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文明/領袖
城邦
區域
建築
奇觀和項目
單位
單位強化
偉人
科技
市政
政體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資源
改良設施和路線
行政長官
歷史性時刻
阿瑜陀耶
特色能力

文化城邦

1位 使者: 首都+2 文化值。
3位 使者: 每座古羅馬劇場+2 文化值。
6位 使者: 每座藝術博物館和考古博物館+2 文化值。

阿瑜陀耶宗主國加成

完成建築時,獲得等同於建設花費10%的 文化值。

歷史背景
當高棉帝國在十四世紀衰敗後,其統治疆域的各方遂行自立。在昭披耶河谷,也就是今日的泰國,一系列說泰語及寮語的上座步佛教城邦「勐」,開始從高棉治下分離出來,其語言和文化獨立性日漸確立的同時,仍保有高棉式的宗教、皇室儀典等文化和法律特色。勐屬於「曼荼羅國家」,意即這些王國沒有明定的疆界,但卻有一都城彰顯其美學成就以及大都會架構。別把當時的國家想作有如我們今日在地圖上看到的邊界分明的塊塊拼圖(或是你現在遊戲中的有區隔分界的文明),它們更像是磁鐵,從地理週邊吸引來人群與力量。權力和利潤來自王室對特定產物之壟斷,特別是絲綢或香材(寮國首都永珍,當時便為一寮族勐邦,名字本意即是壇香之城)。

當勐邦脫離了高棉,它們開始互相舉戰。歷經十四與十五世紀的征程後,有一城邦達到統領地位,其名是阿瑜陀耶,取自印度教史詩《羅摩衍那》(泰文稱作拉瑪堅)裡的城市,成為了昭披耶流域平原的中心,而後更是東南亞大陸上不容小覷的一股力量,被歐洲旅行家舉印度和中國相比。在其崛起途中,阿瑜陀耶在外交與軍事上常與鄰邦有所齟齬,尤其是緬甸,其在十六世紀初攻陷了阿瑜陀耶,但雄心壯志的戰士國王納黎萱後來又將其打退。阿瑜陀耶可也是侵略者,在其國勢最盛時,柬埔寨、馬來西亞局部、以及寮國皆在阿瑜陀耶王治下。

此城在十七世紀初勃然興起,其王國在某些旅行家口中的名字在我們聽來或許更為熟悉——暹羅(源自高棉詞語,亦有說來自中文)。阿瑜陀耶的國王們對外界頗為好奇且開放。日本人、阿拉伯人、歐洲人等皆受聘為顧問,助其在詭譎的國際外交領域上運行。城市坐落於昭披耶河中一島嶼之上,在當時可謂規模宏大,住民人數二十五萬且具有多語言、多元文化之大都會特質,中日歐等外族社群與本土居民交雜,錯落城中。性別角色和同期的東亞、南亞、甚或歐洲相比皆更為進步。一中國旅行家曾注意到「傳統上(暹羅之)妻主事」,蘇格蘭航海家亞歷山大·漢彌頓也曾紀錄道「在暹羅採買時,商人只有女性」。

阿瑜陀耶並未衰敗,而是潰敗。更精準地說,又一次地,它潰敗於緬甸軍隊。西元一七六七年,緬甸劫掠了阿瑜陀耶並將其摧毀。廟堂上的金飾被奪,許多能工巧匠被俘,城市絕大部份付之一炬。暹羅數年後在更偏南之地復興,奠基於一座(局部)被稱為恭貼的城市,外國人則喚其作曼谷。時至今日,暹羅-泰國仍是該地域唯一未曾正式遭歐洲勢力殖民的國家。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unknown

城邦類型

icon_citystate_culture
文化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unknown

城邦類型

icon_citystate_culture
文化
特色能力

文化城邦

1位 使者: 首都+2 文化值。
3位 使者: 每座古羅馬劇場+2 文化值。
6位 使者: 每座藝術博物館和考古博物館+2 文化值。

阿瑜陀耶宗主國加成

完成建築時,獲得等同於建設花費10%的 文化值。

歷史背景
當高棉帝國在十四世紀衰敗後,其統治疆域的各方遂行自立。在昭披耶河谷,也就是今日的泰國,一系列說泰語及寮語的上座步佛教城邦「勐」,開始從高棉治下分離出來,其語言和文化獨立性日漸確立的同時,仍保有高棉式的宗教、皇室儀典等文化和法律特色。勐屬於「曼荼羅國家」,意即這些王國沒有明定的疆界,但卻有一都城彰顯其美學成就以及大都會架構。別把當時的國家想作有如我們今日在地圖上看到的邊界分明的塊塊拼圖(或是你現在遊戲中的有區隔分界的文明),它們更像是磁鐵,從地理週邊吸引來人群與力量。權力和利潤來自王室對特定產物之壟斷,特別是絲綢或香材(寮國首都永珍,當時便為一寮族勐邦,名字本意即是壇香之城)。

當勐邦脫離了高棉,它們開始互相舉戰。歷經十四與十五世紀的征程後,有一城邦達到統領地位,其名是阿瑜陀耶,取自印度教史詩《羅摩衍那》(泰文稱作拉瑪堅)裡的城市,成為了昭披耶流域平原的中心,而後更是東南亞大陸上不容小覷的一股力量,被歐洲旅行家舉印度和中國相比。在其崛起途中,阿瑜陀耶在外交與軍事上常與鄰邦有所齟齬,尤其是緬甸,其在十六世紀初攻陷了阿瑜陀耶,但雄心壯志的戰士國王納黎萱後來又將其打退。阿瑜陀耶可也是侵略者,在其國勢最盛時,柬埔寨、馬來西亞局部、以及寮國皆在阿瑜陀耶王治下。

此城在十七世紀初勃然興起,其王國在某些旅行家口中的名字在我們聽來或許更為熟悉——暹羅(源自高棉詞語,亦有說來自中文)。阿瑜陀耶的國王們對外界頗為好奇且開放。日本人、阿拉伯人、歐洲人等皆受聘為顧問,助其在詭譎的國際外交領域上運行。城市坐落於昭披耶河中一島嶼之上,在當時可謂規模宏大,住民人數二十五萬且具有多語言、多元文化之大都會特質,中日歐等外族社群與本土居民交雜,錯落城中。性別角色和同期的東亞、南亞、甚或歐洲相比皆更為進步。一中國旅行家曾注意到「傳統上(暹羅之)妻主事」,蘇格蘭航海家亞歷山大·漢彌頓也曾紀錄道「在暹羅採買時,商人只有女性」。

阿瑜陀耶並未衰敗,而是潰敗。更精準地說,又一次地,它潰敗於緬甸軍隊。西元一七六七年,緬甸劫掠了阿瑜陀耶並將其摧毀。廟堂上的金飾被奪,許多能工巧匠被俘,城市絕大部份付之一炬。暹羅數年後在更偏南之地復興,奠基於一座(局部)被稱為恭貼的城市,外國人則喚其作曼谷。時至今日,暹羅-泰國仍是該地域唯一未曾正式遭歐洲勢力殖民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