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主流文明
领袖
城邦
区域
建筑
奇观和项目
单位
单位强化
伟人
科技
市政
政体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资源
改良设施和路线
拜占庭
特色能力

天授规矩

每有1座圣城皈依拜占庭的宗教(也包括拜占庭的圣城),单位便获得+3 战斗力或 宗教战斗力。击杀敌方文明或城邦的单位时,拜占庭的宗教将传播到附近的城市。如城市拥有圣地区域,其提供的 大预言家点数+1。

历史背景
拜占庭(拜占庭帝国)指的是旧罗马帝国的东部地区。当时的居民并不知晓“拜占庭”这个名字,因为此词是由日后的历史学家所用。它指的是君士坦丁建立君士坦丁堡时所在村庄的名字(君士坦丁堡经历长期建设之后,成为了今天的伊斯坦布尔)。东西方划分是根据地中海地区内基本文化、语言和政治来划分的,这也体现在后来东正教(东方)和天主教(西方)基督教的差异中。拜占庭延续了罗马在该地区的进步和存在,直到1453年落入奥斯曼人手中,它对东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约在公元前150年时,罗马征服了希腊。文化强大但军事孱弱的希腊和征服者罗马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罗马人把希腊的宗教、哲学和学识纳为己用,但许多罗马人也认为自己与希腊人之间存在根本性的差别。罗马倾向于军事和扩张主义,而希腊更崇尚哲学和诗歌。东西分歧更是难以克服的鸿沟:亚得里亚海的一边使用拉丁语,而另一边使用希腊语。

虽然东部有很大不同,但它的贸易路线对帝国至关重要。也正是如此,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堡建立,成为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也是第一个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地理和宗教的变化似乎标志着罗马帝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一个最终导致拜占庭帝国出现的时代。在君士坦丁之后的数百年中,帝国西部遭受了欧洲野蛮人的一波又一波入侵,但东部仍然相对稳定和繁荣。那些通往波斯、印度和中国的贸易路线居功至伟。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位皇帝被废黜,之后再也没有其他皇帝出现。大多数历史学家均将此视为罗马的衰落灭亡。

但罗马帝国并没有真正灭亡,只是变成了君士坦丁堡。历史学家(以及我们)称为“拜占庭人”的那些人一直自称“罗马人”,东部与西部文化存在明显不同。东部主要使用希腊语(拜占庭臣民在埃及也使用科普特语,在近东使用叙利亚语和其他语言),而基督教在西部占据重要地位,它也成为了拜占庭的绝对中心。对于臣民而言,拜占庭皇帝是上帝在人世间的化身,也是东正教信仰的捍卫者。

如果说君士坦丁奠定了拜占庭的精神,那么查士丁尼(527-565)便是它高速发展的推手。但这个高速发展却险些胎死腹中——敌对战车队(每个车队存在政治色彩)的支持者们引发了暴动,数以万计的平民丧生,城市化为灰烬,就连皇帝也险些丧命。而更糟糕的是,查士丁尼面临着一系列的战争:拜占庭的边界上有一个虎视眈眈的萨珊王朝(波斯帝国),还有一系列西罗马帝国下属的野蛮王国(例如罗马的哥特人、北非的汪达尔人)。最后,查士丁尼仍然建立了帝国,但法律和习俗时常相互矛盾,令人眼花缭乱。

这些问题令人望而生畏,但查士丁尼竭尽全力来一一解决。在君士坦丁堡,他组建了委员会来审查相关法律,并编纂了新的《查士丁尼法典》。他也和波斯人达成了和平协议。在意大利,查士丁尼在与哥特王国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夺回了罗马和亚平宁半岛的部分地区。在北非,查士丁尼用一场战争瓦解了汪达尔王国。部分历史学家估计,这场战争造成近500万人死亡。欧洲或非洲历史上首次出现的黑死病可能也成为了这场屠杀背后的推手。在查士丁尼之后,罗马帝国并未完全恢复,但也欣欣向荣,罗马再次回到了罗马人(或拜占庭人)手中。查士丁尼王朝是拜占庭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

