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主流文明
領袖
城邦
區域
建築
奇觀和項目
單位
單位強化
偉人
科技
市政
政體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資源
改良設施和路線
印度
特色能力

達摩

從城市中每種宗教(至少有一個信徒)獲得信徒信仰加成。

歷史背景
印度可說是世界上,或與其相近時期者之中,最為古老的文明。位處世界的十字路口,印度亦在帝國與征服者此項享有多筆紀錄,包括北方的孔雀王朝與笈多王朝(曾一度意外地與亞歷山大帝國衝突),南方與東南亞深刻連結的注輦王朝。但在文藝復興和近現代時期的印度,大多時處於外族治下。蒙古後裔建立之莫臥兒帝國,成為了印度藝術、建築和各項成就歷史上的璀璨亮點,在其伊斯蘭政權下,孕育了諸如泰姬瑪哈陵、德里紅堡等...直到那英國東印度公司現身為止。

1498年,瓦斯科•達伽馬的船隊設法找到了通過繞行非洲而抵達印度的路線,儘管印度的一些王國和帝國自羅馬帝國時期就已經與西方國家開展貿易。葡萄牙人沿著次大陸海岸建立起貿易站;此後,荷蘭人、英國人和法國人也接踵而至——所有人都打著特許貿易公司的幌子。「光榮的東印度公司」是一家股份有限公司,於1600年十二月獲得伊麗莎白一世頒發的特許證來與遠東地區從事基本商品交易;在全盛時期,東印度公司的貿易額佔世界貿易總額的一半。後來,它是唯一一個在印度擁有子公司的歐洲公司。

除了涉及各個儲君王公的複雜地方政治,公司也不得不應付當地歧異的各個信仰。南亞次大陸是四大宗教的發源地——印度教、佛教、錫克教和耆那教——其下還有許多教派和分支。另外,由商人或征服者帶來的其他宗教也在此稍有立足之地,如伊斯蘭教、拜火教甚至猶太教。然而,某些「教」衍生出的種姓制度(原本各派定義各異)的正式施行,和發明「印度教」這一分類概稱範圍極大又多元的宗教信仰一事,或許都是後來才登場的英國人得負責的。

信仰危機導致英國政府結束了東印度公司自治的假象。1857年,這家公司是南亞次大陸的主導力量,它有自己的行政機構、軍隊和社會基礎設施,儘管可能既腐敗又沒效率。雖然士兵叛變有諸多原因——如同往常一樣——但事件的導火線是向印度士兵發放本國軍隊使用的塗有油脂的步槍新子彈。不管是否是無稽之談,這些土兵都認為這些要用牙咬開才能使用的子彈塗有牛油(冒犯印度教徒)和豬油(詛咒穆斯林)。由於英國人固執己見,堅持命令軍隊使用這些子彈,於是土兵迅速起義。

在諸多流血事件之後,英軍不得不被召來平息這場「第一次印度獨立戰爭」,英格蘭本土爆發的眾怒致使國王於次年下令解散東印度公司,並接管其所有屬地。英國人極有效率地在後續幾年內重建了印度軍隊、金融系統和殖民行政體制。印度成為大英帝國的一部分,而維多利亞女王著名的長串頭銜上又多了「印度女皇」此條。在接下來的九十年間,英屬印度是這一座「日不落帝國」的堂皇焦點。

英國忙於完成統一、解決邊境紛擾以及盡可能聚斂財富的同時,他們再塑了印度的國土與基礎建設。英國人建造了學校、醫院、圖書館、演奏台以及其它所有他們視為文明社會標竿的設施,且許多印度人皆有權使用。他們將種族與宗教的概念法典化,分為容易理解的人口集團。他們為法律、鑄幣、刑事監禁、處刑方式以及郵費制定了統一的標準。英國帶來了維多利亞時代的科技,在這片土地上鋪設了電報、報紙、灌溉系統,公路和鐵路網。他們催生了印度人的身份認同感;為所有互為異類的本地諸族帶來了同等厭惡的共同敵人。

英屬印度治下的1880年到1920年,印度的經濟和人口年增百分之一。但英國對當地風俗和道德禮節的干涉屢屢招致不滿。例如19世紀末十年,針對寡婦再嫁一事,改革者(英人和印度人皆有)開始提出動議。其他人公然反對受崇敬的種姓制度,並試圖讓「賤民」融入社會。為了安撫宗教分歧(以及提高行政效率),1905年,寇松侯爵將孟加拉分為穆斯林的東部和印度教的西部,這項制度持續到1906年他被召回英國為止。1909年的莫萊-明托改革讓印度人能在殖民地政府和各邦政府發揮有限作用,推動了全印穆斯林聯盟和印度國大黨的茁壯。憑借這些改革,英國人為印度的民族獨立運動奠定了牢固的意識形態和組織基礎,尤其是對相對新生的印度中產階級而言。糟糕了。

