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文明/領袖
城邦
區域
建築
奇觀和項目
單位
單位強化
偉人
科技
市政
政體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資源
改良設施和路線
行政長官
歷史性時刻
拉合爾
特色能力

軍事城邦

1位 使者: 當建造單位時, 首都+2 生產力。
3位 使者: 生產單位時,擁有兵營或馬廄的城市+2 生產力。
6位 使者: 生產單位時,擁有兵工廠的城市+2 生產力。

拉合爾宗主國加成

你的城市現可生產尼昂武士單位。

這是擁有獨特強化樹的單位,可透過 信仰值購買。首次建造兵營、兵工廠及軍事學院時可提升其 戰鬥力。

歷史背景
今日的拉合爾是世界主要城市,也是旁遮普地區的商業和文化中心。旁遮普是喜馬拉雅山脈以南的乾旱地帶,位於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這座城市在蒙兀兒帝國、短命的錫克帝國,以及英屬印度期間皆發揮了重要功用,目前是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爾不僅是亞洲內陸貿易路線的重要樞紐,也是巴基斯坦及其他地區重要的文化之都。

拉合爾最早可能是在西元一千年時建立的,但其真正的巔峰出現在蒙兀兒帝國時期。16世紀到19世紀期間,殘餘的蒙古部落皈依伊斯蘭教,定居於此,適應了文化,並統治了南亞。蒙兀兒統治者在拉合爾大興土木,建造了通往城市和聖地(聖人墓園和皇家清真寺)的道路和巨型大門。到了18世紀,拉合爾的財富舉世聞名;彌爾頓的《失樂園》將其描述為一座財富和權力的城市——「偉大蒙兀兒之座」,向彌爾頓筆下的亞當揭示了地球的奇跡。其他英國作家也同樣迷戀這座城市。英國殖民作家魯魯德亞德·吉卜林如此描述拉合爾:「即使正午的炎熱讓人們安靜下來,清真寺裡的鴿子也已熟睡,但拉合爾依然充滿美麗。」他還為自己兒時曾看到拉合爾的巨大亞美尼亞「薩姆薩瑪」加農炮而欣喜若狂。

隨著蒙兀兒帝國的衰落,該地區出現了新的強權爭奪旁遮普。首先佔領拉合爾的是馬拉塔的印度教軍隊,他們在1758年從蒙兀兒人手中奪取了這座城市。但馬拉塔好景不常,拉合爾再次易手,落入錫克人和阿富汗軍隊之手。1799年,這座城市成為「旁遮普之獅」蘭季德·辛格統治下錫克帝國的所在地。辛格嘗試為他的新帝國打造一支新軍隊,因此接觸了國際和本地勢力,從拿破崙軍隊中調用士兵來訓練他的軍隊,並招募彪悍的尼昂祭司武士加入他的軍隊。但辛格死後,錫克帝國群龍無首,於是這個地區完全淪入大英帝國之手。

在英國統治下的拉合爾有著不同發展,殖民官員放棄了蒙兀兒發展過的區域,轉而進行新的建設,因此出現了一個全新的地區。對英國人來說,旁遮普存在一些問題:它靠近動盪的邊境,遠離英國人聚居的港口。事實上,拉合爾成為了印度獨立運動的重要中心。1929年,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在此宣佈脫離英國「完全獨立」,並升起了印度的三色旗。

但獨立後發生了血腥的分裂事件。巴基斯坦宣佈自己是一個穆斯林國家,從印度分裂,於是當地爆發動亂。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在瘋狂的大規模暴力中互相殘殺。拉合爾也未能倖免,它見證了印度教徒被大量屠殺的殘酷場景。拉合爾的印度教居民英迪拉·庫瑪在孩提時代遁入深山遠離暴力時發出了這樣的思考:「自由的代價是什麼,又該為其做到何種地步?」

分裂的結束並不意味著暴力的結束。隨著1965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再次爆發戰爭,拉合爾又在暴力衝突中受損。如今,拉合爾依然存在,它是巴基斯坦旁遮普邦的首都,擁有1000多萬居民。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unknown

