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主流文明
領袖
城邦
區域
建築
奇觀和項目
單位
單位強化
偉人
科技
市政
政體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資源
改良設施和路線
拜占庭
特色能力

天授規矩

每座聖城皈依於拜占庭的宗教(包含拜占庭自身的聖城),所有單位獲得+3 戰鬥力或 宗教戰鬥力。擊敗屬於敵方文明或城邦之單位時,拜占庭的宗教會傳播至附近的城市。從有聖地區域的城市處獲得+1 大預言家點數。

歷史背景
拜占庭(拜占庭帝國)指的是舊羅馬帝國的東部地區。當時的居民並不會自稱是「拜占庭」人,因為此詞是由日後的歷史學家所使用。它指的是君士坦丁建立君士坦丁堡時所在村莊的名字(君士坦丁堡經歷長期建設之後,成為了今天的伊斯坦堡)。東西羅馬疆域的劃分不但是針對地中海地區內基本文化、語言和政治等差異的劃分,這也體現在後來東正教(東方)和天主教(西方)基督教的差異中。拜占庭延續了羅馬在該地區的進步和存在,直到1453年落入鄂圖曼人手中,並且對後世的東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大約在西元前150年時,羅馬征服了希臘。文化強大但軍事孱弱的希臘和征服者羅馬之間的關係十分複雜。羅馬人把希臘的宗教、哲學和學識納為己用,但許多羅馬人也認為自己與希臘人之間存在根本性的差別。羅馬獨尊軍事和擴張主義,而希臘更崇尚哲學和詩歌。東西分歧更是難以克服的鴻溝:亞得里亞海的一邊使用拉丁語,而另一邊使用希臘語。

雖然東部風土民情有很大不同,但它的貿易路線對帝國至關重要。也正是如此,西元330年君士坦丁堡建立,成為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也是第一個信奉基督教的羅馬皇帝,地理和宗教的變化似乎標誌著羅馬帝國進入了一個新時代,而這最終也導致了拜占庭帝國的出現。在君士坦丁之後的數百年中,羅馬帝國西部遭受了一波又一波的蠻族入侵,但東部仍然相對穩定和繁榮。那些通往波斯、印度和中國的貿易路線居功至偉。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最後一位皇帝遭到廢黜後,便再也沒有其他皇帝出現。大多數歷史學家均將此視為羅馬的衰落滅亡。

但羅馬帝國並沒有真正滅亡,君士坦丁堡反而成為了這個帝國的代名詞。歷史學家(以及我們)稱為「拜占庭人」的那些人一直自稱「羅馬人」,東部與西部文化存在顯著差異。東部主要使用希臘語(拜占庭臣民在埃及也使用科普特語,在近東使用敘利亞語等其他語言),而基督信仰雖在西部佔據重要地位,卻在拜占庭成為宗教的絕對中心。對於臣民而言,拜占庭皇帝是上帝在人世間的化身,也是東正教信仰的捍衛者。

如果說君士坦丁奠定了拜占庭的精神,那麼查士丁尼(527-565)便是拜占庭飛速發展的推手。但這個發展勢頭卻險些胎死腹中——敵對戰車隊(當時每個車隊都有著政治色彩)的支持者們引發了暴動,數以萬計的平民喪生,城市化為灰燼,就連皇帝也險些喪命。而更糟糕的是,查士丁尼面臨著一系列的戰爭:拜占庭的邊界上有一個虎視眈眈的薩珊王朝(波斯帝國),還有一系列蠻族王國(例如羅馬的哥德人、北非的汪達爾人等)在過往西羅馬帝國的領地中蓄勢待發。最後,查士丁尼仍然建立了帝國,但當時各地的法律和習俗時常相互矛盾,令人眼花繚亂。

這些問題令人望而生畏,但查士丁尼竭盡全力一一解決。在君士坦丁堡,他組建了委員會來審查相關法律,並編纂了新的《查士丁尼法典》。他也和波斯人達成了和平協定。在義大利,查士丁尼在與哥德王國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奪回了羅馬和義大利半島的部分地區。在北非,查士丁尼用一場戰爭瓦解了汪達爾王國。部分歷史學家估計,這場戰爭造成近500萬人死亡。歐洲或非洲歷史上首次出現的黑死病可能也成為了這場生靈塗炭背後的推手。在查士丁尼之後,羅馬帝國雖並未完全恢復元氣,但也欣欣向榮,羅馬再次回到了羅馬人(或拜占庭人)手中。查士丁尼王朝是拜占庭帝國歷史上疆域最廣的時代。

