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文明/领袖
城邦
区域
建筑
奇观和项目
单位
单位强化
伟人
科技
市政
政体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资源
改良设施和路线
总督
历史时刻
埃塞俄比亚
特色能力

阿克苏姆的遗产

埃塞俄比亚的国际贸易路线起点处每拥有一种资源,其提供的 信仰值便+0.5。城市每拥有一种重复的改良资源,其提供的 信仰值便+1。可用信仰值购买考古博物馆和考古学家。

历史背景
我们的祖先起源于东非。1974年发现了300万年前的人类“露西”,她生活在阿瓦什山谷。所以客观地讲,(史前)历史比埃塞俄比亚更长的国家寥寥无几。该国处于人类进化、基督教传播和殖民主义终结的十字路口,在每个方面都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埃塞俄比亚的东部是红海(对面便是阿拉伯半岛和美索不达米亚),西部则是尼罗河。由于与最早的人类文明十分靠近,因此在古代早期埃塞俄比亚出现了一个名为“邦特”的王国,此地因贸易而走向繁荣。邦特生产并出口黄金、没药、乳香、乌木及象牙等贵重物品。因此邦特王国也赢得了埃及商人口中“上帝之地”的美称。

随后接连出现了一系列的独立王国。其中阿克苏姆在公元前一世纪左右成为了强大的政权之一,疆土横跨红海直到阿拉伯南部,向内陆则延伸到现今苏丹的尼罗河流域。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埃及沦陷于罗马,而阿克苏姆却繁荣昌盛。这个王国地处贸易十字路口,销售网络远至印度,华丽的染料、制造武器的铁和玻璃器皿都是畅销商品。罗马人需要整整一页纸张才能列出在阿克苏姆交易的各种商品。

公元四世纪,基督教传入阿克苏姆,使之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基督教王国之一(晚于亚美尼亚,但早于罗马)。拜占庭(东罗马帝国)历史学家讲述了这样的场景:国王抓住了一个叙利亚基督徒,在和这个俘虏长时间交流之后,自己便成为了一个基督徒。虽然后来的王室硬币上刻有十字架,但基督教并没有渗透到整个王国中,仍是精英阶层的专属(这点与罗马有所不同,因为罗马的基督教多于平民相关)。而在罗马清洗基督徒的事件中,许多基督教圣人前往埃塞俄比亚避难,并逐渐改变了大部分民众的信仰(但传统宗教和犹太教时至今日也一直存在)。正是在此时,一个称为“九圣人”的团体来到阿克苏姆,把圣经从希腊语翻译为当地语言,并建立了修行制度。

但权力在悄然间转移着。罗马崩塌,穆斯林统治者接管红海地区,而阿克苏姆人民则在贫瘠的干旱土地上进行着徒劳无功的劳作。埃塞俄比亚的力量向南转移,进入内陆。

在这个孤立无援的时刻中,仍然有历史完整保存了下来。“九圣人”所建立的传统仍然在拉利贝拉的古老岩石教堂中得以流传。这些教堂建于扎格维王朝时期(公元十世纪到十三世纪之间),今日已成为世界著名遗产,仍吸引着朝圣者的来访。

埃塞俄比亚这头雄狮不会长久沉睡。新皇帝耶库诺·安拉克消灭了最后一位扎格维国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娶了一位公主为妻。此外,他还四处散布传说来加强自己的王位。她声称自己是古代所罗门王和示巴女王的后裔——因此他建立的这个新王朝也称作所罗门王朝。

在所罗门王朝时期,埃塞俄比亚艰难走出黑暗的历史时代,再次开始提升国力。尽管他们仍然没有固定的首都(帝国本身便是四处迁移的流动营地),但却在其他方面取得了进步。他们在军事上获得了成功,控制了非洲之角的大部分地区。该地区仍然对宗教充满热忱,这也并促使着他们与欧洲列强展开接触,十五世纪末至十六世纪初尤为如此。这一时期,艺术家和作家层出不穷,出现了许多伟大的作品。其中包括史诗《王的荣耀》,这部以当地语言撰写的巨作讲述了示巴女王的故事、她与所罗门王的关系,以及“约柜”是如何与他们的儿子孟尼利克一同被带到埃塞俄比亚的。

