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文明/領袖
城邦
區域
建築
奇觀和項目
單位
單位強化
偉人
科技
市政
政體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資源
改良設施和路線
行政長官
歷史性時刻

遠古時代

古典時期

中世紀

文藝復興時期

現代

原子能時代

資訊時代

城市化
歷史背景
預估到2050年,世界上將有70%的人居住在城區,他們使用稀有資源並製造出人類文明空前未有的垃圾。有一種趨勢是自從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印度和中國出現第一批城鎮以來,人類一直在進步,當時,人們最終搬離了存在農業性和原始性的社會,這樣的社會餵養了一堆吃閒飯的人,比如牧師、哲學家、官老爺等等。但是,城市人口一直限制在當地農業可贍養的範圍內,隨著交通發展,「地域」也跟著擴大。農業生產也是勞動密集型項目,同時城鎮也為工匠和其他行業的人提供了就業崗位。然而,18世紀農業和工業革命的爆發打破了千年以來的平衡。

1800年,只有3%的人居住在城市;而到了1900年,這個數字已經上升到14%,並且分別有12個城市的人口超過了100萬。僅僅過了半個世紀,這一比例就增加了一倍,全世界83個城市的人口超過了100萬。城市只是在不斷地變得更擁擠;人口達到1000萬或多於1000萬的「巨型城市」的數量也從1975年的3%上升到了2000年的16%,而且預計將在2025年達到27%。都是科技惹的「禍」。

社會學家指出,工業革命推翻了市中心發展的四個自然局限:水和食物的遠距離供應、城牆和防禦工事的地理範圍、交通的速度(所有緩慢移動的牛車和行人)、電力的供應。蒸汽機、汽車、天然氣、電、冰箱、自來水、火炮和飛機。20世紀初,電話和汽車帶來了另一階段的城市化,即郊區現象。人們不再需要居住在他們工作的工廠和辦公室附近;他們又能在「鄉村」生活啦。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c_urbanization
「工業革命和城市規模的增長讓人感到渺小。」
——文頓•瑟夫
「我喜歡是因為所有東西都是超大號,美的和醜的。」
——約瑟夫•布羅茨基

解鎖

公共交通
軍事研究
社區

要求

工業時代
所需的市政
文化值消耗
基本花費:1060 文化值
提升條件
一座城市人口增長到15。

進展

解鎖市政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c_urbanization
歷史背景
預估到2050年,世界上將有70%的人居住在城區,他們使用稀有資源並製造出人類文明空前未有的垃圾。有一種趨勢是自從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印度和中國出現第一批城鎮以來,人類一直在進步,當時,人們最終搬離了存在農業性和原始性的社會,這樣的社會餵養了一堆吃閒飯的人,比如牧師、哲學家、官老爺等等。但是,城市人口一直限制在當地農業可贍養的範圍內,隨著交通發展,「地域」也跟著擴大。農業生產也是勞動密集型項目,同時城鎮也為工匠和其他行業的人提供了就業崗位。然而,18世紀農業和工業革命的爆發打破了千年以來的平衡。

1800年,只有3%的人居住在城市;而到了1900年,這個數字已經上升到14%,並且分別有12個城市的人口超過了100萬。僅僅過了半個世紀,這一比例就增加了一倍,全世界83個城市的人口超過了100萬。城市只是在不斷地變得更擁擠;人口達到1000萬或多於1000萬的「巨型城市」的數量也從1975年的3%上升到了2000年的16%,而且預計將在2025年達到27%。都是科技惹的「禍」。

社會學家指出,工業革命推翻了市中心發展的四個自然局限:水和食物的遠距離供應、城牆和防禦工事的地理範圍、交通的速度(所有緩慢移動的牛車和行人)、電力的供應。蒸汽機、汽車、天然氣、電、冰箱、自來水、火炮和飛機。20世紀初,電話和汽車帶來了另一階段的城市化,即郊區現象。人們不再需要居住在他們工作的工廠和辦公室附近;他們又能在「鄉村」生活啦。
「工業革命和城市規模的增長讓人感到渺小。」
——文頓•瑟夫
「我喜歡是因為所有東西都是超大號,美的和醜的。」
——約瑟夫•布羅茨基

解鎖

公共交通
軍事研究
社區

要求

工業時代
所需的市政
文化值消耗
基本花費:1060 文化值
提升條件
一座城市人口增長到15。

進展

解鎖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