因為殖民地管理不善,以及糧食被運回英國以謀取利潤而反覆發生的嚴重飢荒,進一步推動了自治的步伐。1876年至1878年發生的大飢荒僅在英國控制的領地上就奪走了五百五十萬人的生命,在未被納入體制的印度土邦,還有數百萬的民眾因此喪生。20年後的飢荒又造成五百萬人死亡,兩年後,1899年的飢荒再次奪走了百萬生命。諷刺的是,這都歸功於改善的基礎建設,鐵路網既然可將穀物直送港口輸出,自是不會留下半點給出力耕種的當地人。上述這些還未算上發生了好幾輪,每次皆會重創人口數的流行病。

一戰是獨立自治潮流的分水嶺。起初,印度民族主義者以及大多數國人對此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備受尊敬的聖雄甘地同意積極招募他的年輕國民參戰…與他在布爾戰爭和祖魯戰爭期間所做的招募工作相反,這次是招募打仗的戰士而不是醫療隊。(一些辯護者認為他這樣做是為了讓印度擁有訓練有素、經驗豐富的軍隊,從而為之後的獨立做準備。)各種本土政黨以及整個民族主義運動都激起了愛國熱情,一些麻煩地區除外,比如孟加拉,那裡的動蕩局面足以讓當地政府部門癱瘓。但高傷亡率、高稅收導致的惡性通貨膨脹,以及貿易被中斷這一系列事情讓常常爭吵的民族主義組織聯合在了一起,這些組織認為印度人民的犧牲需要拿東西來補償…比如自治。1916年,印度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簽署《勒克瑙協定》,雙方同意共同努力向英國人施壓從而將其趕走。

血腥的1919阿姆利則大屠殺之後,甘地於1921年成為印度國民大會黨的領導人,這引起了一些爭議。由於戈帕爾•古哈勒和其他溫和派的影響,他當選為主席並迅速實施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政策。這導致該運動的其他領導人辭去國大黨職務,他們中有激進的中堅分子,如吉大•達斯、安妮•貝桑特和莫逖拉爾•尼赫魯。國大黨遭到分裂。

在接下來的20年裡,甘地作為反抗英國統治的「代表」組織集會、抵制英國進口商品、抗議和遊行,其中包括1930年著名的「食鹽進軍」運動,在這場運動中,他和數千名追隨者前往海邊製鹽以此來抗議英國的食鹽稅。他曾多次入獄,其中包括1942年因「退出印度運動」而入獄兩年,在此期間,他的妻子去世了,而他也染上了瘧疾。英國當局擔心他會死在監獄裡而成為這項運動的烈士,所以很快釋放了他(在獲得獨立的幾個月後,他被一位印度民族主義者暗殺,他最終還是成為了一名烈士)。

因兩場世界大戰而遭受重創,加上沒有找到任何應對甘地刺激性策略的方法,1947年,英國議會通過了《印度獨立法案》。該法案為所有英國行政和軍事勢力撤出印度設定了日期,此外,該法案還將英屬印度沿著備受爭議的雷德克里夫線分割成了兩個國家:信仰印度教的印度和信仰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在8月14日晚上11點57分宣佈成為獨立和自由的國家;午夜剛過,在凌晨12點02分,印度也宣佈成為獨立和自由的國家。剩下的560個土邦有權加入任何一方或自己獨立,這樣做的意圖值得稱讚,不過一旦印度和巴基斯坦爆發軍事衝突,好景便不長了。

在這片信仰叢生的土地上,這兩個歷經分裂和創建並帶有完全不同信仰的國家引發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遷移之一,大約1500萬信徒紛紛跨越雷德克里夫線以選擇自己的歸屬地。難民們放棄了一切,但卻展示出極強的判斷力,因為這場遷移同樣見證了不可思議的大規模暴力行為,這是由於這兩個新國家根本無法阻止流血衝突,而這些衝突掩飾了帶來自由的成功反抗背後的非暴力本質。據估計,一百多萬印度人、穆斯林和錫克教徒因此喪生,從而為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的互不信任埋下了種子。

1950年一月,印度宣佈自己為社會主義民主共和國。從那時起,印度就成為了進步與和平的兄弟國家裡的一員,除了偶爾與巴基斯坦爆發戰爭以及與中國的邊界爭端。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india

特點

領袖
特殊單位
特殊基礎設施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亞洲
規模
大約330萬平方公里
人口
估計12億(日益增多)
首都
眾多(加爾各答、德里、現在的新德里)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india

