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文明/领袖
城邦
区域
建筑
奇观和项目
单位
单位强化
伟人
科技
市政
政体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资源
改良设施和路线
总督
历史时刻
忽必烈(蒙古)
特色能力

腰牌

任意政体中额外增加一个经济政策槽位。首次在另一个文明的城市中建立 贸易站时随机获得一项 尤里卡和 鼓舞。

概要
与祖父不同,忽必烈专注于建立 贸易路线,同时能利用 尤里卡和 鼓舞来迈向科技胜利。
详细方法
忽必烈拥有额外的经济政策槽位,适合各种不同的胜利方式。他需要保证 贸易路线的畅通,因此发动战争需要慎之又慎。忽必烈会不断寻找新盟友;在外国文明中首次成功建立 贸易站时,他将获得 尤里卡和 鼓舞,进而助力科技或文化胜利。
历史背景
如果有谁能统一和扩张蒙古帝国,那定是成吉思汗之孙莫属。忽必烈在公元1260年至1294年间在位,建立了一个东起朝鲜半岛、西接今日巴格达附近的庞大帝国。

忽必烈出生于公元1215年,是拖雷的第四子。在孩提时,他就已经证明了自己精湛的马术和武艺。他随父亲四处征战,青年时便已是受人尊敬的勇士。忽必烈还潜心学习,尤其精通中国艺术和文化,这也帮助他在日后建立了元朝。

父亲去世后,忽必烈一直关注着王位继承顺位。最后,忽必烈的哥哥蒙哥夺得大汗之位。起初,他十分支持蒙哥的统治,通过忠诚换得了伊儿汗(意为“从属的汗”)之位。他利用这段时期向哥哥学习、广结盟友、广纳谋士,并在需要时挺身踏上战场。公元1259年蒙哥去世后,忽必烈被迫与最小的弟弟阿里不哥(明显这位小弟不如哥哥有耐心)争夺大汗之位。虽然阿里不哥呼声很高,但忽必烈却拥有更多资源,还获得了中亚诸多王公的支持,这使他在争夺中占得了先机。

不过,忽必烈想要的远远不止大汗之位。纵观全局,忽必烈眼中看到的是一个分裂的帝国,也就是祖父留下的庞大版图。他决心再次一统帝国,并让它更为壮大。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中国。

初进中国,忽必烈花了五年时间,但后来逐步占领城市,先是襄阳和樊城,随后在公元1276年占领南宋首都临安。他展现了政治家“仁慈”的一面,并未处死中国的少年皇帝以及皇太后,而是将他们作为人质软禁在宫廷之中。1278年,经过一场决定性的海战之后,南宋政权残余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被消灭,忽必烈完成称帝霸业。他也成为了首位统治整个中国的蒙古族人。作为开国皇帝,他建立了元朝。

忽必烈煞费苦心地以中国皇帝的传统装束来打扮自己。他没有强迫汉族新臣民遵从自己和蒙古族的习俗,而是循序渐进地进行民族习惯融合,减少双方的敌对冲突。虽然忽必烈没有对汉族臣民进行打压,但他确立了蒙古族人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在政府高层中尤其如此。在这个新帝国中,商人、工匠、中亚人和蒙古贵族拥有较高社会地位。汉族人则被降级为中下层阶级,且不能担任国家公职。不过,部分汉人(尤其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可以担任行政职务。忽必烈实行宗教宽容政策,提倡儒家理想,甚至用更接近汉人习惯的形式来进行统治,而非沿用传统的蒙古君王制度。

忽必烈在位期间,曾多次进行经济和社会阶级的变更。他提倡使用纸币,并鼓励与西方进行贸易。令人吃惊的是,他欢迎西方传教士,并与教皇额我略十世有过直接接触。忽必烈还认识尼科洛·波罗的儿子马可。马可·波罗在日记中对忽必烈给予了肯定评价,两人保持了至少17年的亲密友好关系。在新政权中,商人和工匠获得了税收减免,一部分原因是忽必烈对中国精美瓷器喜爱有加。蒙古人控制和保护了宝贵的贸易路线,经济在忽必烈的治理下蓬勃发展。

虽然忽必烈普遍受人爱戴,也被视为仁慈的明君,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护他和他的政策。汉人对随新王朝到来的新阶级结构和高昂的税收颇有怨言。在忽必烈统治期间,他的表兄海都也一直觊觎着皇位。然而,海都虽多次尝试推翻大汗和皇帝,但却从未如愿。

在位期间,忽必烈一直在努力扩张自己的庞大帝国。一些地区迅速投降,而一些地区则坚决抵抗。而某些地区在战场上似乎有着好运的眷顾。他曾两次尝试入侵日本,但均以失败告终。一部分原因是日本海军颇有实力,另一部分原因则是时机恰到好处的暴风雨,也就是日本人所称的“神风”。

忽必烈于公元1294年去世,享年79岁,结束了自己三十四年硕果累累的统治。虽然忽必烈高寿,但妻子和长子的离世让他在去世前长期郁郁寡欢。
icon_leader_default
冀自今以往,通问结好,以相亲睦。且圣人以四海为家,不相通好,岂一家之理哉。