但就在拜占庭似乎要重新夺回罗马帝国在地中海地区的霸主地位之时,搅局者出现了。查士丁尼去世约50年后,出现了一位阿拉伯先知穆罕默德。阿拉伯国家在其新信仰伊斯兰教的帮助下迅速扩张。虽然统一的哈里发帝国在穆罕默德死后不久便解体,但后来的倭马亚和正统哈里发很快就夺回了拜占庭人从波斯人手中夺走的领土(尤其是叙利亚和埃及这两个极其重要的省份)。与此同时,来自北欧的新入侵者——斯拉夫人也威胁着拜占庭控制的巴尔干半岛。

公元674年,阿拉伯军队第一次(并非最后一次)围攻君士坦丁堡。他们在附近建立了海军基地,并利用这些基地对这座伟大城市进行了持续多年的袭击。但当时的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四世和这座城市庞大而厚重的狄奥多西城墙并不好对付。他对阿拉伯海军使用了全新的毁灭性武器:这种油和生石灰的混合物即使漂浮在水面上也会熊熊燃烧。“希腊火”暂时驱走了围攻者。

此时的拜占庭帝国正处于一种悲哀的状态下。不断遭到袭击、西方大部分地区被野蛮人占领、非洲和近东大部分地区沦陷,这意味着帝国的大部分地区陷入萧条。而那些重要东方贸易路线的资金也已流入阿拉伯国家。拜占庭城市萧条无比,君士坦丁堡的规模也在缩小。为对抗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拜占庭而从巴尔干半岛撤军,恰好给了正从中亚草原入侵中抽身的斯拉夫人以扩张之机。这些新的斯拉夫定居点联合起来成为了保加利亚,与拜占庭之间的关系也是时而为敌、时而为友。

在战乱冲突中,倭马亚王朝在西班牙开始了新的征途,也再次嗅到了占领这座城市的机会,于是便第二次围攻君士坦丁堡。这次阿拉伯人志在必得,因此拉拢了野心勃勃的利奥将军。但这不过只是阿拉伯人自以为是的幻想,因为利奥也和保加利亚人达成了军事协议。利奥无意成为倭马亚的附庸,因此自封皇帝,让阿拉伯人吃了闭门羹。利用效率极高的希腊火和巧妙的防御措施(例如在战略航道上架起锁链。这种简单的防御方式却足以阻挡船只,并让它们无法动弹,只能原地迎接希腊火的洗礼),利奥建立了全新的罗马王朝,阿拉伯人只得无功而返。事实上,这次围攻的失败很可能改变了我们所熟知的东欧及俄罗斯的宗教与政治面貌。

到此时,拜占庭似乎一直处于衰落之中。但随后的几年成为了恢复元气的时期。在巴兹尔一世和巴兹尔二世的治下,拜占庭帝国进行了军队改革,采用了职业甲胄骑兵制度并对此进行了创新。在爱琴海对岸,拜占庭击败的阿拉伯人正处于阿巴斯王朝时期。而此时巴兹尔二世发起了征讨保加利亚人的残酷战役,并于1018年将他们的残余土地纳入帝国版图(保加利亚在一个多世纪后再次独立)。遥远的斯堪的纳维亚局势也对拜占庭产生了影响:基辅罗斯人沿伏尔加河向南掠夺、诺曼人也在威胁地中海地区。事实上,他们当中有部分人也在拜占庭军队中服役。

在十二世纪,拜占庭迎来了最后的黄金时代。艺术和文学兴旺发达,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都迎来了极大发展。宗教在拜占庭占有重要地位,正是在拜占庭帝国时期,以古罗马和前西方为根基的天主教,与以拜占庭、希腊和东方为根基的东正教发生了分裂。受穆斯林思想的影响,并借鉴圣经中禁止创造“雕刻图像”的规定,8世纪和9世纪的东正教基督徒坚决反对创造宗教人物的肖像,而罗马教皇则持反对意见(这种对峙导致局势紧张,也为756年拜占庭罗马的灭亡埋下了伏笔)。虽然“破坏偶像主义”的浪潮很快便消退,但它造成了持久的分裂,因为罗马的教皇不再由君士坦丁堡任命。1054年,当西方天主教会与东方东正教分裂时,宗教分立正式完成。此时争论的焦点已不是宗教偶像,而是罗马教皇的地位是否高于其他城市的长老,以及一系列的仪式与神学事务。宗教分裂既是东西欧在文字(西里尔语与拉丁语)、语言(希腊语与拉丁语)和习俗方面分歧的结果,也同样是分歧的原因。