但就在拜占庭似乎要重新奪回羅馬帝國在地中海地區的霸主地位之時,攪局者出現了。查士丁尼去世約50年後,出現了一位阿拉伯先知穆罕默德。阿拉伯國家在其新信仰伊斯蘭教的幫助下迅速擴張。雖然一度統一的哈里發帝國在穆罕默德死後不久便解體,但後來的倭馬亞和四大哈里發很快就奪回了拜占庭人從波斯人手中奪走的領土(尤其是敘利亞和埃及這兩個極其重要的省份)。與此同時,來自北歐的新入侵者——斯拉夫人也威脅著拜占庭控制的巴爾幹半島。

西元674年,阿拉伯軍隊第一次(但非最後一次)圍攻君士坦丁堡。他們在附近建立了海軍基地,並利用這些基地對這座偉大城市進行了持續多年的襲擊。但當時的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四世和這座城市龐大而厚重的狄奧多西城牆可沒那麼好對付。他對阿拉伯海軍使用了全新的毀滅性武器:這種油和生石灰的混合物即使漂浮在水面上也會熊熊燃燒。而這種「希臘火」也暫時驅走了圍攻者。

此時的拜占庭帝國正處於一種悲哀的狀態下。不斷遭到襲擊、西方大部分地區被蠻族佔領、非洲和近東大部分地區淪陷,這意味著帝國的大部分地區陷入蕭條。而那些重要東方貿易路線的資金也已流入阿拉伯國家。拜占庭城市蕭條無比,君士坦丁堡的規模也在縮小。為對抗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拜占庭而從巴爾幹半島撤軍,恰好給了正從中亞草原入侵中抽身的斯拉夫人擴張之機。這些新的斯拉夫定居點聯合起來成為了保加利亞,與拜占庭之間的關係也是時而為敵、時而為友。

在戰亂衝突中,倭馬亞王朝在西班牙開始了新的征途,也再次嗅到了佔領這座城市的機會,於是便第二次圍攻君士坦丁堡。這次阿拉伯人志在必得,因此拉攏了野心勃勃的利奧將軍。就在阿拉伯人覺得萬事俱備時,利奧也和保加利亞人達成了軍事協定。利奧無意成為倭馬亞的附庸,因此自封皇帝,讓阿拉伯人吃了閉門羹。利用效率極高的希臘火和巧妙的防禦措施(例如在戰略航道上架起鎖鏈。這種簡單的防禦方式卻足以阻擋船隻,並讓它們無法動彈,只能原地迎接希臘火的洗禮),利奧建立了全新的羅馬王朝,阿拉伯人只得無功而返。事實上,這次圍攻的失敗很可能改變了我們所熟知的東歐及俄羅斯的宗教與政治面貌。

到此時,拜占庭似乎一直處於衰落之中。但隨後的幾年成為了恢復元氣的時期。在巴茲爾一世和巴茲爾二世的治下,拜占庭帝國進行了軍隊改革,採用了職業騎兵制度並對此進行了創新。在愛琴海對岸,拜占庭擊敗的阿拉伯人正處於阿拔斯王朝時期。而此時巴茲爾二世發起了征討保加利亞人的殘酷戰役,並於1018年將他們的殘餘土地納入帝國版圖(保加利亞在一個多世紀後再次獨立)。遙遠的斯堪地那維亞局勢也對拜占庭產生了影響:基輔羅斯人沿伏爾加河向南掠奪、諾曼人也在威脅地中海地區。事實上,他們當中有部分人也在拜占庭軍隊中服役。