特点

文明

偏好

议程
蒙古治世
喜欢军事力量强和每回合金币收入高的文明。讨厌军力孱弱或金币收入低的文明。
宗教
icon_leader_default
冀自今以往,通问结好,以相亲睦。且圣人以四海为家,不相通好,岂一家之理哉。

特点

文明

偏好

议程
蒙古治世
喜欢军事力量强和每回合金币收入高的文明。讨厌军力孱弱或金币收入低的文明。
宗教
特色能力

腰牌

任意政体中额外增加一个经济政策槽位。首次在另一个文明的城市中建立 贸易站时随机获得一项 尤里卡和 鼓舞。

概要
与祖父不同,忽必烈专注于建立 贸易路线,同时能利用 尤里卡和 鼓舞来迈向科技胜利。
详细方法
忽必烈拥有额外的经济政策槽位,适合各种不同的胜利方式。他需要保证 贸易路线的畅通,因此发动战争需要慎之又慎。忽必烈会不断寻找新盟友;在外国文明中首次成功建立 贸易站时,他将获得 尤里卡和 鼓舞,进而助力科技或文化胜利。
历史背景
如果有谁能统一和扩张蒙古帝国,那定是成吉思汗之孙莫属。忽必烈在公元1260年至1294年间在位,建立了一个东起朝鲜半岛、西接今日巴格达附近的庞大帝国。

忽必烈出生于公元1215年,是拖雷的第四子。在孩提时,他就已经证明了自己精湛的马术和武艺。他随父亲四处征战,青年时便已是受人尊敬的勇士。忽必烈还潜心学习,尤其精通中国艺术和文化,这也帮助他在日后建立了元朝。

父亲去世后,忽必烈一直关注着王位继承顺位。最后,忽必烈的哥哥蒙哥夺得大汗之位。起初,他十分支持蒙哥的统治,通过忠诚换得了伊儿汗(意为“从属的汗”)之位。他利用这段时期向哥哥学习、广结盟友、广纳谋士,并在需要时挺身踏上战场。公元1259年蒙哥去世后,忽必烈被迫与最小的弟弟阿里不哥(明显这位小弟不如哥哥有耐心)争夺大汗之位。虽然阿里不哥呼声很高,但忽必烈却拥有更多资源,还获得了中亚诸多王公的支持,这使他在争夺中占得了先机。

不过,忽必烈想要的远远不止大汗之位。纵观全局,忽必烈眼中看到的是一个分裂的帝国,也就是祖父留下的庞大版图。他决心再次一统帝国,并让它更为壮大。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中国。

初进中国,忽必烈花了五年时间,但后来逐步占领城市,先是襄阳和樊城,随后在公元1276年占领南宋首都临安。他展现了政治家“仁慈”的一面,并未处死中国的少年皇帝以及皇太后,而是将他们作为人质软禁在宫廷之中。1278年,经过一场决定性的海战之后,南宋政权残余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被消灭,忽必烈完成称帝霸业。他也成为了首位统治整个中国的蒙古族人。作为开国皇帝,他建立了元朝。

忽必烈煞费苦心地以中国皇帝的传统装束来打扮自己。他没有强迫汉族新臣民遵从自己和蒙古族的习俗,而是循序渐进地进行民族习惯融合,减少双方的敌对冲突。虽然忽必烈没有对汉族臣民进行打压,但他确立了蒙古族人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在政府高层中尤其如此。在这个新帝国中,商人、工匠、中亚人和蒙古贵族拥有较高社会地位。汉族人则被降级为中下层阶级,且不能担任国家公职。不过,部分汉人(尤其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可以担任行政职务。忽必烈实行宗教宽容政策,提倡儒家理想,甚至用更接近汉人习惯的形式来进行统治,而非沿用传统的蒙古君王制度。

忽必烈在位期间,曾多次进行经济和社会阶级的变更。他提倡使用纸币,并鼓励与西方进行贸易。令人吃惊的是,他欢迎西方传教士,并与教皇额我略十世有过直接接触。忽必烈还认识尼科洛·波罗的儿子马可。马可·波罗在日记中对忽必烈给予了肯定评价,两人保持了至少17年的亲密友好关系。在新政权中,商人和工匠获得了税收减免,一部分原因是忽必烈对中国精美瓷器喜爱有加。蒙古人控制和保护了宝贵的贸易路线,经济在忽必烈的治理下蓬勃发展。

虽然忽必烈普遍受人爱戴,也被视为仁慈的明君,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护他和他的政策。汉人对随新王朝到来的新阶级结构和高昂的税收颇有怨言。在忽必烈统治期间,他的表兄海都也一直觊觎着皇位。然而,海都虽多次尝试推翻大汗和皇帝,但却从未如愿。

在位期间,忽必烈一直在努力扩张自己的庞大帝国。一些地区迅速投降,而一些地区则坚决抵抗。而某些地区在战场上似乎有着好运的眷顾。他曾两次尝试入侵日本,但均以失败告终。一部分原因是日本海军颇有实力,另一部分原因则是时机恰到好处的暴风雨,也就是日本人所称的“神风”。

忽必烈于公元1294年去世,享年79岁,结束了自己三十四年硕果累累的统治。虽然忽必烈高寿,但妻子和长子的离世让他在去世前长期郁郁寡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