在1204年灾难性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中,这种分裂体现得最为明显。1180年,皇帝曼努埃尔一世去世,来自安提阿的拉丁裔公主玛丽亚垂帘听政,但民众对这个来自外乡的女人并不感冒,并指责她偏袒天主教甚于东正教。1182年,安德洛尼卡·科穆宁借机篡夺皇位,进入君士坦丁堡。玛丽亚被废黜后,东正教势力便开始大举屠杀君士坦丁堡中信仰天主教的拉丁人。此举加深了西方的反拜占庭情绪。数十年后,本该前往耶路撒冷的十字军却洗劫掠夺了君士坦丁堡,在前罗马的领土上建起了一个天主教十字军国家。尽管十字军最终离开,但自此东西分裂正式完成。

而另一个强权——奥斯曼土耳其人也进入了战场,这个曾被拜占庭和阿拉伯统治者雇为雇佣兵的中亚民族开始为自己的王国而战。拜占庭也慢慢失去了自己的土地。1453年,君士坦丁堡蜚声于世的城墙被奥斯曼帝国的炮火轰塌。

君士坦丁堡现已改称伊斯坦布尔。但它的遗产一直跟随东正教拓展到了俄罗斯、希腊、埃及和东欧。君士坦丁堡著名的狄奥多西城墙遗迹现今依然存在。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unknown

特点

领袖
特殊单位
特殊基础设施

地理环境与社会数据

位置
地理位置:地中海东部地区(现代土耳其和希腊)
规模
约400万平方公里
人口
巅峰时期约2600万(公元540年左右)
首都
君士坦丁堡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unknown

特点

领袖
特殊单位
特殊基础设施

地理环境与社会数据

位置
地理位置:地中海东部地区(现代土耳其和希腊)
规模
约400万平方公里
人口
巅峰时期约2600万(公元540年左右)
首都
君士坦丁堡
特色能力

天授规矩

每有1座圣城皈依拜占庭的宗教(也包括拜占庭的圣城),单位便获得+3 战斗力或 宗教战斗力。击杀敌方文明或城邦的单位时,拜占庭的宗教将传播到附近的城市。如城市拥有圣地区域,其提供的 大预言家点数+1。

历史背景
拜占庭(拜占庭帝国)指的是旧罗马帝国的东部地区。当时的居民并不知晓“拜占庭”这个名字,因为此词是由日后的历史学家所用。它指的是君士坦丁建立君士坦丁堡时所在村庄的名字(君士坦丁堡经历长期建设之后,成为了今天的伊斯坦布尔)。东西方划分是根据地中海地区内基本文化、语言和政治来划分的,这也体现在后来东正教(东方)和天主教(西方)基督教的差异中。拜占庭延续了罗马在该地区的进步和存在,直到1453年落入奥斯曼人手中,它对东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约在公元前150年时,罗马征服了希腊。文化强大但军事孱弱的希腊和征服者罗马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罗马人把希腊的宗教、哲学和学识纳为己用,但许多罗马人也认为自己与希腊人之间存在根本性的差别。罗马倾向于军事和扩张主义,而希腊更崇尚哲学和诗歌。东西分歧更是难以克服的鸿沟:亚得里亚海的一边使用拉丁语,而另一边使用希腊语。

虽然东部有很大不同,但它的贸易路线对帝国至关重要。也正是如此,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堡建立,成为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也是第一个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地理和宗教的变化似乎标志着罗马帝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一个最终导致拜占庭帝国出现的时代。在君士坦丁之后的数百年中,帝国西部遭受了欧洲野蛮人的一波又一波入侵,但东部仍然相对稳定和繁荣。那些通往波斯、印度和中国的贸易路线居功至伟。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位皇帝被废黜,之后再也没有其他皇帝出现。大多数历史学家均将此视为罗马的衰落灭亡。