在十二世紀,拜占庭迎來了最後的黃金時代。藝術和文學興旺發達,城市和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都迎來了極大發展。宗教在拜占庭佔有重要地位,正是在拜占庭帝國時期,以古羅馬和前西方為根基的天主教,與以拜占庭、希臘和東方為根基的東正教發生了分裂。受穆斯林思想的影響,並借鑒聖經中禁止創造「雕刻圖像」的規定,8世紀和9世紀的東正教基督徒堅決反對創造宗教人物的肖像,而羅馬教皇則持反對意見(這種對峙導致局勢緊張,也為756年拜占庭羅馬的滅亡埋下了伏筆)。雖然「破壞聖像運動」的浪潮很快便消退,但它造成了持久的分裂,因為羅馬的教皇將不再由君士坦丁堡任命。1054年,當西方天主教會與東方東正教分裂時,宗教分立正式完成。此時爭論的焦點已不是宗教偶像,而是羅馬教皇的地位是否高於其他城市的長老,以及一系列的儀式與神學事務。宗教分裂既是東西歐在文字(西里爾文語與拉丁文)、語言(希臘語與拉丁語)和習俗方面分歧的結果,也同樣是分歧的遠因。

在1204年災難性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中,這種分裂體現得最為明顯。1180年,皇帝曼努埃爾一世去世,來自安提阿的拉丁裔皇太后瑪麗垂簾聽政,但民眾對這個來自外鄉的女人並不感冒,並指責她偏袒天主教甚於東正教。1182年,安德洛尼卡‧科穆寧借機篡奪皇位,進入君士坦丁堡。瑪麗亞被廢黜後,東正教勢力便開始大舉屠殺君士坦丁堡中信仰天主教的拉丁人。這一舉動加深了西方反拜占庭的情緒,在幾十年後,本該前往耶路撒冷的十字軍反而洗劫掠奪了君士坦丁堡,在前羅馬的土地上建起了一個天主教十字軍國家。儘管十字軍最終離開,但自此東西分裂正式完成。

而另一個強權——鄂圖曼土耳其人也進入了戰場,這個曾被拜占庭和阿拉伯統治者雇為雇傭兵的中亞民族開始為自己的王國而戰。拜占庭也慢慢失去了自己的土地。1453年,君士坦丁堡聞名於世的城牆被鄂圖曼帝國的炮火轟塌。

君士坦丁堡現已改稱伊斯坦堡。但它的傳承一直跟隨東正教拓展到了俄羅斯、希臘、埃及和東歐。君士坦丁堡著名的狄奧多西城牆遺跡現今依然存在。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unknown

特點

領袖
特殊單位
特殊基礎設施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地點:地中海東部(現代的土耳其、希臘)
規模
約400萬平方公里
人口
2600萬人(於西元540年左右的鼎盛時期)
首都
君士坦丁堡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unknown

特點

領袖
特殊單位
特殊基礎設施

地理環境與社群資料

位置
地點:地中海東部(現代的土耳其、希臘)
規模
約400萬平方公里
人口
2600萬人(於西元540年左右的鼎盛時期)
首都
君士坦丁堡
特色能力

天授規矩

每座聖城皈依於拜占庭的宗教(包含拜占庭自身的聖城),所有單位獲得+3 戰鬥力或 宗教戰鬥力。擊敗屬於敵方文明或城邦之單位時,拜占庭的宗教會傳播至附近的城市。從有聖地區域的城市處獲得+1 大預言家點數。

歷史背景
拜占庭(拜占庭帝國)指的是舊羅馬帝國的東部地區。當時的居民並不會自稱是「拜占庭」人,因為此詞是由日後的歷史學家所使用。它指的是君士坦丁建立君士坦丁堡時所在村莊的名字(君士坦丁堡經歷長期建設之後,成為了今天的伊斯坦堡)。東西羅馬疆域的劃分不但是針對地中海地區內基本文化、語言和政治等差異的劃分,這也體現在後來東正教(東方)和天主教(西方)基督教的差異中。拜占庭延續了羅馬在該地區的進步和存在,直到1453年落入鄂圖曼人手中,並且對後世的東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大約在西元前150年時,羅馬征服了希臘。文化強大但軍事孱弱的希臘和征服者羅馬之間的關係十分複雜。羅馬人把希臘的宗教、哲學和學識納為己用,但許多羅馬人也認為自己與希臘人之間存在根本性的差別。羅馬獨尊軍事和擴張主義,而希臘更崇尚哲學和詩歌。東西分歧更是難以克服的鴻溝:亞得里亞海的一邊使用拉丁語,而另一邊使用希臘語。