不幸的是,十六世纪中期埃塞俄比亚冲突不断。信仰基督教的埃塞俄比亚(阿比西尼亚)和信仰伊斯兰教的索马里(阿达尔)之间爆发了阿比西尼亚-阿达尔战争。这场战争从公元1528年一直持续到1543年,导致埃塞俄比亚尸横遍野、极度孱弱。教堂和手稿遭到烧毁,无数人在战斗中丧生。埃塞俄比亚皇帝大卫二世向葡萄牙求援。1541年,葡萄牙向马萨瓦派出了一支由火枪手组成的舰队。但即使在葡萄牙舰队的帮助下,埃塞俄比亚仍然难以抵御“征服者”艾哈迈德·伊本·易卜拉欣·阿尔加齐。皇帝加拉德沃斯加入了幸存的葡萄牙军队并向西进军,再次与“征服者”对阵。阿尔加齐最终在威那达加战役中被击败,他的军队也从埃塞俄比亚撤走。但冲突一直持续到1559年,加拉德沃斯愚蠢地派遣残兵袭击哈勒尔市。他也因兵败遭到处决,王朝就此瓦解。

但直到1636年,永久首都才得以建立。贡德尔建立后,埃塞俄比亚恢复了稳定(但它也带来了宫廷斗争,并演变为莎士比亚式的政治阴谋和戏剧情节)。贡德尔也再次成为贸易中心,并借此建立了庞大的基础设施。埃塞俄比亚贵族们建造了新的宫殿和美丽的花园,再次吸引了哲学家和艺术家的到来。

19世纪末,贡德尔开始倾颓,下属行省连番混战。三位皇帝在各自统治期间皆致力于统一埃塞俄比亚。皇帝特沃德罗斯二世最初酋长之子,后来在当地的一所修道院中接受教育,最终成为了一群土匪的首领。他聪明过人、领导力极强,在战场上也作风勇猛,因此追随者也越来越多,小小匪帮也很快成为了一支小有规模的军队。他个人的声望也日益高涨。为了安抚他,梅南·里本·阿米德皇后安排了他和自己的孙女成亲。在一段时间中,这样的安抚也起到了效果。但特沃德罗斯渴望更大的权利,决心与新亲戚们一刀两断。他接过大权开始征服之旅,统一了该地区的大部分敌方。但这位所向披靡的皇帝也并非毫无同情心。他收养了一个被自己所杀的王子的儿子,并最终把女儿亚里塔什嫁给了这个男孩。这个男孩长大成人后逃离了特沃德罗斯的控制,后来成为皇帝孟尼利克二世,也正是他让埃塞俄比亚成为了反殖民主义的桥头堡。

殖民主义像野火一样在整个欧洲蔓延。入局较晚的大国——尤其是意大利,也在费尽心机寻找建立帝国的机会。在埃塞俄比亚地区,奥斯曼帝国已统治多年。但恩威并重的英国人成功控制了埃及,法国人则把持着索马里。英法两国领土之间的红海地带——今天的厄立特里亚,就成为了进入非洲高地的重要门户。英国人对法国的掌控心存畏惧,也不信任埃塞俄比亚的统治,于是便把它“交给”了意大利人。因此,第一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便就此爆发。

欧洲人并没有在战争中讨到好果子吃。意大利兵力不足且远离本土的地方作战,结果大败而归。一瞬间,全世界都知道了非洲统治者敢于对抗欧洲人并大获全胜。在二战前夕,意大利军队再次发动战争,这次终于取得了胜利。和首度反抗殖民的皇帝孟尼利克一样,海尔·赛拉西一世(他的本名拉斯·特法里·马科尼,今日的“拉斯特法里派”正是他的狂热崇拜者)成为了时代的英雄,勇敢起身反抗欧洲殖民统治。

今日的埃塞俄比亚是东非的人口大国。和其他许多非洲国家一样,它在冷战中面临着分裂和流血。1974年,埃塞俄比亚发生共产主义政变。上世纪九十年代,面对苏联解体和厄立特里亚(此地是前意大利殖民地及埃塞俄比亚的红海港口)的独立,埃塞俄比亚再次向西方靠拢。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unknown

