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文明/領袖
城邦
區域
建築
奇觀和項目
單位
單位強化
偉人
科技
市政
政體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資源
改良設施和路線
行政長官
歷史性時刻

古典時期

中世紀

文藝復興時期

工業時代

現代

原子能時代

資訊時代

法典
歷史背景
法典大致是一部系統編纂而成的公告,旨在全面記載社會可以接受和不可以接受的行為。自中東的古代王國以來,法典一直是文明社會的特徵。蘇美爾的《烏爾納姆法典》(約西元前2100年)和古巴比倫的《漢摩拉比法典》(約西元前1760年)是已知最早的法典,目的是讓公民們知道他們的統治者對品行不端是如何規定的。古老的希伯來書面和口頭律法(約西元前1330年)向上帝所選的子民清晰地表達了法律(宗教的和公民的)。但正是那些有組織的傑出典範才使得這樣的概念真正形成,比如查士丁尼皇帝編訂的《民法大全》制定瞭解決所有糾紛的辦法…所有事情。在中國,最後一部專屬的皇家法典是《大清律例》及其1907個條例;儘管歷經30多次修訂,從1644年到1912年,它一直管理著這個文明社會。

法典理所當然地會和獨裁政治的理念相悖,畢竟獨裁的定義便是由一人專斷統治。舉例而言,中國春秋戰國時期便有過這樣的爭論。君王該如同孔子所說,必須受到普世法規的束縛,抑或者該如法家所言,無須承擔這類責任呢?這類爭論隨著時間過去,也逐漸在中國塵埃落定,但在歐洲中世紀時期,由於君權神授的理念,採取此類法典的國家可說少之又少。隨著封建主義的衰退以及平等和民族主義等奇特思想擴散開來,新的法典咀不斷湧現,例如《普魯士民法典》(1794年)、《拿破崙法典》(1804年)和《德國民法典》(1896年)。後兩者已成為大多數仍在使用的現代法典的典範。同樣地,當今大多數法典都有兩個獨特的要素:一個是民法典以解決公民之間的糾紛,另一個是刑法典以懲罰行為不端之人。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c_code_of_laws
「不是智慧,而是權力制定了法律。」
——湯瑪斯•霍布斯
「人在狀態最好時,是最高貴的動物;但如果違背法律和正義,他會變成最惡劣的動物。」
——亞里斯多德

解鎖

紀律
調查
君主崇拜
城市規劃

要求

遠古時代
文化值消耗
基本花費:20 文化值

進展

解鎖市政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c_code_of_laws
歷史背景
法典大致是一部系統編纂而成的公告,旨在全面記載社會可以接受和不可以接受的行為。自中東的古代王國以來,法典一直是文明社會的特徵。蘇美爾的《烏爾納姆法典》(約西元前2100年)和古巴比倫的《漢摩拉比法典》(約西元前1760年)是已知最早的法典,目的是讓公民們知道他們的統治者對品行不端是如何規定的。古老的希伯來書面和口頭律法(約西元前1330年)向上帝所選的子民清晰地表達了法律(宗教的和公民的)。但正是那些有組織的傑出典範才使得這樣的概念真正形成,比如查士丁尼皇帝編訂的《民法大全》制定瞭解決所有糾紛的辦法…所有事情。在中國,最後一部專屬的皇家法典是《大清律例》及其1907個條例;儘管歷經30多次修訂,從1644年到1912年,它一直管理著這個文明社會。

法典理所當然地會和獨裁政治的理念相悖,畢竟獨裁的定義便是由一人專斷統治。舉例而言,中國春秋戰國時期便有過這樣的爭論。君王該如同孔子所說,必須受到普世法規的束縛,抑或者該如法家所言,無須承擔這類責任呢?這類爭論隨著時間過去,也逐漸在中國塵埃落定,但在歐洲中世紀時期,由於君權神授的理念,採取此類法典的國家可說少之又少。隨著封建主義的衰退以及平等和民族主義等奇特思想擴散開來,新的法典咀不斷湧現,例如《普魯士民法典》(1794年)、《拿破崙法典》(1804年)和《德國民法典》(1896年)。後兩者已成為大多數仍在使用的現代法典的典範。同樣地,當今大多數法典都有兩個獨特的要素:一個是民法典以解決公民之間的糾紛,另一個是刑法典以懲罰行為不端之人。
「不是智慧,而是權力制定了法律。」
——湯瑪斯•霍布斯
「人在狀態最好時,是最高貴的動物;但如果違背法律和正義,他會變成最惡劣的動物。」
——亞里斯多德

解鎖

紀律
調查
君主崇拜
城市規劃

要求

遠古時代
文化值消耗
基本花費:20 文化值

進展

解鎖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