雖然東部風土民情有很大不同,但它的貿易路線對帝國至關重要。也正是如此,西元330年君士坦丁堡建立,成為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也是第一個信奉基督教的羅馬皇帝,地理和宗教的變化似乎標誌著羅馬帝國進入了一個新時代,而這最終也導致了拜占庭帝國的出現。在君士坦丁之後的數百年中,羅馬帝國西部遭受了一波又一波的蠻族入侵,但東部仍然相對穩定和繁榮。那些通往波斯、印度和中國的貿易路線居功至偉。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最後一位皇帝遭到廢黜後,便再也沒有其他皇帝出現。大多數歷史學家均將此視為羅馬的衰落滅亡。

但羅馬帝國並沒有真正滅亡,君士坦丁堡反而成為了這個帝國的代名詞。歷史學家(以及我們)稱為「拜占庭人」的那些人一直自稱「羅馬人」,東部與西部文化存在顯著差異。東部主要使用希臘語(拜占庭臣民在埃及也使用科普特語,在近東使用敘利亞語等其他語言),而基督信仰雖在西部佔據重要地位,卻在拜占庭成為宗教的絕對中心。對於臣民而言,拜占庭皇帝是上帝在人世間的化身,也是東正教信仰的捍衛者。

如果說君士坦丁奠定了拜占庭的精神,那麼查士丁尼(527-565)便是拜占庭飛速發展的推手。但這個發展勢頭卻險些胎死腹中——敵對戰車隊(當時每個車隊都有著政治色彩)的支持者們引發了暴動,數以萬計的平民喪生,城市化為灰燼,就連皇帝也險些喪命。而更糟糕的是,查士丁尼面臨著一系列的戰爭:拜占庭的邊界上有一個虎視眈眈的薩珊王朝(波斯帝國),還有一系列蠻族王國(例如羅馬的哥德人、北非的汪達爾人等)在過往西羅馬帝國的領地中蓄勢待發。最後,查士丁尼仍然建立了帝國,但當時各地的法律和習俗時常相互矛盾,令人眼花繚亂。

這些問題令人望而生畏,但查士丁尼竭盡全力一一解決。在君士坦丁堡,他組建了委員會來審查相關法律,並編纂了新的《查士丁尼法典》。他也和波斯人達成了和平協定。在義大利,查士丁尼在與哥德王國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奪回了羅馬和義大利半島的部分地區。在北非,查士丁尼用一場戰爭瓦解了汪達爾王國。部分歷史學家估計,這場戰爭造成近500萬人死亡。歐洲或非洲歷史上首次出現的黑死病可能也成為了這場生靈塗炭背後的推手。在查士丁尼之後,羅馬帝國雖並未完全恢復元氣,但也欣欣向榮,羅馬再次回到了羅馬人(或拜占庭人)手中。查士丁尼王朝是拜占庭帝國歷史上疆域最廣的時代。

但就在拜占庭似乎要重新奪回羅馬帝國在地中海地區的霸主地位之時,攪局者出現了。查士丁尼去世約50年後,出現了一位阿拉伯先知穆罕默德。阿拉伯國家在其新信仰伊斯蘭教的幫助下迅速擴張。雖然一度統一的哈里發帝國在穆罕默德死後不久便解體,但後來的倭馬亞和四大哈里發很快就奪回了拜占庭人從波斯人手中奪走的領土(尤其是敘利亞和埃及這兩個極其重要的省份)。與此同時,來自北歐的新入侵者——斯拉夫人也威脅著拜占庭控制的巴爾幹半島。

西元674年,阿拉伯軍隊第一次(但非最後一次)圍攻君士坦丁堡。他們在附近建立了海軍基地,並利用這些基地對這座偉大城市進行了持續多年的襲擊。但當時的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四世和這座城市龐大而厚重的狄奧多西城牆可沒那麼好對付。他對阿拉伯海軍使用了全新的毀滅性武器:這種油和生石灰的混合物即使漂浮在水面上也會熊熊燃燒。而這種「希臘火」也暫時驅走了圍攻者。

此時的拜占庭帝國正處於一種悲哀的狀態下。不斷遭到襲擊、西方大部分地區被蠻族佔領、非洲和近東大部分地區淪陷,這意味著帝國的大部分地區陷入蕭條。而那些重要東方貿易路線的資金也已流入阿拉伯國家。拜占庭城市蕭條無比,君士坦丁堡的規模也在縮小。為對抗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拜占庭而從巴爾幹半島撤軍,恰好給了正從中亞草原入侵中抽身的斯拉夫人擴張之機。這些新的斯拉夫定居點聯合起來成為了保加利亞,與拜占庭之間的關係也是時而為敵、時而為友。