特点

领袖
特殊单位
特殊基础设施

地理环境与社会数据

位置
东非
规模
约110万平方公里
人口
约1.08亿
首都
亚的斯亚贝巴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unknown

特点

领袖
特殊单位
特殊基础设施

地理环境与社会数据

位置
东非
规模
约110万平方公里
人口
约1.08亿
首都
亚的斯亚贝巴
特色能力

阿克苏姆的遗产

埃塞俄比亚的国际贸易路线起点处每拥有一种资源,其提供的 信仰值便+0.5。城市每拥有一种重复的改良资源,其提供的 信仰值便+1。可用信仰值购买考古博物馆和考古学家。

历史背景
我们的祖先起源于东非。1974年发现了300万年前的人类“露西”,她生活在阿瓦什山谷。所以客观地讲,(史前)历史比埃塞俄比亚更长的国家寥寥无几。该国处于人类进化、基督教传播和殖民主义终结的十字路口,在每个方面都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埃塞俄比亚的东部是红海(对面便是阿拉伯半岛和美索不达米亚),西部则是尼罗河。由于与最早的人类文明十分靠近,因此在古代早期埃塞俄比亚出现了一个名为“邦特”的王国,此地因贸易而走向繁荣。邦特生产并出口黄金、没药、乳香、乌木及象牙等贵重物品。因此邦特王国也赢得了埃及商人口中“上帝之地”的美称。

随后接连出现了一系列的独立王国。其中阿克苏姆在公元前一世纪左右成为了强大的政权之一,疆土横跨红海直到阿拉伯南部,向内陆则延伸到现今苏丹的尼罗河流域。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埃及沦陷于罗马,而阿克苏姆却繁荣昌盛。这个王国地处贸易十字路口,销售网络远至印度,华丽的染料、制造武器的铁和玻璃器皿都是畅销商品。罗马人需要整整一页纸张才能列出在阿克苏姆交易的各种商品。

公元四世纪,基督教传入阿克苏姆,使之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基督教王国之一(晚于亚美尼亚,但早于罗马)。拜占庭(东罗马帝国)历史学家讲述了这样的场景:国王抓住了一个叙利亚基督徒,在和这个俘虏长时间交流之后,自己便成为了一个基督徒。虽然后来的王室硬币上刻有十字架,但基督教并没有渗透到整个王国中,仍是精英阶层的专属(这点与罗马有所不同,因为罗马的基督教多于平民相关)。而在罗马清洗基督徒的事件中,许多基督教圣人前往埃塞俄比亚避难,并逐渐改变了大部分民众的信仰(但传统宗教和犹太教时至今日也一直存在)。正是在此时,一个称为“九圣人”的团体来到阿克苏姆,把圣经从希腊语翻译为当地语言,并建立了修行制度。

但权力在悄然间转移着。罗马崩塌,穆斯林统治者接管红海地区,而阿克苏姆人民则在贫瘠的干旱土地上进行着徒劳无功的劳作。埃塞俄比亚的力量向南转移,进入内陆。

在这个孤立无援的时刻中,仍然有历史完整保存了下来。“九圣人”所建立的传统仍然在拉利贝拉的古老岩石教堂中得以流传。这些教堂建于扎格维王朝时期(公元十世纪到十三世纪之间),今日已成为世界著名遗产,仍吸引着朝圣者的来访。

埃塞俄比亚这头雄狮不会长久沉睡。新皇帝耶库诺·安拉克消灭了最后一位扎格维国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娶了一位公主为妻。此外,他还四处散布传说来加强自己的王位。她声称自己是古代所罗门王和示巴女王的后裔——因此他建立的这个新王朝也称作所罗门王朝。

在所罗门王朝时期,埃塞俄比亚艰难走出黑暗的历史时代,再次开始提升国力。尽管他们仍然没有固定的首都(帝国本身便是四处迁移的流动营地),但却在其他方面取得了进步。他们在军事上获得了成功,控制了非洲之角的大部分地区。该地区仍然对宗教充满热忱,这也并促使着他们与欧洲列强展开接触,十五世纪末至十六世纪初尤为如此。这一时期,艺术家和作家层出不穷,出现了许多伟大的作品。其中包括史诗《王的荣耀》,这部以当地语言撰写的巨作讲述了示巴女王的故事、她与所罗门王的关系,以及“约柜”是如何与他们的儿子孟尼利克一同被带到埃塞俄比亚的。