但罗马帝国并没有真正灭亡,只是变成了君士坦丁堡。历史学家(以及我们)称为“拜占庭人”的那些人一直自称“罗马人”,东部与西部文化存在明显不同。东部主要使用希腊语(拜占庭臣民在埃及也使用科普特语,在近东使用叙利亚语和其他语言),而基督教在西部占据重要地位,它也成为了拜占庭的绝对中心。对于臣民而言,拜占庭皇帝是上帝在人世间的化身,也是东正教信仰的捍卫者。

如果说君士坦丁奠定了拜占庭的精神,那么查士丁尼(527-565)便是它高速发展的推手。但这个高速发展却险些胎死腹中——敌对战车队(每个车队存在政治色彩)的支持者们引发了暴动,数以万计的平民丧生,城市化为灰烬,就连皇帝也险些丧命。而更糟糕的是,查士丁尼面临着一系列的战争:拜占庭的边界上有一个虎视眈眈的萨珊王朝(波斯帝国),还有一系列西罗马帝国下属的野蛮王国(例如罗马的哥特人、北非的汪达尔人)。最后,查士丁尼仍然建立了帝国,但法律和习俗时常相互矛盾,令人眼花缭乱。

这些问题令人望而生畏,但查士丁尼竭尽全力来一一解决。在君士坦丁堡,他组建了委员会来审查相关法律,并编纂了新的《查士丁尼法典》。他也和波斯人达成了和平协议。在意大利,查士丁尼在与哥特王国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夺回了罗马和亚平宁半岛的部分地区。在北非,查士丁尼用一场战争瓦解了汪达尔王国。部分历史学家估计,这场战争造成近500万人死亡。欧洲或非洲历史上首次出现的黑死病可能也成为了这场屠杀背后的推手。在查士丁尼之后,罗马帝国并未完全恢复,但也欣欣向荣,罗马再次回到了罗马人(或拜占庭人)手中。查士丁尼王朝是拜占庭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

但就在拜占庭似乎要重新夺回罗马帝国在地中海地区的霸主地位之时,搅局者出现了。查士丁尼去世约50年后,出现了一位阿拉伯先知穆罕默德。阿拉伯国家在其新信仰伊斯兰教的帮助下迅速扩张。虽然统一的哈里发帝国在穆罕默德死后不久便解体,但后来的倭马亚和正统哈里发很快就夺回了拜占庭人从波斯人手中夺走的领土(尤其是叙利亚和埃及这两个极其重要的省份)。与此同时,来自北欧的新入侵者——斯拉夫人也威胁着拜占庭控制的巴尔干半岛。

公元674年,阿拉伯军队第一次(并非最后一次)围攻君士坦丁堡。他们在附近建立了海军基地,并利用这些基地对这座伟大城市进行了持续多年的袭击。但当时的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四世和这座城市庞大而厚重的狄奥多西城墙并不好对付。他对阿拉伯海军使用了全新的毁灭性武器:这种油和生石灰的混合物即使漂浮在水面上也会熊熊燃烧。“希腊火”暂时驱走了围攻者。

此时的拜占庭帝国正处于一种悲哀的状态下。不断遭到袭击、西方大部分地区被野蛮人占领、非洲和近东大部分地区沦陷,这意味着帝国的大部分地区陷入萧条。而那些重要东方贸易路线的资金也已流入阿拉伯国家。拜占庭城市萧条无比,君士坦丁堡的规模也在缩小。为对抗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拜占庭而从巴尔干半岛撤军,恰好给了正从中亚草原入侵中抽身的斯拉夫人以扩张之机。这些新的斯拉夫定居点联合起来成为了保加利亚,与拜占庭之间的关系也是时而为敌、时而为友。