在戰亂衝突中,倭馬亞王朝在西班牙開始了新的征途,也再次嗅到了佔領這座城市的機會,於是便第二次圍攻君士坦丁堡。這次阿拉伯人志在必得,因此拉攏了野心勃勃的利奧將軍。就在阿拉伯人覺得萬事俱備時,利奧也和保加利亞人達成了軍事協定。利奧無意成為倭馬亞的附庸,因此自封皇帝,讓阿拉伯人吃了閉門羹。利用效率極高的希臘火和巧妙的防禦措施(例如在戰略航道上架起鎖鏈。這種簡單的防禦方式卻足以阻擋船隻,並讓它們無法動彈,只能原地迎接希臘火的洗禮),利奧建立了全新的羅馬王朝,阿拉伯人只得無功而返。事實上,這次圍攻的失敗很可能改變了我們所熟知的東歐及俄羅斯的宗教與政治面貌。

到此時,拜占庭似乎一直處於衰落之中。但隨後的幾年成為了恢復元氣的時期。在巴茲爾一世和巴茲爾二世的治下,拜占庭帝國進行了軍隊改革,採用了職業騎兵制度並對此進行了創新。在愛琴海對岸,拜占庭擊敗的阿拉伯人正處於阿拔斯王朝時期。而此時巴茲爾二世發起了征討保加利亞人的殘酷戰役,並於1018年將他們的殘餘土地納入帝國版圖(保加利亞在一個多世紀後再次獨立)。遙遠的斯堪地那維亞局勢也對拜占庭產生了影響:基輔羅斯人沿伏爾加河向南掠奪、諾曼人也在威脅地中海地區。事實上,他們當中有部分人也在拜占庭軍隊中服役。

在十二世紀,拜占庭迎來了最後的黃金時代。藝術和文學興旺發達,城市和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都迎來了極大發展。宗教在拜占庭佔有重要地位,正是在拜占庭帝國時期,以古羅馬和前西方為根基的天主教,與以拜占庭、希臘和東方為根基的東正教發生了分裂。受穆斯林思想的影響,並借鑒聖經中禁止創造「雕刻圖像」的規定,8世紀和9世紀的東正教基督徒堅決反對創造宗教人物的肖像,而羅馬教皇則持反對意見(這種對峙導致局勢緊張,也為756年拜占庭羅馬的滅亡埋下了伏筆)。雖然「破壞聖像運動」的浪潮很快便消退,但它造成了持久的分裂,因為羅馬的教皇將不再由君士坦丁堡任命。1054年,當西方天主教會與東方東正教分裂時,宗教分立正式完成。此時爭論的焦點已不是宗教偶像,而是羅馬教皇的地位是否高於其他城市的長老,以及一系列的儀式與神學事務。宗教分裂既是東西歐在文字(西里爾文語與拉丁文)、語言(希臘語與拉丁語)和習俗方面分歧的結果,也同樣是分歧的遠因。

在1204年災難性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中,這種分裂體現得最為明顯。1180年,皇帝曼努埃爾一世去世,來自安提阿的拉丁裔皇太后瑪麗垂簾聽政,但民眾對這個來自外鄉的女人並不感冒,並指責她偏袒天主教甚於東正教。1182年,安德洛尼卡‧科穆寧借機篡奪皇位,進入君士坦丁堡。瑪麗亞被廢黜後,東正教勢力便開始大舉屠殺君士坦丁堡中信仰天主教的拉丁人。這一舉動加深了西方反拜占庭的情緒,在幾十年後,本該前往耶路撒冷的十字軍反而洗劫掠奪了君士坦丁堡,在前羅馬的土地上建起了一個天主教十字軍國家。儘管十字軍最終離開,但自此東西分裂正式完成。

而另一個強權——鄂圖曼土耳其人也進入了戰場,這個曾被拜占庭和阿拉伯統治者雇為雇傭兵的中亞民族開始為自己的王國而戰。拜占庭也慢慢失去了自己的土地。1453年,君士坦丁堡聞名於世的城牆被鄂圖曼帝國的炮火轟塌。

君士坦丁堡現已改稱伊斯坦堡。但它的傳承一直跟隨東正教拓展到了俄羅斯、希臘、埃及和東歐。君士坦丁堡著名的狄奧多西城牆遺跡現今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