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文明/領袖
城邦
區域
建築
奇觀和項目
單位
單位強化
偉人
科技
市政
政體和政策
宗教
地形和地貌
資源
改良設施和路線
行政長官
歷史性時刻
集體化
說明
國內貿易路線提供的 生產力+2、 食物+4。
歷史背景
由於1928年即將來臨的饑荒和糧食的200萬噸短缺,史達林宣佈由富農囤積糧食。1929年11月,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上,政治局通過武力開始實施蘇聯的集體化農業生產項目。1929年至1940年,超過91%的農業生產「轉化為」集體農場 (蘇聯的集體農莊);農村和農民擁有的農田開始進行工業化和大批量生產,以此養活爆炸式增長的城市人口和取代資金輸出(因為多數資本主義國家不會與俄羅斯進行其他貿易往來)。雖然更高效、可控,但集體化的蘇聯農業從未達到過革命前的生產水準。
PortraitSquare
icon_policy_collectivization

要求

市政
政體
PortraitSquare
icon_policy_collectivization
說明
國內貿易路線提供的 生產力+2、 食物+4。
歷史背景
由於1928年即將來臨的饑荒和糧食的200萬噸短缺,史達林宣佈由富農囤積糧食。1929年11月,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上,政治局通過武力開始實施蘇聯的集體化農業生產項目。1929年至1940年,超過91%的農業生產「轉化為」集體農場 (蘇聯的集體農莊);農村和農民擁有的農田開始進行工業化和大批量生產,以此養活爆炸式增長的城市人口和取代資金輸出(因為多數資本主義國家不會與俄羅斯進行其他貿易往來)。雖然更高效、可控,但集體化的蘇聯農業從未達到過革命前的生產水準。

要求

市政
政體