城邦類型

icon_citystate_militaristic
軍事
PortraitSquare
icon_civilization_unknown

城邦類型

icon_citystate_militaristic
軍事
特色能力

軍事城邦

1位 使者: 當建造單位時, 首都+2 生產力。
3位 使者: 生產單位時,擁有兵營或馬廄的城市+2 生產力。
6位 使者: 生產單位時,擁有兵工廠的城市+2 生產力。

拉合爾宗主國加成

你的城市現可生產尼昂武士單位。

這是擁有獨特強化樹的單位,可透過 信仰值購買。首次建造兵營、兵工廠及軍事學院時可提升其 戰鬥力。

歷史背景
今日的拉合爾是世界主要城市,也是旁遮普地區的商業和文化中心。旁遮普是喜馬拉雅山脈以南的乾旱地帶,位於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這座城市在蒙兀兒帝國、短命的錫克帝國,以及英屬印度期間皆發揮了重要功用,目前是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爾不僅是亞洲內陸貿易路線的重要樞紐,也是巴基斯坦及其他地區重要的文化之都。

拉合爾最早可能是在西元一千年時建立的,但其真正的巔峰出現在蒙兀兒帝國時期。16世紀到19世紀期間,殘餘的蒙古部落皈依伊斯蘭教,定居於此,適應了文化,並統治了南亞。蒙兀兒統治者在拉合爾大興土木,建造了通往城市和聖地(聖人墓園和皇家清真寺)的道路和巨型大門。到了18世紀,拉合爾的財富舉世聞名;彌爾頓的《失樂園》將其描述為一座財富和權力的城市——「偉大蒙兀兒之座」,向彌爾頓筆下的亞當揭示了地球的奇跡。其他英國作家也同樣迷戀這座城市。英國殖民作家魯魯德亞德·吉卜林如此描述拉合爾:「即使正午的炎熱讓人們安靜下來,清真寺裡的鴿子也已熟睡,但拉合爾依然充滿美麗。」他還為自己兒時曾看到拉合爾的巨大亞美尼亞「薩姆薩瑪」加農炮而欣喜若狂。

隨著蒙兀兒帝國的衰落,該地區出現了新的強權爭奪旁遮普。首先佔領拉合爾的是馬拉塔的印度教軍隊,他們在1758年從蒙兀兒人手中奪取了這座城市。但馬拉塔好景不常,拉合爾再次易手,落入錫克人和阿富汗軍隊之手。1799年,這座城市成為「旁遮普之獅」蘭季德·辛格統治下錫克帝國的所在地。辛格嘗試為他的新帝國打造一支新軍隊,因此接觸了國際和本地勢力,從拿破崙軍隊中調用士兵來訓練他的軍隊,並招募彪悍的尼昂祭司武士加入他的軍隊。但辛格死後,錫克帝國群龍無首,於是這個地區完全淪入大英帝國之手。

在英國統治下的拉合爾有著不同發展,殖民官員放棄了蒙兀兒發展過的區域,轉而進行新的建設,因此出現了一個全新的地區。對英國人來說,旁遮普存在一些問題:它靠近動盪的邊境,遠離英國人聚居的港口。事實上,拉合爾成為了印度獨立運動的重要中心。1929年,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在此宣佈脫離英國「完全獨立」,並升起了印度的三色旗。

但獨立後發生了血腥的分裂事件。巴基斯坦宣佈自己是一個穆斯林國家,從印度分裂,於是當地爆發動亂。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在瘋狂的大規模暴力中互相殘殺。拉合爾也未能倖免,它見證了印度教徒被大量屠殺的殘酷場景。拉合爾的印度教居民英迪拉·庫瑪在孩提時代遁入深山遠離暴力時發出了這樣的思考:「自由的代價是什麼,又該為其做到何種地步?」

分裂的結束並不意味著暴力的結束。隨著1965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再次爆發戰爭,拉合爾又在暴力衝突中受損。如今,拉合爾依然存在,它是巴基斯坦旁遮普邦的首都,擁有1000多萬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