特點

領袖
特殊單位
特殊基礎設施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亞洲
規模
大約330萬平方公里
人口
估計12億(日益增多)
首都
眾多(加爾各答、德里、現在的新德里)
特色能力

達摩

從城市中每種宗教(至少有一個信徒)獲得信徒信仰加成。

歷史背景
印度可說是世界上,或與其相近時期者之中,最為古老的文明。位處世界的十字路口,印度亦在帝國與征服者此項享有多筆紀錄,包括北方的孔雀王朝與笈多王朝(曾一度意外地與亞歷山大帝國衝突),南方與東南亞深刻連結的注輦王朝。但在文藝復興和近現代時期的印度,大多時處於外族治下。蒙古後裔建立之莫臥兒帝國,成為了印度藝術、建築和各項成就歷史上的璀璨亮點,在其伊斯蘭政權下,孕育了諸如泰姬瑪哈陵、德里紅堡等...直到那英國東印度公司現身為止。

1498年,瓦斯科•達伽馬的船隊設法找到了通過繞行非洲而抵達印度的路線,儘管印度的一些王國和帝國自羅馬帝國時期就已經與西方國家開展貿易。葡萄牙人沿著次大陸海岸建立起貿易站;此後,荷蘭人、英國人和法國人也接踵而至——所有人都打著特許貿易公司的幌子。「光榮的東印度公司」是一家股份有限公司,於1600年十二月獲得伊麗莎白一世頒發的特許證來與遠東地區從事基本商品交易;在全盛時期,東印度公司的貿易額佔世界貿易總額的一半。後來,它是唯一一個在印度擁有子公司的歐洲公司。

除了涉及各個儲君王公的複雜地方政治,公司也不得不應付當地歧異的各個信仰。南亞次大陸是四大宗教的發源地——印度教、佛教、錫克教和耆那教——其下還有許多教派和分支。另外,由商人或征服者帶來的其他宗教也在此稍有立足之地,如伊斯蘭教、拜火教甚至猶太教。然而,某些「教」衍生出的種姓制度(原本各派定義各異)的正式施行,和發明「印度教」這一分類概稱範圍極大又多元的宗教信仰一事,或許都是後來才登場的英國人得負責的。

信仰危機導致英國政府結束了東印度公司自治的假象。1857年,這家公司是南亞次大陸的主導力量,它有自己的行政機構、軍隊和社會基礎設施,儘管可能既腐敗又沒效率。雖然士兵叛變有諸多原因——如同往常一樣——但事件的導火線是向印度士兵發放本國軍隊使用的塗有油脂的步槍新子彈。不管是否是無稽之談,這些土兵都認為這些要用牙咬開才能使用的子彈塗有牛油(冒犯印度教徒)和豬油(詛咒穆斯林)。由於英國人固執己見,堅持命令軍隊使用這些子彈,於是土兵迅速起義。

在諸多流血事件之後,英軍不得不被召來平息這場「第一次印度獨立戰爭」,英格蘭本土爆發的眾怒致使國王於次年下令解散東印度公司,並接管其所有屬地。英國人極有效率地在後續幾年內重建了印度軍隊、金融系統和殖民行政體制。印度成為大英帝國的一部分,而維多利亞女王著名的長串頭銜上又多了「印度女皇」此條。在接下來的九十年間,英屬印度是這一座「日不落帝國」的堂皇焦點。

英國忙於完成統一、解決邊境紛擾以及盡可能聚斂財富的同時,他們再塑了印度的國土與基礎建設。英國人建造了學校、醫院、圖書館、演奏台以及其它所有他們視為文明社會標竿的設施,且許多印度人皆有權使用。他們將種族與宗教的概念法典化,分為容易理解的人口集團。他們為法律、鑄幣、刑事監禁、處刑方式以及郵費制定了統一的標準。英國帶來了維多利亞時代的科技,在這片土地上鋪設了電報、報紙、灌溉系統,公路和鐵路網。他們催生了印度人的身份認同感;為所有互為異類的本地諸族帶來了同等厭惡的共同敵人。

英屬印度治下的1880年到1920年,印度的經濟和人口年增百分之一。但英國對當地風俗和道德禮節的干涉屢屢招致不滿。例如19世紀末十年,針對寡婦再嫁一事,改革者(英人和印度人皆有)開始提出動議。其他人公然反對受崇敬的種姓制度,並試圖讓「賤民」融入社會。為了安撫宗教分歧(以及提高行政效率),1905年,寇松侯爵將孟加拉分為穆斯林的東部和印度教的西部,這項制度持續到1906年他被召回英國為止。1909年的莫萊-明托改革讓印度人能在殖民地政府和各邦政府發揮有限作用,推動了全印穆斯林聯盟和印度國大黨的茁壯。憑借這些改革,英國人為印度的民族獨立運動奠定了牢固的意識形態和組織基礎,尤其是對相對新生的印度中產階級而言。糟糕了。

