,並且希望其他文明也共同仿效。他不喜歡那些執意偏重某一種區域類型的文明,或是沒有建立出所有可能區域類型的文明。
特色能力

尼努-伊路-辛魯

首度建成除市政廣場外的每個特色區域時,皆可獲得該區域中目前可建且 生產力花費最低的建築。首度建成其他區域時可獲得一個 使者。

概要
巴比倫重寫了獲得科技勝利的方式。巴比倫不會透過傳統方式來獲得 科技值,而是會透過解鎖尤里卡在科技競賽中先人一步。
詳細方法
巴比倫的策略需要好好使用領袖自身的特色能力來達成科技領先。漢摩拉比雖然每回合要面臨-50% 科技值的窘境,但尤里卡不只是提升一點研究進度,而是會完全解鎖科技。另外,漢摩拉比需要建造各種區域,因為他的另一個特色能力便是在新區域中賦予1座免費初始建築,最後,他的特色建築「灌渠」,能夠提供額外的 生產力。有遠見卓識的巴比倫領袖應當好好利用擁有額外視野與移動力的特色單位「重裝主軍」,透過探索地圖、尋找自然奇觀、其他文明及部落村莊等行動來觸發更多尤里卡。漢摩拉比將以最佳之姿來追求科技勝利。
歷史背景
巴比倫之名長存,儘管三千年前已逾其頂峰,此名仍等同奢華與權勢。至於巴比倫諸王之中,漢摩拉比之名仍緊繫執法嚴正,治理清明之意。

漢摩拉比是亞摩利人的巴比倫帝國之開國君主。年紀尚輕就已繼承父王辛·穆巴里特之位。其父在朝時奠下王國基礎,但他本身並不能征善戰,曾於一場戰役中大敗於鄰邦拉爾薩,可能正因此戰帶來壓力之巨,令其提早傳位予兒子漢摩拉比——這是一場皆大歡喜的安排。登基的是這位看似專注內政的男孩,拉爾薩和其國王瑞姆辛一世可以好些輕鬆了。

漢摩拉比之朝政,始於接續其父王改善王國內部架構的大業。當中包含了一部法典,由他於公元前1754年所編寫成(或者說,銘刻),並以《漢摩拉比法典》之名為後世所知。

《漢摩拉比法典》使用楔形文字,篆刻在一塊重達四噸的巨型玄武岩石板上。法條以「同態復仇」為核心——片語「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即是引自該法典。其理念是特定罪行須有對應之特定刑罰,以期在判決完畢後不需再多加詮釋。許多刑罰皆頗為殘忍,足以斷除犯罪意念。而並非其中每項定罪測試都能符合現代觀點之標準(譬如游泳測試,用以確認女人是否對其丈夫忠貞)。

在巴比倫,漢摩拉比建造城牆並修築了以運河和水渠為主的灌溉系統。他也興建了獻給其神祇的壯麗神廟。這些事蹟讓他備受人民愛戴,並提升了他們對公民義務的意識,這正是漢摩拉比所需要的,因為和拉爾薩那幫人所想的恰恰相反,漢摩拉比確實打算征服美索不達米亞南部。

若要為其父之戰敗報仇而攻打拉爾薩的話,會很容易落入圈套,但是無能的國王才會如此。當一支叫做埃蘭人的部族(即是建立安善城的同一埃蘭族群)進犯美索不達米亞中部時,漢摩拉比和拉爾薩結成同盟。藉助其力,他迅速且輕易地擊敗埃蘭人。但就在聯盟已實踐其存在目的後,漢摩拉比扭轉了局勢。他前往尼普爾和拉格什這兩座城邦和他們締結盟約,以便奪取烏魯克以及伊辛這兩所拉爾薩的屬城。他隨後調轉矛頭指向盟友,拿下了尼普爾和拉格什。縱然反覆擺盪於結盟和反叛之間,漢摩拉比仍不斷找到主動求和的盟友,直到掌控了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為止。

漢摩拉比的征途並不止於拉爾薩一役。他的目光飄向北方,茲姆里·利姆國王所統帥的亞摩利人王國,馬里。馬里富饒且占有水源,與其持續派人向該城商議幼發拉底河的使用權限,漢摩拉比選擇了直接挑戰。他沒有收服而是夷平了這座城市,或許是給全美索不達米亞傳遞一潛在訊息:商議的規則是由他來訂的。漢摩拉比從此處繼續北伐到埃什努納,公元前1755年,他統一了全美索不達米亞。

他並非殘酷的帝王,雖然他的多次侵略可能不這麼表明,他被尊為伐尼·瑪堤姆,意即大地的建造者。他愛護他的人民,即便他在外開疆拓土時亦然,他會寫信給他的政務官們指示城市的維護與裝飾。漢摩拉比的法典的開創性非僅限於其之嚴苛,還有其寬容憐憫——罪犯在審判伊始皆被假定是無罪的。

如其父王,漢摩拉比也器重他的兒子薩姆蘇·伊路那,在其完全繼位以前便委以部份王政,藉此漢摩拉比便毋須煩惱他日益增長的年事與痼疾。然而,當漢摩拉比於公元前1750年過世後,薩姆蘇·伊路那證明了自己無力抵抗隨之而來的連番侵略。幾乎就在他過世周年後,他的王國便開始崩潰。無論原因是其後繼者缺乏領袖魅力、才智或謙卑的智慧,或是單純因盟邦已無法維繫,巴比倫王國已回不去漢摩拉比掌朝時期的恢弘與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