在战乱冲突中,倭马亚王朝在西班牙开始了新的征途,也再次嗅到了占领这座城市的机会,于是便第二次围攻君士坦丁堡。这次阿拉伯人志在必得,因此拉拢了野心勃勃的利奥将军。但这不过只是阿拉伯人自以为是的幻想,因为利奥也和保加利亚人达成了军事协议。利奥无意成为倭马亚的附庸,因此自封皇帝,让阿拉伯人吃了闭门羹。利用效率极高的希腊火和巧妙的防御措施(例如在战略航道上架起锁链。这种简单的防御方式却足以阻挡船只,并让它们无法动弹,只能原地迎接希腊火的洗礼),利奥建立了全新的罗马王朝,阿拉伯人只得无功而返。事实上,这次围攻的失败很可能改变了我们所熟知的东欧及俄罗斯的宗教与政治面貌。

到此时,拜占庭似乎一直处于衰落之中。但随后的几年成为了恢复元气的时期。在巴兹尔一世和巴兹尔二世的治下,拜占庭帝国进行了军队改革,采用了职业甲胄骑兵制度并对此进行了创新。在爱琴海对岸,拜占庭击败的阿拉伯人正处于阿巴斯王朝时期。而此时巴兹尔二世发起了征讨保加利亚人的残酷战役,并于1018年将他们的残余土地纳入帝国版图(保加利亚在一个多世纪后再次独立)。遥远的斯堪的纳维亚局势也对拜占庭产生了影响:基辅罗斯人沿伏尔加河向南掠夺、诺曼人也在威胁地中海地区。事实上,他们当中有部分人也在拜占庭军队中服役。

在十二世纪,拜占庭迎来了最后的黄金时代。艺术和文学兴旺发达,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都迎来了极大发展。宗教在拜占庭占有重要地位,正是在拜占庭帝国时期,以古罗马和前西方为根基的天主教,与以拜占庭、希腊和东方为根基的东正教发生了分裂。受穆斯林思想的影响,并借鉴圣经中禁止创造“雕刻图像”的规定,8世纪和9世纪的东正教基督徒坚决反对创造宗教人物的肖像,而罗马教皇则持反对意见(这种对峙导致局势紧张,也为756年拜占庭罗马的灭亡埋下了伏笔)。虽然“破坏偶像主义”的浪潮很快便消退,但它造成了持久的分裂,因为罗马的教皇不再由君士坦丁堡任命。1054年,当西方天主教会与东方东正教分裂时,宗教分立正式完成。此时争论的焦点已不是宗教偶像,而是罗马教皇的地位是否高于其他城市的长老,以及一系列的仪式与神学事务。宗教分裂既是东西欧在文字(西里尔语与拉丁语)、语言(希腊语与拉丁语)和习俗方面分歧的结果,也同样是分歧的原因。

在1204年灾难性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中,这种分裂体现得最为明显。1180年,皇帝曼努埃尔一世去世,来自安提阿的拉丁裔公主玛丽亚垂帘听政,但民众对这个来自外乡的女人并不感冒,并指责她偏袒天主教甚于东正教。1182年,安德洛尼卡·科穆宁借机篡夺皇位,进入君士坦丁堡。玛丽亚被废黜后,东正教势力便开始大举屠杀君士坦丁堡中信仰天主教的拉丁人。此举加深了西方的反拜占庭情绪。数十年后,本该前往耶路撒冷的十字军却洗劫掠夺了君士坦丁堡,在前罗马的领土上建起了一个天主教十字军国家。尽管十字军最终离开,但自此东西分裂正式完成。

而另一个强权——奥斯曼土耳其人也进入了战场,这个曾被拜占庭和阿拉伯统治者雇为雇佣兵的中亚民族开始为自己的王国而战。拜占庭也慢慢失去了自己的土地。1453年,君士坦丁堡蜚声于世的城墙被奥斯曼帝国的炮火轰塌。

君士坦丁堡现已改称伊斯坦布尔。但它的遗产一直跟随东正教拓展到了俄罗斯、希腊、埃及和东欧。君士坦丁堡著名的狄奥多西城墙遗迹现今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