因為殖民地管理不善,以及糧食被運回英國以謀取利潤而反覆發生的嚴重飢荒,進一步推動了自治的步伐。1876年至1878年發生的大飢荒僅在英國控制的領地上就奪走了五百五十萬人的生命,在未被納入體制的印度土邦,還有數百萬的民眾因此喪生。20年後的飢荒又造成五百萬人死亡,兩年後,1899年的飢荒再次奪走了百萬生命。諷刺的是,這都歸功於改善的基礎建設,鐵路網既然可將穀物直送港口輸出,自是不會留下半點給出力耕種的當地人。上述這些還未算上發生了好幾輪,每次皆會重創人口數的流行病。

一戰是獨立自治潮流的分水嶺。起初,印度民族主義者以及大多數國人對此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備受尊敬的聖雄甘地同意積極招募他的年輕國民參戰…與他在布爾戰爭和祖魯戰爭期間所做的招募工作相反,這次是招募打仗的戰士而不是醫療隊。(一些辯護者認為他這樣做是為了讓印度擁有訓練有素、經驗豐富的軍隊,從而為之後的獨立做準備。)各種本土政黨以及整個民族主義運動都激起了愛國熱情,一些麻煩地區除外,比如孟加拉,那裡的動蕩局面足以讓當地政府部門癱瘓。但高傷亡率、高稅收導致的惡性通貨膨脹,以及貿易被中斷這一系列事情讓常常爭吵的民族主義組織聯合在了一起,這些組織認為印度人民的犧牲需要拿東西來補償…比如自治。1916年,印度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簽署《勒克瑙協定》,雙方同意共同努力向英國人施壓從而將其趕走。

血腥的1919阿姆利則大屠殺之後,甘地於1921年成為印度國民大會黨的領導人,這引起了一些爭議。由於戈帕爾•古哈勒和其他溫和派的影響,他當選為主席並迅速實施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政策。這導致該運動的其他領導人辭去國大黨職務,他們中有激進的中堅分子,如吉大•達斯、安妮•貝桑特和莫逖拉爾•尼赫魯。國大黨遭到分裂。

在接下來的20年裡,甘地作為反抗英國統治的「代表」組織集會、抵制英國進口商品、抗議和遊行,其中包括1930年著名的「食鹽進軍」運動,在這場運動中,他和數千名追隨者前往海邊製鹽以此來抗議英國的食鹽稅。他曾多次入獄,其中包括1942年因「退出印度運動」而入獄兩年,在此期間,他的妻子去世了,而他也染上了瘧疾。英國當局擔心他會死在監獄裡而成為這項運動的烈士,所以很快釋放了他(在獲得獨立的幾個月後,他被一位印度民族主義者暗殺,他最終還是成為了一名烈士)。

因兩場世界大戰而遭受重創,加上沒有找到任何應對甘地刺激性策略的方法,1947年,英國議會通過了《印度獨立法案》。該法案為所有英國行政和軍事勢力撤出印度設定了日期,此外,該法案還將英屬印度沿著備受爭議的雷德克里夫線分割成了兩個國家:信仰印度教的印度和信仰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在8月14日晚上11點57分宣佈成為獨立和自由的國家;午夜剛過,在凌晨12點02分,印度也宣佈成為獨立和自由的國家。剩下的560個土邦有權加入任何一方或自己獨立,這樣做的意圖值得稱讚,不過一旦印度和巴基斯坦爆發軍事衝突,好景便不長了。

在這片信仰叢生的土地上,這兩個歷經分裂和創建並帶有完全不同信仰的國家引發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遷移之一,大約1500萬信徒紛紛跨越雷德克里夫線以選擇自己的歸屬地。難民們放棄了一切,但卻展示出極強的判斷力,因為這場遷移同樣見證了不可思議的大規模暴力行為,這是由於這兩個新國家根本無法阻止流血衝突,而這些衝突掩飾了帶來自由的成功反抗背後的非暴力本質。據估計,一百多萬印度人、穆斯林和錫克教徒因此喪生,從而為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的互不信任埋下了種子。

1950年一月,印度宣佈自己為社會主義民主共和國。從那時起,印度就成為了進步與和平的兄弟國家裡的一員,除了偶爾與巴基斯坦爆發戰爭以及與中國的邊界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