不幸的是,十六世纪中期埃塞俄比亚冲突不断。信仰基督教的埃塞俄比亚(阿比西尼亚)和信仰伊斯兰教的索马里(阿达尔)之间爆发了阿比西尼亚-阿达尔战争。这场战争从公元1528年一直持续到1543年,导致埃塞俄比亚尸横遍野、极度孱弱。教堂和手稿遭到烧毁,无数人在战斗中丧生。埃塞俄比亚皇帝大卫二世向葡萄牙求援。1541年,葡萄牙向马萨瓦派出了一支由火枪手组成的舰队。但即使在葡萄牙舰队的帮助下,埃塞俄比亚仍然难以抵御“征服者”艾哈迈德·伊本·易卜拉欣·阿尔加齐。皇帝加拉德沃斯加入了幸存的葡萄牙军队并向西进军,再次与“征服者”对阵。阿尔加齐最终在威那达加战役中被击败,他的军队也从埃塞俄比亚撤走。但冲突一直持续到1559年,加拉德沃斯愚蠢地派遣残兵袭击哈勒尔市。他也因兵败遭到处决,王朝就此瓦解。

但直到1636年,永久首都才得以建立。贡德尔建立后,埃塞俄比亚恢复了稳定(但它也带来了宫廷斗争,并演变为莎士比亚式的政治阴谋和戏剧情节)。贡德尔也再次成为贸易中心,并借此建立了庞大的基础设施。埃塞俄比亚贵族们建造了新的宫殿和美丽的花园,再次吸引了哲学家和艺术家的到来。

19世纪末,贡德尔开始倾颓,下属行省连番混战。三位皇帝在各自统治期间皆致力于统一埃塞俄比亚。皇帝特沃德罗斯二世最初酋长之子,后来在当地的一所修道院中接受教育,最终成为了一群土匪的首领。他聪明过人、领导力极强,在战场上也作风勇猛,因此追随者也越来越多,小小匪帮也很快成为了一支小有规模的军队。他个人的声望也日益高涨。为了安抚他,梅南·里本·阿米德皇后安排了他和自己的孙女成亲。在一段时间中,这样的安抚也起到了效果。但特沃德罗斯渴望更大的权利,决心与新亲戚们一刀两断。他接过大权开始征服之旅,统一了该地区的大部分敌方。但这位所向披靡的皇帝也并非毫无同情心。他收养了一个被自己所杀的王子的儿子,并最终把女儿亚里塔什嫁给了这个男孩。这个男孩长大成人后逃离了特沃德罗斯的控制,后来成为皇帝孟尼利克二世,也正是他让埃塞俄比亚成为了反殖民主义的桥头堡。

殖民主义像野火一样在整个欧洲蔓延。入局较晚的大国——尤其是意大利,也在费尽心机寻找建立帝国的机会。在埃塞俄比亚地区,奥斯曼帝国已统治多年。但恩威并重的英国人成功控制了埃及,法国人则把持着索马里。英法两国领土之间的红海地带——今天的厄立特里亚,就成为了进入非洲高地的重要门户。英国人对法国的掌控心存畏惧,也不信任埃塞俄比亚的统治,于是便把它“交给”了意大利人。因此,第一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便就此爆发。

欧洲人并没有在战争中讨到好果子吃。意大利兵力不足且远离本土的地方作战,结果大败而归。一瞬间,全世界都知道了非洲统治者敢于对抗欧洲人并大获全胜。在二战前夕,意大利军队再次发动战争,这次终于取得了胜利。和首度反抗殖民的皇帝孟尼利克一样,海尔·赛拉西一世(他的本名拉斯·特法里·马科尼,今日的“拉斯特法里派”正是他的狂热崇拜者)成为了时代的英雄,勇敢起身反抗欧洲殖民统治。

今日的埃塞俄比亚是东非的人口大国。和其他许多非洲国家一样,它在冷战中面临着分裂和流血。1974年,埃塞俄比亚发生共产主义政变。上世纪九十年代,面对苏联解体和厄立特里亚(此地是前意大利殖民地及埃塞俄比亚的红海港口)的独立,埃塞俄比亚再次向西方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